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聚焦教育
对于“跑班制”应理性看待!
2016年02月05日 10:52
【事件介绍】
江苏新高考方案待批 部分高中将实行“跑班制”
近日,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沈健在2016年教育工作会议中透露,江苏高考改革方案已报教育部,一旦批准的话,将从2017年入学,也就是在2020年参加高考的高中毕业生中实施。这也意味着,现在正读初二的学生,可能用上新高考方案。教育界人士透露,未来的高中教学模式将出现重大变化,有条件的高中可能实行“跑班制”,学生想上什么课,上什么层次的课自己定,老师在教室里等着你。
据悉,江苏新的高考方案是在总结2008年江苏高考方案基础上不断完善制定的。教育界人士表示,08方案是考生必考语数外,再加两门选科。但选科是必须在历史或物理中选一科的,也就是有文科或理科的倾向。以后可能不分文理科了,学生可以自由搭配。对学生来说更加尊重他们个性选择。
南京某高校一位资深招办主任表示,在文理不分科的背景下,未来的方案可能倾向于高校每个专业确定一门选考科目,而另外几门,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例如生物类的专业,学校可能规定生物科目的选考等级,剩下的学生自己搭配历史政治,也可以搭配物理化学,主要根据自己的优势来确定。”这位老师表示,这将赋予学生更大的选择自主权。
江苏一位资深中学校长透露,学生自由地选择搭配,对学校的挑战是非常大的。“尊重学生的学习特点,‘跑班制’是非常好的尝试。”这位校长说,以后不分文理,首先是化学老师可能就有事做了。“现在的模式,理科生必选物理,化学也是比较难的学科,有些学生选了物理避开化学,好多化学老师闲着教不了书。”他表示,未来理科生不再必选物理,那部分学生会考虑选择化学,学校的师资配置会比较平衡。
而具体到教学管理上,学校肯定会有比较大的挑战。“因为英语以后可能一年两考,而各学科学生的学习进度不一样,所以‘跑班制’是比较好的选择,但对学校的师资和教室都是考验。”他表示,语数外及各选科都应该有分层次教学,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程度来选择哪一科,选这一科的什么程度的班。不过也有中学界的资深人士表示,预计并非所有的学校都能实行“跑班制”,如果学校觉得教室和师资不够,也有可能固定组合让学生来选择,那样学校的选择自由度可能就要打折扣了。
“跑班制”还是别急着“跑”为好
学生想上什么课就可以上什么课,这种“我的学习我做主”的教学改革,不仅让喊了多年的“学校教育要以学生为本”的口号真正落到实处,也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这一顶层设计的初衷无疑是好的,应该给予肯定。
实行“跑班制”到底有多大的可行性?由于这种教学模式在我国尚处于小范围试点阶段,且跑班的学生、课程、老师都是由学校精心选择的,教学计划等也是学校全力保障的。换言之,如果实行“跑班制”,必须解决好师资配备、教学计划制定等一系列问题。
实际上,所谓的“跑班制”在美国就是高中生自主选修课程,这种选修课程是由大学选拔制度决定的。美国大学共有成绩测试、能力测试和大学先修课三种选拔方式,所设课程、考试内容均有所不同,参加哪种考试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意愿自主决定,也可以兼而有之,这样三种不同的考试及各自设置的课程,就逼得学生不得不“跑班”。除此之外,美国还有一系列的配套机制,首先是学分制,学生只要能拿到学分即可,根本用不着去选择老师;其次,大学采用测试、学分标准录取制度,包括大学先修课在内,学生只要达到规定的测试分数或学分标准就可以报考某个选拔体系内的任何大学,这样学生就不会出现一窝蜂选择一个老师的情况;第三,美国的大学入学考试实行的是一年多考制,学生选择的余地较大,压力也大为减少。可现在我们只将“跑班”单纯地理解为选课程、分层次、选老师,却没有任何配套制度,这很可能让“跑班制”落得个南橘北枳的结果。
要想真正实行“跑班制”,必须对现行的应试教育和高考一考定终生制度进行必要的改革,实行学分制、多元选拔制和一年多考制,这样才有实行“跑班制”的基础。因此,在没有完善的配套制度作支撑的情况下,“跑班制”还是别急着“跑”为好。
“跑班制”教育要解好四道题
实行“跑班制”,这将是未来教育的转折点,与传统教育相比,“跑班制”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兴趣所在,给学生自主选择权,真正做到“爱我所选,选我所爱”,不难想象,今后的学生将不会再抱怨某些学科不喜欢学,也会更有热情投入到自己喜欢的科目中去。不过“跑班制”这种新型的教育模式能否得到广泛的推行,还有一段路要走,也需要解好这四道题。
第一道题,学生的接受程度。这种新型教育模式的出现,与学生过去所接受的传统教育有很大差异,是否受到学生的欢迎以及他们能否适应这种教育模式,需要进行不断的调查研究;而且,在这么多的学习科目中,选我所爱,学生会不会是“三分钟的热度”,要让学生真正选对选好自己喜欢的科目,是不是要对学生提供客观理性的引导呢?而这些都要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基础上进行思考解答。
第二道题,家长的思想观念。现如今,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这一新教育模式的出现,会打破父母的传统教育观念,家长能否接受,是不是对这种教育模式存有忧虑,能否清楚了解实行“跑班制”的优点所在,会不会在孩子选择科目上横加阻拦,有必要听听家长的声音,也需要与家长不断协调沟通,以此来进一步完善“跑班制”。
