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早饭奶奶”温暖几代人的童年
2016年02月02日 11:01
【事件介绍】
衢州孩子们眼中的“早饭奶奶” 温暖着几代人的童年记忆
对于自己在83岁成为了“网络红人”,衢江区黄坛口乡黄坛口村的毛师花老人多多少少感到了一点意外。“上个礼拜很多记者过来拍我,好多批了,有的还从杭州开车过来,我都不好意思这样麻烦大家。”昨天清早7:10,依旧坚守在路口早饭摊上的毛师花再一次见到记者时,又一次重复着说起这些话。
毛师花摆早饭摊已经有23年的历史了,直到今天她的早饭依旧保持着老价钱——五毛钱的煎粽,五毛钱的蛋饼,五毛钱的菜粿……附近上学的孩子们亲切地喊她“早饭奶奶”。正是这与时代格格不入的老价钱,让她走红网络,温暖了无数人。
师生眼里的“早饭奶奶”
她温暖着几代人的童年记忆
因为地处山区,清晨的黄坛口村气温接近0℃ ,毛师花坐在废弃的邮电代办所门口,专注地煎炸着粽子与蛋饼。7:20,一辆公交车停下,上学的孩子立刻围满了毛师花的摊位。虽然忙得不可开交,但老人依旧尽量满足每一个孩子的需求。
一位女生从毛师花手里接过两个热气腾腾的蛋饼,捂在手里。她叫张梦雅,是黄坛口乡中心小学的学生。“每天家里就给我两块钱吃早饭,这样的蛋饼在隔壁摊上要卖两块一个,一个又吃不饱。而奶奶这边才五毛钱,我买了两个还能存下一块钱呢。”张梦雅告诉记者,毛奶奶很信任同学,“她忙的时候就让我们自己付钱自己找零。”
孩子们还向记者讲述了不少关于毛师花的故事,譬如有的同学忘了带钱,奶奶笑着说没关系,以后补给她就是了;有的同学不小心砸碎了碗,奶奶根本没在意碗,反而是关心他有没有受伤……
“她说我们像她的亲孙子、亲孙女,我们看她也跟亲奶奶一样。”一位姓陈的同学说。
黄坛口乡中心小学的祝春霞老师告诉记者,毛师花不仅对孩子热情,对学校的老师也一样。“早上上班往她摊前过,她都会笑着问我们有没吃早饭,如果没有的话她就会塞给我们早点。”祝春霞说,不过老师们都不太好意思收下,“因为她不肯收我们的钱。她觉得老师这个职业辛苦,应该尊敬,这是她表达的方式。”祝春霞眼里的“早饭奶奶”就像一盏灯,守护在学校门口,“也许你不会去她那里吃早饭,也许与她也没有过多的交集,但只要看见她,心里就会很暖。”
同村人眼里的“早饭奶奶”
她牵挂孩子,我们也牵挂她
早在2012年,记者就曾报道了“早饭奶奶”的故事,当时爆料的是她的邻居——曾在山洪中勇救三名落水者的退伍军人毛磊。“从我读小学起就看见她摆早点摊,有时候也会去吃。后来我去外地参军,每隔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回来,但都看见她的身影。最难得的是她的早饭一直没有涨价,我们村里人都说她是全浙江最便宜的早饭。”毛磊告诉记者,23年前,他10岁,毛师花奶奶摆早饭摊时,定价跟周边的价格一致,现在看来就太便宜了。
“我们都是吃她早饭长大的。”1987年出生的村干部方谊不禁回忆起20年前的场景,“当时她的早点摊摆在桥头的大樟树下,她的背还没有那么弯,皱纹也没有那么多。她嘴里一口一个‘妹’(方言对孩子的昵称)地喊着我们,只要叫她一声‘奶奶’,她就很开心。”方谊告诉记者,在外面遇到年纪相仿的黄坛口人,只要一提“早饭奶奶”大家都有故事,“她不仅是我们一代人共同的回忆,更潜移默化地教会了我们很多。”
“因为‘早饭奶奶’多年坚持下来的善行,同村人都很尊敬她,关心她。”黄坛口乡政府组宣委员章斌告诉记者,虽然毛师花的子女们不能常在身边,但她有任何需要,邻居、驻村干部、村两委都会鼎力相助,“一直以来,她都是我们大家的牵挂。”
子女眼里的“早饭奶奶”
母亲是榜样,贴钱支持就当是帮母亲
有网友算了一笔账,鸡蛋5.8元一斤,平均下来每个成本接近一元,再加上面粉、油等成本,一个鸡蛋饼至少要卖一块五才不亏本。而毛师花的鸡蛋饼只要五毛钱,每卖一个她就亏了一块钱,每天卖30个,一个月单单鸡蛋饼就要亏900元,而老人每个月只有1040元抚恤金。“我从不去算亏了多少,只要能做点事情,跟孩子们说说话,我就心情愉快。”毛师花说。
很少人知道,在默默贴钱支持着毛师花五毛钱早饭的正是她的子女们。
毛师花的小儿子叫叶发,今年57岁,在巨化集团上班。从2000年起,他在每个周末都会去农贸城采购,为母亲供货,后来索性买了一辆二手面包车专门用来送货。当记者问他每个月要拿出多少钱来采购时,叶发笑了笑说:“我也没具体去算过,因为这笔开销收入可以承受,就当是用来帮助母亲做好事。”
