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陈连山:年,就是这个味儿
2016年02月05日 16:03
陈连山 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 教授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完整视频:http://www.71.cn/2016/0205/863464.shtml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您收看由宣讲家网为您制作的春节特别节目。今天的节目我们和大家一起聊聊这个年味儿,我们特地请来了北京大学中文系的教授陈连山老师,来跟我们一起聊一聊。您好,陈老师!
农历新年的日期是怎么确定的?
主持人:今年除夕是2月7号,每年春节在阳历中的日期是不固定的,在农历和阳历中有什么区别呢?
陈连山:首先,我们的春节是根据中国的传统的农历、夏历选定的,这个历法的一年开端是由天文学依据的。我们古代人发现了一个很重要的天文现象,就是看北斗星,北斗星的勺把子。北斗星勺把子所指的方向是代表季节的,春天它一定指东,夏天指南,秋天指西,冬天我们看不见。但是从天文学计算,如果我们爬的高一点,冬天的时候,北斗星的勺柄是指北,我问过天文学家,这是绝对的。古代中国很早就发现了,夏朝我们就发现这个天文学的道理。我们古代认为天空是圆的,分了12等份。分别叫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不是十二地支,这十二辰,就把天上划成12区,这12个区分别叫12辰。天黑的时候北斗星勺把正好指向东北角寅辰的时候,第三个辰位指向那个的时候,正好是春天,就把这个月叫寅月,寅月就是正月,所以我们这一年第一个月就确定了,古人用天文学标志,用北斗星勺把所指方向来标志一月,所以我们定正月是非常有科学道理的。
我们定了正月,那么哪一天算第一天?看月亮。正月里面哪一天月亮是新开端,月亮是从没有到有,再到半圆到圆,整个是转一圈。从它看不见月亮那一天,古代叫朔日,从朔日算是30天,到望日就是十五,月亮是圆,到晦日月亮又重新消失,晦日就是三十。好,这一个月30天里边,第一天也确定了,我们正月是按天文学定的,我们的初一也是按天文学,按月亮来定的,所以我们春节的选定是非常科学的。
它跟阳历不一样,它是两个历法,这两个历法叠加在一起,阳历有阳历的新年,1月1号。农历的新年就是我们说的春节,它是正月初一,当然是不一样了,很自然。
阳历是按照太阳在地球上的一年的视运动,就是眼睛看到太阳的运动轨迹,来规定一年的长度。什么是一月,什么是二月。我们这个农历呢,是既看太阳又看月亮,一个月的长度,我们按照月亮的视运动周期来看,月亮从圆到缺,到没有,到重新再圆,这一个周期是29.5天。
我们过去大月是30天,小月是29天。我们的年呢,这一年的长度有的时候是354天,有的时候383天,有一点差距,为什么?我们一年的长度总体上是按照太阳在地球的上的视运动来定的。但是我们还要考虑到月。一个月应该是29.5天,那么12个月才350多天,因此它就无法跟眼睛所看到的太阳的运动完全一致起来,怎么办呢?我们就会增加一个闰月,闰月实际上就等于13个月。但是你从来没觉得农历上哪有13个月,我们过去闰5月、闰8月、闰10月,给闰进去了,你可能没有感觉。
它通过加了闰月,就可以保证一年的总长度,就是今年可能比去年长一点,或者是明年会长一点。但是每19年加7个闰月,就可以保证总体上一年的长度,平均下来就跟纯阳历的一年长度一致起来。因为我们历法是阴阳合历,所以就导致我们新年在纯阳历上的日期就有变化,有差别。
习俗多多的农历春节
主持人:中国这么大肯定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民俗啊,我记得我小的时候啊,老人教了我一个童谣: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拉拉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
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割年肉;
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按咱们传统的意义上说,从什么时候才开始过年呢?
