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 文稿 党建
秦强:以“三严三实”为契机加强作风建设,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2016年01月31日 18:29
秦强 中宣部全国宣传干部学院副教授
完整报告:http://www.71.cn/2016/0131/862501.shtml
视频专辑:http://www.71.cn/2016/0131/862505.shtml
今天我们主要谈一谈“三严三实”如何在实践中与我们的工作相结合,以及“三严三实”与作风建设、“四个全面”之间的关系。
一、“三严三实”相关内涵研究
2014年3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推进作风建设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要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因此,“三严三实”从一开始提出,就对推进作风建设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所以说,“三严三实”实际上是作风建设一个非常重要的体现,也是作风建设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基于“三严三实”对作风建设的重要性,2015年4月19日,中共中办印发了《“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实施方案》,明确规定要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关于实施方案的要求,这次“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以往的教育活动有个很大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三点:第一点,它是一个专题教育,不是一个活动。大家知道,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一个有始有终的活动。但“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按照习总书记的话说,学习无止境,教育是终身的。因此,它是不设终点的,不是说搞完了就结束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大家都要按照“三严三实”的要求来推进自己的工作。第二点,“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有一个结合点,要紧紧围绕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换句话说,这次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一定要把“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开展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密切结合起来。第三点,“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要求,我们明确提出来三点:第一,对党忠诚;第二,个人干净;第三,敢于担当。三点中也有侧重,对党忠诚是《党章》中一直都在强调的,个人干净是纪检一直在负责的事,但是敢于担当以前没有明确的规定。这次“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重中之重就是强调敢于担当,它着力解决“不严不实”,主要是不担当、不作为的问题。
“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目标是“三个见实效”。第一,在深化“四风”整治、巩固和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上见实效。第二,在守纪律讲规矩、营造良好政治生态上见实效。现在,守纪律讲规矩成了党内政治生活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第三,要在真抓实干,推动改革发展稳定上见实效。这是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三个目标。
“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定位。第一,“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是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一个进一步深入。为什么要进一步深入?因为经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虽然反“四风”取得了巨大成效,但“四风”问题并未根除。第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是对作风建设的一个进一步深化。它是紧紧抓住作风建设来展开的,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要继续抓、深入抓。第三,“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是从严治党的一个进一步落实。党要管党才能管好党,从严治党才能治好党。从严治党关键在治,要害在严。所以,“三严三实”的“严”主要体现在从严治党上,它和从严治党的“严”在理念上是相通的。
“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要注重“三个着力解决”。第一,着力解决理想信念动摇、信仰迷茫、精神迷失,宗旨意识淡薄、忽视群众利益、漠视群众疾苦,党性修养缺失、不讲党的原则等问题。在这种大背景下,如果出现不顾群众疾苦的情况,只是单纯维稳的话,显然是不合适的。第二,着力解决滥用权力、设租寻租,官商勾结、利益输送,不直面问题、不负责任、不敢担当,顶风违纪还在搞“四风”、不收敛不收手等问题。我们现在的“打老虎”,主要针对的就是这部分违法乱纪者。第三,着力解决无视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对党不忠诚、做人不老实,阳奉阴违、自行其是,心中无党纪、眼里无国法等问题。而这部分是现实中最难解决的问题,就是习总书记所说的两面人,表面一套,背后一套。
