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友论坛 理论研究
对企业深度转型升级的思考与期盼
2016年01月26日 14:58
●政府部门要不断加强作风建设,精简办事程序,在权力下放上做足文章,提高办事效率,从根本上减轻企业办事成本,树立起挑大梁的意识,给企业与鼓舞力量,更给企业实实在在的帮助,从根本上改善企业不愿转、不会转、转不起的现状。
2015年,有着“世界工厂”称号的东莞加工制造业,近一年来出现了“熄火”、“衰落”和“危机”,并成为外界加在东莞身上的新标签。据了解,眼下东莞等地的不少加工制造企业正面临订单流失,不得不关停或将生产线向东南亚、非洲等地转移的窘境。媒体更是把这种现象描述为东莞遭遇了新一轮“工厂倒闭潮”。
“工厂倒闭潮”尽管言过其实,但暴露出我国工业在发展中的短板,却是不容可否。此背景下,转型升级成为企业谋取发展的选择,甚至成为自救图存的必然手段。然而,从当前很多地方企业表现出来的转型升级实际看,到底还是徒具观赏性,缺乏深入性和全面性,政府在引导、扶持方面还有所搁浅,流于形式。
工业发展转型现状
经过几十年的磨合,我国工业确实取得突飞猛进发展,支撑起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但冷静下来观察,发展却几乎局限在数量与规模的扩张,而缺乏工业发展的整体内涵。
这些具体表现在:一是管理比较粗放化,二是企业产业链单一,三是没有核心技术,四是缺乏品牌培育观念。等等。以这四个方面为例,其中管理粗放可能会直接导致内部混乱,增加不必要的管理成本,而产业链单一和缺乏核心技术,则除了付出不必要生产成本之外,还很难提升产品附加值,而品牌培育观念缺失,很容易被复制,丧失竞争优势,还很快会把创业路走到尽头。
殊不知,眼下这个时代,无论是劳动者对劳动环境、薪资福利待遇的诉求,还是消费者产品品质的诉求,乃至政府对工业发展的要求,均呈多元趋紧形态,这就给企业经营者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提出更严峻的挑战。这点,从当前一些功能性单一、质量一般的产品被淘汰,以及政府在项目饱和之后,开始实施“腾笼换鸟”动作,足可见一斑。
但即便是如此,当前很多企业的改革,还停留在简单的压缩薪资、通过机器换人压缩人工成本等方面。过去,一些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确实存在人力资源浪费,在产品利润趋薄后感觉到明显的人力成本压力,但从转型升级的全面性看,这种转型升级还是片面性的,如果不及时矫正过来,把转型升级面放宽一些,还可能导致转型升级的的滞后。
这非常值得企业经营者重视。企业作为走出困境的主体,首先要有正视自身缺陷的勇气,审时度势,及时补齐发展短板,同时在新的政策生态面前,面对新的改革要求,要快速反应,拿出积极的应变措施,跟上产业升级的步伐,跟上政策对工业发展的形势需要,从根本上避免被“腾出去”的命运。
政府引导扶持现状
工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支柱,同时关系到百姓的就业,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故企业的发展的命运,直接触及政府执政敏感神经。从目前看,政府对工业的引导扶持,还缺乏深度推进,缺乏制度顶层设计,甚至是关键资源的及时开放、共享、利用。
现实中,很多地方政府部门对工业的所谓引导、扶持,还停留在调研、视察、走访。过去,政府对企业深入不够,这些做法颇有必要。但是,接下来如果缺乏实际动作,这些做法则等于流于形式。值得指出的是,很多参与调研、视察、走访的政府工作人员,对工业不是十分了解,带队的主要领导也有“门外汉”现象,所以尽管作出很多指示,但总结下来还是停留在转型的重要性上,至于具体从哪里开始,却没有开出可行有效的药方。
这样的调研、视察、走访,除了给濒临绝境、焦虑得六神无主的企业主一点安慰,实在是起不了任何作用;甚至,一些尚有一定实力,正专心搞经营的企业,相反会为这种引导、扶持分心,平添很多接待负担。
毋庸置疑,这值得政府部门警惕。当然,对工业转型升级的引导、扶持,除了要能拿出具有改变现状的指导意见和措施之外,从提升整个工业结构调整、发展看,还亟待制度的顶层设计改变,开放更多公共科研资源。
企业:转型涉深水
至此,企业发展显然面临不进则退、不发展则灭亡境地,在对待自身发展短板,更需要拿出涉深水的勇气和措施。
