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丁夏:猴年说猴——《西游记》也可以这么看
2016年02月05日 16:09
丁夏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完整视频:http://www.71.cn/2016/0206/863488.shtml
分段视频:http://www.71.cn/2016/0205/863490.shtml
主持人: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看由宣传家网为您制作的春节特别节目——《猴年说猴——<西游记>也可以这么看》。今天我们很荣幸地请到了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丁夏教授。丁老师,您好!
丁老师:你好!
孙悟空为什么是一只猴子?
主持人:丁老师,2016年是农历丙申年,也就是我们说的猴年。一说起猴,我们就很容易联想到一只具有通天彻地本领的猴子——孙悟空。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无论孙悟空“大闹天宫”也好,还是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也好,对于我们来说,热闹必不可少,但是学术又知之甚少,那么,您是研究这方面的专家,您是如何看待《西游记》,又是如何看待《西游记》里面这个猴子孙悟空的呢?
丁老师:很高兴今天有机会跟大家来谈谈《西游记》,我觉得《西游记》是中国普及率最高的小说之一。不光是有小说,从明代以后,还有很多续作、戏剧、影视作品、评书等等,这些组成了中国的《西游记》文化。我们今天谈的,不光是《西游记》小说本身,也包括它的一系列衍生品。好不好?
主持人:好的。咱们今天就评书、小说,还有《西游记》原著本身,包括《西游记》各种版本的电视剧,无论对错,好玩为主,好吧?
丁老师:好。中国有一句话,叫“小说家言”,什么意思呢?小说家的语言的形象,跟一般的著述是有一点区别的。
主持人:对,因为它毕竟是一个神话作品,包括《西游记》里面的孙悟空,他会说人话,从实事求是的角度上来说,猴是不能吐人言的。
丁老师:是。当然最新的科学研究证明,猴类是高等动物里面最聪明的一种。但是,不管它聪明到什么地步,它不可能达到像人类那样高的智慧,它也不可能有那么多的变化。所有这些变化,我们说都是《西游记》这个小说的文学创造。那么,孙悟空这只猴子,当然也是属于《西游记》的文学创造,是吧?
主持人:是。
丁老师:我们都得感谢这部小说,给我们创造了这么一只神奇的猴子,几百年来,它不光活跃在我们的舞台上,比如说京剧里面有的是演猴子戏著称的。还有个演员叫六小龄童,我看前几天网上,他好像还为孙悟空的什么事情,还跟网民有很多的交流。可见孙悟空这个形象非常深入人心。
主持人:其实在我们看这部小说的时候,已经有一个形象先入为主了,就是孙悟空,他是一只猴子。可以说,孙悟空是从一块石头幻化成猴的,这块石头吸收日精月华,“咔嚓”一个大雷一劈,蹦出来,他是个猴。那么,我们就会想了,用我们唐山的话来说,他咋就是个猴呢,他为什么不是其他的动物呢?
丁老师:现在大家都知道,《西游记》的故事是唐代初期的时候,一个叫玄奘的和尚,他到印度去取经而引出的。当然,故事的原形是一人一马,人就是玄奘,马是在当时的瓜州买了一匹老马。
主持人:刚开始是一人一马,那么这个猴的原形又是什么时候加入的?
丁老师:这个事情一直有很大的争论,从我们现在看到的资料来看呢,晚唐五代的时候,取经的队伍已经扩充到五到七人。今天的杭州将台山上,还有一幅五代时候留下来的壁画,壁画上画的是什么呢?就是玄奘取经,一人一马当然是保留的,但是又格外添出了一个跟随的人,猴手人身,牵着马匹,看起来像是玄奘的徒弟。但是这个徒弟怎么会是长着一个猴子的脑袋,到现在也没有切实的资料来说明到底是什么时候,什么人把它给创造出来的。
主持人:不过发展到这个地方呢,也是和咱们看的电视剧《西游记》节奏是一样的。刚开始也是一人一马,等到后来呢,先收的徒弟是孙悟空,这个时候他的配置是一人一马一猴。
丁老师:南宋的时候,猴不光是确定了,而且它有了名字,叫什么呢?猴行者。
主持人:猴行者?其实这个猴子,它还有一个名儿叫“猴孙”,那么是不是这个“猴孙”一转变,最后它就转变成了“孙行者”,最后变成了孙悟空呢?
