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聚焦教育
高中生要“休学抢红包”是谁惹的祸
2016年02月18日 10:03
【事件介绍】
高中生1个月内抢上千元红包 当致富捷径想休学
今年春节,你抢红包了吗?抢红包本只是过年一乐,有些人却当了真。据报道,近日,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咨询中心接到一位家长的来电,家中高一的孩子小冬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抢到了一千多块的红包之后,误以为发现了“致富”捷径,在家里吵着要休学……
据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介绍,自从放假之后,小冬的父母发现,孩子的房间常常在半夜里还亮着灯,大晚上的抱着手机也迟迟不肯入睡。一开始,父母还怀疑,是不是这孩子在外边遇到了喜欢的交往对象。而渐渐地,父母才了解到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儿。放假以来,小冬几乎拒绝了一切外出访友活动,尤其是春节这几天,坚持“人不离家,手机不离身”,俨然一副“随时准备战斗”的姿态。仔细一问才知道,小冬这是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在手机上抢红包呢。还别说,一番“苦心”没有白费,反复的练习加积累,小冬已经摸索出一套实用的战术,在这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就已经抢到了一千多块钱。“我以后不上学了,光靠抢红包就能养活自己。”小冬信誓旦旦的宣言,让家长哭笑不得,只得找到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寻求专业帮助。
咨询中心主任温方表示,作为家长,除了要帮助这样的孩子正确认识到生活成本之外,还应该借此机会让孩子学会爱、懂得爱、展示爱,引导孩子正确使用手上的这笔“巨资”。比如,让家长为自己存起来作为以后的成长基金;或者拿来为家里置办一件家电,体验下家中小主人翁的责任意识……
除了网上抢来的红包,不少孩子在春节期间也收到了一笔不菲的压岁钱。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们手上压岁钱的价码也是越来越高。高二学生小亚单从自己的爷爷奶奶那边,就收到了5万块钱的压岁钱。数目巨大的压岁钱怎么花,也成了引发父母和孩子间矛盾的导火索。
对此,温方提醒,在压岁钱这件事情上,家长们不能“财迷心窍”,而是要抓住这一教育的好时机。父母不应该仅仅把目光盯在“钱”上,而是要引导孩子关注“钱”背后的“情”。压岁钱寄托的是家人的情感和抚慰,因此,父母要引导孩子在收到压岁钱之后,给别人更多的情感回馈。此外,对于这笔钱的使用,应该充分尊重孩子的自主权,并借机引导孩子学会自主管理,让孩子在其中体验自身价值,培养财商。
高中学生要休学把抢红包当职业,别当笑话看
自从微信之父张小龙发明了微信,人们的通讯联络又多了一种渠道,也更加便捷。微信有很多功能,比如,微信朋友圈是公众的自媒体,转账、购物等功能让微信变得更实用,而微信的抢红包、摇一摇、游戏等附属功能,则赋予了微信更多的娱乐性,也让微信变得更火!
而在微信的诸多功能中,最让人喜欢最吸引人的当属抢红包莫属,因为在发红包和抢红包娱乐中,还能得到“价值体现”,人们从抢红包中获取了金钱以及由此带来的喜悦,因此,抢红包成为微信最火的功能。
今年春节期间,抢红包更是成为全国人民的一大娱乐活动,抢红包成为过年主题。据媒体报道,今年除夕当日微信红包的参与人数达到4.2亿人,收发总量达80.8亿个,是羊年除夕10.1亿个的8倍。据微信官方披露,从2014马年春节,微信红包初试啼声,到2015羊年春节全民红包狂欢,除夕当日微信红包收发总量达10.1亿次,再到2016猴年春节的爆发,除夕微信红包收发达89.8亿次。由此可见,微信红包带动了巨大的资金流,也让很多人从中获益,而这名北京中学生小冬显然也是微信抢红包获益者之一。
因为付出小回报快来钱多,仅需动动手指,就可以从中获取金钱利益,基本是“不劳而获”,这让很多人为之痴迷,也让一些未成年人产生了不劳而获的幻觉,认为抢红包是一种致富捷径,甚至把抢红包作为一种职业,这让人哭笑不得。
然而,把抢红包当职业,我们别当笑话看。很多成年人也把微信红包当成了生财之道,一方面是有人利用微信抢红包来赌博,将微信抢红包变成了赌博工具,另一方面,微信群里出现了很多“微信乞丐”,比如在过生日过节时,在朋友圈广种薄收,向朋友乞讨红包,虽然要钱不多,但这种行为既让人感到厌烦又让人感到尴尬,给吧,非内心所愿,不给吧,面子上又觉得过不去,还担心影响了双方的感情和友谊,这让人对微信红包功能爱恨有加。
可以说,微信抢红包赌博和“微信乞丐”的出现,一些人就是把抢红包当作了职业,所以,对于微信红包功能,一方面应该作出一些限制,比如限制所发金额和数量,对于利用抢红包赌博的,应该给予打击。另一方面,对于未成年人微信抢红包,应该及时给予教育疏导,防止孩子沉迷其中,甚至由此误入歧途!
