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对于求职“奇葩现象”需理性看待

2016年01月22日 14:54

 

【事件介绍】

求职奇葩现象:海归不如土著 单身不如带娃

近日,正值高校应届毕业生求职季,记者走访多场招聘会后发现,博士生“比不过”本科生、留学生“不敌”国内“土著”、单身的拼不过“有娃的”,一些传统就业观念中的优势条件正面临挑战。专家认为,学生求职中出现的所谓“奇葩现象”,也表明我国就业市场逐步走向成熟和理性。

单身的不如带娃的

在常人看来,与很多单身的毕业生相比,有孩子是求职者的劣势,但如今却成为不少女毕业生的优势。毕业于北京语言大学的余甚蓝,在就读研究生期间就结了婚并生下了一个孩子。余甚蓝称“从面试的时候就可以看出来,有孩子是我一个很大的加分项。”没有婚假、产假,相对稳定,是与其他竞争者在竞争中的优势,也成为用人单位最终录用的重要依据。

“有了孩子后,无形中增添的成熟和沉稳,以及那份责任心,也是吸引用人单位的重要因素。”余甚蓝说。

以前求职时的很多优势也在变成劣势。冯若谷是毕业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一名博士生,但在求职时也曾被本科生比下去。“我的本科学校并非‘985’或‘211’类高校,所以竞争优势并不明显。”冯若谷说,博士毕业后都已三十岁左右,思维敏捷度、精力都比不过年轻人,一些本科毕业就参加工作的同学已成为单位中层干部。

有时候高学历反倒成为“负担”,一些用人单位直接在招聘要求中标明“只要本科生”。

与高学历者遭遇的尴尬一样,出国留学的海归也似乎正在“走下神坛”。毕业于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的郭培晶,回国求职的过程就不顺利。“应聘中,出国经历并没有加多少分,反而因为没有国内实践经验、薪水要求高等原因屡屡受挫。”郭培晶说,找工作时多次不敌国内“土著”生。

“身价高的不如合适的”

黑龙江万家宝鲜牛奶(投资)有限公司招聘经理程雨佳认为,之所以有孩子的应聘者在同等条件下占有一定优势,是因为他们更加踏实稳定,跳槽的概率更小。

“如果公司刚刚培训好一个员工,几年后求职者就跳槽了,对公司来讲是很大损失。”程雨佳说,对工作的忠诚度和稳定性,成为一些“学生妈妈”求职的优势。

与“学生妈妈”的明显优势不一样,本科生并不是在能力上比博士生强多少,而是在有些实践性强的岗位上,性价比更高。黑龙江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曲文勇说,博士生对就业单位待遇要求较高,而在一些行业,博士生直接创造的价值和本科生创造的差不多,单位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这使许多用人单位对博士生“望而却步”。

而留学生的良莠不齐则是其竞争力下降的重要原因。国际关系学院就业指导中心主任魏斌认为,如今留学生人数越来越多,但一些学生只是在国外“混”来一个文凭,没有真才实学。

一些专家学者认为,留学生、博士生的比较优势不再特别突出,与其总量越来越多有关系。统计显示,我国留学归国人员与博士生数量都在快速增长,留学生与博士生已经不再是稀缺资源。与很多人选择用留学、高学历为自己“镀金”相反,蓝领工人等低学历、高技术性的稀缺人才正成为求职市场中的“抢手货”。

曲文勇说,如今用人单位也更加理性、更加务实,不会再凭着单一的留学生或博士生等标签论英雄,“身价高的不如更适合的”。

专家认为,就业市场中的一些新现象表明,“唯学历论”等观念需要破除,求职者需要更加理性地进行职业规划,以适应新的就业形势。

 

求职“奇葩现象”实为企业理性用人

针对招聘会上的“奇葩现象”,专家给出解释,所谓“奇葩现象”,表明我国就业市场逐步走向成熟和理性。专家的这番解释,直接说明了求职的“奇葩现象”实际上是企业用人上更加理性、更加务实。面对这一变化中的市场需求,高校和求职学生唯有把握好这一用人方向标,才能培养出市场需要的才人,从而提升就业率。

企业选人标准的变化不是稀罕事,随着企业发展阶段的不同、业务内容的变化和人才培养特点的变化,企业适时调整选人标准是促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然之举。曾经,国内高等教育资源匮乏,硕士、博士等高层次人才稀缺,供不应求是市场常态。当然,在出国留学机会较少的时期,海归们因为享受过国外优质教育资源,镀金回来,身价自然高。而单身的青年人往往干事有冲劲,可已有孩子的求职者往往会因孩子和家庭琐事而分心,单身就业好于“有娃的”,也在情理之中。

可如今,整个人才培养的大环境发生了变化,企业用人自然要随之作出调整。人们常说“鞋合不合脚,只有脚知道”,企业选择人才也是这个道理。在高等教育资源逐步富足,留学市场日益混乱的当下,高层人才资源充足使得对博士生的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留学生队伍庞大伴随着“混”文凭现象,加之,人才流通渠道更加通畅,单身求职者跳槽的几率更大了。所以,既然旧鞋已然“不合脚”,那么钟情于“性价比”高的本科生、更加本土化的国内毕业生和稳定性更高的“有娃的”求职者自然成为较好的选择。

