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反腐倡廉
“让贫困生请吃饭”敲响善款管理警钟
2016年02月19日 14:00
【事件介绍】
安徽“贫困生请领导吃饭”属实 20名责任人被处理
日前,媒体曝光的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朱仙庄镇宋庙小学要求受助贫困生出钱请吃饭事件,已查明情况属实。目前,市区两级20名相关责任人被处理,区教体局长和校长被撤职。
据早前报道,2015年11月12日,某银行合肥分行与宋庙小学贫困学生结对捐资仪式在宋庙小学举行,仪式上30名受捐学生每人接受了1200元的捐助。随后,32名银行员工、所有受捐助学生、镇中心校工作人员、宋庙村“两委”成员、宋庙小学教职工以及镇党委宣传委员,一行共计86人前往当地“农家小灶饭店”就餐。调查报告显示,结账时,该银行工会副主席提出要付款被婉拒后,并没有坚持,一行人随后离开。就餐捐助者并不知道,还没等受捐助的孩子们拿到捐助款,为了筹集这笔餐费,宋庙小学已经提前向30名受捐助学生家长每人收取了200元,共计6000元备用。
对于有媒体报道的“如果不掏钱就换捐助对象”一说,省市调查组事后核实,这名受访家长也只是听到有人议论“不交钱就要取消受捐助资格”,其他家长均表示没有听到学校此类表态。
调查显示,2015年11月12日就餐完毕校方并没有马上结账,原因是宋庙小学校长马计杰担心动用受捐助学生的钱结账有风险,让学校报账员给“农家小灶饭店”写了欠条,打算观望一段时间,如果不出事就用这笔钱支付餐费,如果出事就把钱退还学生家长。2015年12月14日,马计杰听闻有记者询问情况,深感事态严重,立刻通知校报账员,让他抓紧时间联系家长退钱。于是,2015年12月14日、15日两天,学生家长一一签字领回了当初交的钱。
此事经媒体广泛报道后,2015年12月25日上午,埇桥区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朱仙庄镇宋庙小学校长马计杰违反群众纪律的处理决定,处理决定称,作为朱仙庄镇宋庙小学校长,马计杰为民服务意识、群众观念淡薄,违反规定收取学生家长费用属实。给予马计杰撤职即撤销其朱仙庄镇宋庙小学校长职务。随后安徽省、宿州市组成省市调查组调查“11·12事件”,并同时审查埇桥区委的前期处理意见,开展延伸调查。纪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调查组先后与60多人谈话,获取证据材料200余份,并发现了新的线索,最终查清事实,形成了处理意见。
安徽省纪委日前作出决定,宿州市委、市纪委、埇桥区委履行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不力,对其主要领导进行诫勉谈话;埇桥区纪委书记落实监督责任不力,给予党内警告处分;埇桥区教体局局长、区教体局纪委书记、埇桥区朱仙庄镇中心校校长等人不认真履行管理、监督责任,还试图阻止媒体曝光,对抗组织调查,分别给予撤销党内职务、行政撤职等处分;其他责任人分别受到不同程度的处理。
“让贫困生请吃饭”式的弄虚作假让谁丢人?
从贫困生身上“薅羊毛”,这样的事最近居然发生了好几起。我觉得很值得警惕。最简单的逻辑,你想,连贫困生的几百块钱都不放过,面对更大的蛋糕,某些人又怎能改掉“雁过拔毛”的毛病呢?
第一起,发生在安徽宿州市埇桥区宋庙小学。本是一件捐资助学的好事,却衍生出一系列丑闻。先是某银行给30名贫困学生每人送去1200元钱爱心款。可还没等孩子们拿到钱,学校就要求学生们每人拿200元,共计6000元,请银行及学校、村镇干部吃饭。怎么,这是“抽贫困生份子钱”吗?
这起事件发生后,更令人惊奇的是区教体局纪委书记等人的弄虚作假,相关负责人紧锣密鼓进行“公关”,力图“协调”媒体记者、“摆平”舆论监督。一桩原本情节简单、事实清楚的基层违纪案件,竟演绎出多方参与、欲盖弥彰的剧情,最终导致市区两级20名相关责任人被处理。
第二起事件,发生在湖北大悟县宣化店镇金山中学。贫困生补助居然变成了拍照的“道具”!前段时间,在学校老师的安排下,一百多名学生“配合”老师进行了一次贫困生补贴发放的“仪式”。让家长感到气愤的是,孩子配合拍完照后就得走人,钱没拿到一分。学校给出的解释是,之所以没有直接发给学生,是考虑到怕学生弄丢了。
在媒体曝光之后,当地调查组已经介入调查,涉事学校校长被停职。目前,183名贫困生家长或者监护人已经领取了补助金。
贫困生频频被“薅羊毛”事件反映的,是权力的任性。由此,我们不能不想到,大笔大笔的扶贫款安全吗?
未来五年,国家要让700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投入资金至少以千亿元计。就像我一开始担心的那样,有些人连贫困生的几百块钱都不放过,面对更大的蛋糕,他们又怎能改掉“雁过拔毛”的毛病呢?
