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友论坛 理论研究
“五大发展理念”之于企业的挑战与机遇
2016年01月28日 16:05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五大理念”是一个有机整体,相互结合,共同发挥作用——创新是发展的基点,协调是发展的节奏,绿色是发展的底色,开放是发展的格局,共享是发展的目标。同时,更关系我国发展全局变革,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对企业而言,自觉领悟“五大理念”深刻内涵,正确对待其所大带来的挑战,既是企业积极配合国家政策,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更是企业找到规划发展路径遵循和方向,突破当前发展瓶颈重大机遇。
“五大理念”提出的历史背景
提到“五大理念”,不能不提及“十二五”规划的“建议”稿。当时,就着重提出“五个坚持”:一是坚持经济结构调整,二是坚持科技进步和创新,三是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四是坚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五是坚持改革开放。
比较而言,“十二五”规划建议的“五个坚持”,重在确定“努力方向和工作重点”,“五大发展”则如习近平作“建议”稿说明时所言,提出并阐述“五个坚持”发展理念,是关系中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而这些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不难看出,如今的“五大理念”,是对“五大坚持”的继承,同时也是对“五大坚持”的提炼、深化。
再从提出初衷看,这也跟三个大背景有关:第一是“天花板困境”大背景。中国持续30年的高速发展,实际上也是粗放式的发展,不仅如过去所言进入“樽颈”地带,实际上已触摸到了天花板。之前智囊曾建言,要以“全面改革”来破局,以“新改革红利”来推进,实际上改革也撞到“天花板”,这才发现要靠“创新”。
不仅如此,中共领导层要在“十三五”期间,为中国找寻新的出路,目前找到的出路,就是创新。更进一步讲是创新驱动。过去的改革是“不破不立”,现在的创新是“无中生有”,这回的创新不止是原来说的科技创新,或总理李克强所提的"“万众创新”,而是包括技术、机制、模式、发展方式的全方位创新。最重要也最难的是制度创新,即要创出“新发展动能”。
第二是“陷阱危局”大背景。这个陷阱就是经济学所讲的“中等收入陷阱”。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建议稿的起草过程较为风平浪静,唯一有争议的正是有没有“陷阱危局”,如有此危局又如何绕行甚至跨越而过?于是中共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牵头起草时把重点放在了直面“陷阱危局”上,既看到中国经济增长有被原有增长机制锁定、人均国民收入难以由中等收入升上中高等收入,以及有可能进入经济增长徘徊期的危险,同时又强调居安思危,在未来五年做好“跨越陷阱”的安排,“五大发展”理念几乎个个与“跨越”动作关联,特别是创新和开放。
第三大背景则为制定的“五年规划”。这既关系国内小气候,更关系完全不同的国际大环境。当前,全球格局正发生急速变化,而且出现深度调整,中国在全球经济中地位和影响力提升,令中国对全球发展格局有重大影响,同时全球格局的变化,又更全面地制约中国的发展。对此,习近平在起草“十三五”规划的建议稿时,特别要求要“坚持立足国内和全球视野相统筹,既以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主动适应和积极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又从全球经济联系中进行谋划”。
为什么说对企业是挑战与机遇
抛开企业是社会细胞大道理不说,认真观察现在企业经营现状,实际上俨然与当前社会发展现状出奇相似,都在面临“天花板困境”。值得指出的是,这种现状跟过去粗放式的高速发展有关,还跟“陷阱危局”认识不足有关,以及全球格局正发生急速变化,具体说跟深度调整有关。