“三严三实”的内容要求,大家都很熟悉。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这是“三严”;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这是“三实”。
严以修身的要求是什么?就是要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高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自觉远离低级趣味,自觉抵制歪风邪气。严以修身的关键在于坚定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习总书记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党员干部一旦动摇或者丧失理想信念,就有可能导致政治上的变质、经济上的贪婪、道德上的堕落和生活上的腐化。因此,严以修身最关键的是要坚持党性修养,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严以用权说的是什么?要坚持用权为民,按规则、按制度来行使权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任何时候不搞特权,不以权谋私。严以用权的要害是坚持权为民所用。我国《宪法》中明确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领导干部的权力也是人民赋予的。但是现在有些错误的认识,认为权力是上级给的,想问题、办事情唯上不唯下,只怕领导不注意,只对上负责。也有的人错误地认为权力是个人奋斗得来的,有权不用,过期作废。这都严重违背了权为民所用的原则。因此,严以用权的要害是权力一定要为民所用。
严以律己,说的是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慎独慎微、勤于自省,遵守党纪国法,做到为政清廉。严以律己的核心是要自重、自警、自省、为政清廉。做领导干部最难的就是认识自我、战胜自我,尤其是少数一些干部,做出了成绩就忘乎所以、骄傲自满。我们看一些腐败分子的忏悔录,他的迷失往往都是从自我迷失开始的。所以说,人如果能够做到慎独慎微、勤于自省,能认清自己是谁,这是非常可贵的。
看看“三实”的要求。第一,谋事要实。做任何事都要符合实际,不要好高骛远、脱离实际,尤其是不要搞形式主义的花架子,不搞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让人民群众切切实实能得到利益。谋事要实的根本是要从实际出发,做到理论与实际的辩证统一。谋划事业必须要脚踏实地,从实际出发来制定政策。
第二,创业要实。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敢于担当责任,勇于直面问题,善于解决问题,不怕困难,勇于奋斗,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创业要实的基点在于真抓实干,敢于担当。领导干部为官一任要造福一方,很多领导干部的愿望是好的,要想做好事,给人民带来实惠,需要一任接着一任持续不断地干,任何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都不是真正的创业要实。习总书记深有感触,他说领导干部一定要有功成不必有我的情怀。这个任务不一定在我手上完成,但是我做了,推动了事情的发展就可以了。创业要求真抓实干,要真正地做一些事情。
第三,做人要实。就是要对党、对组织、对人民、对同志忠诚老实,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襟怀坦白,公道正派。做人要实的要义是诚信、忠诚、襟怀坦白、公道正派。现在一些干部表面一套、背后一套,在领导面前一套、在属下面前一套。所以,习总书记明确地说,领导干部一定要明确什么是政治规矩,要按角色做事,按本色做人,要里外都一样。做老实人就是要自觉抵制各种虚假的现象,讲真话、查真情、动真功、真干、实干、苦干、巧干,以实实在在的行动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实际上,“三严三实”概括起来一句话,就是严修实为,相辅相成。严是对个人修养、自律方面来说的;实是表现、是他律。严是正心修身的一个思想准则;实则是干事创业的一个行动准则。所以,严是精神层面的追求,实是对实践层面的要求。它们之间是有机统一的关系。“三严”是“三实”的前提和基础,“三实”是“三严”的体现和延伸。所以,要把“三严”和“三实”结合起来看。这是“三严三实”的内容和具体要求。
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实践意义和实践价值
首先,我们要明确“三严三实”在党中央的定位,我们为什么要开展这次专题教育?党中央明确地说,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是党中央作出的具有全局意义的战略部署。它带有战略性、根本性和长远性,不是短期的,也不是临时性的行为,而是一个全局性的战略部署。这个战略部署的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是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和作风建设的重要举措;第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现实需要;第三,“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是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必然要求。这个定位是非常高的。那么,我们的工作中有哪些具体的要求,我们如何在实践中真正地践行“三严三实”?
