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友论坛 时事锐评
共享发展成果,幸福与你我同在
2016年02月05日 14:10
坚持共建共享,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庄严使命。今天,行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征程上,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共享发展的理念,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让发展更有温度,让全体人民有更多获得感。(2月4日新华网)
社会主义文明,本是一个大概念,包括物质、政治、生态、精神等多个方面。近年来,我们党的政治基础越来越夯实,社会经济发展不断升级,物质财富积累越来越厚重,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更大实效,人民群众深受其益。眼下,“十三五”刚好起步,我们又踏上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征程,则更需多方调和、精准发力,共建和谐家园、共享文明成果,让人民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群众贫富差距越小,越容易获得幸福感。自古有“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一说,可见,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要以物质基础作保障。我国正处在扶贫攻坚的深水期,贫困人口还占据一定比例,目前,基层群众确实还面临一些实际难题,扶贫任务还很艰巨。因此,我们更要精心谋划,认真落实脱贫攻坚“五个一批”工程,及时掌握基层群众的生活动态,要搞好自查自纠,不能只唱赞歌、毫无痛点,要找准工作弱点,对症下药、补齐短板,尽快让所有困难群众过上衣食无忧的好日子。只有在共享物质文明的基础上,群众的贫富差距才会越来越小,幸福获得感也才会越来越强。
群众精神追求越高,越容易获得幸福感。人无精神而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可以说,精神,是贯穿一个民族、一个时代发展的主线,更别说,一个人的自我进步,更离不开精神的支撑。然而,在那些偏远的农村,地域条件存在先天劣势,群众视野相对狭窄、思想相对落后,即便物质富有了,其精神之钙却很容易缺失。因此,我们要以更好的姿态蹲下身子、发出好声音,为广大人民群众送去精神粮食。比如,可以通过教育、培训、感化等多种方式,让群众了解社会变化、体验国计民生、树立法治意识、提高道德素养、树立生活信心,在共享精神文明的基础上,增强群众的幸福获得感。
群众生活价值被认可,越容易获得幸福感。其实,幸福既是一种感觉、又是一种境界,表现为个人对现实生活价值的乐观状态。那些被公众评选出的模范、标兵和先进人物,他们最大的骄傲恐怕就是幸福的获得感,而这些幸福的获得,又来源于生活价值的被认同。那么,就在我们身边,或者在最基层、最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还有多少值得尊重的人、值得感动的事、值得传承的精神,还处于默默无闻的沉睡状态?这些都需要我们去寻找、去挖掘、去提炼、去收集,把那些原汁原味、具有典型时代意义的精彩故事传颂出去,就会有更多人获得成就感、幸福感,当然,这幸福的滋味也会感染到身边更多的人。
然而,共享的前提又是共治、共建。我们都在一个大家庭,为着同一个梦想、同一个目标,协起手来、共同努力,必定能创造出更多社会主义文明成果,在此基础上,真正实现全民共享,我们的获得感、幸福感,才会实至名归。
【声明:本文系本网独家采用稿件,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
投稿邮箱:jst71ztz@126.com
责任编辑:李丹华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205/86339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