丁老师:也有可能。《西游记》这个小说,它和一般的有历史原形的小说很不一样。南宋末年或者元朝的时候,出现了一本讲西游记故事的小说,叫《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诗画》。取经诗画里面出现了一个什么呢?铜头铁额的猕猴王,自己说自己是八万四千猴子的头领,占据着花果山,是一个读书人的模样,已经具有变幻的本领了,但是又一个猴子。还有另外一个版本是什么呢?说这个“猴行者”不是国产的,是进口的。
主持人:外来猴。
丁老师:外来猴。中国历史上动物跟人类生活发生密切联系,应该说也不是少见的,比如熊。但是很有意思,为什么这些凶猛或者高贵的动物,没有成为取经的角色,而是一只猴子在这里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那么学者有什么意见呢?它不是中国原产的,他是进口的。因为我们注意到,中国文化很有意思的,他是很实际的。孙悟空它不一样。
主持人:《西游记》这本原著是明代小说家所撰。我还听说这么一个事。明代盛行耍猴,史料里面还记载着两个真实的猴破案的故事,是否真实还有待考证。有一个故事非常令人感动,说一个耍猴人,靠耍猴为生,挣了好多的钱。有一天他和一个要饭的一起吃饭,他喝多了,和这个要饭的说,我靠猴挣了多少多少钱,我藏在了哪儿哪儿。结果要饭的人利欲熏心、见利忘义,最后杀死了耍猴的人,将钱和猴一起带走了。
要饭的人不懂得耍猴挣钱,一直在挥霍。钱花光了怎么办?这个时候他也想耍猴挣钱,但是无论怎么鞭打这个猴,这个猴就是不替他出力,后来,猴挣脱了他的束缚跑了。您万万想不到这个猴去了哪儿了?这个猴去官府了。这个猴当然不会说话,它去官府怎么办呢?他就拽啊,咬啊,拽着官府的衙役。这个县官大老爷一看,这猴怎么了?就派了一个人跟着这个猴走,这个猴带着这个衙役找啊、找啊、找啊找,就找到了乞讨的这个人。乞讨人一见猴回来了,还带了一个衙役,作贼心虚,到了公堂上,一下子就把这事情给招了。
招了之后,县官大老爷派衙役将这个耍猴人的尸体找到。在火化的时候,这个猴有一个壮举,挣脱了衙役的束缚,跳进了火海,和他的主人一起火化,陪他的主人一起走了。据史料说这是一件真实的故事,但是否真实,有待考证。我想也可能是明代对耍猴文化或者是对两桩猴破案的故事,有一定的推崇,这个作者他喜欢猴,他最后把这个猴定为这么一个孙悟空的形象。您想,唐僧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每一难全是师傅丢了,可以说猴子在救师傅的时候,也是在破案,在找师傅嘛,您说是吧?
丁老师:是,白龙马不光在小说或者是电视剧里面有巨大的作用。它在实际的取经故事里面,是一个更重要的角色,老马识途。在过沙漠的时候,大概走到第五天,玄奘已经是饮水全无了,人已经进入一种虚幻的状态了。这个时候他在想,估计是走不出去了,此行是完不成了。但是这个时候,那匹老马固执地拉着他一直往前行,结果呢,他昏头昏脑地跟着马停下来的时候,睁眼一看,水草丰美,一大眼清泉就在眼前。他狂饮一阵,当然马也饱喝了一通,又恢复了精神和体力,人和马走出了沙漠。那么没有这一次转折,没有老马的贡献,可以说就没有玄奘,也没有后面的曲折故事。中国历史上动物跟人类生活发生密切联系,应该说也不是少见的,比如说龙,龙是中国生活里面很重要的一个动物。外虎、熊也是有很多的关系。但是很有意思,为什么这些凶猛高贵的动物没有成为取经的角色,而是一只猴子在这里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丁老师:你说这个非常有意思,这个猴,我觉得他跟孙悟空比起来,他有明显的中国文化的特征。第一,他是忠心为主人,强调了一种“忠”的文化。当主人遇难以后,它是忠心耿耿,为主报仇。但其实在孙悟空身上,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异域文化,这只猴大概确实是不同于中国猴的。比如说武艺高强,跟唐僧的关系,既有忠的一面,也有不讲究尊卑的一面。你觉得这种文化在中国的猴子身上会有吗?
