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面对“儿科医生告急”医改须发力
2016年01月20日 13:40
【事件介绍】
儿科医生告急:平均2300名儿童配1位儿科医生
据2015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我国平均每1千名儿童只有0.43位儿科医生,也就是说每2300名儿童患者才配备1位儿科医生。从全国来看,河南的状况最为严重,平均每5000名儿童才有一个医生,直接导致河南很多医院人满为患。
家长1:我提前一个星期,在网上预约,再打电话挂上的号,号比较难挂。
家长2:这儿看病可难了,你看前面排着300多号呢!
患者多,医生少,导致医院现有的医生和护士,都是高负荷运转。
护士:一天下来,整个候诊区大概有1500-2000人次流量,9个专家站每天都是排的满满的。
医生:晚上12点以前都没离开过病房,只有三个急诊医生,轮班倒,三天一个夜班,从下午17:30到早上8点,整个晚上基本不睡觉,100多个病人。根本不敢休假,我当科主任这么多年,公休从来没休过。
全国儿科医生紧缺20万,医院:你让我怎么办?
儿科医生短缺不仅发生在经济欠发达或者出生人口密集的城市,一线城市同样步履维艰。比如,上海市新华医院入冬后,接诊增加近20%,遂无奈贴出告示:“儿科急诊内科等候时间需要6小时,有高烧的小朋友请先服用退烧药”。
而在广州,一家三甲医院告知,因儿科医生严重短缺,被迫限制急诊儿科服务,只收治危重患儿;南京一家三甲医院的儿科也宣布停诊,原因是唯一一名儿科医生生病休假。
其实,儿科医生短缺并非最近才发生,原因也并不复杂,按照很多医生自己的话说,儿科医生之所以招不来,就是因为工作高负荷、高风险、低待遇。
医生1:儿科医生要求比较高,很多孩子不能完整表达,不会说话,经常形容为“哑科”。
医生2:儿童用药是非常少的,检查也非常少,科室收费相对低一点。
医生3:招不到儿科医生,每年我们期望招50个左右,但是往往实现的大概也就30%左右。
此外,儿科医生的减少也与我国招生政策有关,儿科本科专业从1983年开始设立,但是,在1998年全国专业大调整中,被合并进了其他专业。为此,国家卫计委最新通知,今年将为院前急救和儿科岗位人员开展相关专业内容的加分考试。不过,这会不会变相降低儿科医师执业门槛?也引发了部分家长担忧。
如何缓解儿童看病难,医联体或可鉴
如何缓解儿童看病难的问题,不少医院也在探索,比如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联合另外9家医院,组建医院联合体。一方面,下派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优质医学专家到非专科医院培养儿科医生,另一方面,起到分诊转诊作用,最大化利用起现有儿科资源,或许值得借鉴。
儿科医生告急,医改拖不得
儿科医生告急,已经不是新鲜话题,这几年地方乃至全国两会上,都有代表或委员针对儿科医生缺乏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儿科医生稀缺,大致有两个层面的原因:其一是医生培养方面,儿科本科专业被合并到其他专业,直观上导致专业儿科医生的衰减。
其二是更现实的因素,在现有薪酬体系之下,医生的收入很大程度来自药品或者医疗器械,相对而言,儿科医生通过“以药养医”创收的空间不够大,因而整体收入偏低。再加上医疗对象的特殊性,孩子表达病情等未必很准确清晰,而家长比较容易因为孩子的病情变化情绪激动,所以儿科也是医患冲突比较激烈的领域。“收入低、风险大”,这在客观上也让很多人不愿意从事儿科医生。
儿科医生少,导致每名医生的负担重,负担重导致医患沟通方面容易粗糙,粗糙再导致医患冲突……这些年儿科领域就处于这样一种恶性循环的环境下。要摆脱这样的恶性循环,最核心的还是薪酬体制改革,这当然也是整体医改的一部分。让医生的收入和他的专业劳动相关,跟看病的质量和次数相关,而不是和开了多少药、用了多少医疗器械相关,这样才能保证儿科医生的收入和专业尊严。
有数据显示,美国平均每千名儿童拥有1.46位儿科医师,是我国的三倍多,儿科医师的收入也相当可观。数据差异的背后,意味着每位医生平均每天医治的患儿不到中国医生的三分之一,这样就会有更从容的时间和心态治病,也会无形中化解不必要的医患冲突。
