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大视野 政治

宣誓,彰显依宪治国步履坚定沉稳

2016年02月01日 14:31

 

向宪法宣誓是一种通行做法

1月29日下午,上海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最后一天的全体会议上,新当选的五位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庄严地向宪法宣誓,全场热烈鼓掌。这是上海法治建设历史上第一次举行这样的仪式,意义重大,令全体市民瞩目。

半年前的7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关于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草案,规定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一府两院”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2016年1月1日开始实施。誓词共70字:“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努力奋斗!”

依宪治国,是中国近代以来志士仁人的追求。建国以后,毛泽东同志亲临杭州,与宪法起草组成员一起,参照他国宪法的可取之处,一字一句斟酌、推敲,制定了值得肯定的“五四”宪法。与国家的经历一样,宪法也经历“七五”、“七八”宪法的折腾和曲折,尤其是“七五”宪法甚至摒弃了宪法的样式,成为一纸公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挫折的一页翻过去了,我们重新有了现行的“八二”宪法,并经几次宪法“修正案”,我们依宪治国的步履沉稳、坚定。

习近平总书记在现行宪法实施30周年纪念大会上提出“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得到重申和强调,成了共产党人走好政治步履的准绳。

人,某种角度观察,是“仪式动物”。原始社会有图腾。如今坊间的宗教仪式、结婚仪式,国家层面的升旗仪式、庄重的阅兵式、国家公祭日的肃穆仪式,都融入社会生活之中。举行仪式,具有庄严性、神圣性、教化性、公众性。向宪法宣誓的仪式,是群体的一种昭示,理念的一次凝聚,体现一种向上的精神状态。

宪法是法律及其体系的“母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解决的是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全局性、长期性、根本性的问题。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列宁说:“宪法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宪法保障着经济、政治、社会的稳定,保障着人民的权利和幸福。全世界有140多个有成文宪法的国家,其中90多个国家都有宪法宣誓制。向宪法宣誓,是顺应世界民主大势的一种通行做法。

 

认识和珍视向宪法宣誓的政治意义

向宪法宣誓意义何在?简言之,首先是对宪法的维护与尊重。作为国家工作人员,受人民的委托任职,必须带头维护宪法,遵守宪法,从为国家工作的那一天开始,就应该通过宣誓的方式进行承诺,这不仅是做给别人看,更是做给自己看。其次,利于加强自律。向宪法宣誓,是一种郑重的自我承诺,日后会时时激励自 己的责任心。市人大精心组织、安排、实施这个宣誓,场面严肃、庄重、动人。

深一层来说,向宪法宣誓,意味着:一是做人办事的最大规矩,就是宪法确定的准绳。生活中常常会出现“违宪”的事儿和行为。比如,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式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诬陷”。在生活、工作中,尤其是在互联网上,有些人采用“人肉搜索”等网络暴力方式,对他人的人格尊严进行侵害,甚至侮辱、诽谤,这样的事例不是时有听闻吗?

二是将宪法、法律作为做人干事的“笼子”,管住那“任性的权欲”。在行政领域,最大的资源是权力,有了权力,就意味着可以或大或小地支配人、财、物等资源。由此会影响、甚至左右社会的“游戏规则”。公权力有天然的“扩张”本性,民主的实质是“对公权力的约束,对私权利的保护”。习近平总书记说“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说到了民主推进的点子上。我们国家对行政审批权的削减和制约,说到底,也是对国家工作人员的爱护。那些“以权谋私”、由权力任性发作,最后“落马”的贪腐官员不是严重违宪的很好反面教员吗?

三是将宪法精神、宪法原则贯穿到方方面面,尤其是经济生活。马克思写过 《资本论》,解析过它的前世今生。计划经济年月,我们不言“资本”,如今,资本欢快驰骋,成了一匹野马,在各个领域“横冲直撞”。驾驭资本,是对执政党的考验。驾驭得好,烈马变好马,利国利民。这个驾驭,主要靠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逐步完善;再做思考,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须臾离不开法治的规则,而法治规则的根本在宪法。我们的有些领导干部已经习惯了拍脑袋、定决策,就是缺少“依宪治国”“依法执政”的意识,出的主意看起来具有“新意”,可仔细对照,却直接冲撞了某部法律的某个条款,就会出现囧境,左右为难。因此我想,公职人员应时时不忘向宪法宣誓的誓词里的话,“维护宪法权威”“接受人民监督”,这才是宣誓的真正要义。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201/86260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