这就决定:一方面,企业要认识到自身发展的短板。从一些经营困难、濒临倒闭破产企业看,至少暴露出产业链单一、缺乏核心技术,以及平时管理也相对粗放化等弊端。这样的管理模式,要想取得长足的发展,除非是历史在不停开倒车,退回到原始社会去。但现实是,现在社会在不断进步,劳动者对劳动环境、薪资待遇,以及休息休假权等各项诉求都在日趋增多、提高,同时社会对企业生产的产品功能、生产过程对环境保护等诉求,也在不断增多、提高。
此时,企业要生存、发展,必须要重新定位,确立起新的经营管理模式,以及新的利润增长模式。所谓“适者生存”就是这个道理。
但放眼看去,一些企业反应比较迅速,在“十二五”规划刚提出“五个坚持”时,就开始闻风而动,着手扩大企业规模,完善上下游产业链,通过自身消化减少生产成本,同时加大了对研发投入,培育起核心技术,建立起完善的体系,推行标准化管理,多措并举夯实和提高企业在业界的竞争地位,以积极姿态适应未来社会发展趋势。
而一些企业,则不思进取,小富即安思想严重,缺乏长远规划,对粗放化管理听之任之,更别说争取核心技术、完善产业链。甚至,一些企业在温水里直到跳不出来,始终也没明白“温水青蛙”理论,而是把气撒在行业不景气、经济不景气上。这虽然是不可改变的事实,但抱怨根本无济于事,只有通过改革应对变革,才是走出困境之举。
一言以蔽之,一些企业走到今天,到底是缺乏对自身把握,缺乏积极补齐自身发展短板的结果。
另一方面,企业还要认识到大气候变化。企业作为集生产、贸易为主的经营,不是关起门来生产就可实现利润,而是需要跟方方面面发生关系,尤其是“大数据”、“互联网+”模式定格之后,更要革故鼎新。
首先,要看到全球变化对行业的影响。1994年4月15日,在摩洛哥的马拉喀什市举行的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部长会议决定成立更具全球性的世界贸易组织,以取代成立于1947年的关贸总协定之后,这不仅将国家经济与国家经济捆绑在一起,同时也将企业发展与全球经济、全球更多企业捆绑在一起。进而言之,这是抱团做大做强节奏,同时又意味着相互之间多了更多牵制关系,只有看到全球变化对行业的影响,才能保持健康持续发展势头。
其次,要看到全球调整对企业的要求。前面说过,企业发展困境,时代文明、进步是重要方面之一。中国在进步,国外也在进步。还由于国外工业起步较早,国民对工业发展要求也越高,各项行业标准也相对设置较高。比如,同样是马桶,同样是中国生产,但出口到国外,标准就截然不同。国内企业经营者一定要从大批国人舍近求远跑到国外去买中国制造的马桶案例中吸取教训。回到企业经营自身上来,也只有着眼全球,用高标准、严要求作为立身之本,才能抢占更多竞争优势。
中国自身的发展,文明的快速推进,国民素质的迅猛提高,也必然导致国民对对工业发展要求水涨船高。何况,回顾中国企业过去几十年的发展,明显表现在数量与规模的扩张,本身缺乏相应内涵,即便到现在,转型升级呼吁转为命令,还有企业不为所动;即便有劳动者对劳动环境诉求提高,还有企业劳动环境脏乱差;即便有劳动者权益诉求增多,不签订劳动合同、不发放劳保用品、不按时足额支付工资、不给劳动者法定休假照常存在。表面上,这是劳动者的不幸,实际上却是企业的悲哀。
近年来,有很多企业倒闭了,但同时应该看到,更多的企业却站了起来。特别是,西南部地区在集中性开发,地区与地区之间发展正在缩小,作为改革前沿的南方城市,就业供大于求格局正在无情地被改变,靠廉价劳动力增长利润将变成历史,而靠非法榨取劳动者劳动力,注定将会受到处罚,从而增加企业管理运营成本,从激发内部活力上也是一招蠢棋。
综合而言,还望企业转变观念,不是一味将这种时代变革当成挑战,而应该当成一个独善其身的机遇,规范发展,做多做强,利用这个机遇给企业注入更多发展内涵,参与更强势的竞争,最大化服务人类社会。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未经本站证实,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李丹华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128/86222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