(一)“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是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和作风建设的重要举措
我们刚刚讲,“三严三实”最主要的是作风建设。在党中央的文件中,明确作了进一步延伸,它不仅是作风建设的重要举措,还是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举措。
很多的作风问题表面上是作风问题,但背后是思想政治问题。所以,党中央文件把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和作风问题并列提出来。“三严三实”不仅要从作风上,更重要的是要从思想认识上来解决我们的问题。这对大家的要求是非常高的。这是党风建设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党的作风关系到党的性质,关系到人心向背,影响到社会风气,决定了党的命运。因此,党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高度重视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是我们党发展壮大的经验总结。
从历史上看,我们党一直重视思想政治建设,一直重视作风建设。最早在1929年12月的古田会议上就提出了要解决不良作风的问题。1945年党的七大明确提出党的三大作风。1949年3月,在西柏坡会议上又明确提出要保持“两个务必”。三大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都涉及作风问题。1982年,小平同志也明确提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把作风问题上升到党的生死存亡的高度。1996年,我们党提出领导干部一定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通过“三讲”加强作风建设。2001年,提出“八个坚持、八个反对”。2004年十六届四中全会,要求领导干部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再次强调作风问题。2006年,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同样对作风问题提出了新的要求。2009年十七届四中全会,又提出来“四个大兴之风”,确保优良党风促正风、带民风,要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大兴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
从历史上看,加强作风建设一直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建设是执政能力的集中体现。我们现在存在的“五多”问题——会议过多、讲话太多、文件太多、接待太多、评比太多——实际上说的是我们的作风建设出了问题,是我们党脱离群众的一个表现,是只做表面文章、不解决实际问题的表现。所以说,我们要极力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把“五多”变成“五减”,按照中央的要求,减会、减文、减讲话、减接待、减评比,更好地培养干部的学习能力、实事求是能力、讲实效和创新的能力、密切联系群众的能力。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中心的党中央特别重视作风建设。2012年12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上任不久就组织召开了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通过了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把作风建设作为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开局之作。
根据党中央的要求,落实“八项规定”、加强作风建设的五个重点任务:第一,求真务实,改进调查研究之风;第二,精简会议活动,精简会议简报,整治文山会海;第三,改进领导作风,规范出访活动,改进警卫工作;第四,改进文风,改进新闻报道,严格文稿发表;第五,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厉行勤俭节约。这五个任务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有着内在的相通之处。因此,我们开展的“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本质上是源自作风建设的。作风建设的重要前提是要用好的作风来推进,“严”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手段,“实”是我们实现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无严难实,无实不严。从这个意义上说,“严”和“实”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高度统一于作风建设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因此,“三严三实”主要是以作风建设为切入口来加强我们的思想政治建设,改变我们党脱离群众等“不严不实”的作风问题。
(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现实需要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党中央的一项中心工作。“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了解先进中国的一把钥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一个顶层设计。因此,“三严三实”不仅是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需要,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要把“三严三实”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中国梦密切结合起来,把“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放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背景下,放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大背景下,才更能凸显出它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所以,党中央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重点要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1.“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历史背景