主持人:这个肯定就不会了。
丁老师:就不一样吧。种种迹象表明,它很可能确实是一只出口转内销或者进口的猴子。
主持人:它具有通天彻地的本领,七十二般变化,还有一个跟斗十万八千里。但是它上天庭的时候,它不得重用,给它封了一个养马溜马的小官,叫弼马温。之所以选用一个猴的形象,与它这个官职弼马温还有一定的关系在里面。从古代有这么样一个说法,就是用母猴子的尿,掺着马料来喂马,能避免马的瘟疫疾病。到了天庭的时候呢,它就上升到一个官职的高度。我觉得这是天庭对孙悟空一个极大的讽刺,你想孙悟空是什么性别?它是一个公猴。所以我觉得到事后,在取经的路上,无论是神仙也好,妖怪也好,在说孙悟空是弼马温的时候,它之所以那么火急火燎的,不愿意听,和这个也有一定的关系,您说呢?
丁老师:我觉得是,而且这个故事编得非常巧妙,他既切合孙悟空猴类的身份,另外也显示了玉皇大帝,他的用心险恶。第一,他不讲诚信。你要去给孙悟空封一个官,天庭里面什么官都有,你干嘛封一个根本就不入流的弼马温呢?可见玉皇大帝对孙悟空毫无诚意,是不是?第二,这个事情也是孙悟空大闹天宫的一个本质原因,一个来由。如果不是孙悟空发现受骗上当了,它就不会打出天庭,可见祸由自取,是玉皇大帝自个儿惹出来的。
主持人:我觉得玉皇大帝不但瞧不起孙悟空,不会用人,大材小用,重点体现在他用人很奇怪。您看事后他用孙悟空去看蟠桃园,猴子是吃什么的?咱们大家都知道,猴子是主要吃桃的,你用一个猴子去看桃,你说这不是没事找事吗?
丁老师:是。这个故事,作者是参考了别人的写法。我刚才说南宋末年时候,有一本小说叫做《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诗画》,这个诗画里面不光第一次让孙悟空参与取经,而且赋予孙悟空一个很神奇的本领。
主持人:什么本领?
丁老师:那就是孙悟空长寿,唐僧把这个故事另外一个因素延续下去了,那就是长生的问题。
主持人:而且在这个《西游记》里面,奠定这个猴子长生不老的基调,还有好多因素。您比如说刚开始的时候,孙悟空发现一个猴死了,它就非常地痛苦,它就感觉它的猴子猴孙会一直这样消亡下去,所以闹到地府,把猴籍全给消了,所有的猴子全是长生不老。而且到后期的时候,他们在吃人参果,依旧能增加寿元。甚至在大闹天宫之前,孙悟空偷吃太上老君那么多仙丹,那么多仙丹一入肚,您看这个长生不老是肯定的。
丁老师:你说这个,我就觉得非常有意思,有意思在什么地方呢?就是《西游记》这个故事,本来它是属于宗教里面一个专门的范围,就是佛教的故事。我们知道佛教是不讲长生不老的,长生不老从哪儿来的呢?是从中国自然生长起来的,从中国的道教里面发展起来的,而且在中国有很大的影响,老百姓不是说嘛,人间最高的位置就是皇帝。
主持人:万岁万岁万万岁。
丁老师:对,但是皇帝他最高的是什么呢?就是你说的万岁万岁万万岁,那也就是长生不老。
为什么只有孙悟空有紧箍咒?
主持人:丁老师,刚才咱聊了这么多之后,咱就发现这个猴子有本事,但是这个猴子呢也难管。因为在耍猴人的手里,两件东西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是猴链子,还有一个就是打猴的鞭子。那么体现到这个《西游记》里面,您发现没有,猪八戒、沙僧,还有白龙马都没有紧箍咒,唯独孙悟空有一个紧箍咒,这个是为什么呢?
丁老师:这个问题我觉得非常有意思,它甚至可以说超出了一般文学的性质,我觉得倒有一点哲学的意思。怎么这么说呢?您想想,唐僧的几个徒弟,谁本领最大?
主持人:孙悟空。
丁老师:孙悟空的本领跟唐僧,就是师傅比起来如何?
主持人:那一万个唐僧,也驾不住孙悟空的一根毫毛啊!