陈连山:按中国的传统习惯,认为从腊八开始年就开始了。但是呢,那个时候开始,实际上是准备,为过年做各种各样的准备。比如,我的老家是河南洛阳,那边也是从腊八吃腊八粥就开始做准备了,为什么呢?要买东西了,过年是中国最大的节日,要做很多的准备,首先是买年货,你得把钱挣齐了,然后拿着钱到年货市场去买各种各样的东西,一次还买不齐,你还要多次去,所以提前要做准备。我老家民谣是这么说的,二十三祭灶关,祭灶王爷。二十四扫房子。
主持人:二十四跟我们一样,我们也是扫房子。
陈连山:是,然后二十七剃精细,二十八剃傻瓜。我为什么那样强调,二十七梯精细,什么意思?就是二十七这一天你要去理头,你要去理发,那一天理出来的人,脑袋可能变得更聪明,你要到二十八在去理呢,那就变成傻瓜了。所以二十七那一天理发员忙到手软,到二十八就可以彻底休息,不用干活儿了。这个东西,您是北京人,我是河南人,咱们两个地方过年的内容是有一点差别的。
年货买回来了,那时候成品很少,都是买的半成品或者原料,买牛肉、买猪肉、买羊肉、买鱼、买鸡,每一家大概都要买,加在一起至少四五十斤,多的买上百斤,买回来之后就要开始加工了。鸡要杀掉,然后给它做熟,像那猪肉也要该煮的煮、该炸的炸,鱼都一样,都提前准备好,都给它处理好,都做成品或者是半成品存起来。二十八白面发是干什么呢?要蒸馒头。那时候没有公共的地方没有公共的卖馒头,都是自己家蒸,所以专门有一天要蒸馒头。
我记得我们小的时候,家里蒸馒头可是很累的,为什么呢?要蒸这么大的瓦缸,2个到3个瓦缸,能吃多长时间?理论上要求15天,吃到正月十五,为什么年前弄的这么忙,准备那么多,你也吃不了啊,随吃随做。春节是一年新开端,大家要表示春节的幸福,如何才能促进春节的那种幸福感,就是尽量的少干活多娱乐,幸福感才能提高,他提前就把能做的都提前做好,到春节的时候,基本上都不动刀了,都是现成的,稍微一煮就行了,加一下热就行了,所以他就提前把肉什么都弄好了,馒头都提前蒸好了。然后一到三十晚上,一直延续到十五,这时候家庭主妇很轻松,前面很忙,后边很轻松,这样就构成一个反差,春节太幸福了,少干活、多吃多玩,才把这个差别给弄出来,所以年前多做准备,它是有需要的。因为中国地方大,同样的春节,总体上大家都一致,但是细节上差别还是挺多的。
主持人:咱们传统的、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它都有意义。二十三,我们这边说的二十三糖瓜粘,这个为什么要这说呢?
陈连山:二十三这一天,按照过去人的说法,是灶王爷要上天的日子,过去人都相信家里边有一个神,灶王爷。灶王爷住在哪里呢?厨房的灶台上,那儿都贴一个灶王爷像,有时候是两个人,灶王爷和灶王奶奶,他是干嘛的呢?他是监督家里人这一年言行的,你做人做的怎么样,你干坏事没有,或者是你做好事没有?到了腊月二十三这一天,他要去向玉皇大帝汇报,要报告我监督的这一家人做事做的怎么样?所以这一天灶王爷要走,那么就要对他进行祭祀。
首先,把那个灶王爷像烧掉,这个是烧了,是很严肃的,这个烧不是要毁掉他,而是表示送他上天了,所以要给他送一点供品,不叫祭品,叫供品,这个供品是什么呢?就是麦芽糖。一般的麦芽糖是长条的,上面粘点芝麻。北京的比较特别的,是一个圆的,叫糖瓜,普通话就叫糖瓜。你们北京人叫糖瓜儿,就像小香瓜似的,甜的,那个东西很黏很粘牙。本来是给神的供品,但是灶王爷后来地位下降,大家不大信他,就开他的玩笑,说他上去就汇报,不知道会不会说我们家坏话,我们给他弄一点粘牙的糖,把牙给粘住,让他上天说不了坏话,只能说好话,这是开玩笑的。神也吃不了东西的,你给他供神,只是他享受一个待遇,实际上都是人吃了,所以二十三糖瓜粘,就是这个意思。
