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网友论坛 理论研究

 提升“三感”,决胜小康

2016年01月25日 11:15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是我们党在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此背景之下,各级党委认真传达学习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并结合实际对贯彻落实中央全会精神进行再部署,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中央全会精神,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这显然是决胜小康之需要。而围绕决胜小康这个终极目标,笔者尝试从提升“三感”谈一些学习体会,跟各干部作一些肤浅交流。

一是认同感。

可以说,认同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纵观历史伟人,能够舍身为国,表现出让人钦佩民族大义,都是对国家、民族、事业有了认同感。比如精忠岳飞,伶仃洋里的文天祥,虎门销烟的林则徐,如果不认同这个国家,是不会义无反顾地走向冒险或死亡。

具体到决胜小康这个终极目标上,这首先需要各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发挥带头模范作用,在认同全会精神的基础上认真学习全会阐明的党和国家战略意图,以及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要求、基本理念、重大举措,特别是认真研究全会研究制定的“十三五”规划建议。

只有各级领导干部在心理上认同,摒弃过去应景式工作思维,杜绝一切形式上的做派,根据自身工作职能,根据实际需要开展工作,根据人民群众需要,才有望把工作做到实处,准确撬动百姓奋发图强的支点,激发起百姓奔赴小康的热情,做到四两拨千斤,做到事半功倍。

二是责任感。

对责任的理解,一是指分内应做的事,如职责、尽责任、岗位责任等;二是指没有做好自己工作,而应承担的不利后果或强制性义务。责任意识,是“想干事”;责任能力,是“能干事”;责任行为,是“真干事”;责任制度,是“可干事”;责任成果,是“干成事”。责任心就是关心别人,关心整个社会。

决胜小康,不仅需要领导干部一丝不苟的学习精神,实事求是的务实创新精神,更需要各级领导干部挑大梁的精神。这就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坚定信仰,不断用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思想武装自己,不断领会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不断用“三严三实”教育实践活动警示要求自己,做政治上的明白人,时时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无私奉献,克己奉公。

决胜小康,不是过去“先让一部分人富起来”,而是要全民过上小康生活,重点是让过去那些落后于小康的贫困户摘掉贫穷帽子。这个关口,更需要领导干部强烈的责任感,用精准改革开展扶贫工作,最终补齐社会发展短板。

 

三是使命感。

使命,辞海中有三种解释:(1)使者所奉之命令。《北史·魏收传》:“李谐、卢元明首通使命,二人才器并为邻国所重。”(2)奉命出使之意。《宋史·田景咸传》:“每使命至,唯设肉一器,宾主共食。”(3)任务。《三国演义》第八回:“但有使命,万死不辞。”后来把使命引申为肩负重大的任务和责任。对此,马克思说:“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

对于领导干部而言,尤是如此。全会提出,要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些既是实现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社会和谐化、生态文明化、价值观先进化和多元化的前提和保障,也处处透出艰巨的改革发展使命,是需要每个合格的领导干部无条件接受的。

现在,学习全会精神,特别是站到决胜小康终极目标上论,提升领导干部以上“三感”显然有着相当分量。只有领导干部在全会精神中涵养起较强的道德定力,树立起“人心是最大的政治”观,以及“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积极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创新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观念、体制、方式方法,提高党把握方向、谋划全局、提出战略、制定政策、推进改革的能力,为发展航船定好向、掌好舵,更好地发挥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决胜小康、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才指日可待。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未经本站证实,仅供读者参考。】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125/86153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