丁老师:是,但是他们俩的关系又是一个师徒的关系。既是师徒,那么从本分上说,孙悟空必须服从唐僧。
主持人:必须受制于唐僧。
丁老师:对了,就是说唐僧必须还得控制住他,对吧。
主持人:对。
丁老师:否则的话,那孙悟空可以为所欲为。而事实上,孙悟空也跟唐僧调侃,甚至教训他,有时候就直接说,我知道你这个人没什么定性,坐不住。孙悟空经常告诉他,你不要离开我的金箍棒给你画出来的圈子,那个圈子你千万不要走出去,在那个圈儿里面非常保险,任何问题都没有,妖魔鬼怪进不来的。但是唐僧经常就是耐不住寂寞,一定要走出去。
主持人:就这么一个坐不住高僧,去如何去控制、管理,那么有能力、具有通天彻地本领的孙悟空呢?所以这时候,可能这个紧箍咒就有用了。
丁老师:是,所以领导其实不一定比下属高明,下属也不一定比领导弱。但是领导和下属的关系是什么呢?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有一个紧箍咒在。
主持人:就是唐僧和孙悟空的关系。
丁老师:也就是唐僧和孙悟空的关系。
主持人:看看咱们可不可以这样去理解,猪八戒、沙和尚,包括白龙马,人人都有紧箍咒,猪八戒的紧箍咒是谁啊?孙悟空。他斗不过他,你必须服这个有能力的人,你就得管他叫大师兄。而沙和尚人本身就本分,可以说的紧箍咒就是廉洁自律的准则。而白龙马恪守义务,能够负起自己的责任,有担当。习近平主席一直在反腐倡廉,那么在这个时候,这些廉洁自律条例,就相当于给这些地方官员,这些掌权人的一个“紧箍咒”,而让他更加地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而不是撒野,不是肆无忌惮地权为己用,要权为民用,为民服务,您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丁老师:是,我觉得您说得很有道理。
猪八戒到底是个什么角色?
主持人:猪八戒这个角色特别有门道,沙和尚是在天上犯了错误被贬下凡间,猪八戒号称是在天上也是犯了错误,调戏嫦娥,被玉皇大帝贬下凡间,错投了猪胎。但是我觉得这个投胎和被贬下凡是有区别的,但是在他们两个人身上,我看不到区别,同样具有前世的记忆,而且同样具有前世的本领,甚至猪八戒他号称的投胎,把他的九尺钉耙都带下来了,那么,到底这个猪八戒是投胎呢,还是下凡呢?
丁老师:而且猪八戒在受贬的过程里面,按小说里面写的是错投了胎,投到母猪的胎了,生下来变成了一个什么?猪。
主持人:投胎转世之前,按照迷信色彩的说法,他先要喝孟婆汤,喝了孟婆汤之后,他前世的记忆就全无。您看这个猪八戒,他不但具有前世的记忆,具有前世的本领,九尺钉耙也带在手中,他到底是不是投胎,还是原来他就是一只猪呢?
丁老师:猪八戒这个人很有意思,经常向人家介绍自己,大概是前世辉煌,曾经阔过。
主持人:所以宣传工作做得非常好。
丁老师:做得很好,这个人非常有意思的,四次。但是这四次里面,可以说有三次一致,有一次不一样。那么不一样这一次,他用一首七言诗描画了自己原先的长相,犯错误的过程,怎么说的呢?“巨口獠牙神力大,玉皇升我天蓬帅”,巨口獠牙啊。
主持人:就是个猪嘴巴。
丁老师:对,下边还有。“只因酒醉戏宫娥,那时就把英雄卖。一嘴拱倒斗牛宫,吃了王母灵芝菜”。我们知道,猪最大的习性,不管是外国猪、中国猪,有一点是改不了,就是他一定拱土。鼻子、嘴,是它最基本的武器,既寻找食物,也跟敌人斗争。那么这个说明猪八戒本身就是一头猪。
主持人:那么他在之前介绍他是一个人,我觉得还有这么一个说法,就是他原来在高老庄的时候,他这个老岳父一直嫌他长得丑,但是肯定他的能力,他为高老庄的高小姐出了不少的力,只不过是这个女婿拿不出手。所以,猪八戒就哄骗老丈人和媳妇,说俺老猪前世就是个人形,只因错投了猪胎才变成当时的这个样子,而且一直是把自己天蓬元帅这个头衔摆出来,拿自己前世的身份来压人。
丁老师:我觉得这个主要反映了猪八戒的性格,猪八戒有一个性格特点是什么?第一,说话不诚实。猪八戒的话用现在的话说基本上就是一个忽悠。比如说他在黎山老母跟前,黎山老母带着三姑娘,二十四回试禅心,要看一看师徒几个人是不是真的愿意去西天取经,还有没有凡心存在。其他几个毫不动摇,只有猪八戒动了凡心了,想留下来。
主持人:穿上了那几个女儿的衣服,一次性全穿上了,最后被吊到了树上。
丁老师:那么在这个过程里面,他说的话,典型的猪八戒的性格,就是言不由衷、文过饰非。明明想留下来,又说哪里好干这个勾当,意思是不留下来。说了不留下来,已经从后门偷偷溜进了黎山老母的室内。可见猪八戒的话你不能当真的,你最多作为一个参考,他对别人多半是诋毁、打击。目的是什么呢?抬高自己。
主持人:那么这个猪八戒馋懒、奸猾,又能忽悠。我在查资料的时候,我发现他的这个天蓬元帅可能都是给忽悠出来的。说天蓬元帅的外貌特征是三头六臂,执六件法器,身长50丈,黑衣玄关肩甲,领神兵36万,我怎么联想都联想不到一个猪模样的天蓬元帅,您说他这个天蓬元帅的职位是不是虚构出来的呢?
