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过年“豪赌” 莫让春节成“春劫”

2016年02月18日 09:36

 

【事件介绍】

安徽农村新春“豪赌” 一年打工钱不够打几场牌  

现象

过年回家,牌桌上“大出血”

“还没到正月十五,我就输了近1万元。”六安市中店乡青年许强(化名)在江苏常熟一家电子厂打工,1年的工资不过3万元,平时连一件好衣服都舍不得买,但是过年回家上了牌桌却“大出血”。他告诉记者,从腊月二十三到年初五他几乎每天都有牌局。走亲戚吃过饭就打麻将、同学聚会变成了斗地主,就算有时候凑不齐4个人,也能推牌九、炸金花。一开始他还以为赌注和平常一样是5毛“一嘴”,没想到过年期间翻了10倍,四圈麻将输了近千元。许强实在心疼,只好继续玩下去指望翻本,却越输越多。

记者走访了解到,像许强这样的农村回乡青年不在少数。他们大多20出头,刚出去打工没一两年,手里刚刚有了一笔属于自己的存款。过年期间打牌输赢在五六千元的人非常普遍,不少人输掉数万元,有人甚至还要从父母手中借钱做路费。

原因

赌博成互相攀比的最直接方式

为啥年轻人一回农村就卷入“赌局”?大家告诉记者,跟在城市里繁忙的工作、丰富的生活相比,回乡青年几乎正月里都在家里无所事事。

“农村没有适合年轻人的文化娱乐活动。”肥西县小庙乡青年赵敏霞说,“虽说我们是农村孩子,但是从上初中开始就在城里,因此需要的文化娱乐跟家里老人不一样。虽然现在乡里文化站也有很多活动,但是我们不喜欢。”

除了没有其他消磨时间的方式,赌博也成了农村青年互相攀比的最直接的方式。

“牌桌上不能怂人。”许强说,过去看村里的年轻人谁有本事谁没本事,就看谁勤快、农活做得好,或者是念书出息了。可是自从大家纷纷外出打工后,除了挣钱,大家失去了统一的价值观。前几年大家互相攀比房子、车子,这几年,牌桌上的“票子”成为有没有挣到钱的最直观“证据”。

“麻将牌一响,几头猪白养。”看着孩子们在牌桌上挥霍血汗钱和时间,他们的父母对此更有感受。六安市苏埠镇青年王娟告诉记者,她的父母在家操劳一年,田地里的收成和养的牲口加起来一年也就挣1万多元,母亲身体不好,弟弟还在读大学。原本她打算给父母3000元贴补家用,没想到丈夫几场牌局就输了五六千元。她的父母看在眼里十分难受,好几次让她劝劝丈夫,可是丈夫依然如故,还训斥她不懂“宁可输钱不能丢人”的道理。

“我只希望回家过年能够平平淡淡、团团圆圆的。不要让赌钱搅了新年,也搅了我们一家人和和美美的日子。”王娟说。

 

 

春节豪赌输掉一年打工钱,折射农村社会治理乏力 

新闻里说的是安徽省农村,其实换成其他任何一个省份,情况基本大同小异。在我国广袤的农村,春节赌博之风是长期存在的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甚至可以说赌博是农村春节唯一成气候的娱乐活动。赌博之风日甚,其危害不仅是输光一年辛苦钱的问题,还会引发亲情悲剧,影响社会稳定。

“天下之倾家者,莫速于赌;天下之败德者,亦莫甚于博。”关于赌博的危害,人们早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但依旧难戒“赌瘾”。当然,赌博不只是农村春节特有现象,城市同样存在,只是农村春节赌博问题更加突出,也更具悲剧意味。

至于原因,新闻提到两点,一是回乡青年无所事事,除了赌博没有其他消磨时间的方式;二是赌博成了农村青年互相攀比的最直接方式,牌桌上的“票子”成了有没有挣到钱的最直观“证据”。此外,根据多年“惯例”,对农村春节“豪赌”,相关部门基本不管不问,处于“合法”状态。于是,赌博这一集娱乐性、刺激性和发财梦于一身的娱乐活动风靡农村。

