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聚焦教育

“不要与职高生混一起”是傲慢与偏见

2016年02月06日 09:47

 

【事件介绍】

QQ截图20160206093030

浙江一普通中学发通知:防上当当受骗 不要与职高生混

“不要与社会不良青少年或职高学生混在一起,以防上当受骗或被欺负。”这句话出现在1月25日浙江省海盐县行知中学发给学生家长的一则短信通知中,与“走路时放慢速度”等温馨提示同时出现,落款是“行知中学德育处”。

当天傍晚,网友“菜日文233”在微博上贴出这条短信截图。这位网友表示,自己在QQ空间里看到了这则被转发的短信,“短信里的言论严重伤害了我们职高生的感情,希望能通过发微博的形式让更多人知道这一情况,并要求行知中学道歉。”

被微博曝光后,这则短信引发多方关注。网友“末夏1573”评论:“职高生怎么了,为什么用有色眼镜看人?老师是一个神圣而纯洁的职业,本身就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即使不是本学校的学生。”

“网友dannylu0101”认为,作为育人机构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发这样的短信很不应该,很不道德。这是一种赤裸裸的歧视,是对职业学校及其学生极大的不尊重。希望该校加强师德师风教育,消除不良影响。

通知发出的当天深夜,备受争议的海盐县行知中学在其官方微博上发表了道歉信息:“我校校讯通知中关于明日学生返校的内容,其中涉及职高学生的言论和措辞严重不当,伤害了职高学生的感情和职业学校的声誉。对此我们深表歉意并诚挚地向职高学生、家长及职业学校道歉。我们将引以为戒,吸取教训。感谢各位网友对此事的关注,并希望得到大家的谅解。”

“此次事件是教育系统长期以来轻视职业教育的一个缩影,并不是偶然现象”。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俞仲文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时表示,将职业院校和社会不良青少年相提并论的做法不妥,除此之外,平时社会上还流传着一些“职业教育学生都是双差生”“职业教育是二流教育”等声音,均有失公允。

俞仲文指出,该信息由行知中学德育处发出,也让我们对该中学的德育打了个问号。“各方都应该进行反思,建立全面的德育观。”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近日发布的《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资助政策落实效果评估报告》显示,在中职学校中,学生普遍感觉自己不被理解与尊重,由于中职学生多为传统意义上的“差学生”,职业教育是二流教育的思想在不少校长、教师和学生的观念中根深蒂固。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办公室主任高国清表示,在进行中职教育国家资助政策落实效果的调研过程中,他们发现过不少歧视现象,“其实职业学校已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大多数职业院校将思想道德与素质培养放在日常教学的首位,一些职业院校还采取半军事化管理的形式,严格管理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杨进认为,从这一事件可以看出,社会上对职业教育还存在一些偏见,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不高,吸引力不强。事实上,职业教育是教育体系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神圣使命。

杨进指出,教育界内部应该尊重各个方面的人才,“我们应该尊重劳动本身,改变对职业教育学生的偏见,社会需要科学家,需要工程师,同样需要技术员,需要技术工人。”

 

 

职高生有啥不好,请老师明示

其实,即便是对所谓的社会不良青少年,也不宜使用带歧视性的字眼,何况是对与普通中学生别无二致的职高生。当然,如果考虑到中学生属未成年人,防范意识及能力弱,容易受社会不良习气影响,因而不宜与有劣迹的社会不良青少年“混在一起”尚可理解的话,那么,职高生的“劣迹”在哪?有哪些地方“不良”?又凭啥把他们与社会不良青少年并列、作为中学生不能“混在一起”的对象呢?

尤其让人困惑的,是这则发给学生家长的短信通知,竟为学校德育处的“杰作”。可见,这则勿与职高生“混在一起”的提示,并不是某些老师的偶尔失言,亦非个别领导的一己偏见,而成为了学校德育处的“共识”,并以德育的名义,向学生及学生家长传播。由此看来,在这所学校的某些教育者眼中,职高生已经成为了打入另册的“另类”。

显然,这是在戴着有色眼镜看待职业教育,视之为“二流教育”,把职高生更看作是有这样那样问题的差等生。因而,在他们看来,普通高中是天之骄子的摇篮,而天之骄子与差等生为伍,势必受到不良影响。这则让公众诟病的“温馨提示”,正是这类根深蒂固偏见的产物。

而偏见的背后,既是对劳动及劳动者的轻视,也是对职业教育的无知。就算职高生通过职高教育,获取了相应的专业知识及职业技能,成为技术工人,又有何不好?就能成为不能与普通中学生“混在一起”的理由?照这个说法推而广之,岂不是我们社会的工人、农民、售货员、服务员、快递员、清洁工等一应劳动者都要划入不能“混在一起”的范围?

