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丁夏:猴年说猴——《西游记》也可以这么看(上)
2016年02月05日 16:01
丁夏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视频:http://www.71.cn/2016/0205/863490.shtml
主持人: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看由宣传家网为您制作的春节特别节目——《猴年说猴——<西游记>也可以这么看》。今天我们很荣幸地请到了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丁夏教授。丁老师,您好!
丁老师:你好!
孙悟空为什么是一只猴子?
主持人:丁老师,2016年是农历丙申年,也就是我们说的猴年。一说起猴,我们就很容易联想到一只具有通天彻地本领的猴子——孙悟空。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无论孙悟空“大闹天宫”也好,还是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也好,对于我们来说,热闹必不可少,但是学术又知之甚少,那么,您是研究这方面的专家,您是如何看待《西游记》,又是如何看待《西游记》里面这个猴子孙悟空的呢?
丁老师:很高兴今天有机会跟大家来谈谈《西游记》,我觉得《西游记》是中国普及率最高的小说之一。不光是有小说,从明代以后,还有很多续作、戏剧、影视作品、评书等等,这些组成了中国的《西游记》文化。我们今天谈的,不光是《西游记》小说本身,也包括它的一系列衍生品。好不好?
主持人:好的。咱们今天就评书、小说,还有《西游记》原著本身,包括《西游记》各种版本的电视剧,无论对错,好玩为主,好吧?
丁老师:好。中国有一句话,叫“小说家言”,什么意思呢?小说家的语言的形象,跟一般的著述是有一点区别的。
主持人:对,因为它毕竟是一个神话作品,包括《西游记》里面的孙悟空,他会说人话,从实事求是的角度上来说,猴是不能吐人言的。
丁老师:是。当然最新的科学研究证明,猴类是高等动物里面最聪明的一种。但是,不管它聪明到什么地步,它不可能达到像人类那样高的智慧,它也不可能有那么多的变化。所有这些变化,我们说都是《西游记》这个小说的文学创造。那么,孙悟空这只猴子,当然也是属于《西游记》的文学创造,是吧?
主持人:是。
丁老师:我们都得感谢这部小说,给我们创造了这么一只神奇的猴子,几百年来,它不光活跃在我们的舞台上,比如说京剧里面有的是演猴子戏著称的。还有个演员叫六小龄童,我看前几天网上,他好像还为孙悟空的什么事情,还跟网民有很多的交流。可见孙悟空这个形象非常深入人心。
主持人:其实在我们看这部小说的时候,已经有一个形象先入为主了,就是孙悟空,他是一只猴子。可以说,孙悟空是从一块石头幻化成猴的,这块石头吸收日精月华,“咔嚓”一个大雷一劈,蹦出来,他是个猴。那么,我们就会想了,用我们唐山的话来说,他咋就是个猴呢,他为什么不是其他的动物呢?
丁老师:现在大家都知道,《西游记》的故事是唐代初期的时候,一个叫玄奘的和尚,他到印度去取经而引出的。当然,故事的原形是一人一马,人就是玄奘,马是在当时的瓜州买了一匹老马。
主持人:刚开始是一人一马,那么这个猴的原形又是什么时候加入的?
丁老师:这个事情一直有很大的争论,从我们现在看到的资料来看呢,晚唐五代的时候,取经的队伍已经扩充到五到七人。今天的杭州将台山上,还有一幅五代时候留下来的壁画,壁画上画的是什么呢?就是玄奘取经,一人一马当然是保留的,但是又格外添出了一个跟随的人,猴手人身,牵着马匹,看起来像是玄奘的徒弟。但是这个徒弟怎么会是长着一个猴子的脑袋,到现在也没有切实的资料来说明到底是什么时候,什么人把它给创造出来的。
主持人:不过发展到这个地方呢,也是和咱们看的电视剧《西游记》节奏是一样的。刚开始也是一人一马,等到后来呢,先收的徒弟是孙悟空,这个时候他的配置是一人一马一猴。
丁老师:南宋的时候,猴不光是确定了,而且它有了名字,叫什么呢?猴行者。
主持人:猴行者?其实这个猴子,它还有一个名儿叫“猴孙”,那么是不是这个“猴孙”一转变,最后它就转变成了“孙行者”,最后变成了孙悟空呢?
