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莫让“节日综合症”影响了工作

2016年02月16日 10:43

 

【事件介绍】

QQ截图20160216103528

春节假期结束 该如何应对节后综合症?

随着春节假期的结束,大部分人又重新回到工作中。但是,当你再次走进办公室,往往会发现自己提不起工作的兴趣。坐在办公桌前,头昏脑涨,做什么都心不在焉,总觉得很疲倦,心情也很烦躁。针对这种所谓的“长假综合症”,大家可以试试以下几种有效的调整方法,祝你一举摆脱节后综合症!

生活作息提前调整

春节期间,亲友聚会天天嗨,会提高我们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导致晚上睡不着,早上起不来。所以,收假前一天应“静下来”,避免高强度应酬,在家休息,吃些清淡的饮食,新鲜的水果,听些轻音乐,晚上早睡。

及时清理肠胃

过年吃得丰富,长假后要注意调整饮食结构,也不要吃得过于油腻,以免对肠胃造成更大的负担。定时饮食,多喝茶、多吃水果,多吃新鲜的绿叶蔬菜、稀饭、面条汤、疙瘩汤、咸菜等“清火”食品,还可适当吃一些健胃消食片或山楂片,尽量吃清淡一点的饭菜,让已经“不堪重负”的胃肠得到休息。

前三天不宜安排高强度工作

很多白领一收假就投入到紧张的工作计划中,这会增加焦虑感,加剧节后综合征的症状。上班前三天,尽量安排一些计划性、交流性质的工作,可以给到到一个缓冲调整的时期。

运动调整精神状态

假日期间,运动减少,会让人变得“懒懒的”,收假后,可以进行运动量相对大的运动,比如快跑、游泳,可以帮助身体消耗一些能量,重新获得元气。

保证8小时睡眠精神足

长假期间,人们完全打乱了以往的作息时间,这样因睡眠不足以及过于兴奋造成的失眠带来的疲劳就在所难免。节后上班前后一定要保持良好的睡眠。睡眠时间要保证在7~8个小时左右。但也不要为此而过早上床,这样有可能造成对睡眠自身过于专注,导致大脑兴奋而失眠,应该恢复以往的作息时间,等到有困意的时候再上床。

开车时候莫烦躁

过年大家都“各回各家各找各妈”,许多城市都一下子变得空旷,道路自然也畅通许多,可过完了年人群一下子又都回归,难免造成交通不便,开车的朋友千万不要烦躁,不要用过年时候的交通状况与年后的作对比,以免产生反感、焦虑情绪。

假期结束,“收身”更需“收心”

团圆总是美好的,团聚总是短暂的。大年初七,春节假期回归的首个工作日。一年一次的全国大迁徙还在继续,和站台上的家人挥手告别,向守候七日的美丽乡愁说再见,那山、那水、那乡亲、那故友,都将随着急驶的列车化为一丝牵挂,重新埋入游子心底。

节日期间,大家自减压力、放松心情,休息多了、陪家人多了,远离了牌桌、酒桌,少了呼朋唤友,少了工作繁忙,好心情那是没得说。重新回到工作岗位,总会有一些不适应,总会有一些跟不上工作节奏。离家远的,迎着春运大潮赶回单位,也许还没有抖掉一身风尘,也许还会有一丝疲惫。凡此种种,“节后综合症”多少会影响工作节奏,多少会降低工作效率。

各地各部门公务人员能否正常到岗?工作人员能否严格遵守工作纪律?单位领导会不会放松对下属的要求?群众对此有疑虑,更有人议论。群众的呼声最能代表民意,假期结束,回归工作岗位就应该做到“收心”。

我们欣喜地看到,各级各部门都已经迅速切换到节后“收心”模式,电话通知、短信提醒、开“收心会”,层层传导压力,人人明晰责任,亮出工作纪律,祭出问责“利器”,迅速回归工作状态自然水到渠成。