面对问题,谁也开不出“特效药”,即使相关部门春节不放假开展严打,不仅会无济于事,还可能引发民怨甚至冲突。究其根源,除了文化生活匮乏、青年打工挣了点钱以及人性的脆弱等,更根本的还是农村社会长期以来的治理乏力,村民自治体制在不良风气面前基本失灵,农村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导致农民的行为缺乏有效引导和约束。

“空心化”趋势下的农村,传统价值体系受到严重冲击,而新的价值体系尚未形成,特别是农村社会治理中存在的短板和缺陷,让天价彩礼、“豪赌”、大操大办等不良风气肆意蔓延。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发挥乡规民约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让基层组织发挥自我管理和约束的功能。这是根治之策,关键是要加强基层自治组织建设。

现实中,各地各个版本的“村民公约”基本都包含“严禁赌博”的内容,虽然喊在嘴上、写在墙上,但并未真正成为村民的行为规范,甚至没人当回事,成了一种莫大的讽刺,这也是农村社会治理的重点。可以肯定的是,凡是不良风气泛滥的地方,当地村委会和基层党员都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总之,在讨论丰富农村文化娱乐生活、提高回乡青年法律意识等问题的同时,应透过表象看到农村社会治理乏力、治理体制亟待转型等更为根本的问题。

 

 

农村新春“豪赌”背后是“春劫”文化空虚

若不能从文化层面去审视,那么农村新春“豪赌”的个体之痛和社会之忧,将始终难以得到解决。

为什么会产生赌博现象?其实还是价值迷失下的风气趋恶。赌博似乎已然成为一种社会毒瘤,久而久之日变得越来越严重。2014年1月13日,在贵州凯里的一个村里发生一起重大的爆炸案,伤亡非常惨重,15人死亡,8人受伤。爆炸地发生的地方是村里的一个赌博点。而在被抓获的参赌人员中,不但有男有女,而且各年龄层的都有,其中最小的只有十九岁。

虽然参与赌博的理由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性,就是精神文化生活上比较空虚。可以说,越穷的地方这种现象越普遍。之所以如此,就在于虽然物质不断丰富,然而文化需求却无法得到满足。在不少农村,文化娱乐设施和项目少之又少,与农村的空心化相比,则是基层文化供给与满足的空心化。农民越来越富裕,不断升级的精神文化生活却无人问津,即便是一些政策性的项目实施,也未能做到精细化和细分化。在正当性需求无法满足的情况下,赌博占领高地,成为主流并腐蚀人的精神追求,异化人的行为方式。

虽然有广场舞之类的群众活动,不过小众化和特定化很难起到普及的作用,也无以满足其他群体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尤其需要针对节庆时间,返乡农民工人数较多,有着强烈的文化需求的现状,有针对性的落实一些举措,才能起到预防新春“豪赌”现象的产生。

近年来,在春节成“春劫”的众多因素中,赌风日盛无疑是文化变异的注脚。

传统的春节在过节文化方式的变异下,已然变得面目全非。究其原因,就在于过节的方式与时俱进中,没有做到去粗取精,更没有以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赌风四起,豪赌产生,本质上还是精神文明建设出现了短板。因而,若不能从文化层面去审视,那么农村新春“豪赌”的个体之痛和社会之忧,将始终难以得到解决。

 

 

谨防农村新春“豪赌”成灰色新“年俗”