首先,要看清现在行业的波动,适时调整经营策略,减少库存,减少呆账,将经营风险降到最低。现在,很多企业不是衰死在生产不出产品、销售不出产品,而是衰死在缺乏对合作客户的风险评估,最后外部链条断裂,导致自身积重难返。
其次,要不断优化内部管理,避免各个环节出现浪费,继续在节能降耗上下功夫,不断完善考核设计,建立起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形成劳动者自己为自己加薪的薪资增长机制,多措并举抵制经济下行压力,保证劳动者热情不受影响,以保证竞争实力。
第三,加大对研发的投入,培育起自己的研发团队,使自身拥有核心技术,实现不断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的目的,以及最终减少上在技术投入的目的,从整体上把产品附加值提升起来,满足现在多元的社会和消费者需求。
第四,越是在困难时期,越是要加强对社会责任重视。比如,规范劳动福利、社保关系,减少不必要的劳资纠纷;比如,重视环保生态,实现科学合理排放,避免付出处罚成本;再如,加强安全教育、培训、防范,减少和杜绝由安全方面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和负担。
总之,在转型升级上,企业一定要能抓住根本,全面着手,而不是亦步亦趋,被政策追着走,被劳动者诉求追着走,被消费者诉求追着走,而是要时时走在前面,抢占竞争主动权。
政府:勇于挑大梁
前面提到,企业转型升级发展之于社会的意义,此时在面对企业转型方面,政府部门切不可隔岸观火,更不能把引导、扶持工作做在表面上,习惯居高临下指示发文,或者抛出几个连自己都搞不清楚的笼统概念,而应该拿出实实在在的举措。
首先,各级地方政府部门深刻领会党十八大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让企业经营者树立起大局意识和危机意识,从而自觉把思想统一到“五大发展理念”上来,引导企业适应当前经济增长的形势。
当前,很多企业小富即安思想意识很严重,缺乏长远规划,用人不规范,对社会责任感理解不深,遵守不够,这不仅影响企业持续发展,也与未来社会发展需要格格不入。
特别是,社会经济结构调整之后,很多企业习惯哭穷求贷款,而不是积极认清形势,寻找出路,这还亟待政府扭转。一方面,要帮助企业规划发展,增强企业造血功能;另一方面,要不断引进新项目,导入淘汰机制,增加部分企业危机意识。
其次,要从制度顶层设计入手,唤醒沉睡的科研成果。在这一点上,广东做法值得关注。广东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广东高校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允许高校科研人员利用本人及其所在团队的科技成果在岗创业或到科技创新型企业兼职,甚至可离岗从事创业工作,并允许在读大学生休学创业(2015年12月10日《南方日报》)。
职务发明转化收益对科研人员的保障不够明确和有力,高校科研人才从事科研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不高,不少科研成果“沉睡”在高校而未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不只是广东高校面临的困境,而是全国高校面临的现实瓶颈。过去,高校科研人员被限制在高校之内,虽然也发挥着传帮带的播种意义,但跟现在的产业发展速度还是略显滞后。
而充分发挥高校科研人员的潜力,让这些“科技播种机”投入到广阔的创业领域去,这不仅有利于其大显身手,充分释放自身潜能,实现自身最大价值,同时更有利于从根本上改变工业产业结构,使我国工业发展从量向质转变、飞跃。
在经济下行压力之下,鉴于企业运营成本过高,政府部门还要不断加强作风建设,不断精简办事程序,不断在权力下放上做足文章,不断提高办事效率,从根本上减轻企业办事成本。
只有政府树立起挑大梁意识,处处走在前面,不仅给企业与鼓舞力量,更给企业实实在在的帮助,从根本上改善企业不愿转、不会转、转不起的现状,中国工业有望穿越冬日坚冰走向春天。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未经本站证实,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李丹华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126/86178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