丁老师:他再忽悠,从小说里面交代来看,天蓬元帅还倒是真的,他确实坐过这个位置。但是天蓬元帅的位置到底有多高,小说里面没有很明确的交代。再忽悠的人,恐怕还有1%、2%的真话,猪八戒大概属于这种情况。
主持人:有一点真话,也能忽悠。
丁老师:是。
主持人:而且我就感觉在这个取经的途中,无论这个团队碰到多么大的艰难险阻,孙悟空、唐僧这几个人都能齐心合力的将它克服。而在这个层面上去考虑,我觉得猪八戒真的是一个狠角色,因为他是从意识形态上去瓦解这个团队。他时不时地说,咱们分了东西吧,猴哥你回你的花果山,我回我的高老庄吧,咱们分家吧。在三打白骨精的时候,如果不是因为猪八戒添油加醋,唐僧可能不会念20遍紧箍咒,更加不会赶孙悟空走。
丁老师:是。唐僧也好,孙悟空也好,沙僧也好,都对猪八戒表现了各种团结的意愿。唐僧还是相信他,没有赶他走;孙悟空嘲笑他,但是还是和他配合在一起除妖斩魔;沙僧对他最为尊敬,猪八戒在整个故事里面,唯一获得的尊称,就是沙僧叫他的“二师兄”。
主持人:猪八戒在取经的途中,他的思想也在转变。因为在刚开始的时候,一直是他在劝团队散伙,但是在后来猪八戒也出力了。
丁老师:是,取经队伍的组合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组合,我认为他在很大程度上折射了我们现实的某种情况,这里面既有意志坚定的取经人,我想最重要大概就是唐僧,他确实是不到西天不会回头的。
主持人:用一句话不好听的话是“不到黄河不死心”,“不撞南墙不回头”,而他就是不到西天我绝对不回来。
丁老师:用我们现在的话说,他是一个完全有信仰的人,有献身精神的人。
主持人:而且也有行动。
丁老师:是。但是很可惜没有什么本领,他这位有信仰的理想主义者,如果没有那些没有理想人的帮助,他到不了西天。没有理想的人是谁?你觉得孙悟空有理想吗?孙悟空可以说没有理想,取经不是他的目的,他只是为了完成一种使命,那就是护送唐僧到西天,有使命感。有使命感的人跟有理想的人,多多少少还是有一点不一样的。他更脚踏实地,更能办事情,更能见效果。为了完成了使命,他一定会尽职尽责。
主持人:而且我觉得在孙悟空的身上,不但是他有使命感,而且他知恩图报。有一定的成分,孙悟空是为了报恩,才去护送唐僧取经。您想,五百年压在五指山下,是吃铁蛋喝铜水这么过来的,整整五百年。那么唐僧一来把他救了,这个恩情多么的大?如果唐僧不出现的话,我想孙悟空不止压500年,五千年五万年都有可能。
丁老师:是,你的补充我觉得非常好。使命感和知恩图报结合起来,才使得孙悟空的行为格外具有英雄的意义。哪怕是师傅对他误解,哪怕是自己被迫离开了师傅,但是一旦师傅需要,他还是重返旧位,继续效劳。
“你牵着马,我挑着担”,在取经团队里,沙和尚话最少,但为什么重活、累活都是他承担下来?