无论理论推演还是国外案例,都证明要发展儿科医生,关键是通过薪酬体制改革提高儿科医生的收入,收入是吸引人才的基础。现在一些高校已经重设儿科的本科专业,这对于缓解儿科医生荒当然是必要的,但如果不能有体面的收入,现有的人才都在不停流失,新增的医生也未必留得住。
儿科医生的匮乏,是医疗薪酬体制不合理的突出体现。医改已经说了多年,扭转“以药养医”的舆论呼吁也有多年,但不得不说落地的速度还是太慢。薪酬制度是医改的核心领域,这个领域不推动,医生这个核心主题的收入得不到保障,要他们配合其他层面的改革恐怕很难。所以儿科医生的一再告急,也是对医改提速的敦促。
别把“儿科医生告急”只当小儿科
“儿科医生告急”已经成为全国现象,看到这些,有些人又开始习惯性吐槽了:就因为医生少就可以让儿童等待6个小时?就因为医生生病了就可以不给孩子看病?就因为资源稀缺就可以只收危重儿童?有人直指医德出了问题。这样的指责毫无道理。这和医德真还没啥关系,这是因为儿科医生资源缺少。
面对如此尴尬情况,一味埋怨,一味谴责,都没有丝毫意义。应对儿科医生告急,还需要制度对症下药。
应对儿科医生工作高负荷、高风险、低待遇造成的人员稀少问题,对于儿科医生人才的培养应该有倾斜机制。这让笔者想到了贵州省的一个政策,为了鼓励更多人投身教育事业,贵州大学将师范专业进行了开放,凡是报考师范专业的学生,减免一切费用,并且优先安排就业。这样的办法已经运用到很多稀缺人才培养中,比如幼教的男教师。道理是同样的,为了鼓励更多人投入儿科医生这个专业,也应该出台鼓励性政策,让更多人报考儿科医学专业,这个时候不妨也借鉴免费师范生培养机制。
不愿意从事儿科医生这个专业,还有一个焦虑。那就是担心儿科风险比较大,儿童患者不同于成人患者,承受能力较低,不善表达。很多时候看病问诊根本就没有“问”的可能,这不仅增加了确诊难度,而且会有各种纠纷。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建立“医疗风险金”制度,要么通过社会保险化解风险,要么由卫生部门建立专项资金预防风险。
至于说待遇低问题,也需要改变目前的考核机制。对于医生的考核不能只是看给医院带来了多大效益,还应该结合社会效益。为儿童看病存在各种各样的困难,应该把这个因素考虑进来。二孩时代已经到了,眼下出现的儿科医生告急的现象,如果不加以重视,就会在未来遇到更大困惑。儿科医生告急,需要制度对症下药。
【启示与思考】
造成儿科医生从医者少的两个因素,无疑是经济利益和社会被认同度问题。有医生指出,儿科医生因为儿科医疗特点,收入相对其他科室偏低,同时还面临着医疗纠纷多的事实。这些才是儿科医生人数少的根本原因。当一个科室,既少利又多责,单靠医生的医者仁心是难以为继的。一个医院的儿科如此,恰恰也折射出当前儿科普遍面临的问题。
加快发展儿科,加大儿科医生教育的投入,不仅是提升医疗从业人员水平,平衡医疗人员结构,更是事关儿童健康成长的重大问题。在即将到来的“二孩潮”面前,儿科医生人数的短缺,可能面临的压力会更大。即便有的儿科医生认为,儿科疑难杂症少,多为常见病例,但真正把业务做到精湛者,反而更需要儿科医生本身的敬业投入。
儿科业的窘境,无疑给解决儿科医生人数少、提升儿科医疗水平指明了方向。既要化解儿科医生收入偏低的窘境,还要切实化解儿科医生医疗纠纷多的事实,需从根本上改变医药挂钩的现状,切实治理大处方大检查问题,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重方面,改善儿科医生收入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与此同时,继续规范和引导医患关系的良性互动,才能逐渐改善儿科医生从业环境,切实变儿科“夕阳科室”为“暖阳科室”。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杨雪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120/86073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