主持人:二十四扫房子呢,也是为了迎接新年的开始。
陈连山:过年是中国最大的节日,是最隆重的年,过这样大的节是非常严肃的。整个的环境,整个的日常生活要彻底改变,因为什么?新年是一年的新开端,新开端要有新年新气象,怎么样才能有新气象,你从环境到人都要有彻底的变化。首先说环境。我们中国过去的整个卫生条件不是很好,平时大家也忙,也顾不上。但是要过春节了,那就得要彻底的打扫,从院子到房间内部全部都要彻底的打扫一下,把地下的灰、房顶上的灰,全都要彻底弄干净,要彻底的打扫,叫大扫除。同时还要把院子装饰起来,要贴上对联、贴上年画、贴上门神,把整个院子都装表的焕然一新,有一个新气象。
主持人:对,说到装饰,在今天节目里,有很多家里装饰的东西,我们来看一看。
陈连山:上联是“迎新春平安快乐”,下联是“庆佳节富贵吉祥”。咱们怎么判断这上下联呢?最省事您看看它上边的说明,一般买这个都有一个塑料袋,上面会有说明的。但是万一上面没有呢,您得也注意,您看上联的结尾是“乐”是四声字,四声字一定是在开头的。下联的结尾那个字应该是平声的,这个是要做下联的,因为过去讲对仗,对联上一句和下一句要对仗,对仗结尾的部分,它要押韵,这个字是平声字,这样读起来好听。
主持人:迎新春平安快乐。
陈连山:庆佳节富贵吉祥。
主持人:咱们这儿还有一个横批。横批就是“五福临门”。
陈连山:总结一下,大家注意,有一些老先生,如果我们去买对联,有一些对联按照老规矩来写的,它的上联横批从右到左写,因为我们古代写字是从右到左写,那这样你贴对联的时候小心一点。横批是从右到左边,下边贴的时候,上联贴在右边,下联贴在左边。如果横批是从左到右的,那你下边也弄从左到右。我们老家河南叫挂钱,都是同一个东西,方言上有一点差别。
主持人:贴这个有什么讲究吗?为什么要贴这个东西呢?
陈连山:这个东西贴上去光贴上面,下面是随风摇摆,就像能招财一样。你看上面的这内容“大发财源”,发财的,是招财进宝。
主持人:我记得小时候老人跟我说过,说是这个东西因为它是网子的,是挡穷神的。
陈连山:挡穷神和发财不是一致吗,把穷神当掉,不就是发财嘛,只是说法不一样。
主持人:挡穷神,说姜子牙的老婆封神的时候给封的是穷神,说穷神怕网子的东西,所以要把这个贴在门上,因为它是网子的东西挡穷神。
陈连山:这个也是民间的一种传说,每个地方老百姓都会创造一些新的故事,新的传说,来解释本地的民俗,这样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民俗就更丰富多彩了。实际上我们古代是有穷神的,穷神是颛顼帝的一个儿子,那个儿子不务正业,后来饿死在路上了,后来他就成了穷神。现在有一些地方在破五这一天把尘土扫出去,顺便就把穷神给撵走,送穷送穷就是把这个穷神给送走。
主持人:这儿还有一个“福”字,这个“福”字贴的时候也是有讲究的,是吧?
陈连山:对,“福”字一般是贴在单扇门,单扇门的正中间,所以我们过去叫门心,它有上联、有下联、有横批,然后是在门框上,要是单扇门,贴在门正中心,叫门心。
门神的传说
主持人:陈老师您来给我们说说门神的故事吧。
陈连山:门神大家最常说的是两个古代将军,秦叔宝和尉迟恭,唐朝两名大将。
主持人:农村的家里两扇门都贴门神。
陈连山:对,左边一个,右边一个,正好中国人喜欢对称,左边一个,右边一个,正合适。
主持人:贴门神也是有讲究的,是吗?为什么要贴门神?