“高中生要休学抢红包”需要多角度反思
这条新闻无疑是和春节话题深深纠缠在一起的,也无疑是节后最火热的一个话题。这位高中生,整个春节期间都在抢红包,而且晚上很晚都不睡觉,是挑灯夜战。“辛勤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手机钱包里的资金不断增加,虽然都是小打小敲,可是对于这位高中生来说,似乎发现了致富渠道。于是,他就吵着闹着要休学,想依靠抢红包发家致富。
这样的想法当然是荒唐的。发红包原本是一种游戏,任何人都不可能在一个群里“只进不出”。假如说,你在一个群里只是抢红包而不去发红包,估计早就被群主踢出去了。荒唐的想法背后的真问题是需要思考的。正如专家说的那样,这说明孩子缺少正确的理财观,缺少健康的财商。
在我们小的时候,老师会教导要依靠勤劳双手致富,要依靠自己才智致富。可是眼下看看,课堂上还有这样的教育吗?当孩子们看到的是不劳而获者的成功的时候,看到的是某些投机取巧者的金山银海的时候,看到的是扭扭屁股就能赚取几十万的时候,在心里也就滋生了不健康的致富观念了。
是到了对中小学生进行财商启蒙与教育的时候了。我们应该开设更多的这类课堂,让孩子们知道什么叫付出什么叫收获。如果没有健康的财商,就会出现更多的期盼“炒股一夜致富”、“买彩票一夜发家”做白日梦的人。这对于社会的发展是没有丝毫好处的。事实一再证明,只有劳动和智慧创造的价值,才是实实在在的,那些买空卖空的所谓现代经济只是一堆泡沫。把左口袋里的钱装进了右口袋,无非是一场经济游戏。
我们来看看参加各种传销组织的群体,尽管说天天查处天天打击,问题是为何越打越多?这都是人们心里装着不劳而获想法造成的。这些人做梦都想发财,却不想用汗水赚钱,却不想用才智赚钱。不加强引导和教育,未来又会有多少孩子会梦想依靠抢红包成为百万富翁?
抢红包原本是愉悦身心的小游戏。可是看看眼下的抢红包变成了什么?“抢红包软件”已经大兴其道。很多人的手机上都安装了这样的软件,只要有人发红包,软件就可以代劳。有人十分忧虑:“别让红包再毁了几代人”。其实,有错的不是红包,而是不健康的发财心理。
高中生为了抢红包竟然要休学,这样的事情相当可笑。作为社会问题研究部门,应该从这种现象里看出真问题:“高中生要休学抢红包”究竟是谁惹的祸?
【启示与思考】
今年过年,最热的词非抢红包莫属,从央视春晚的“敬业福”到各行各业包括各大报刊的“送红包”,从亲朋好友互赠到多家公司推出抢红包“神器”,从摇一摇到咻一咻,几乎不分男女老幼都积极投入到全民抢红包活动中来,以至于谈起春晚许多人还是一脸茫然,因为只顾着抢红包根本没有关注春晚,此种氛围下,高一孩子小冬从中发现了“致富”捷径,也就“顺理成章”了。
然而,孩子终究是孩子。抢到了一千多块的红包固然运气不错,但就此认为抢红包是一种“致富”捷径,在家里吵着要休学就误入了歧途。新春佳节乃发放红包的高发时段,平日里不可能有如此多的红包可抢,将一个特定时期行为理解成某种“新常态”,甚至要将其作为谋生手段,孩子的幼稚、不成熟可见一斑。
事实上,放假以来,小冬几乎拒绝了一切外出访友活动,尤其是春节这几天,坚持“人不离家,手机不离身”,俨然一副“随时准备战斗”的姿态。一番“苦攻”之下终于大有收获。然而,抢红包从闲暇消遣的“好玩”“雅趣“,演变为春节假期的“抢红包大战”,甚至因此食不下咽、夜不能寐,冷落家人,伤害视力与身体,并指望以此致富而放弃学业,“红包乐”变成“红包劫”,实在是舍近求远,买椟还珠。
其实,任何一位中学生都渴望找到一条自食其力的捷径,这本无可非议,但在中学这个黄金年代,应该静下心来,全面、系统地学习知识,夯实基本功,拓宽知识面,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只要从现在开始,就认真地培土、剪枝、浇水、施肥,何愁小树苗长不成参天大树?何怕自己将来在养活自己的同时,造福于社会?
总之,对高中生“休学抢红包”不可一味地推崇,更不可盲目跟风,而是要理智地看待,让中学生系统学习知识,德智体全面发展,方是上上之策。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佘小莉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218/86443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