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文化热点

“年味儿”真的淡了吗?

2016年02月17日 10:13

 

【事件介绍】

现代社会“年味儿”变淡? 专家:过年习俗发生变化

除夕、春节刚过去不久,辞旧迎新的鞭炮声犹在耳边,“年味变淡”的话题又引起了人们关注。其实,这样的感慨并不新鲜,早在前些年便出现了这种说法。对此,北京民俗学会秘书长高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社会转折时期,出现一些“年味儿变淡”的现象或者一些年俗发生变化,是很正常的,“但这不等于‘年’的价值消失了”。

“年味儿变淡”或因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古往今来,不少文章都勾勒出了旧日过年时的情境,令不少现代人向往:走亲访友的礼节、如何祭祀百神……甚至连吃喝都有讲究,比如初一的五辛盘与初七的七菜羹等等。只是,随着时间推移,一些春节期间古老的民俗在慢慢消失:一些小年习俗形同虚设,“人日称重”无人在意……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感叹:年味儿变淡了。

这种看法似乎不无道理,但民俗专家段宝林并不认同。他说,根据自己以前的调查结果,每逢过年,年货市场还是相当热闹的,而且,不管离家多远,人们都要尽力返乡团圆,“我曾经去农村过年,像什么剪纸、社火、民间表演等各类活动,都办得非常热闹”。

“人们之所以会发出‘年味儿变淡’的感叹,除去一些特定原因外,与圣诞节等一些‘洋节’吸引了一部分年轻人的目光也有关系。”段宝林指出,“这些外国节日有点儿‘狂欢节’性质,是在外边玩儿;春节年俗则表现为家庭活动,强调‘团圆’二字”。

“以前物质生活不够丰富。比如,人们平时想吃顿饺子都很困难,但现在想吃的话可以天天吃到。从这个角度说,也可能有人会觉得年味儿淡了。”段宝林笑着说。

北京民俗学会秘书长高巍对段宝林的话表示认同,“过去是农耕社会,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到了过年的时候,大家一起休息、娱乐,老早就开始准备过年,年味肯定要浓厚一些。而现在的生产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很多人都不在家乡生活了,有多少精力为营造年味儿做准备呢?”

 

 

“年味淡了”是对民俗的误解

每到年关,都会看到人们发出“年味淡了”“越来越没有年味”的感叹。主要是基于两方面原因:一是出于对传统年俗逐渐弱化甚至消失的担忧,二是对民俗的误解。

毋庸置疑,传统年俗的部分仪式活动确实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推糜黍,二十六去吊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首,三十晚上守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的场景在广大城镇乃至部分农村地区已渐行渐远。

其中,有些是因为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方式改变引起的自然变化,属于年俗的正常演变。如祭灶习俗,现在城镇居民家中甚至部分农村都用上了煤气、天然气,柴灶逐渐消失了,灶王爷没有了立身之所,祭灶也就逐渐消失了。又如春节食品,原来都是家家户户自己做的,做好之后隔壁邻居、亲戚朋友互相赠送品尝,其乐融融,现在一方面人们无暇制作,另一方面商店都有销售,于是自家制作春节食品的习俗也就淡化了,其制作技艺也逐渐消亡。

有的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如以往一度禁止在春节期间祭祀天地、祖先,把春节期间表达慎终追远、感恩情怀的信仰内容都禁绝了;这种情况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已大为改观。再如禁放鞭炮,鞭炮在春节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外在形式可以增添热闹气氛,内在心理方面则表达了民众在新旧交替之际驱邪除祟、祈福求吉祥的愿望。诚然,燃放鞭炮对环境会造成污染,甚至有时造成意外伤害或者引发火灾。但我们应该花大力气改进鞭炮的制作工艺,使其污染减少到最低程度,现有的技术能力完全能够做到。“一禁了之”则弱化了春节的氛围。

“年味淡了”,言下之意就是以往“年味浓”。但这只是部分城市人的感受,在广大农村地区,过年气氛依然是浓浓的,这从繁忙春运就可以看出,每到春节,数以亿计的中国人都朝向一个目标——家(老家)——汇聚,任何困难都阻挡不了人们前行的步伐。尤其是最近几年,随着政府主管部门以及广大民众对春节的重视,许多仪式活动得到恢复,“年味”一年比一年浓,也就更加吸引人们返乡过年的愿望。

之所以产生“年味淡了”的感叹,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民俗的误解。民俗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生活方式,是伴随着时代发展、技术进步、观念改变而不断变化发展的,民俗不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年俗也是如此。试想宋代的过年和唐代的过年会一样吗,清代过年会跟明代过年一样吗?