陈连山:门神是古代一个很重要的神,这是唐朝的两将军。在上古时期,我们的门神一个叫神荼、一个叫郁垒,这两个神按照《山海经》的说法是管鬼的两个神,他们住在大桃树上,每天住在树上监督天下各地的鬼有没有去危害人,哪个鬼要是危害人了,好,就把它抓来用绳子捆起来喂老虎吃,所以鬼都怕神荼、郁垒。因此大家在年三十的时候,就把神荼、郁垒的像挂在门上。据说鬼怪只要一看到神荼、郁垒都害怕,因为神荼、郁垒是管他们的,这样之后呢,门神一粘上,就把鬼怪拒绝于大门之外,家里边就安宁了。
过春节必不可少的活动——放鞭炮
主持人:我记得小时候三十早上吃面条。
陈连山:这是北京的特殊民俗,您介绍介绍。
主持人:这个吃面条,现在一般都是买挂面或者是现成的面条。我小时候吃的是硆砾,面是黑黑的,说是叫鱼皮面,老人叫鱼皮面,每到年三十早晨必须吃的是面条或者是硆砾。我们要取和乐的意思。
陈连山:平平和和、快快乐乐,这个音找的好。三十,咱们俗称叫三十,实际上严格讲应该叫除夕,因为有时候有三十,有时候没三十,所以叫除夕,除夕是旧的一年结束的一天,为什么叫除呢?除就是消除,没了,是这一年的最后一天,除夕夜是新的一年就开始,因此除夕是新旧两年交替的时候。古人主张除夕大家都要回到自己的家里,要团圆,所以这就叫吃团圆饭,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人都得回去,不管你远还是近,所以现在外边打工的多了,就造成了春运压力很大的事情,因为大家都有这么一个心愿,三十晚上要回去。当然,这里面也有中国人的家庭观念,我们是把家看得非常非常重要,全家人在这个关键时刻,在一年结束的时刻能够聚在一起。
我的老家在洛阳,洛阳还有一个民谣讲到春节的习俗,腊八祭灶新年来到,闺女要花,小子要炮。新年来到了,孩子们是最高兴的。因为家里头姑娘女儿就可以要新衣服,要头上戴的身上插的各种各样的花。小子要炮,小子就是男孩,要什么呢?要鞭炮是一大乐趣,是春节一个很重要的活动。放鞭炮是中国过年不可缺少的东西,为什么?你知道咱中国一天的开始时刻是什么?
主持人:子时。
陈连山:对,过去叫子时,现在我们叫12点。平时是没有标志的,12点人家都睡觉,你也不知道这一天是在什么时候开始的,都是在睡觉中过去了。只有三十晚上除夕夜的那个12点和零点是统一时刻有标志,就是鞭炮。新年来的时候,或者说这个零点为什么要放鞭炮,这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一个传统,它有一个很复杂的原因,我给大家稍微解释一下,大家听听有没有道理。
在南北朝的时候,中国发明了爆竹,在那之前我们没有。那个时候爆竹是真烧竹子,南方人竹子多,新年的时候,早上一起床第一件事,先于庭前爆竹,先在自己院子门口那儿烧竹子,让竹子烧爆破,这叫爆竹,爆竹原来是指这个意思,把竹子烧爆炸了,为什么呢?因为青竹子里面水分很大,把它放在火上一烧,热蒸气就会爆起,会发出很大的响声。半夜三更的时候是很宁静的,你要表示新年来了,要有一个声音,半夜三更响一下,传的很远,很让人提神,让人印象深刻,烧爆竹是特别能标志新时间开始的,而且它还跟一个神话有关。