应该看到,节后“收身”更需“收心”。“收身”容易,“收心”却相对较难。治疗“节后综合症”需要种好监管“责任田”,单位领导率先垂范,迅速回归工作岗位,马上开展工作,本着严管厚爱的原则,引领督促单位职工用笑脸迎接办事群众,用责任办好民生实事;还要用好问责“手术刀”,对节后工作不认真、不遵守工作纪律、不好好服务群众者,坚决“开刀”问责。

 

节日综合症不能等到上班后再治

春节七天长假过后,各个服务岗位的工作人员都将面临一次集中性的“报复反弹”。城市交通、行政中心、家政服务等领域将会首当其冲。这其中,绝大多数是岗位用人荒的滞后补充。比如,水电装修工就在春节期间是难觅踪影,钟点工也是奇货可居,网购苦于没有快递员送货。甚至,连沙县小吃、兰州拉面等日常生活贴心的餐饮服务,也几乎要挨到年后才有。当诸多服务行业的工作者全员上岗之后,即刻迎接他们的,也将是一次量能不可小觑的“洗礼”。

这时,需要劳动者们以满血的归来、饱满的热情走上岗位,否则,将拉长需求者的哀怨。但在节后综合症的语境下,很多人还在吃喝玩乐上没缓过神来,有些则成了起床困难户。这种状态,不仅很难胜任节后所吞吐出的大量工作,更堪称是低端的生产力供给。

“要提供中高端供给”,不仅要有优质的服务质量,还要有摆脱节日综合症的懈怠和慵懒。这点,对于行政口的工作人员来说,尤其如此。中国的人情交往社会,口头上的感情交往,其信息传达往往具备增进熟络的功能。经过七天的未谋面之后,有些行政工作人员就忙不迭地说叨过年的趣闻感受,过了嘴瘾,却低了效率,让前来办事的群众所诟病。

对于从事生产的企业来说,停工七天后,当务之急就是即刻开工。但考虑到职工们的节日综合症,有些企业则是对任务量有所保留,以此让职工状态进行缓冲、过渡。这种看似人性化的举措,有些是因为工序流程原因所导致,但也有些还是对节日综合症的让步和妥协。

上班后再对节日综合症“对症下药”有些迟。为防止节日综合症在上班第一天产生的消极效应,有些用人单位会提前一天发短信到职工手机中。短信内容既有节日祝福,也有温馨提醒,其用意还在于旁敲侧击“该收收心了”,提前让对方进行转换“角色”,关键是让其心理早些完成“焦虑到平静”的过程,从而可以满血归来,早点进入工作状态。

【启示与思考】

经验告诉我们,每年春节长假结束开始上班后,总有一些干部职工,仿佛忘了自己的岗位、职责和身份,不能及时地从“过年”状态中走出来,人虽然到单位上了班,但“心”仍在“过年”。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上班不上心、出工不出力。有的人凑到一起神吹海聊,谈过年的感觉、外出的见闻、老家的风俗;有的迟到早退,即使坐在办公室里,也是萎靡不振、心不在焉;有的不能及时进入工作状态,该干的工作慢慢悠悠,急办的事情敷衍了事,问起来仿佛还有充分的理由:“年还没过完,着什么急呀”。

我们也承认,春节作为中国人传统习俗的重大节日,家人团聚、拜亲访友、看戏观灯、游山玩水,都是人之常情。而按照我国的传统习俗,过完了农历正月十五,才算过完年。这个传统在农业社会无可非议,因为天寒地冻,离春耕尚有一段时间,人们尽可以慢慢品味春节时家人团聚的温馨、友人相聚的欢乐。但当今社会,我们面临的是高效率、高节奏的工作环境,无论是党政机关,还是事业单位,都有着繁重的工作任务,都面临着新的问题、新的挑战。因此,节日的结束,意味着工作的开始,这时就应该把“收心”作为“收假”的关键点和落脚点,尽快摆脱“过年”状态,迅速投入到工作当中。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意味着希望、意味着崭新、意味着开始。所以,无论我们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应该在假期结束时及时收心,把思想状态调整好,把作风纪律执行好,把规章制度落实好,把发展规划制定好,把过节时的兴奋转化为工作激情,把过节时的祝福转化为谋事的动力,真正使过年松弛的精神状态,转变为紧张的工作状态。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216/86395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