例如,春节期间亲戚朋友之间互相“拜年”(走亲戚)是重要的习俗活动,它对于强化亲情、密切人与人之间情感联系起到重要作用。拜年习俗源自何时已难以考证,但至少到宋代,上层统治阶级和士大夫便有用名帖相互投贺的习俗。当时的贺年片,用梅花笺纸裁成约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着自己的姓名和地址,朋友之间在农历正月初一这一天,互相赠送。明代,投寄贺年片风俗盛行。到了清代康熙年间,贺年片开始用红色硬纸片制作。当时时兴一种“拜盒”,将贺年片放到锦盒里送给对方,以见庄重。普通百姓拜年没有士大夫那么讲究,只要有一定的礼物就行。通常是晚辈给长辈拜年或同辈之间拜年。客人登门拜年,先拜尊长,如厅堂上挂有主人祖先的画像,也需叩拜。拜毕,主人端出花生、瓜子、糖果之类的果盘待客,再请客人吃具有春节特色的民俗茶点。小孩随往拜年,主人还要给小孩“压岁钱”。也就是说传统的拜年都是登门的。

现在春节期间,我们仍可看到全家老幼、提着大包小包拜年的人群。但同时,各种新兴拜年方式不断出现,电话普及后有了电话拜年,手机普及后有了短信拜年,现在的年轻人更热衷于微信拜年、发手机红包,这些在30年前都不可想象。同样,以往除夕夜“守岁”,全家老少围坐包饺子、吃零食、聊天,自1983年中央电视台有了春节联欢晚会后,看春晚已成了新的年俗。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年味淡了”是个伪命题,今天的过年就应该是这样子的,无所谓年味淡了的问题。

春节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在中华大地上传承了两千多年,已沉淀在每位中国人的血液之中。今天虽然已进入了后工业时代、信息时代,为了农事而酬神、祈神的目的已经淡化,但春节所具有的巩固亲情、联络感情的功能仍具有重大意义。虽然其仪式活动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但其承载的文化意义和精神内涵则仍然鲜活。我们应有充分自信,相信民众的无限创造力,相信“年俗”的更新能力和顽强的生命力。

 

 

守住“年味儿”的根本

这个春节,外出旅游人数增多,一些城市实行了“史上最严”禁放鞭炮措施,微信红包拜年越来越盛行……不少人由此感叹“年味儿淡了”。有人担忧,照此下去,春节的许多传统习俗将会消逝。

其实大可不必忧之。文化本质上拥有让人处变不惊的力量,不仅让我们依恋传统,也鼓励人们接受新的可能。就像春节团聚,返回家乡固然是极好的方式,但有些特殊工种春节离不开岗位,错峰返乡也依然情意浓浓。在城里工作的年轻人,也可把父母接进城,既能全家团聚,又能让父母感受一下“城里的月光”。选择在第三地旅游过年,一起看看世界,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天伦之乐?

时代环境变了,文化形态也会相应改变。过去代表“年味儿”的某些形式,或许将离我们远去,但只要心在一起,就能找到新的“年味儿”取而代之,而不会留下情感或文化空缺。

【启示与思考】

近些年,总有“年味越来越淡”的声音萦绕耳畔。“年味变淡”似乎已成为国人默认的“共识”。可30亿人次大迁徙就是为了过年,举国上下都在忙过年,怎能说年味淡了呢?

春节是往昔岁月亲情温暖的一种道具,一种符号,一个载体,它本身包含的年俗文化元素可以滋养人们的心灵,使人们在怀旧中体味到审美价值,体味到人生意义。人们感觉年味少了,是因为吃喝以外的文化传统少了、淡了。关于春节的古老年俗,讲究很多,从最早的春节、最早的除夕、最早的春联、最早的年画等等就可见一斑。如今,春节被异化,物质化的东西多了,文化性的东西少了。

春节需要经营,需要打造,需要民俗活动,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需要政府和民间的投入、引导,需要与精神力量结合,需要赋予新鲜的内容。所谓年味其实就是文化味。所以年味既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乐趣,需要每个人自己营造。

社会在发展,文明在延伸,礼仪在进步,环保召唤,自由在萌生,变革新年的内涵和外延乃至形式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共识,让年简单和简约起来,文化起来,文明起来,清新起来,将人从年的陋习中解救和解放出来的呼声逐渐高涨。文化过年,过一个有文化的年,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吸引老百姓,公益电影、农民舞蹈大赛,摄影作品展、戏曲调演、舞狮表演、花鼓戏展演、踩高跷、彩灯展、泥塑作品展、灯谜晚会、唢呐调演、民间杂耍调演、迎新春书画展等,不仅为老百姓送去了“精神利市”,更为市民创造了节日的精神福祉,让过年少了些物质的饕餮和诱惑,多了些精神的追求,少了些急功近利的节庆文化,多了些长远的精神投资,少了些过年的喧嚣,多了些过年的恬淡和淡泊,少了些美食的沉溺,多了些人文精神的滋养,把过年当成了对精神的充电,为人文思想的做积淀,这样的文化过年,因为多了些文化味而使年味更显人伦精神的淡雅之美。

年味,其实就是文化味。春节是古老文化,不是文物,它是有生命力的人性化活动。从这个角度上讲,春节也应该被赋予更丰富的文化意义。我们怎么过年?这个问题需要政府的回答,也需要有民族文化感的企业家回答,更需要每个公民的回答。重拾中国年味,需要保持传统,需要修旧如旧,更需要老瓶装新酒,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兼容并蓄,保留内核,与时俱进。唯此,才能让春节的传统文化内涵发扬光大,生命力无限!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217/86415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