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微信公众账号
原创 丨 秀才索性也幽了一默
2016年01月21日 16:22
古时候,有个好吃懒做的乡下人谈自己的志向,说:“我要是有一百亩稻子,就心满意足了。”
他的邻居也是个“二百五”,当下心生嫉妒,便说:“你要是有一百亩稻子,我就养一万只鸭子,吃尽你的稻子。”
于是,两人争执起来,最后竟动起了拳头,扭打着到衙门告状。由于不认得衙门,经过一座学堂,见是红墙大门,便撕扭着走了进去。正好有个秀才在学堂上踱方步,他们以为是县官老爷,便跪在地上,各诉状情。
秀才听罢,感到好笑,索性也幽了一默:“好啊!你二人一个买起田来,一个养起鸭来。不过,这个案子现在我还不能审,需要等我做了官以后,你们真种上了稻子、养上了鸭子,我再给你们审!”
几句话,使得两位乡下人恍然大悟,满面惭愧地下堂去了。为了一个不切实际的幻想徒增烦恼,竟闹到诉诸公堂的地步,很显然是可笑的。而秀才将计就计,以进一步导向荒谬的方法点化二人,透出了语言的诙谐和思维的机智。还有一个比这更笑人的故事:
两个穷汉一道赶路,边走边聊。
一个说:“老兄,咱俩这么穷,要是能拾到一笔钱该多好啊。喂,你说,要真拾到钱,咱俩该怎么办?”
另一个说:“怎么办,那还用说,见面分一半呗,咱俩一人一半。”
“不对,”第一个人说,“钱这东西,谁拾到的就是谁的,凭什么要我分你一半呢?”
“嘿,咱俩一块出门赶路,拾到钱,你还要独吞不成?真是个守财奴,不够朋友。不够朋友的人,其实就是衣冠禽兽。”另外一个越说越激动。
“你说什么来着?衣冠禽兽?你再说一遍。”
“说就说,我怕你呀,衣冠禽兽!”
话音未落,两人就扭打在了一块,你一拳我一脚,打得不可开交。
这时,对面走过来一个老者,见状上前拉架。二人竟不肯住手,口中还在叫骂。老者好不容易弄明原因,不由得哈哈大笑,说:“我还以为你们真的拾到钱了呢,原来还没拾到就打得鼻青脸肿呀,哈哈哈!哈哈哈!”
老者这一笑,把两个人都笑醒了。是呀,打了半天,其实没拾到钱呀,这不是自寻烦恼么?耽误了走路不说,衣服也弄脏弄破了,鼻青脸肿还疼得不得了,怎么自己把自己忽悠了呢?他们自己也觉得好笑起来。
唯物辩证法证明,主观愿望脱离实际,无根据地去寻求虚无的东西,其结果只能事与愿违,导致无理由的烦恼。因此我们想问题,做事情,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不能凭主观奢望搞“想当然”。这既是关系到能否坚持真理的重大问题,也是关系到主体者做事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否则,不但事情做不好,导致挫折和失败,还会给他人留下笑料。
在某事业单位工作的刘福,工资不高,日子过得虽然紧巴,倒也平平静静。
忽然有一天,刘福接到一封海外来电,说他们家一位在海外的亲戚病故了,临终指定他遗产继承人。这位亲戚是刘福爷爷的表兄弟,自己没有子女,说为了报答刘福爷爷当年对他的帮助,所以想将一大幢房子及财产赠予刘福。
这真是天上掉下了馅饼。刘福欣喜若狂,马上打点行装,准备去继承这飞来的横财。同事们也纷纷前来道喜,说刘福就是有福气,祖上积了德。
可是,就在刘福刚订好飞机票时,又接到通知,说那幢大房子突然失火了,所有财产全部化为灰烬,亲戚所买的保险已经过期,所以不能得到任何赔偿。
空欢喜一场,刘福退掉机票,重回单位上班,但他完全变了一个人似的,整天唉声叹气,逢人便诉说自己的不幸。
同事们原来有些羡慕和嫉妒,现在又对他很同情。可时间长了,见他成天无心工作,老说此事,有人就劝他:
“算了吧,现在还不是和从前一样,你什么也没有失去嘛。”
“不一样啊,那可是一大笔财产啊,我这辈子都挣不了那么多钱。”
“在一个你从没去过的地方,一个你从没有见过的人,一幢你从没有见过的房子,这和你有什么关系呀?”
“怎么能这么说,那可是我要继承的财产啊!”
不论好心的同事们怎么说,刘福都难以释怀,总认定是他的财产遭受了巨大损失,依旧垂头丧气。周围的人都因工作努力或升迁了、或发财了,而他呢,天天还在念叨:“我的财产啊!”情状就像鲁迅先生笔下的那个祥林嫂一样。
《抱朴子·广譬》有个名言:“无当之玉碗,不如全用之埏埴;寸裂之锦黻,未若坚完之韦布。”意思是说,没有底的玉碗,不如完整的陶器有用;撕成一寸一寸的锦绣,还不如结实、囫囵的粗布衣服有用。为原本就没有的东西而伤感,犹如做了一个南柯梦,醒来后还在为没过完国王瘾而懊悔,这是典型的自我虐待。不听好言相劝而陷于其中不能自拔,那就只能咎由自取了。因此,我颇欣赏周国平先生笔下那个曾经想寻短见的少妇:
夏天的傍晚,一个美丽的少妇投河自尽,被正在河中划船的白胡子艄公救了起来。
“你年轻轻的,为何寻短见?”艄公问。
“我结婚两年,丈夫就离开了我,接着孩子又病死了。您说,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少妇哭诉道。
“两年前你是怎么过的?”艄公又问。
少妇的眼睛亮了:“那时我自由自在,无忧无虑……”
“那时你有丈夫和孩子吗?”
“当然没有。”
“那么你不过是被命运之船送回了两年前,现在你又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了。请上岸吧。”
少妇回到岸上,艄公摇船远走了。少妇揉揉眼睛,恍如做了一个梦。她想了想,离岸走了。打这,她再也没有寻过短见。
与那位刘先生相比,这位少妇无疑是明白事理的人。诚然,丈夫去世、孩子夭折,是她永远的痛。但“逝者长已矣”,任凭你怎么悲伤,已经于事无补,振作起来,笑对生活,这方是正确的生活态度。毕竟生活是现实的、活生生的,需要真实,离不开真实。把客观实际作为观察和处理一切问题的根本出发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无论对于我们改造主观世界、追求真理,还是进入我们的实际工作、改造客观世界,解决改革和建设中的现实问题,都是至关重要和十分可贵的。
责任编辑:赵思齐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121/86112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