中国古代的时候有一个神话,说神是在初一创造了鸡,初二创造了牛马猪羊等等,一直到初七创造了人,这个神话通常是在春节的时候讲,为什么?新的一年从这一刻开始,所以在这个时候代表着讲这个世界来源就等于世界开辟,在新年到来我们讲讲这个故事,就等于讲讲新年了。这个故事跟新年的开端,是有内在结构关系的,它是有象征作用。所以这个放鞭炮意义很大,它是代表新时间来,甚至能代表宇宙刚刚起源,开天辟地的声音。因此这个习俗发明了之后,马上普及全国,原来是南方的,因为北方没有竹子。他们发明了之后,北方让马上就接受,可是北方没有竹子怎么办呢?北方有火药啊,就用纸包着火药,这是我们后来的鞭炮,放炮竹正好代表时间的新开端、代表新年,最能表示新年特定时刻的文化象征,所以我一直认为放鞭炮是不可缺少的。
主持人:小时候家里老人还跟我说过,三十晚上放的叫炮竹或者叫爆竹,初一放的叫炮仗,三十晚上为什么叫爆竹或者炮竹呢?在古老的时候,说有一个年兽它老是祸害人间,大家开始点那种小的竹子,霹雳啪啦把它给赶走,是要把这个年兽赶走,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把不愉快不开心赶走,这个叫炮竹。
陈连山:就叫炮竹,老百姓是那么说。
主持人:对,把年兽赶走。
陈连山:那么我从学术上来分析呢,这实际上就是把旧的一年送走,它只是一个象征。
主持人:初一早晨放这个炮,为什么叫炮仗呢?是取迎新的意思,说是天上的神仙们要下凡,炮仗是取仪仗队的意思,是迎接神仙们的下凡,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陈连山:前面放鞭炮是驱邪的,是把那些妖怪赶走的,就等于把旧的一年,把那些不愉快全都赶走。新的一年来临了,我把财神和各位神灵都迎回来,所以这是欢迎的,所以就叫炮仗,鞭炮仪仗队,可以这么讲。
舌尖上的春节
主持人:说到春节,肯定要提到年夜饭。我的记忆中老人说春节的团圆饭要八大碗。
陈连山:对。
主持人:这个也是有讲究的。
陈连山:有讲究,我们古代非常喜欢对称,有左有右、有阴有阳、有东西有南北,这个八是对称最多的,四个二,四对称在里边。所以平时大桌子叫八仙桌,春节的时候,菜最多了,有八个菜八大碗,这是取的吉利、又端庄、又好看,摆起来成八个对称弄的很漂亮,过去穷困的时代有八,弄八大碗实际上已经很丰盛了。
主持人:对,春节年夜饭免不了要有鱼和鸡,这两个是必须要有的。
陈连山:对,鱼表示年年有余,鸡表示大吉大利。
主持人:洛阳那边有什么别的习俗吗?
陈连山:洛阳年夜饭,除了鸡、鱼之外,还有特殊的素菜,刚才都是荤菜,还有一个素菜少不了的,就是莲藕,把莲藕洗干净切成片在锅里焯一下凉拌着吃,一个是它口感好,脆脆的、酸酸的很开胃,关键是要它的象征意义,我们那儿把莲藕就叫莲菜,莲菜和鱼连在一起连年有余,它俩结合在一起才构成一个完整的象征。你看杨柳青很著名的年画叫《年年有余》,那就是画一个莲藕,画一个小孩,抱着一条金鱼,这才叫连年有余。
春节中的慈与孝
主持人:初一早晨要给爷爷奶奶拜年,现在不用跪了。但是过去,传统上讲,还要给爷爷奶奶,家里最高的长辈跪下拜年。
陈连山:对,那是正宗的、正统的拜年的方法,下跪是表示对最高的长辈的尊敬。现在的礼节都轻了,现在我们要作揖,这么给长辈拜个年,这是最标准的拜年。国家是非常强调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就是父慈子孝,就是说长辈父亲对晚辈对儿子要讲慈爱,爱护孩子。孩子对父亲,晚辈对长辈是要讲孝敬,所以说父慈子孝顺,子孝怎么体现?就体现在拜年上。新年到来的时候,你们两个社会关系是什么?晚辈给长辈一磕头、一拜年,我是晚辈,他是长辈,我要用孝心来对待他。通过这个举动,培养人的孝道的观念。相对应的父亲或者长辈的慈爱怎么体现?