主持人:在取经的团队当中,有一个不太爱说话,但是一直是把所有的重活儿都承担下来,默默地为这个取经团队工作着的人,就是沙和尚。
丁老师:是。沙和尚像你所说本分、尽力,在任何事情上,他不急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也就是说,尊重师傅师兄,自己分内的事情总是要尽力而为,所以在整个取经的过程里面,他是实干精神非常充沛的一个人。我想,作者塑造这么一个形象,既有现实的因素,也有他的考虑。这也反映了我们社会的现象,我们要知道,在我们身边,永远有一些人,他们默默无闻、不起眼、不惊人、很平凡,但是少不了他们。他们对工作有一种奉献的精神,他是无数完成实际工作的普通人的写照,却不是那种光彩夺目,一眼就可以吸引住大家眼球的核心人物。但是一个事业,不能只有孙悟空,也必须得有平凡的大众。
主持人:平凡的大众,平凡也是英雄的一部分。
丁老师:理想的境界不光有沙和尚的奉献精神,也能够有孙悟空的本领,这两者结合起来,那叫平凡和伟大融为一体,那是最理想的,对吧。
孙悟空与猪八戒的兵器谁更厉害?
主持人:孙悟空本领大,但是他这个兵器在《西游记》里面却不是第一神兵,说白了就是一根破铁棒。而猪八戒呢,您看他奸懒馋滑,又拖后腿。但是他这个九尺钉耙,那可是太上老君亲自打造,玉皇大帝亲赐的呀!
丁老师:我觉得是这样,这个东西你不但要看他的来历,更要看他实际的功效。这个金箍棒看起来很一般,就是个铁棍,但是它的本身是什么?龙宫的定海神针,而且随意变化,可大可小。对孙悟空来说,这个东西对他的神力发挥起到了莫大的作用。
主持人:相比之下,猪八戒这个九齿钉耙就徒有其表了。
白龙马是否算唐僧的徒弟?它为什么无法驮着唐僧走水路?
主持人:在这个取经的路上,有一个身份非凡,但是表现却十分平常的一个角色——白龙马。
丁老师:史书记载,这匹马在取经的途中,不光是为玄奘背负行李、食品,而且有一次途经今天的南戈壁大沙漠的时候,还救了玄奘一命。那么,玄奘的取经故事和小说一对照,你就会发现,这匹马是白龙马的前身。
主持人:我记得白龙马在86版的《西游记》也曾先后两次现身,可以说是救了唐僧一命。
丁老师:是,白龙马不光在小说或者是电视剧里面有巨大的作用。它在实际的取经故事里面,是一个更重要的角色。
主持人:这个白龙马刚开始不是一匹马,他是龙王三太子。对于这个龙王三太子,我有两个问题。首先,这个小白龙到底算不算是唐僧的徒弟?因为唐僧一直在说我的三个徒儿,而这三个徒儿,老大孙悟空,老二猪八戒,老三沙和尚,没有老四。那么这个小白龙,到底是一个坐骑的身份,还是一个徒弟的身份呢?
丁老师:我觉得要回答这个问题,还真是有一点文化上的意味才能够说清楚,什么叫文化上的意味?就是中国人讲的是什么?人和物之间是有区别的。人是万物之挚友,物再高,你也是为人所用,我觉得白龙马和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的区别在这儿。前面三位,它是有徒弟的正式身份,而白龙马没有。那这样的话,它只能是什么?驮人驮物,起一个物的作用。
主持人:那么一说西海龙宫,他是一条水龙,这样认为它肯定是没有错的。但是这一条水龙在变换成白龙马之后,他为什么没有办法驮唐僧走水路呢?