何况,职高生就注定不能鱼跃龙门么?我看未必:在日益多元化的当代,职业教育因校企联合办学的特点,其教育优势及就业前景被广泛看好,因而有更多的学生选择接受职业教育。同时,现在职高生毕业后同样可以参加对口高考继续升学。可以预见,在今后的职高生中,必会走出一大批掌握专业知识及熟练技能的中高级技术工人、技术创新人才乃至行业领军人才。试问,有着如此前景的职高生,又有何理由让人看轻呢?

话又说回来,普高生考上大学,今后成为白领乃至专家学者也好,职高生步入社会,成为蓝领或者技术工人也好,从广义上说,都是同样光荣的劳动者。在科学技术一日千里的时代,在越来越多的岗位上,脑力劳动及体力劳动已无法截然划分。即便在现存差别的岗位,也只是社会分工不同,而没有高低贵贱的区别,这是一个文明社会应该具备的起码共识。

而对于时下的中学生来说,正是其人生观、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而作为以德育为己任的德育处,固然需要提醒他们注意安全、防范风险,但同时也要教会他们分清善恶、明辨是非,更要懂得平等待人及尊重他人。自然,前提是自身就应有正确的是非观,若己不正,又焉能正人?

值得欣喜的是,该校在闻之社会反响后,第一时间通过其官方微博致歉。自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愿这是一次发自内心的歉意,而不是应对舆论的公关行为。其实,更希望通过此次争辩,让中学生们懂得思考,学会成长。学生自然要尊重师长,但并不妨碍凡事多问一个为什么,譬如,当接到德育处的短信时,不妨问一问:职高生有啥不好?请老师明示!

 

不要与职高学生混在一起:赤裸裸歧视,向谁发出警示?

把“职高生与社会不良青少年”相提并论,确实是一种赤裸裸的歧视,难怪一名职高生看到这则短信后义愤填膺,网友们也纷纷吐槽:“职高生怎么了,为什么用有色眼镜看人?”……对此,处于风口浪尖的海盐县行知中学只得在其官方微博上发表了道歉信息。一场“短信风波”总算过去了,但其中所暴露出的问题却令人反思和警醒。

首先,值得学校和老师们反思。作为教书育人的学校应当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应该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有教无类,因为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教育没有高下贵贱之分。因此,老师在教育学生时应当用词斟酌,三思而行,不要图一时口头之快,而顾此失彼,教育一部分而不小心伤及其余,引起民愤,招来祸端,那就得不偿失了。有道是“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其次,值得高职学生警醒。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近日发布的《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资助政策落实效果评估报告》显示,在中职学校中,学生普遍感觉自己不被理解与尊重。作为学生,为何被学校、老师乃至国人另眼相看?这难道完全是传统观念的错?曾记否,平时相当一部分职校生个人修养较差,缺乏上进的信心和行动,又不注重平时的个人和社会表现,随意旷课、逃学、吸烟、上网、酗酒、滋事、打架,不务正业等,这无疑大大地损害了职校生的形象,所以才有今天新闻中的“不要与社会不良青少年或职高学生混在一起,以防上当受骗或被欺负”。解铃还须系铃人,要想扭转这种被歧视的局面,最重要的应当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遵守校纪校规,听从老师的教育,努力学好本领,争取在事业上有所作为,为自己的人生撑起一片蓝天。到那时,即使被歧视的现象没有消除,但社会上对成功的职校生个人的歧视肯定是没有的了。

最后,需要全社会的努力,早日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共识。如今,职业教育处境非常尴尬:国家重视、民众“歧视”、学生“彷徨”,企业迫切需一大批高级技工、高素质劳动者。为此,我们应该学习德国等西方的经验与方法,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认真思考当前职业教育弊端,大刀阔斧地进行一场教育上的改革和思想上的变革。争取早日实现“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目标。

 

【启示与思考】

其实,职高学生被歧视的根本原因,还是源自于我们全社会的“分数高于一切”“高考才是唯一成才途径”的教育成才观念和“脑力劳动高于体力劳动”的职业观念。因为职高学生大多就是众人眼中考不上高分、“没有资格”参加高考、毕业后也只能从事体力劳动的学生,职业学校也只是培养“低端劳动者”的学校,所以才被打上“差生”“二流”的标签。

然而,无数的事实证明,分数绝不是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绝大部分不爱学习、分数不高的“熊孩子”也并不是“笨孩子”“差孩子”。职业教育也同样不是“鸡肋”,只要学生找准了适合自己“脾胃”的专业,唤起了他们的兴趣,从而自觉自愿地学习,也照样能够学有所成,成为“职场明星”、成功人士。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笔者有理由相信,这绝不是忽悠,而是在我们当今社会上看得见、摸得着的职业现实。所以,作为职高学生,我们实在没有必要总是自怨自艾,总是生活在他人的“有色眼光”之下。面对“不要与职高学生混”的歧视性言论,我们职校师生也完全没有必要过于愤怒与纠结,而是不妨将其看成是一种鞭策我们职业学校创新理念、加强管理,激励我们职高学生走出自卑、奋发向上的动力源泉。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206/86355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