丁老师:也有可能。《西游记》这个小说,它和一般的有历史原形的小说很不一样。南宋末年或者元朝的时候,出现了一本讲西游记故事的小说,叫《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诗画》。取经诗画里面出现了一个什么呢?铜头铁额的猕猴王,自己说自己是八万四千猴子的头领,占据着花果山,是一个读书人的模样,已经具有变幻的本领了,但是又一个猴子。还有另外一个版本是什么呢?说这个“猴行者”不是国产的,是进口的。
主持人:外来猴。
丁老师:外来猴。中国历史上动物跟人类生活发生密切联系,应该说也不是少见的,比如熊。但是很有意思,为什么这些凶猛或者高贵的动物,没有成为取经的角色,而是一只猴子在这里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那么学者有什么意见呢?它不是中国原产的,他是进口的。因为我们注意到,中国文化很有意思的,他是很实际的。孙悟空它不一样。
主持人:《西游记》这本原著是明代小说家所撰。我还听说这么一个事。明代盛行耍猴,史料里面还记载着两个真实的猴破案的故事,是否真实还有待考证。有一个故事非常令人感动,说一个耍猴人,靠耍猴为生,挣了好多的钱。有一天他和一个要饭的一起吃饭,他喝多了,和这个要饭的说,我靠猴挣了多少多少钱,我藏在了哪儿哪儿。结果要饭的人利欲熏心、见利忘义,最后杀死了耍猴的人,将钱和猴一起带走了。
要饭的人不懂得耍猴挣钱,一直在挥霍。钱花光了怎么办?这个时候他也想耍猴挣钱,但是无论怎么鞭打这个猴,这个猴就是不替他出力,后来,猴挣脱了他的束缚跑了。您万万想不到这个猴去了哪儿了?这个猴去官府了。这个猴当然不会说话,它去官府怎么办呢?他就拽啊,咬啊,拽着官府的衙役。这个县官大老爷一看,这猴怎么了?就派了一个人跟着这个猴走,这个猴带着这个衙役找啊、找啊、找啊找,就找到了乞讨的这个人。乞讨人一见猴回来了,还带了一个衙役,作贼心虚,到了公堂上,一下子就把这事情给招了。
招了之后,县官大老爷派衙役将这个耍猴人的尸体找到。在火化的时候,这个猴有一个壮举,挣脱了衙役的束缚,跳进了火海,和他的主人一起火化,陪他的主人一起走了。据史料说这是一件真实的故事,但是否真实,有待考证。我想也可能是明代对耍猴文化或者是对两桩猴破案的故事,有一定的推崇,这个作者他喜欢猴,他最后把这个猴定为这么一个孙悟空的形象。您想,唐僧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每一难全是师傅丢了,可以说猴子在救师傅的时候,也是在破案,在找师傅嘛,您说是吧?
丁老师:是,白龙马不光在小说或者是电视剧里面有巨大的作用。它在实际的取经故事里面,是一个更重要的角色,老马识途。在过沙漠的时候,大概走到第五天,玄奘已经是饮水全无了,人已经进入一种虚幻的状态了。这个时候他在想,估计是走不出去了,此行是完不成了。但是这个时候,那匹老马固执地拉着他一直往前行,结果呢,他昏头昏脑地跟着马停下来的时候,睁眼一看,水草丰美,一大眼清泉就在眼前。他狂饮一阵,当然马也饱喝了一通,又恢复了精神和体力,人和马走出了沙漠。那么没有这一次转折,没有老马的贡献,可以说就没有玄奘,也没有后面的曲折故事。中国历史上动物跟人类生活发生密切联系,应该说也不是少见的,比如说龙,龙是中国生活里面很重要的一个动物。外虎、熊也是有很多的关系。但是很有意思,为什么这些凶猛高贵的动物没有成为取经的角色,而是一只猴子在这里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丁老师:你说这个非常有意思,这个猴,我觉得他跟孙悟空比起来,他有明显的中国文化的特征。第一,他是忠心为主人,强调了一种“忠”的文化。当主人遇难以后,它是忠心耿耿,为主报仇。但其实在孙悟空身上,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异域文化,这只猴大概确实是不同于中国猴的。比如说武艺高强,跟唐僧的关系,既有忠的一面,也有不讲究尊卑的一面。你觉得这种文化在中国的猴子身上会有吗?
