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大视野 教育

以民族复兴为己任,推动高校文化创新

2016年01月26日 13:58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毛泽东同志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当代文化和文艺发展史上的纲领性文献。通过回顾历史前瞻未来,深刻回答了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进程中,如何增强文化软实力,认识文艺,发展文艺,领导文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文化和文艺道路等根本问题。这是对实现民族复兴全面深入的战略思考。因为中国梦最基本的内涵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里所说的复兴就是要建设强盛中国、文明中国、和谐中国与美丽中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从民族复兴的内涵、要件和历史进程看,不仅必然包含着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而且必然由中华文化来驱动、来支撑、来引领复兴。因此,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作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遵循,同样必然体现出中华文化的驱动、支撑和引领。

习总书记讲话充分体现出了这种对文化的重视,对文化软实力在助推民族复兴中的重要作用的清醒判断,对文化、文学艺术功能如何发挥的殷切希望。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文化昌明离不开以人为主体的建设。高校作为文化强盛的重要平台,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肩负着重要使命。一是传播、引领先进思想,二是培养造就优质良材。采取什么措施手段,打造什么样的自身文化,培养什么样的文化艺术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时代课题。按照习总书记讲话要求:“我国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这也应该成为高校文化建设,成为高校教职员工的努力方向。从大的方面讲,应该从三个方面入手去努力。

一、发挥文化的阵地作用,坚定不移地坚守弘扬大中华传统人文精神

要把继承传统作为切入点,夯实文化复兴的民族精神根基。

文化的核心是思想,是精神。高校是发风气之先,文化传播的阵地,是思想生发和传播的渊薮。既然我们所谈的文化建设其落脚点是民族复兴,那么其核心意蕴就应该是文化兴国强民,在根本上就要体现精神价值的追求和集体人格的建构。因此必须着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导人格不断攀升,继承传统美德,为当代大学教育注入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发展理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很多文化已经沉淀、内化为民族基因和民族性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比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等。这些思想理念不仅是中华文化作为既往强势文明的基本特征,也是未来文化持续发展的瑰宝。

中国社会向经济发展、政治文明、科技昌盛、文化繁荣转变,就传统文化而言,取其积极因素,剔除消极因素,才能与时俱进的发展提升,以之涵养文明,优良环境,塑造良才完成好时代赋予高校的重托。

 

二、找准文化的精神坐标,持之以恒地为当代大学熔铸核心价值

要把与时俱进作为理念,凸显时代文化的价值导向。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实现民族复兴、文化复兴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这是中华文明的使命所在,也是高校文化建设的创新所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肩负的文化使命决定了文化建设必须着眼大时代,要立足本国、放眼世界,要用高品质的文化塑造精神,以高水准的作品滋养心灵。这就要求高校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文化建设,以高尚的文化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感染人、鼓舞人、凝聚人,更要以正确的核心价值教育人引导人塑造人。因为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我国在自身的社会主义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种符合中国发展、符合中华民族长远利益的一种价值体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中国当代的教师和大学生是民族复兴的希望所在,是文化复兴的重要力量。只有拥有正确的价值观才能更好的教育和引导人民,为民族复兴尽自己的力量。高校必须率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教职员工头脑,必须通过努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高校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成为大家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

 

三、发挥文化的内化作用,不遗余力地锻造高校的品质高地

要把自我完善作为旨归,涵养校园文化的道气道风。

建国军民,教学为先。大学是人才培养的高等学府。教书育人,以何为藉?古人曾有说法:所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虽然古人所言之“大学”与我们今天所说的大学在内涵上存在差异,但培育良才服务社会的功能上是一脉相承的。什么样的办学目的,用什么样的人培养人,体现着高校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品质,更体现着不同高校的文化理想、社会担当和聚纳效应。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人能弘道,道亦弘人,高校文化建设的使命才能彰显,功能才能实现,目标才能达到。

为了达到上述三个方面的目标,高校应该做到:

第一,要高位承载对接,打造高校文化战略。着眼于民族复兴和习近平同志关于繁荣文化,繁荣艺术,繁荣学术的要求,培养人才的系列要求,准确定位、长远规划、系统施策,统筹落实。

第二,要升华管理境界,坚持文化立校。重视大学在民族复兴中的聚纳人才、培养人才、输出人才的渊薮和高地作用。在提高办学实力和品位上下功夫,培育坚实深厚的科学与人文基础,铸就师生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品质。打造一种面向世界的开放文化,一种海纳百川的包容文化,一种与时俱进的创新文化,一种开引风气的前瞻文化,一种薪火相传的精神文化,一种百花齐放的繁荣文化,一种和谐进取的人际文化,一种健全优质的制度文化,一种人才辈出的生态文化。

第三,要传承大学精神,凝聚文化建设能量。大学是社会理想的孕育场所,如果没有了精神,大学就不再是大学。精神是一种历史积淀,精神力量是一种超越的力量,一种清高的力量,一种强大的能量,能让人舍生取义,更能让文化产生裂变效应。拿北大来说,人们总是习惯把北大与精神联系在一起。北大精神中,一个是民族精神,和民族苦难相联系的爱国精神;一个是追求真理的精神,和科学紧密相连的研究精神。北大就应该提供这样的精神,为国家、民族、社会贡献力量。弘扬好传承好这种精神——关乎社会的民族精神,关乎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以深刻的文化自觉,博大的文化关怀,高远的文化追求不辜负民族和时代所托,出思想,出人才,出成果,更出功勋,引领时代和社会进步,助推民族复兴。

第四,要坚持二为方向,繁荣文艺创作。发挥高校学术研究争鸣和文学和艺术创作的重要阵地作用,把知识分子和艺术家对时代风气的先知先觉转化为学术与研究与文艺创造的先倡先行。通过更多有思想,有水平,有分量的学术科研成果,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增广文化功能、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126/86176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