2015年,审计署对广西马山县认定的扶贫对象进行了审计,调查结果着实令人吃惊。当地接受扶贫的人里面,既有公务员也有个体户,其中不少人不仅买了车,而且买了不止一辆车。这边是3000多人不符合条件冒领扶贫资金,另一边是2000多人符合条件却被拒之门外。你看,当地扶贫工作混乱局面到什么程度,权力又任性到了何种地步呢?
在诸多民生工程里,扶贫开发无疑是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项目。然而,面对如此重要的项目,个别官员频频伸出黑手,扶贫款居然“扶倒”了一批扶贫官员。2012年,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扶贫系列腐败案中,抓一个带一片,巴彦淖尔市及五原县等8个两级扶贫办的10名扶贫官员被查处,贪污总金额达830万元。
调查显示,扶贫款被层层扒皮:从市里下到旗县,被克扣40%,从旗县下到乡镇又被克扣40%,有些官员连3分钱的回扣都不放过。其中市扶贫办主任郭某任职3年就贪污373万元。
随便上网看一看,这样的案例,绝非内蒙古独有。去年,河南省审计厅报告显示,河南省扶贫资金在管理使用上存在结存额较大、部分专项资金没有落实到项目、造假套取扶贫资金等问题,其中河南省中等职业教育“蓝领班”利用编造虚假信息的手段,套取扶贫资金近亿元。海南也存在类似问题,海南省审计厅对18个市县的扶贫资金进行了专项审计,共查出违纪违规金额1亿9700多万元,首要问题就是弄虚作假问题。
为什么歪嘴和尚念经,老跑调?无数的事实表明:如果制度有缺陷,监管不力、把关不严,问责偏软,好政策的执行就会大打折扣。
从贫困生身上“薅羊毛”事件告诉我们,一个谎言需要无数个谎言来掩盖,弄虚作假只能让雪球越滚越大。最终,“一顿饭的问题”会演化为“一系列的问题”。加强基层治理,就要从防治“第一个谎言”开始。
贫困生被“请吃”是官僚主义作怪
作为教育机构,应该秉着“以人为本”的理念把育人放在首位,而不应该为了迎合领导而牺牲学生的利益。捐款的目的是帮助贫困学生解决生活困难,而该校却为了所谓的“面子”,毁坏了爱心活动的初衷。以“谁受益谁掏钱”的荒唐理由,让受捐助的学生请领导吃饭,这种行为显然侵害了未成年人的合法受益权,不仅丧失道德,更体现了该校“权力至上”的错误理念。如果学校上下环绕着这种不良风气去教学,如何能培养出正直的人?
当今社会,“尊师重教”已成风尚,尤其是在偏远的地方学校,学校和老师的地位在学生和家长们的心中有着很高的位置,这就形成了学生家长怕老师的现象;然而学校呢,为了阿谀奉承外来领导不惜向贫困的学生要钱给自己添光,同理也是把领导当“神”一样看待。家长忍痛给钱迎合学校,学校违背伦理道德迎合领导,在现代社会,“官僚主义”仍然演绎着,甚是可耻,这种扭曲的权力观亟待遏止。
遏制不良风气,须从学校的责任感抓起,古罗马著名哲学家西塞罗曾说过:“对孩子的责任感是一切美德的基础”。增强校长老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是关键,教育机关也应加强对学校的监督管理,防止侵害学生权利现象再次放生;面对学校的不当行为也不能姑息,应该成为监督群体及时向教育机关反映问题。
相对于步入社会的成年人,学生是弱势群体,如果他们的权利经常被学校、家长忽视和损害,则会带来无法想象的严重后果。所以,为人师表,以德育人才是学校最应尽的义务,而不要做道德全无的无耻之徒。
【启示与思考】
捐资助学本就是好事,可以让很多想要学习而不能学习的贫困生得到资助来完成学业。然而爱心善举却成了校方打肿脸充胖子要“脸儿”的工具,竟然让贫困生宴请各个相关领导,不请就领不到“爱心款”,并以“学校没有经费”为由,冠冕堂皇地从贫困生的“爱心款”里收取“份子钱”。企业捐助每人1200元,校方却要求每人凑200元请客,如此厚脸皮“刮取”贫困生的钱只为要“脸儿”而不顾贫困生的感受,真是让人寒心。
“教人育人,宜皆以正直为先”。教育工作者应该时时绷紧“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这根弦。想让孩子们有感恩之心,不一定非要以有偿为代价来回报捐助者。如果爱心捐助变成有偿回报,那么,爱从何来?难道只为得到有偿的回报吗?为人之师要先行其善,才能教人育人。
对于这次事件,不仅仅是校方为人师不尽其责的失德行为,也反映出公益捐助的一大漏洞。近年来,一些地方公益捐助善款使用不透明,甚至巧立名目、弄虚作假、层层克扣、雁过拔毛,这些都与监管不力和制度漏洞有关。各地应尽快建立完善的监督制约机制,确保每一笔善款都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219/86472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