认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首先要把它放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背景中。中国梦的提出,首次正式见于2012年10月29日,习近平同志参加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的展览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他指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
这里用的词是复兴,什么叫复兴?就是以前兴过,现在再一次兴起。西方资本主义崛起的时候有一个文艺复兴,要把他们的文艺复兴到古罗马时期,以人性为主。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要复到哪里?为什么要提“伟大复兴”这个词?原因就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所创造的文明在世界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公元6世纪到17世纪,在世界重大科技发展史上,中国所占比例一直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所以,在历史上,中国的文明一直是世界学习的榜样。但是到了19世纪,大家看一看,我们身边用的家用电器,电脑、电视、电饭煲、空调、汽车这些科技产品,基本上都是西方发明的。中华民族在近代以来变得衰落了。
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来一个著名的疑问:为什么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而不是最早孕育过资本主义的中国?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这本书中做出了回答,他提出来两个观点。第一,资本主义在英国的产生和近代资本主义的天职观有关系。西方人认为,资本家是为上帝工作的,是为上帝勤劳致富的,他是在为上帝挣钱。这就从信仰层面为财富进行正名了。第二,新教徒的禁欲主义。韦伯认为财富是上帝的恩宠,不能挥霍,要把盈利限制在一定的道德范围之内。所以说,要诚实守信、勤俭节约。韦伯提出来的这两点:第一,要认认真真地工作,为了一个更高的价值目标而工作。所以说,要敬业。第二,要勤俭节约,把挣来的钱进行再投入、再发展。他认为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源泉。韦伯有一句名言:“人是为事业而活,而不是反过来。”他认为新教的世俗禁欲主义伦理为资本家提供了一种心理驱动力和能量,从而为现代资本主义兴起提供了精神动力,这是西方资本主义产生的一个重要的条件。
中国恰恰欠缺了这两种传统。第一个,就是韦伯所说的敬业。胡适有一篇非常有名的小说,叫《差不多先生》,说中国人办事都喜欢差不多就行了,德国人那种严谨的精神,是我们身上所缺失的。第二,我们的浪费现象非常严重。有了钱之后想到的是享受、是挥霍,在明清之际,也有好多的资本家积累了巨大的财富,但是积累了巨大财富之后,购田置地、挥霍享乐,却没有把钱节俭起来转入再投资。
韦伯提出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却不完全对。但是给了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就是敬业与勤俭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动力源泉。所以,我们吸收了它的合理因素,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我们明确地把敬业作为公民层面的一个核心价值观。另外,2013年1月17日,习近平同志在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内参上做了一个重要批示,明确地说:“浪费之风务必狠刹!要加大宣传引导的力度,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一方面,我们倡导要敬业,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另外一方面,要勤俭节约,不要浪费。这实际上就是从敬业和勤俭两个层面来为我们的社会发展提供动力源泉。
针对民族的落后,我们很多次都提出来复兴的梦想。最早是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企图从器物层面来学习西方。后来,甲午海战大清朝败于日本,我们认识到,中国相对西方的落后不仅仅在于器物层面,更在于制度层面。所以,我们转而学习西方的制度。但是一战以后,《凡尔赛和约》对中国仍然不利,因此,中国爆发了一个文化层面的运动——五四运动,要全面地引进“德先生”和“赛先生”。因为我们意识到,我们不仅仅是器物和制度层面的落后,还有文化层面的落后。
到了中华民国时期,我们的民族复兴被日本侵略者的入侵打断了,民族复兴再一次终止了。抗日战争胜利之后,经过了三年内战,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在前30年里,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结束了蒙受屈辱、战乱频增、四分五裂、民不聊生的黑暗历史。但是我们的经济还没有发展起来。改革开放30年,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就为我们现在的民族复兴奠定了物质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就是在这个基础上提出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总书记说:“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密切关联。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懈的共同为之努力。”这也印证他的一句话:“功成不必有我。”我这代人不一定能够实现的任务目标,只要我们这一代人尽力了,一代接一代做下去,肯定会实现的。这是第一次正式提出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那怎么来实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这一代的共产党员就是要继往开来、承前启后,为后人打好基础,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设好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向着民族复兴的历史目标奋勇前进。
习总书记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后,又提出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刚才我们已经说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顶层设计和基本抓手,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时代背景和基本目标。因此,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人民的中心任务,也是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指引和战略保障。所以,我们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也要紧紧围绕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个中心工作。