当然,面对企业“奇葩”的用人标准,求职者也不必灰心,有的企业愿意选择本科生、“土著人”、“有娃的”,自然也有企业需求高层次人才、留学生、单身的,毕竟扎实的理论功底、丰富的求学经历、独立向上、干劲十足的工作态度都不是瓷娃娃,也是经得起考验,能产生更高价值的独特优势,只要求职者摈弃好高骛远、眼高手低、不合时宜的职业态度,选择适合求职者的企业和职业发展道路,职场必然成为舞台。

经济社会在发展,企业用人标准在不断变化。不找最好的,只找合适的,男女朋友谈恋爱尚且如此才能长久,一个企业选人用人亦要如此。市场需求是人才培养的方向标,求职“奇葩现象”实为企业理性用人。高校和求职者在吐槽企业用人“奇葩”的时候,不妨把握好这一务实的用人风向标,唯有如此,求职者才能成为企业的“宠儿”,顺利实现从校园学生到职场新人的华丽转身。

求职奇葩现象要靠法治纠偏

从用人单位的反馈来看:某些博士生比不过本科生,除了用人单位基于对岗位的匹配分析之外,还有对本科生思维相对活跃、精力更加旺盛的主观偏见;留学生不敌国内“土著”,除了“海龟”薪水要求高之外,还有“海龟”缺乏国内实践经验的主观偏见;单身的拼不过有娃的,除了没有婚假、产假的客观有利之外,还有对有娃的更成熟和沉稳,以及那份责任心的主观偏见。

因此,要说新的奇葩现象表明我国就业市场逐步走向成熟和理性,也仅仅是相对以前“唯学历”等奇葩现象而言,实际上还是有主观偏见和无形歧视夹杂其中,并不能算进步,更说不上成熟和理性。新奇葩现象的实质,只是就业不平等的新现象、新特点而已,真正成熟和理性的就业市场,就不能容忍任何奇葩现象的存在。只要有奇葩现象的存在,就难以引导求职者真正树立科学的就业观。

真正成熟和理性的就业市场,应该强调,除非有合法合理的目的,任何基于性别、种族、年龄、学历、婚姻、宗教信仰、政治见解、民族血统、社会出身、健康情况、外貌等原因采取的差别对待,都会被禁止。正因为如此,在有些国家,简历只需要书写与工作有关的内容,比如工作经历、专业、学历等,求职简历上是不允许附应聘者照片的,如果简历中有过多诸如身高、婚否等个人隐私的内容,简历很可能被退回,并声明这不符合应聘规矩。

以我国就业市场出现的新奇葩现象来说,在双向选择的情况下,除非博士生、留学生、单身的提出了用人单位可承受之外的条件,或者有明确证据证明其不符合岗位要求,否则,就只能就工作岗位本身所需条件来择优录用,白纸黑字的写明“只要本科生”“只要国内生”“只要已经生娃了的”,难道不是对研究生、留学生、单身群体的一种歧视吗?这种歧视相比传统的歧视,只不过是倒过来了而已。难道值得我们为之唱赞歌吗?

是的,求职者需要更加理性地进行职业规划,以适应新的就业形势,“唯学历论”等不合理不合法的观念确实需要破除。但是,破除的代价,不是用新的不平等和歧视去取代旧的不平等和歧视。就业市场复杂多变,变的是对知识技能的要求,是招聘岗位的结构,而不变的应该是对公平就业的提倡和要求,是对任何就业歧视的反对与禁止,任何将应聘者引向“打铁还需自身硬”之外的奇葩现象,都与法治化招聘理念相悖。

因此,面对就业市场的新奇葩现象,专家表示切记要以就业公平为基本依据和逻辑,切莫想当然的“满嘴跑火车”,从而扩大社会不良影响。而对劳动执法部门来说,也切莫被新奇葩现象的表面合理性蒙蔽了眼睛,而应该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加强执法和社会宣传教育,不要容忍任何奇葩现象的存在,真正构建成熟和理性的就业市场。

 

【启示与思考】

求职犹如年轻人谈恋爱一样,本来就是你情我愿的事情,不论哪一方有单相思都难以达成共识。在当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的状况下,学历高与学历一般化的求职者,单身的与有孩子的求职者,考虑到他们所应征的岗位职责,企业自然要权衡利弊。

作为企业,也有自己的想法,高材生即便能屈就于企业的一般岗位,那也极有可能是在“骑驴找马”。即便有严格的合同保障,但有时一旦时机成熟,这些纸上谈兵的签约合同只能成为空谈。到那时,功成名就的高材生来一个说走就走的辞职,你企业又能拿他何妨?

单身的拼不过“有娃的”,这主要是指女性求职者,她们在结婚生孩方面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企业好不容易招来员工,而且又能独当一面了,没几年功夫,却要因结婚生孩休假。企业有心想控制女员工结婚生孩休假,不仅遭人诟病,而且还严重违背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与其今后惹麻烦不如起先就卸“麻烦”。

所以说,当前企业在招聘员工时,早已打破过去那种学历越高越吃香,单身无牵挂受欢迎的常规了。而是趋于学历一般化,能适用就行,有娃的员工家庭基本成型,也不需要休长假,或是为休假不休假闹得双方都不愉快。

我们不必对求职“奇葩现象”过度解读,企业招聘员工本来就有自己的用意和条件,求职者遭遇门槛设置也给后来人提了个醒,在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我们并非需要千人一面的高学历人才,而是迫切需要创新型人才,尤其需要既能动脑又能动手的复合型人才;同时还需要对企业具有较高的忠诚度,心甘情愿地与企业同甘苦共患难的人。我想,这样的人才最受企业欢迎,才能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122/86129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