丁老师:是,这个也是让人费解的地方。你说忠心的程度来说,白龙马没有任何问题,忠心耿耿,不像猪八戒总是心怀异心;从这个本领上来说,白龙马也是一般的马比不上的。但是,何以没有让它在这个时候发挥作用呢?我觉得也是让人费解的一个问题。作者到底是怎么考虑的,我觉得这个问题其实大家都可以去探讨一下。
主持人:我有这样一个观点,我不知道丁老师您认同不认同。就是说唐僧去西天取经,首先唐僧是一个凡人。那么你既然想去西天取经,你走你脚下的路的时候,就得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才体现出你的虔诚,为什么前面叫灵山呢?灵山灵山,心诚则灵。如果说借助外力太多,而不是靠着自己的双腿走完这条路的话,就不诚了,就不灵了,我感觉这个灵山是永远达不到了。
丁老师:确实是这样,如果不是因为有唐僧,孙悟空最快,猪八戒也不会费太大劲,沙僧我觉得也没有太多问题,甚至白龙马自个儿都能到。唯独因为有了唐僧,这个去西天的路,只能一步一个脚印去完成它。
主持人:艰难险阻。
丁老师:对,也正是因为这个艰难险阻,才能显示出来唐僧的虔诚、信仰。
孙悟空大闹天宫,面对天兵天将所向披靡,但为什么取经途中面对众妖怪却一直在请救兵?
主持人:咱们发现,这个孙悟空本领大,上能闹天宫,下能闹地府,但是在取经途中,貌似孙悟空的本领不那么强了,一次一次地在请救兵。那么,为什么孙悟空这么有本领的人,一直在找援手呢?
丁老师:我想这体现了作者对世间英雄的理解。任何英雄啊,本领再大,都不是他一个人在发挥作用,他一定要有一个团队,有一个背景,他才能有用武之地。所谓英雄有用武之地,就是说他必须要有适当的场景、场合才行,他不是独自一个人,不可能一个人包揽天下难事。所以说你看,孙悟空的故事非常有意思,他把个人和集体,把英雄和团队做了一个完美的结合。而且他非常有意思的是,这个背景和团队也不是那么纯净、纯洁。
主持人:因为当时毕竟维护谁的利益?帝王的利益,是统治阶级,是少数人的利益。
丁老师:是。他依靠的可能正好是对手的靠山,他是用敌人之力解自己之围,这个非常高明,我觉得孙悟空不光是一个武艺超群的英雄,也是一个智慧超群的英雄。他知道问题症结在哪儿,他对世道、对人心、对社会的理解,都是一般人很难企及的。就比如说孙悟空,你刚才讲得非常好,孙悟空为什么要搬救兵?世界上总是有那些问题,不是靠一个人的力量可以解决的。
主持人:不应该一个人在战斗。
丁老师:也不可能一个人去战斗。
主持人:就像当今。
丁老师:对,就像我们当今社会是一样的,任何不好的事情,不良的风气,我觉得不是哪一个领导人或者是哪几个领导人,甚至那么多的领导人就能解决的,一定要群策群力、上下呼应、里外结合,形成一个群力群治的局面。
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为什么到最后不能完美拿到经文?
主持人:作者,当然了,他在写这个小说的时候,可能是反映当下社会的一个情景,在最后对当下社会,来了一个极大的嘲讽,我们这么多努力,这么多付出,最后我们却不能拿到完美的经文。
丁老师:结尾出人意料。因为按照一般的设想,西天是一个净土,是无比美好所在,等同于我们所说的天堂,所以要历经艰险,甚至是不辞牺牲性命,也要达到西天,但是真到了西天以后,大失所望。怎么着?给了你一个白本的佛经。不光是给了这个,当把这个情况汇报到如来佛那儿以后,如来怎么说啊?说给一个无字的白本真经也是好的,说为什么?真经不能白给,说某年某月某日,舍卫城的赵长者死了,我让徒弟去给他念经,给了三升三斗的米粒黄金,我们还嫌他收得少了,现在你来了,什么礼物都没有,原话是“人事”。可见索贿和行贿在中国源远流长,古代就很盛行,连西天的净土都不能幸免,贪腐之风在中国是多么难反。最后,尽管如来佛表示这种那种不高兴,还是给了他们真经,还是取得了真经。
主持人:作者的意图,他的追求是好的,追求一种高的境界。因为他所取得这个真经,最大的一个目的是什么呢?为东土大唐,造福于民。
是谁说的吃了唐僧肉能长生不老?