过去在很多农村有这么几句俗话:“正月过年、二月赌钱、三月赶会、四月种田”,聚众赌钱一直就是不少农村农闲时间的保留“娱乐”节目,只是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农闲”早已不闲,过了春节人们就开始走上离乡打工的征途,于是,“二月赌钱”也就成了不少务工还乡年轻人的“春节七天乐”。从报道中就不难看出,春节期间,在安徽这些农村,聚在一起打牌赌钱不但是过年在家或走亲访友的“标配节目”,甚至还形成了新的“年俗”,辛辛苦苦干了一年的收入,不但输个精光,节后出去务工还不得不向父母要路费钱,想来确实有些“悲催”。

受到农村传统观念的影响,过年期间小青年相聚赌钱,一般情况下父母并不过多干涉,有的父母甚至还说,年轻人聚在一起不玩牌又能干什么,从报道中的不少人的“吐槽”就能听出,农村不像是务工的城市,有繁忙的工作和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年轻人放弃打牌赌钱陋习可以享受很多娱乐活动,而农村过年期间,虽然也有文化站组织的活动,但因为都是传统娱乐缺乏新意,根本引不起年轻人的兴趣,不打牌赌钱就“无所事事”。而平时对聚众赌博打击甚严的公安机关,在春节期间对农村的这种打牌赌钱也往往表现的很“宽容”,或出于不想伤了农村万家团聚的祥和年味,对春节期间农村的赌博现象基本是“睁只眼闭眼”。这也是不少农村过年“赌博热”的重要原因之一。

赌博既是传统陋习,由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聚众赌博更涉嫌违法犯罪,尽管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即使在农村,很多人也早已对赌博危害有深刻认识,但因为“闲得无聊”又缺少适合年轻人的文化娱乐活动所取代,再加上每个人务工还乡人员兜里多多少少都有不少“闲钱”,赌博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休闲娱乐”。而随着赌注的加大和求翻本心理,便造成不少“富余”的还乡青年,在短短几天的过年时间里,立马又回到了“解放前”,“一贫如洗”的再次踏上外出务工之路,往年如此,今年如此,如果不加以改变,明年后年未必不会如此。

显然,遏制农村春节期间的赌博现象,仅靠公安机关严厉打击整治未必是好办法,弄不好还会引发村民群众的反感,毕竟是祥和的春节,谁都不想坏了年味。因此包括公安机关在内的农村基层政府,一是要进行全方位的正面积极引导,教育村民尤其是年青一代外出务工人员深刻认识赌博的危害性,远离赌桌。二是想方设法和增加投入多创新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用具有健康创新的文化活动去占领农村过年期间的“精神阵地”,只有把年轻的务工还乡人员从赌桌边吸引过来,聚众赌钱才不至于演变成农村春节的“灰色年俗”。

 

【启示与思考】

其实,近年来,春节成春劫的众多因素中,赌风日盛无疑是文化变异的注脚。除了吃就是喝,除了喝就是赌,传统的春节文化在方式的变异下,已然变得面目全非。究其原因,就在于过节的方式与时俱进中,没有做到去粗取精,更没有以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赌风的四起,豪赌的产生,本质上还是在三个建设中,精神文明建设出现了短腿,人的精神变得空虚而无寄托,从而给了赌博最好的生存空间。

春节期间在外打工的农村年轻人,难得回到家乡,不能让其沉缅于赌博之中,对于如何杜绝春节豪赌,关键还在于未雨绸缪,早作好准备。首先,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要精心组织一些文化娱乐活动,让这些回家的年轻打工者有娱乐活动的去处,同时,也是对他们宣传教育的好时机,多些爱家乡的教育,多些正面引导,还可以开些讲座,既能够避免他们参与赌博,又能够让他们春节有去处,还能够接受教育,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其次,需要增派警力,对于春节赌博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只要当地作好充分的宣传,借助村干部的力量,再利用家属的力量,是能够刹住赌博歪风的。

赌博害处大,春节期间不能成为空档期,更不能让辛苦打工赚来的钱毁在春节这短短几天的赌博上。唯有早作好准备,唯有多管齐下,进行科学的管理,才能让春节的豪赌风不再刮起来。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218/86442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