主持人:给压岁钱。
陈连山:体现在给压岁钱,发红包。所以这两个一个是拜年,一个是发红包,这俩正好相对,分别对这两个人,这两群人都进行了定位。你的长辈的道德要求你必须慈爱,对孩子必须好。晚辈通过拜年,培养孝敬,所以在这样一个很简单的活动中,俩人的社会地位明确了,俩人要遵从的社会道德规范也明确了。
古代皇帝和大臣们也一样。大臣们在初一要上朝向皇帝拜年,这一项活动不叫拜年,叫朝正。朝正,正是正月初一的意思,在正月初一向皇帝拜年叫朝正。朝正完了后,大臣们互相拜年,一朝里有几百人,有团拜,团拜这个词不是现代人发明的,古代的时候就有。明朝、清朝的时候就叫团拜,大家站一圈,一拜这一圈,都代表了,那是官方礼仪,就叫团拜。
十二生肖的由来
主持人:今年除夕一过就是丙申年,猴年。我们知道十二生肖是非常有讲究的。
陈连山:是,现在我们社会上很多人都不太理解为什么有十二生肖。这十二生肖在先秦时代就出现了,现在考古发现秦朝就有这个东西。这是干什么的?中国古代记录顺序的数字,不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而是甲乙丙丁戊戌壬癸十个天干跟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12个地支配合,配合之后形成六十个词汇,分别代表六十年。从甲子年开始,一直到最后六十花甲子,就是从这儿来。但是这六十个甲子记忆起来很困难,我都背不下来。怎么办呢?大家就给他简化,把他弄的形象化,就给他找了十二个动物跟这个进行配合,反正这六十甲子它转了5圈,5乘12正好60,所以它给这十二个地支就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给它分别找了一个动物。
主持人:就是现在的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陈连山:这样给它进行形象化了,让大家容易记忆、容易把握、容易理解,所以这个东西也没有什么好神秘的,没那么复杂,就是大家要形象化,要记那个十二地支。
我可以举一个例子,越南也实行十二生效,但是越南的十二生肖里面没有兔子,卯兔没有,是卯猫,他们卯字的发音和猫像,所以他就不要兔子了,就卯猫,他用猫代替兔子。
主持人:所以咱们在中国属兔子的在越南就属猫。
陈连山:所以可见兔子不是必然的,这个东西是偶然的,是大家一种形象化的需要,一种通俗化的需要。但是我们也可以把它理解成一种艺术化的需要。我们要把这一年变得形象化一些,更有意思一点,要给它弄一个图象,比如,我们设计一个邮票,设计这一年的一个图像,那也挺好,这是一种把生活美化的方式,这样来理解生肖,我觉得是比较有意思的,也比较科学。
中国古代的演艺嘉年华——庙会
主持人:过年除了拜年之外,现在还有一些民间的花会,还有一些民间的庙会。
陈连山:过去在明清时代,北京的庙有3000多个。现在保存了不到1000个,庙会庙会,是指过去在庙前面举行的一种活动。过去春节的时候,如果你信仰某个宗教,那好,你在新年的时候,你一定要向神报个到吧,向神表示一个虔诚,这是很自然的一个活动。大家都在春节的时候,都去庙那儿拜神、敬神、烧香,人就会比较多,都聚在那儿了。人都聚在那儿之后有人气,特别是还有一些信仰更深的人,普通人我们只是烧香就完了。还有一些信仰很深的信徒,他就会组织花会,咱们现在叫花会,其实正经的名字叫香会,就是烧香的组织,其实就是宗教组织。他们为了向神表达更虔诚的这种心情,所以他们要组织一个娱乐团队,要表演宗藩,表演杂技,还要表演五虎棍,向神表达一个更虔诚的心情。
普通人只是去烧个香,他们不光去烧香,他还要为神做表演娱乐神。同时,他这个活动能够为神吸引来更多的信徒,因为他是表演,大家都要看热闹,一路上的表演都是压缩本、删节本,只有到庙里边去表演那个是全本。香会和庙会是两回事,香会是庙会的一部分。由于庙会人特别多,商人就发现这是一个经商的好机会,商人就会去卖各种东西,艺人也会做一些表演,他可能没信仰,因为人多,那是他吸引观众的一个好机会,而且更何况这时候春节,大家手里头零花钱多,商人可以去卖更多东西,因此商人也去凑热闹,所以就成了一个很大的活动。
宗教信仰过去是核心,现在慢慢的,宗教信仰的成分在下降。因为五四以后,尤其是解放以后,我们反对封建迷信,那么就把各种各样的庙会全禁止了。1984年前后,我上大学的时候,北京恢复庙会,为了让人民提高这种幸福指数,把文化生活能过好,北京恢复庙会,可是恢复庙会又不能在寺院里恢复,在寺院里恢复好象还有一点封建迷信,怎么办呢?先选地坛公园,地坛公园是一个很传统的位置,它里边没有神,就在地坛公园吧,结果老百姓特别欢迎。现在的庙会其实是一个春节嘉年华。
主持人:是春节必不可少的活动了。
陈连山:古代它也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古代人信仰的内容比较浓厚。现在信仰的色彩比较淡,一般的庙会,大多数庙会现在是一个纯属娱乐的,也是一个购物狂欢的活动,很热闹,在北京逛庙会,是春节很重要的一个活动。
正月十五——“古人的万圣节”
主持人:下面陈老师给我们讲讲破五吧,为什么要叫破五,这个有什么讲究吗?