主持人:这个肯定就不会了。
丁老师:就不一样吧。种种迹象表明,它很可能确实是一只出口转内销或者进口的猴子。
主持人:它具有通天彻地的本领,七十二般变化,还有一个跟斗十万八千里。但是它上天庭的时候,它不得重用,给它封了一个养马溜马的小官,叫弼马温。之所以选用一个猴的形象,与它这个官职弼马温还有一定的关系在里面。从古代有这么样一个说法,就是用母猴子的尿,掺着马料来喂马,能避免马的瘟疫疾病。到了天庭的时候呢,它就上升到一个官职的高度。我觉得这是天庭对孙悟空一个极大的讽刺,你想孙悟空是什么性别?它是一个公猴。所以我觉得到事后,在取经的路上,无论是神仙也好,妖怪也好,在说孙悟空是弼马温的时候,它之所以那么火急火燎的,不愿意听,和这个也有一定的关系,您说呢?
丁老师:我觉得是,而且这个故事编得非常巧妙,他既切合孙悟空猴类的身份,另外也显示了玉皇大帝,他的用心险恶。第一,他不讲诚信。你要去给孙悟空封一个官,天庭里面什么官都有,你干嘛封一个根本就不入流的弼马温呢?可见玉皇大帝对孙悟空毫无诚意,是不是?第二,这个事情也是孙悟空大闹天宫的一个本质原因,一个来由。如果不是孙悟空发现受骗上当了,它就不会打出天庭,可见祸由自取,是玉皇大帝自个儿惹出来的。
主持人:我觉得玉皇大帝不但瞧不起孙悟空,不会用人,大材小用,重点体现在他用人很奇怪。您看事后他用孙悟空去看蟠桃园,猴子是吃什么的?咱们大家都知道,猴子是主要吃桃的,你用一个猴子去看桃,你说这不是没事找事吗?
丁老师:是。这个故事,作者是参考了别人的写法。我刚才说南宋末年时候,有一本小说叫做《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诗画》,这个诗画里面不光第一次让孙悟空参与取经,而且赋予孙悟空一个很神奇的本领。
主持人:什么本领?
丁老师:那就是孙悟空长寿,唐僧把这个故事另外一个因素延续下去了,那就是长生的问题。
主持人:而且在这个《西游记》里面,奠定这个猴子长生不老的基调,还有好多因素。您比如说刚开始的时候,孙悟空发现一个猴死了,它就非常地痛苦,它就感觉它的猴子猴孙会一直这样消亡下去,所以闹到地府,把猴籍全给消了,所有的猴子全是长生不老。而且到后期的时候,他们在吃人参果,依旧能增加寿元。甚至在大闹天宫之前,孙悟空偷吃太上老君那么多仙丹,那么多仙丹一入肚,您看这个长生不老是肯定的。
丁老师:你说这个,我就觉得非常有意思,有意思在什么地方呢?就是《西游记》这个故事,本来它是属于宗教里面一个专门的范围,就是佛教的故事。我们知道佛教是不讲长生不老的,长生不老从哪儿来的呢?是从中国自然生长起来的,从中国的道教里面发展起来的,而且在中国有很大的影响,老百姓不是说嘛,人间最高的位置就是皇帝。
主持人:万岁万岁万万岁。
丁老师:对,但是皇帝他最高的是什么呢?就是你说的万岁万岁万万岁,那也就是长生不老。
责任编辑:叶其英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205/86350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