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微谣”辨不清 传播需谨慎

2016年01月21日 10:59

 

 【事件介绍】

微信盗号谣言致百万用户解绑  

正当微信朋友圈被微信公开课PRO版的“我和微信的故事”刷屏之时,突然有消息曝出并迅速扩散,称应用链接会盗取微信号和支付宝号。随后,各地警方、腾讯、支付宝等陆续进行辟谣。但是,事件造成的影响并没有消散,大量的人信以为真,腾讯官方证实上百万用户解绑微信捆绑的银行卡或提现。

微信朋友圈1月11日最火的当属微信公开课PRO版的“我和微信的故事”,点开链接后,谁是我的第一个微信好友、这一年我共发了多少红包、2015年发了多少朋友圈等数据统计让众多用户回忆着刚刚过去的2015年。正当朋友圈被此刷屏之时,突然有消息称:“玩了一个打开链接微信公开课PRO版之类的东西,可以看到数据。可是我朋友说这个链接会盗号的,网址千万不要进,马上把支付宝的钱转出去,已经有人被盗”。此类消息传播之快甚至超过了“我和微信的故事”本身。

记者立即就此事联系深圳网警,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向腾讯安全管理部工作人员询问,证实“我和微信的故事”是真实的,网络流传盗号、转账等消息为谣言。微信官方当晚就发布了辟谣:“我和微信的2015”是为1月11日微信公开课PRO版准备的官方体验。这个内容本是微信官方为了微信年度大会“微信公开课PRO版”做的一个小插曲互动,也是为了纪念2015这一年,但还在内测阶段,由于访问量火爆,可能存在打开缓慢的情况,我们也正在进一步优化。但绝不是谣言中所说的病毒或者木马,更不存在账号里的钱被盗的情况。随后,各地警方、支付宝官方等都进行了辟谣。

1月11日,在微信举办的2016 微信公开课PRO版上,微信创始人、腾讯高级副总裁张小龙说:“我们同事就发现很多的用户,我说很多,真的是很多,是百万级的开始提现、解绑自己的银行卡了,他们一提现、一解绑的时候会带来另外一个问题,瞬间有非常多的用户解绑提现,我们这个服务器也几乎挂掉了。”

为什么这么多人会相信谣言?警方有关负责人分析表示:首先,打开本次事件中链接的过程十分缓慢,可能怀疑这个过程就是自己信息被盗用的过程;其次,很多人面对谣言没有抵抗能力,不会辨别。比如事件中的链接,一级域名是以qq.com结尾,有经验的人一看就知道是官方真实的网址;再有就是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理。

 

“微谣”的杀伤力何以令人惊悚?

在造谣与辟谣“互动”频繁的今天,按理说,一则拙劣的盗号谣言,不至于和者云集。但事实上,它在一两个小时内引发的蝴蝶效应,除了让数百万用户“挤兑”微信支付,顺带着也让无辜而安全的支付宝“躺枪”。很难想象,如果相关方面没有及时“紧急辟谣”,此事发酵下去,会给互联网金融造成怎样的震荡。

风险社会,谣言流布出的恐慌情绪,确实是无法规避的公共议题。此前,我们说“谣言止于智”;后来,我们又说“谣言止于公开”——这些价值判断都不错,也是止歇谣言的杀手锏,但实现证明,仅仅在谣言后“止谣”,恐怕还远远不够。

比如面对此次谣言,从“智”来说,当事链接是腾讯官方的“qq.com”,而支付宝早在2014年初就被微信屏蔽了,在微信内根本无法使用支付宝,更谈何用微信链接导致支付宝被盗?从“公开”来看,10日晚间,微信和支付宝连夜发表声明辟谣,称该链接不是病毒或木马,不存在账号里的钱被盗的情况;广州、深圳、江苏等地网安部门也表示,该链接指向为腾讯公司,未发现病毒。但问题是,腾讯方的说法是,“百万级的用户开始提现、解绑自己的银行卡了,他们提现、解绑的同时会带来另外一个问题,瞬间有大量的用户解绑提现,我们这个服务器几乎挂掉了。”盲目恐慌带来解绑与提现中的踩踏效应,结果,这种效应反过来又似乎“佐证”了谣言。智慧也好,公开也罢,似乎仅仅也只是让谣言的病毒式爆发“稍事休息”。