大女儿叶仙在衢州学院工作,一有空她也会来母亲家里帮忙洗衣服、打扫卫生。“妈妈凌晨一点就会起来,我也会帮她一起磨豆浆、煎粽子,准备早饭,累了帮她按摩按摩。”在叶仙的眼里,母亲是个勤劳、淳朴、善良的女性。“印象里有两次母亲骑车的时候被汽车撞了,她不但没要求对方赔偿,还安慰对方。最后,治疗和修车的钱都是她自己掏的。”另外两个在外地的子女也会寄东西给母亲。因为毛师花的腰不好,子女们曾劝她不要摆摊了,甚至请她去度假疗养,但都一一被拒绝了。原来,毛师花担心的是,孩子们没早点吃。“我们拗不过她,就只能默默支持她了。毕竟孝顺孝顺,就该顺着老人的心。”叶仙说。
“早餐奶奶”为当代孝道深度注解
真相总是被表象所掩盖,当人们走近传说中的为孩子能吃上早饭宁可做赔本生意的“早餐奶奶”时,意外发现,辛苦做着微薄买卖、住简陋矮房的毛奶奶并非想象中家境贫寒、生活艰辛的故事“版本”,她的四个子女都有稳定收入和不错的家境,也曾多次提出接她去养老,但毛奶奶都一再谢绝了。她只愿守着生活了几十年的大山,天天与山里的孩子见面,能为孩子们做早餐便是她一切的幸福。
老有所养,是社会持续关注的热点话题,生活中的每一天都会发生各种各样感人的敬老事件,在这个冬季为老人送温暖献爱心的新闻早已满天飞。久而久之,人们经常会下意识地把“老有所养”与日常起居、看病就医等人身关照紧紧联系在一起,认为只要把老人接到身边,给予衣食无忧的生活,便尽到孝道。当然,从字面上理解,能够做到这一点,对于部分家庭来说,已属不易了,对于大多数经历沧桑变迁的老人而言,也已心满意足了。然而,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越来越多被定义为“老年”的人群,并不满足于子女物质方面的给予,特别是有家庭经济基础的老年朋友,更不在乎子女的物质尽孝,而更看重的是精神上的满足和获取,他们视个人社会价值实现的过程为最大的快乐源泉。
“早餐奶奶”就是他们中的典型代表,随着人的变老,许多过去念念不忘的经济、物质都不在成为让自己快乐的羁绊,能看到孩子吃着自己亲手制作的早餐,笑得天真烂漫,可以放弃一切物质上的享受,这可以说是一种爱的延续,也可以说是牺牲自我、奉献他人精神的体现,更可以解读为实现个人社会价值,获取生命意义的真谛。我们在为“早餐奶奶”鼓掌时,更要看到奶奶背后站立着的家庭成员,作为“早餐奶奶”的忠实拥趸,“早餐奶奶”的子孙们默默地支持老人的选择。老人为山里的孩子们牺牲着物质的享乐,用行动让社会看到了残烛之年对下一代的脉脉温情,殊不知老人的子孙们早已承袭了这样的爱与奉献,他们用牺牲个人孝行在背后默默支持老人完成大义之举,实现人生“心愿”,如黑炭扑火,明知要背负外界不解的“骂名”,仍以不变的拳拳之心让老人点燃的爱的火把更旺更明亮!
那么,当代中国社会该如何正确地尽孝?笔者以为,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早餐奶奶”为当代孝道深度注解。从关照物质需求转为物质与精神并重,从聚焦“老有所养”提升到注重“老有所为”、“老有所愿”,让“老有所乐”成为社会普遍的“尽孝观”。
【启示与思考】
五毛钱的早餐,有人说“早饭奶奶”太傻,整天在义务劳动。而老人则表示“我一点都不在意,反正自己觉得对就好了。”至于会不会赔本,这位不是为了赚钱而摆摊的老人根本就没算过,只是憨厚地表示一直都是这个价格,大家都习惯了,自己也觉得好算。“这就是我的生活。和客人说说话,我很快活的。每天搬搬东西,身体也可以锻炼锻炼。特别是这些孩子,看见他们我心里就很舒畅。我这个年纪了,就需要这样。”
不图赚钱只为快活生活,不赚钱也能快活生活!对于许多衣食无忧却依然欲壑难填,一头钻到钱眼里的人们而言,这不啻是一声惊雷。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受困于物质困乏之类有形痛苦的人越来越少,而深陷无形痛苦折磨难以自拔的人却越来越多。何也?沉下心来想想,是不是心灵被什么东西堵塞蒙蔽了呢?“早饭奶奶”朴实无华的话语,是不是让我们对人生的真谛有了更深的认识呢?
宅心仁厚、坚守本真、默默奉献的“早饭奶奶”,实乃大智大慧之人。从她的身上,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有一种伟大叫平凡。毫不夸张地说,有这样一位网红,是衢州的荣幸和骄傲。
“早饭奶奶”坚持23年不涨价,是品德、是坚守,更是良心、善心,这与当今赚昧心钱的人形成强烈的反差;她起早贪黑,亲手制作,物美价廉,也应该感动了几代人。一个人做件好事并不难,“早饭奶奶”却23年如一日,坚守的是人格魅力,是一颗纯朴的心,也传递着无穷的正能量。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佘小莉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202/86272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