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聚焦教育

高校更名 不要只在“面子”上下功夫

2016年01月27日 15:28

 

【事件介绍】

四川医科大学校名被四川大学抵制后再度更名

在存续了半年多之后,位于四川省泸州市的“四川医科大学”的校名再次更改。记者今天了解到,新校名“西南医科大学”的招牌已经挂上。

2016年1月17日凌晨,网友“华西川医”在微博上发布了多张显示为“西南医科大学”校名招牌的图片。图片中学校门口的公交站牌显示,泸州市222路、236路、288路公交车在该站点的站牌已经写上了“西南医科大学”的新站名。四川医科大学多位有关人士也向记者证实了新校名挂牌一事。

这所大学原名是泸州医学院。2015年6月1日,教育部发文,同意泸州医学院更名为四川医科大学。

但这个决定曾遭到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校友的抗议。校友们认为,四川医科大学的简称“川医”,容易与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的前身(四川医学院、华西医科大学)的简称“川医”相混淆。

海内外老“川医”的校友们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反对更名行动。他们以发公开信、向教育部申请行政复议等形式,要求教育部撤回原泸州医学院更名为四川医科大学的决定。

在一份公开信中,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的校友们表达了鲜明的立场:“川医”在中国乃至国际上已作为一个杰出的医学品牌深入人心,不能随意更改或替代。

一些校友表示,因为校名的更改,许多海外的“川医”校友曾经遇到麻烦,因为毕业证上的“四川医学院”已经不存在了,无法验证学历信息,其学历甚至被误认为是假学历。他们表示,现在由泸州医学院更名而来的四川医科大学同样简称“川医”,校友们以后就更难解释清楚了。

四川大学官方也以文件的形式向教育部重申了校方的立场。2015年6月,川大常务副校长李虹签发的一份文件明确表示,四川大学不同意泸州医学院更名为四川医科大学,“恳请教育部认真倾听川大广大师生及海内外校友的意见,做出更加谨慎的决定”。

对此,教育部和四川省政府高度重视。教育部曾专程派员前往四川大学,听取意见。针对川大的行政复议申请,2015年7月28日,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举行新闻沟通会,向媒体通报称,教育部正式受理了四川大学反对泸州医学院更名为四川医科大学的行政复议申请。

四川医科大学校方在媒体面前一直保持低调。2015年6月,该校党委书记廖斌曾对记者说,四川省政府和教育部正在处理这个事,他们会依法依规处理。师生和校友则以各种形式表达了对川大抗议的反对意见。2015年6月底,该校师生曾举行大规模集会,表达“捍卫川医大”的态度。

四川医科大学一位校友表示,地方院校发展不易,需要关注,作为建校64年的本科院校,四川医科大学对四川乃至西部地区基层教育医疗卫生事业作出的贡献,不容诋毁。他还强调,教育部门依法依规作出的决定,必须维护;政府形象与公信力,不容损毁。

截至记者发稿时,四川医科大学官方尚未发布更名的公开信息,该校官方网站上仍然显示为“四川医科大学”的校名。四川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廖斌今天在电话里对记者说:“谢谢你的关心,我现在不方便回答你的问题,我们是按照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在进行相关工作。”

 

高校不能整天忙着改名字

四川医科大学的前身是泸州医学院,2015年6月1日,教育部发文,同意泸州医学院更名为四川医科大学。和原名泸州医学院相比,改名后的四川医科大学显得高端大气上档次——泸州变成了四川,学院变成了大学,瞧着顺眼,想着顺心。不过,四川医科大学这个响亮的名字可谓是命运多舛,改名伊始,就引起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校友的抗议,其过程和是非不必赘述。

从地域角度上看,西南要比四川更为广阔,四川医科大学改名西南医科大学,新校名并未跌价。对四川医科大学的前身——原泸州医学院来说,新校名存续半年多就在他方压力之下再次改名,虽然有点难为情,但依然是一场胜利——不论怎么说,“学院”的外衣被脱下了,顺利穿上了“大学”的新衣。

在中国,高校很热衷更名——更名的原则是高大上。高校由学院更名大学的,每年都有很多家。热衷更名的,除了学院自身,还有当地政府和主管部门。高校由学院变为大学,绝不仅是更名这么简单。高校虽是做学问之地,但高校以及高校领导都有行政级别,学院更名为大学后,领导的行政级别和待遇一般会跟着提升——高校领导也是有七情六欲的凡人,也有在官位上追求“进步”的权利,外人不好指责。而高校所在地政府和主管部门也十分乐见并积极推动学院更名大学,因为大学比学院响亮,不仅能给自己挣到“面子”,还有助于引进、留住高端人才,当然更重要的是能给地方和主管部门主政者政绩“加分”——即使不能“加分”,也绝不会“减分”,何乐而不为?