主持人:如来佛祖和观世音菩萨给他们设置了九九八十一难,有一个点,我不知道您注意到没有。唐僧的第一难非常普通。他的第一难碰到就是一个平凡的老虎,而且被一个猎户简单地就给收拾了。他这个第一难不具备任何神话色彩,就是平凡的人对平凡的老虎,平凡的猎户打平凡的老虎。那么您看,在唐僧收了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连马都换成白龙马之后,九九八十一难向前推进的时候,他这个“难”是越来越难打。
丁老师:是不是越来越难,好像这也不能这么说。它最主要的,我觉得是追求一种数量上的象征意义。
主持人:九九归一。
丁老师:对,这才是最重要的。
主持人:唐僧师徒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可以说有一个非常大的原因,就是传说吃了唐僧肉长生不老,我从头看到尾,我都不知道这一句话是谁传出去的,您看呢?
丁老师:从小说文本里面来看,大概是白骨精最早说的。最早宣传吃了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的就是白骨精,这个事情成为他们阻拦取经的最重要的一个原由。但是从阅读上面来看,它造成一个特殊效果,这是什么效果呢?就是一个高僧,一个非常崇高事业的领导人,居然是长生不老药,这就非常滑稽了。你想,这么崇高的和尚,怎么就是一块长生不老的药呢?而且妖怪使劲要把他抢过去,而且吃掉。你注意到没有,吃的过程也写得非常有喜剧色彩。
主持人:他有忌惮。
丁老师:他不光是有忌惮,而且是什么?仪式感十足。你真是要想长生,赶紧吃就完了,而且你一个妖怪还讲那么多干嘛,还要上锅蒸,而且还要把其他七大姑八大姨都要请来才一起吃,才算是开吃。可见,吃的动力不足,做样子的成分很多。所以整个的故事写到这儿,我们得佩服这个作者,这个人是中国文学史上少见的天才。他能把一个庄严的东西,和一个那么冷酷无情的东西调和在一起,变得那么滑稽可笑。
唐僧面对诱惑所表现出的品质对当今社会有何启迪?
主持人:只有一部分人他是想吃唐僧的,还有一部分想干什么?我要嫁给你。她是想得到唐僧这个人,最后唐僧不妥协,气急败坏,才想吃掉他。
丁老师:是,在介绍唐僧的时候,白骨精有几句话,我不知道一般的读者注意到没有,说他是“一滴元阳未失”,这一句话,用我们现代话翻译就是一个纯真的处男。
那么很显然,这后面引来了那么多的女色对他关爱有加。《西游记》中的诱惑,女色、权力、金钱,几乎是三位一体,而唐僧面对这些不为所动。这个是小说对唐僧的歌颂,他超越了一般人。相形之下,猪八戒就太不值得一提了,不要说女色诱惑他。不诱惑他,他还想把人家弄到手。是不是?那么这个对比太鲜明了。但是这里面还有一个因素是,历史上的玄奘确实是我们人类中间少见的一个优秀的人。
我也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就是电视剧的《西游记》是我们央视播出频率最高的节目。它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儿童节目。但是,这个节目那么长时间地播出,我相信他一定会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就是告诉人们,唐僧这样视金钱、地位、财富、权力如粪土,是值得学习的。就像毛主席年轻时候写的一首词,说“粪土当年万户侯”,年轻人如果有这样的抱负和理想,一旦他们成为官员,成为干部,我想情况也会好很多。
主持人:2016年不单是丙申猴年,而且是“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咱们可以引用唐僧在西行路上,电视剧给配的一首歌的歌词:走啊走,苦海无边肝肠受,人生贵在有追求,哪怕脚下路悠悠。
丁老师:很好,这个歌词是新时代的作家对《西游记》的一个创造,也结合了我们这个时代,新的特点、新的要求。任何时候,我觉得苦难、困难永远存在,没有哪个时候是不存在的,最多在我们的回忆里面,它会变得美好。而在现实里面,困难总是迎面而来,所以唐僧师徒的取经精神,一定永远会发挥他的作用。
如果大家都把取“经”作为一个共同的目标,有了一个坚定的信仰,有了一个团队,然后大家互相合作,不因为人有这样那样的缺点而不团结他,不因为困难很大而不去寻找问题的症结和解决的办法。那么,我们就一定能够像唐僧团结那样,历经艰险但是最终取得真经。
主持人:好了观众朋友们,今天非常感谢丁夏教授在猴年到临之际,为我们聊了一场精彩的猴,谢谢您!
丁老师:让我们大家一起送别羊年、迎接猴年。在猴年到来之际,我恭祝各位猴年大吉大利,阖家幸福,谢谢!
主持人:祝大家在新年的一年里,万事如意、步步高升,谢谢!
责任编辑:叶其英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205/86351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