第三道题,学校的教育资源。“跑班制”对学校教育资源的要求很高,那么学校首先是否做好了推行“跑班制”的硬件和软件资源准备。教师们能不能主动融入这种新教育模式,会不会给孩子选择的空间,这些也是亟需考量的现实问题。
第四道题,升学方面的对接。“跑班制”的落实,与未来大学能否做到对接,这事关学生的切身利益。也就是说在“跑班制”的推行下,未来高考将面临着重大改革,那么高考将以怎样的方式来应对跑班制,来为大学输送人才,而大学是否也要改变选才机制,做好对接准备,也都是要思考的命题。
实行“跑班制”, 要问一问都准备好了吗?找到潜在问题,逐步化解,切忌盲目推行,而伤害学生的利益。要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把“跑班制”教育推进得更深更广。
“跑班制”教改要严防跑偏
倘若这一教改方案顺利通过,莘莘学子必会“欢呼雀跃”。我们在学生时代时常发出“要是能不学某某科该多好”的叹息将走入历史,这对于广大偏科学子来说绝对是福音。从因材施教的角度来讲,“跑班制”个人定制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扬长避短”,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自身所喜爱和擅长的学科当中。如果“跑班制”能顺利实施,并在过程中不断完善,保证不走样,不变形,那么新教改很可能成为我国教育体制创新转型,推进精准教育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龙生九子,种种不同。每个人的性格品质、天赋爱好都具有独特性。从最早的文理兼修,到后来的文理分科,教育体制改革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不断向前。客观的讲,跑班制是一次非常有价值的尝试,但如保证学生“任性”选课,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未雨绸缪”。
“跑班制”给学生更大的自主选择权,这种自主选择权好比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能够正确认知自我,分析自身优劣,那么跑班制的确会起到“好钢用在刀刃上”的积极作用;但倘若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片面追求轻松、简单,任性选课,那么可能在个人成长的跑到上起步早,跑得快,但跑偏的概率也大大加强,“误入歧途”恐怕难以避免。
每个人都有自己学习成长的跑道。如果跑得慢,虽然进步小,但持之以恒仍能滴水穿石。但如果跑偏,即便“日行千里”也是“南辕北辙”。因此在学习成长的长跑路上,运动员既要有合理分配自身体力选择最佳线路,同时也要明确方向,自觉摒弃“抄近道走捷径”的小聪明。
更重要的是,家长和老师要当好裁判员与引导员,在尊重学生选择的同时,帮助学生分析自身优势,合理评估选课方案,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做到既不“拔苗助长”也不放任其“随波逐流”。
江苏省的新方案给广大学子带来了新期待,可任何改革都不会是一帆风顺。要让好想法变成的好做法,“跑班制”改革还需认真听取教育部及有关专家等方方面面的建议意见,做到蹄疾步稳,争取善做善成。
【启示与思考】
“跑班制”的形式是“跑”,实质却是“变”,在“跑班”的开始阶段,学生会找到适合自己层次的班级,但过了一个阶段,可能就觉得不适合了,或需要找到更高层次的班级,或需要找到更低层次的班级,需要转班,那么在制度上该是畅通无阻的,只要学生愿意,想“跑”到哪个班级都行,这是以往制度所不允许的,也是学校需要转变的。
“跑班制”,打乱了以往的“学校管理”,因此,需要重构新的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更需要重构的是学校的管理理念,是否能够达到以学生为主体,是否能做到服务于学生。这关系到“跑班制”的成败。
“跑班制”带给我们的不全是美丽,也要防止走样。有老师表示,预计并非所有的学校都能实行“跑班制”,如果学校觉得教室和师资不够,也有可能固定组合让学生来选择,这么做,学校是方便管理了,可学生的选择自由度就要打折扣了,不过,从学校角度考虑,也是无奈之举,毕竟条件有限,这就涉及到教育公平的问题了。
“跑班制”应谨防成为散兵游勇的“竞走”,游离教学轨道的方向跑偏,应该统一步伐。“跑班制”若干年即将实施,未免有点仓促,准备不充分,教师队伍,素质、教学质量等等都没有配套措施跟进,实行起来可能流于形式,效果不佳。“上课前看课表、找教室、找座位,下课再看课表找下个教室、找教室、找座位、下课……没有固定的位置,没有固定的同桌,没有固定的教室,没有固定的隔壁班,望山跑死马,老师糊完一堂课任务了事,真是坑爹!”有人曾经这样形容“跑班制”的效果。“跑班制”上课的教育改革,没有经过科学论证,它的可行性有待实践论证,需要在一定的试验试点的基础上总结出经验,然而再逐步推广。因此,“跑班制”上课应该经过国家科学论证后,实行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逐步施行不迟。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佘小莉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205/86335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