很多学院更名大学,不过是“换汤不换药”的“面子工程”而已。大学,重要的不是名称响亮,而是其办学精神是否独特、深邃。人不能缺少精神,大学亦是。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每一所大学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大学的精神,但所有的大学精神都有着共同的本质特征,那就是具有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这其中,创造精神是大学存在的价值所在,是大学在社会有机体中保证自身地位的根本生命力。

世界上有很多著名高校,从建校伊始就一直使用“学院”的称呼,但这并不会降低它们在公众心中的名校地位和声誉。这些世界名校不是整天忙着改响亮的名字,而是忙着搞创新,这能够确保它们一直站在世界先进教育的最前沿,始终作为世界先进教育和科学的引领者。而中国的高校,虽然口头上也喊创新,但更喜欢在表面下功夫。在这种情况下,高校的校园面积越来越大、在校学生越来越多、校名越来越响亮,但校风越来越松散、教学成果越来越少、教育质量和水平越来越低。

毫无疑问,没有独特的又具有共性的大学精神的高校只是一具空壳。从这具没有思想和创造精神的空壳里出来的学生,可能也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创造精神。每所高校都应该有自己的大学精神,当每一所大学都有了自己的大学精神,大学就不再盲目追求盖很多很多的大楼,频繁更换响亮的名字,而是以全面人才教育为使命,担负起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各方面、多层次人才的重任。

总之,高校可以并且应该拥有一个好听又匹配的名字,但不应该整天忙着改名字而忘记自己教书育人的使命、荒废了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舍本求末的事干不得,切记切记。

 

多少次改名才能通往一流大学

公开的反对,依旧无法阻止新的大学名称的出现,这只能表明某种大学更名决心的坚定,或者说是大学更名现状之乱。公开的资料显示,教育部发布通告称,2015年至少18所高校申请改名,大多从学院更名为大学。而相关数据显示,过去5年有257所高校更名。如此多的大学更名,其中有多少是因为办学规模的扩大与办学方向的转型,进而导致院校名称的必须更改?又有多少,如同泸州医学院一般,是穷尽力量,只为将一所地市级院校,从名称上改得“高大上”?

不必去批评所有的高校更名举动,但应该看到部分高校执著改名的功利化取向。关于这一点,专家们其实已经说得很清楚,部分高校之所以热衷于更名的游戏,甚至乐此不疲,不达目的不罢休,缘由不过是两点。一则是,于当下的大学行政化管理体系中,大学名称的“升级”与变化,很可能意味着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甚至连高校领导的行政级别也将递增;二则是,看起来响亮的高校名称,更有利于高校的招生与宣传。它们共同构成高校执著更名的动力。

如同新闻中泸州医学院的一名员工所说,泸州医学院发展不易,需要关注。然而真正的问题在于:到底该以怎样的方式来关注地方院校的发展?具体到一个大学,又需要经过多少次改名,才能成为一流大学?单独的高校更名举动,如果不辅之以高校办学质量的同步提升,那么附加于更名行动之上的诸多期待,可能都难以兑现。毕竟说到底,一所大学真正知名度的提升,以及办学质量的广泛认可,只能来自于学生、家长与社会的长期点滴认知,而非其他因素。

应该承认,类似泸州医学院般不改名誓不罢休的作为,仍然只是相对极端的大学更名事例。同样不应当被否定的是,泸州医学院其实只是一个缩影。在其身后,还有着许多对大学更名热衷于其中者,以及对更名红利抱有着不切实际的期待者。泸州医学院的再度更名,我们当体察到此种举动的肤浅与不可接受。批判大学更名潮时,我们到底在批判什么?被渴望与期待的,不过是稳健与有内涵的大学发展之路。而这一切,只能靠大学体悟来获得,靠教育改革来助推。

 

【启示与思考】

很多学院更名大学,不过是“换汤不换药”的“面子工程”而已。大学,重要的不是名称响亮,而是其办学精神是否独特、深邃。人不能缺少精神,大学亦是。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每一所大学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大学的精神,但所有的大学精神都有着共同的本质特征,那就是具有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这其中,创造精神是大学存在的价值所在,是大学在社会有机体中保证自身地位的根本生命力。

世界上有很多著名高校,从建校伊始就一直使用“学院”的称呼,但这并不会降低它们在公众心中的名校地位和声誉。这些世界名校不是整天忙着改响亮的名字,而是忙着搞创新,这能够确保它们一直站在世界先进教育的最前沿,始终作为世界先进教育和科学的引领者。而中国的高校,虽然口头上也喊创新,但更喜欢在表面下功夫。在这种情况下,高校的校园面积越来越大、在校学生越来越多、校名越来越响亮,但校风越来越松散、教学成果越来越少、教育质量和水平越来越低。

毫无疑问,没有独特的又具有共性的大学精神的高校只是一具空壳。从这具没有思想和创造精神的空壳里出来的学生,可能也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创造精神。每所高校都应该有自己的大学精神,当每一所大学都有了自己的大学精神,大学就不再盲目追求盖很多很多的大楼,频繁更换响亮的名字,而是以全面人才教育为使命,担负起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各方面、多层次人才的重任。

总之,高校可以并且应该拥有一个好听又匹配的名字,但不应该整天忙着改名字而忘记自己教书育人的使命、荒废了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舍本求末的事干不得,切记切记。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127/86203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