2.“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基本内容
“四个全面”是全面实现党的十八大目标提出来的任务要求,它的提出过程大家都很熟悉。2012年11月,十八大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全面深化改革;2014年10月,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全面依法治国;2014年10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宣示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正式浮出水面。作为一个整体,“四个全面”的提出首见于2014年12月,习近平同志在江苏调研的时候提出来: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2015年2月,在省部级干部学习依法治国培训班上,习近平同志全面辩证地梳理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首次把“四个全面”定位于党中央的一个战略布局。
3.“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定位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总体,既有战略目标,又有战略举措,所以具有根本性、全局性和前瞻性。这就是它的战略定位。
4.“四个全面”之间的相互关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是根本路径、全面依法治国是基本方式、全面从严治党是核心保证,这是四者之间的一个关系。如果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比喻成一艘中华号巨轮,那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航行的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动力机制,全面依法治国提供坚强的保障,从严治党则是掌舵人,是一个根本保证。四者之间哪个最关键?就是我们党的领导,这是根本保证,是最重要的一环。所以,从相互关系上来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目标,其他的三个是动力机制和保障机制。
第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初,小康社会是小平同志提出来的。十六大提的是全面建设小康,十八大提出来要全面建成小康。小康的标准非常多,但有一个核心的标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要超过3000美元。
第二,全面深化改革。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原因是社会已经被利益集团桎梏,缺乏活力,缺乏动力,因此我们要改革。但改革是非常难的。李克强总理说:“触及利益比触及灵魂还要难。”汪洋副总理也说:“改革就是拿刀割自己的肉。”所以说,全面深化改革阻力重重。但是我们必须要改革,因为西方社会对我们的发展前景提出了质疑,说我们改革开放30年,最大的红利是人口红利,现在我们的人口红利已经消失了,那么中国靠什么来持续发展?党中央提出,靠改革红利,向改革要红利。
第三,全面依法治国。新中国法治发展的历史曾经走了一段弯路。所以,从历史上可以看出依法治国的重要性。从1949年开始,针对蒋介石提出来的和谈八项条件,我们党中央明确提出来要废除伪宪法、废除伪法统。1949年2月22日,党中央当时的法律委员会主任王明提出来废除国民党的《六法全书》。但废除国民党的《六法全书》之后,我们党的法律体系并没有跟上,当时我们是以《共同纲领》作为临时宪法的。新中国成立之后,党中央打算继续沿用《共同纲领》,但是当时斯大林三次向我们建议,要制定宪法,说如果没有宪法,西方势力会觉得你们不是一个合法的政权。所以,党中央提出来要制定宪法,这才有了1954年《宪法》。但是到了1957年,1954年《宪法》被废弃了,标志性的事件是“反右”斗争扩大化。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小平同志吸取“文革”的教训,开始进行制度改革,这是我们法治建设的一个正式起源,或者说新中国依法治国的一个正式起源。现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法治改革,主要源于小平同志“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16字方针。对于法治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说得非常清楚:“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都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领导干部要努力提高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自觉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努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我们一定要明确,办事要有法律依据。所以,现在考验基层干部不是看个人有多大的能力,而是看个人在法律框架之内完成事情、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党中央对基层领导干部提的一个要求。总书记说,依法治国的关键是依法治官、依法治权。
第四,全面从严治党。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之初就提出一句话:“打铁还需自身硬”。从严治党最根本的是要使全党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都按照党内的政治生活准则和党内的各项规定办事,要深入抓好反腐倡廉工作,坚持有案必查、有腐必罚,任何人触犯了党纪国法都要依纪依法严肃查处,绝不姑息,党内绝不允许腐败分子有藏身之地。这是我们党在全面从严治党方面的总要求。
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从严治党是其中一环,也是关键的环节,而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则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一个重大举措。显然,“三严三实”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是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党员干部队伍的主流始终是好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仍然易发多发,一些重大违纪违法案件影响恶劣,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人民群众还有许多不满意的地方。”因此,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一项长期、复杂和艰巨的任务。