陈连山:破五,是指正月初五,过年是一个很神圣的日子,不光是盛大,不光是好吃的,好喝的。因为是新年的开端,万事起头难,这一天各种忌讳的特别多,多到什么程度?孩子把碗打碎了,岁岁平安,你不能骂他,不能打他,你平时要责怪他,训斥他一下,现在不允许,只能说好话,她打碎了,你还得说好话,还得说一个岁岁平安。还有一个忌讳就是不许扫地,初一不扫地的,即使扫也是从门口往里边扫,扫完了之后垃圾不能倒,为什么?那是财,不能把财扫掉,所以它的忌讳很多。到了初五忌讳可以消除,一般的地方到了初五忌讳可以消除了,为什么叫破五破五,可以破土了,可以扫地了,可以把垃圾倒出去了,忌讳就可以停了,就是破除各种各样的禁忌,一般是这种情况,所以破五是这个意思,但是也有个别跟这个有差别。
主持人:这个年您刚才说基本上从腊八开始就要准备了,一般是不是这个年要持续到正月十五才算过完。
陈连山:没错。前面破五,破五完了之后,你能够破土了,你能够出门了等等,商店也可以开门了。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为什么叫元宵?元宵不是指圆的,元宵节的意思元是开端的意思,宵是夜,这是第一个月圆之夜。因为我们的历法,中国的农历有一个大好处,就是我们的十五,每个月的十五,月亮一定是圆的,阳历它保证不了阳历的十五号月亮是圆的,它保证不了,它不考虑太阴,不考虑月亮的运行规律,我们的十五一定是月圆之夜。第一个月圆之夜大家应该有一点活动。白天来的时候,我们大庆祝一下,第一个月圆之夜,我们也要大庆一下。元宵节大庆是真正的中国传统狂欢节,为什么这么说?你看初一只在家里边活动,初二嫁出的女儿回来,初三以后陆陆续续看更多的人拜年,这个人的活动范围,从家慢慢到亲戚,慢慢到整个社会,慢慢再扩大,到了十五是全社会的活动,为什么呢?
十五是一个娱乐性的活动。因为它是晚上活动,过去没有路灯。没有路灯,你又不打灯,你就没有办法走路,所以十五元宵节又叫灯节,都要打灯。灯你打了,做出来还有各种花样,特别是花灯会,做的花样特非常多,我们小时候什么兔子灯、各种鸟灯,花样很多,北京还有宫灯更神,画的更漂亮,非常的好,很热闹。但是那个灯都是别人的,孩子们最喜欢的还是自己手里提的小红灯笼。我们小时候是纸灯笼,2毛钱一个,折叠起来就这么薄一点,一拉开它又像弹簧似的。
大家做了各种各样花样的灯,这是干嘛呢?是吸引人去看的,大家都出来去看。咱们中国古代男女授受不亲的,女孩子平时不让出门。但是一年只有这一天可以出门了,就是正月十五。唐朝、宋朝的时候,首都是实行宵禁的,晚上是不能出门的。可是唐朝皇帝规定元宵期间取消宵禁,大家可以随便去看,宋朝继续沿袭,一下连放七天假让大家去娱乐。皇帝也跑到大街去看灯,皇帝不是没见过灯,人家是叫与民同乐,全民同欢,晚上火树银花不夜天,非常的热闹。元宵节是可以奇装异服的。不光是现在,古代就有。我看的史书上记录,在隋朝初年,隋文帝执政的时候,当时的元宵节到了什么程度?男为女服,男人化装成女人,大家可以带上面具装成各种人,人也可以装成各种野兽,跟日常生活完全颠倒的样子。
这个颠倒是有好处的,好处在哪儿呢?中国古代礼法严格了,大家受文化影响,按照制度生活是有好处的,是为了整个社会的安定。可是坏处是但是人性受压抑太多,那么永远压抑,人就要闹精神病了,所以要给一个放松的机会,这元宵节就是给大家一个放松的机会,把内心的压力抒发掉、消散掉,把它卸掉。
主持人:元宵节的结束呢,就意味着咱们这个年就要过完了。
陈连山:对。
主持人:在节目的最后,咱们也向广大的网友们拜个年吧。
陈连山:是,好。祝大家新年幸福愉快!
主持人:新的一年呢,祝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节节高升!
责任编辑:李天翼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205/86350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