眼下,还不知道这则谣言风起于哪里,但“我和微信的故事”居然能扯上支付宝盗号,显然警示了手机“微谣”的惊悚级杀伤力。中国互联网协会此前发布的《2015中国互联网产业综述与2016发展趋势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1月,我国手机上网用户数量再创新高,已超9.05亿。随着微博影响力的式微,微信已成为网络谣言的“主战场”。农夫山泉、康师傅、肯德基、王健林……有无底线炒作、有竞争对手“营销”,若真要筛选出“年度十大谣言”,微信怕是要占到半壁江山。

这当然不是说微信即原罪,也不能诛心于腾讯与宝宝们的“过节”,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在相对封闭的私人朋友圈,传谣的速度把辟谣的脚步远远甩在身后。比如面对盗号谣言,很多人选择了“随手转”,而面对此后的辟谣,大多人选择了“随眼看”——这恰恰是权威辟谣在微信通道“到达率”有限的根源。一言蔽之,社交媒体越封闭、越私人,辟谣和澄清就变得越艰难、越费力,而显然,眼下的微信尚不具备谣言的自净机制与功能。

“谣言是最古老的传媒。”这是难以禁绝的流弊。不过,新年伊始的盗号之谣,让我们再度领略了“微谣”的杀伤力,治理手机端谣言,恐怕已到了斗智斗勇的时刻。

 

【启示与思考】

一个小小的微信公开课PRO版测试,竟成了网络谣言产生的诱因,这是谁都没有预料到的结果。在近乎拥挤式的转款中,有着严格的安全保障和赔偿机制的支付宝,此次“躺着中枪”,成了间接的受害者。谣言产生两小时内,有数百万用户开始解绑微信支付关联的银行卡,并在微信提现。这种损失不仅局限于表面上的大量款项被转出,更给其声誉受造成了严重的不利影响。由于朋友圈的“熟人属性”,使得并不高明的谣言,能够像病毒一样在网络微信中疯传,加剧了打开链接的缓慢,令人们心里更加倾向于相信谣传的真实性。

微信团队通过公众号发出声明,对谣言进行更正,并承诺通过法律手段追究造谣者的责任,这样的事后之补固然值得肯定,但谣言产生的原因却更需要引发思考。从谣言的产生到蔓延,都充分说明微信团队在防控和应对的措施上,还存在诸多不足,再加上微商中历来被人诟病的“杀熟”行为,由此可见,若想让网络不再是法外之地,还需要通过各方的力量进行发力整治,尤其是作为平台提供者,如何履行好自身的责任,确实值得思考。

谣言猛于虎,其巨大的破坏力和杀伤力,之前已被各种案例证明。此次“微信故事”所产生的谣言再次佐证,若是没有预防和干预机制,那么,谣言的产生就会毫无征兆和节制,并随时都可能会出现,带来社会性的波动。而微信主要侧重于“朋友圈”,其传播的速度更快,同时又兼具了隐蔽性,必须要防患于未然并能“御敌于外”,才能从根本上堵死谣言产生的空间,才不至于在人群中引发恐慌,让其他商业“朋友圈”也牵涉其间。

很显然,这是一起失控的“蝴蝶效应”,其实,出现谣言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相关网络平台,声称的“自净功能”未能发挥作用,更没能有效监测、控制来自微信朋友圈的谣言,反倒受到其牵连与控制。如此看来,在一个公共平台里,没有任何一个平台提供者,可以抱以“责任在别人”的旁观者心态,更不能以抹黑同行来抬高自己。因为做好自己才是王道,否则,别人的故事也会在自己身上上演,甚至比之更为严重。

有人说,透过此事足以说明“朋友圈已失控”,对于此事的处理,显然也不能仅有“追究法律责任”的口头之惠。相信经过了“挤兑”之风的微友们,此时还有一些心有余悸,但更大的一个疑惑是,谁来防控类似事件发生?出现这样的谣言之后,又如何来进行有效处理?说在嘴上的“法律追究”,能不能有一个满意结果?要不要由此进行彻底的漏洞补缺,成立专业的打假机构来对谣言或者售假行为进行严格的管控,这些都值得考虑。

当然,对于监管部门来说,同样需要切实解决的问题是,在“依法治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已成为共识的情况下,如何让其责任落到实处,这恐怕还需要更多制度性安排。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121/86100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