大家看一下,我们的“官场病”,比如官位崇拜、虚伪之风、腐败之风,清风正气缺乏市场等问题依然存在。从打伞这件小事就能够看出来官僚主义在有些地方依然严重。所以有人说,这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一个最大的收获,就是我们好多领导干部学会了自己打伞、自己拎包。“四风”不正导致了信任危机,现在仇富、仇官的社会心态突出,群体性事件不断,信访不信法问题突出,“网下冒烟网上燃烧”,一点小事在网上可能炒成一个大事,根源就在于“四风”不正导致的信任危机。
对于信任危机,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提出了著名的塔西佗陷阱,就是说当政府部门失去公信力的时候,无论你是说真话还是说假话,无论你是做好事还是做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历史一再印证了塔西佗这句话的正确性。现在网上一炒作某个事,政府急着去辟谣,但是没有用,没有人信,为什么?这就是塔西佗陷阱,信任出现了危机。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
“三严三实”是党中央向全党发出的深入推进作风建设的一个动员令,是作风建设的一个再出发、再启程,是各级领导干部的为政之道、成事之要、做人准则。所以,我们总结为一句话: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先要治吏,治吏务必从严,从严必在务实。所以说,“三严三实”主要针对的是作风建设的问题。
针对作风建设,2015年7月28日,党中央推出了一个《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要求全国各地都要遵照执行。这次能上能下的规定重点解决的是为官不正、为官不为、为官乱为的问题。为官不正,有纪委,为官乱为,有纪检系统,但是为官不为,一直没有明确地标准。这次明确地提出来“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关于“庸者”的问题,着力解决为官不正、为官不为和为官乱为的问题,形成一个“庸者下”的用人导向和从政环境,规定中列举了很多条。第七条说的是问责。加大领导干部问责力度。你不出事,但你有领导责任,你的手下出了事照样问你的责。第八条说的是领导干部自身。不适宜担任现职的干部应当进行调整。重点看第八条第六项,说的是不敢担当、不负责任,为官不为、庸懒散拖,干部群众意见较大的。原来我们对这一点没有规定,这次明确地把这种不敢担当、为官不为的现象列进去了。
关于这个问题, 2015年5月我在《人民日报》发了一篇文章,专门强调这次“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整治重点是为官不为。讲的是以“三严三实”来治庸官懒政。现在一些领导干部中存在着庸官懒政的现象,不少人持“不做事也不出事”的消极态度,懒政怠治、不思进取,占着位置、混着日子。这种病,得治!所以,党中央决定,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推动各级领导干部把“三严三实”作为修身做人用权律已的基本遵循、干事创业的行为准则,这是从根本上解决庸官懒政问题的一个良方。
行为上的偏轨,背后必然是认识上的偏差。随着高压反腐态势的形成,一些官员想腐不敢、欲腐不能,便滋生了一种“官不聊生”的错误认识。为了避免“出事”,把责任担当搁一边,不碰矛盾、不接挑战。有的人觉得这是作风问题,个人修养问题,只要不贪不腐,不违法乱纪,少做点事、少干点活没有什么。如果这种错误认识泛滥开来,将败坏官场风气,污染政治生态。
庸官懒政现象的产生,说到底在于改革触动了既得利益,制度的笼子越扎越紧,触动了一些官员的切身利益,压缩了一些官员的寻租空间。建设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权钱交换、利益输送的可能性就少了,一些人宁愿庸碌无为,也不愿踏实干事。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再好的政策部署若梗阻在落地生根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毫无疑义的一纸空文。庸官懒政是良法善策的天敌,严重影响了改革效率,降低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造成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误解隔阂,轻则妨碍发展,重则误国殃民。在这个意义上,庸官懒政并不比贪污腐败的危害小。
即便是在封建社会,贪官污吏和冗员懒官同样也为吏治的文化所不容。在山西著名的六房楹联中,对吏房的要求是“唯贤是举,德能选吏,以廉为衡,勤慎考绩”。由此可见,古代的官吏选用是非常注重德、能、廉、勤的。近代大儒梁启超也说:“近世《官箴》,最脍炙人口者三字,曰清、慎、勤。”清廉、谨慎、勤勉,是为官从政必不可少的一个基本素质。
“三严三实”体现着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和政治品格,明确了领导干部的修身之本、为政之道、成事之要,恰是根治庸官懒政的良药。“有勤无廉,政失之于公;有廉无勤,政失之于慵。”因此,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需要清官勤政,更需要能官廉政,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如果只清廉不勤勉,就会尸位素餐、毫无作为;如果只勤勉不清廉,就会贪赃枉法、恣意乱为。因此,勤和廉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做不到廉是腐败,做不到勤也是变相腐败。
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为官理当有为。各级领导干部当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为契机,强化党性观念、增强实干精神,紧密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着力解决“不严不实”的突出问题。对庸官懒官既要用好监督问责的武器,又要纾解他们的畏难畏错心态,更应从考核制度上保护担当有为者,在选人用人上为敢闯敢拼者提供更大舞台。
所以说,对于庸官懒政要分两方面来看:第一,需要监督问责的,坚决运用监督问责的武器,该纪律处分的纪律处分,该调职的调职。同时,对那些敢闯敢拼者要提供制度保障,要给他一点空间,能上能下,符合条件的一定要上,不要论资排辈。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庸官懒政问题。
这是今天给大家讲的内容,以“三严三实”为契机来加强作风建设,全面推进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谢谢大家。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王莹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131/86250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