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主旋律永远年轻
2016年02月22日 08:41
嘉宾:郑允武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歌舞团著名男中音歌唱家
完整视频:http://www.71.cn/2016/0222/864893.shtml
唱响中国旋律专题:http://special.71.cn/160118-3/
主持人:为历史留音,为时代放歌,为梦想加油。欢迎大家收看由宣讲家网站为大家特别推出的《唱响中国旋律特别节目》。我们今天非常荣幸地请到了总政歌舞团著名男中音歌唱家郑允武老师,欢迎您!
郑允武:您好,大家好!
主持人:我们知道2014年您有一首歌叫《最美不过中国梦》。
郑允武:是。
主持人:是荣获了文化部第四届建国杯全国大型音乐展演活动的专业组演唱金奖。
郑允武:是。
主持人:这是不是您所有的奖项中,特别有意义或者非常重要的一个奖?
郑允武:是的。因为改革开放已经30年了,咱们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大家都看得到。习近平主席执政以来,更注重咱们精神方面的提高,中国梦的提出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什么?咱们人和动物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大脑,他不是光满足于有吃有穿。
主持人:我们是有梦想。
郑允武:对。他有想法,他永远不知足,这就叫梦,咱们这个梦不是空洞的。所谓的“中国梦”,就是我们要有自己更高的追求,落实到每一个人,也是有自己的追求,是永远不满足于现实的,特别是在精神方面。咱们改革开放到一定的程度,物质发展到一定的程度,精神方面的追求变得更为重要。所以说精神文明对每个人都非常重要,特别是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我们责无旁贷。
主持人:您这首歌都在什么地方演出过呢?应该唱过很多次吧?
郑允武:对。
主持人:每次唱的感受有没有什么不一样?
郑允武:我觉得“中国梦”已经深入人心了,所以它就会产生共鸣。因为我们歌唱演员是反映时代的声音,只不过我们是用艺术的形式去表达,而艺术有很多形式,有舞蹈、有器乐、有话剧,很荣幸我是搞歌唱的。歌唱是音乐和文学的组合,歌曲最开始有谱子、有歌词。
主持人:通过这个旋律,然后主要表达这个内容。
郑允武:对,再加上这个器乐,以一种很美的形式去鼓舞人,咱们不是说教的形式。我说句白话,15亿人,就有15亿人会唱歌,没有人不会唱歌,它最具普及性。但是我们作为一个歌唱演员,我们要有提高。在普及的基础上我们要提高,拿出最好的歌,最好的声音,让观众爱听,让歌声鼓舞人心,特别是《最美不过中国梦》的歌词,非常好。
主持人:您第一次看到歌词的时候,第一次唱出来的那种感受,您还记得吗?
郑允武:记得。我还没有唱的时候,我一看歌词就感动了。中国梦的歌很多,但是我一看到这个词,我觉得简直没得挑了。
主持人:特有感触,特别想把它唱出来。
郑允武:是。它用古今的比拟,用排比的形式去表达。你看“古有移山梦填海梦,今有开发梦崛起梦;古有追日梦补天梦,今有复兴梦腾飞梦”。然后说“神话理想梦不同,继往开来梦相通,西方东方梦不同,最美不过中国梦”。我特别喜欢这一句,就是“西方东方梦不同,最美不过中国梦”,有一种民族的自豪感。
主持人:有不同的追求这种自豪。
郑允武:虽然我们原来很贫穷,我们改革开放不是太早,别人都比较发达了,我们才开始。但是我们追赶的步伐,是世界有目共睹的,让咱们有一种民族的自豪感,“西方东方梦不同,最美不过中国梦”。它第二段说了,“古有奔月梦飞天梦,今有太空梦宇宙梦”。这个古今对比,让我一看这个词……
主持人:又有回忆,然后又有对未来的瞻望,还有对现在发展的骄傲。
郑允武:是,然后“虚拟探索梦不同,与时俱进梦相通,大千世界梦不同,最美不过中国梦”,再加上曲调,也是非常激昂的。
主持人:您是先看到这个词的?
郑允武:不是,我是看了一个完整的歌,拿了这种谱子,可以说当时就能唱起来,歌曲的整个面貌就出来了。
主持人:今天特别有幸,能把郑老师请到我们的演播室现场,是不是可以请郑老师现场演唱几句,也让观众朋友们感受一下中国梦想。
郑允武:我可以唱两句,“古有移山梦填海梦,今有开发梦崛起梦”(唱),你看这旋律。所以我觉得歌曲有两大类:一类是琅琅上口的,我说的是好歌曲,老百姓爱听,能唱,也爱唱;还有一类是老百姓能听能接受,但是得歌唱家去唱的。我们给老百姓唱歌,得让老百姓接受,这个歌基本属于那种谱并不太难,但还得歌唱家去唱,他们爱听,给大家以鼓舞,给他们一种美的欣赏。歌唱的形式,我觉得它是一种非常好的形式。刚才我说了,人人都会唱歌,(但得看)咱们怎么能唱到人家爱听,给他以鼓舞。
主持人:“中国梦”这个词,大家不一定明确知道这个词的内涵,但是心里都有梦想。包括可能在您年轻的时候,改革开放的时候,全面建设的时候,以及现在,我们每个人都有梦想,都有不同的梦想。但是当习大大提出“中国梦”的时候,我们每个有梦想的人,就特别特别有感触。您当时听到这个词的时候,感触是怎样的?
郑允武:我们当时听到这个词,作为一个艺术工作者,就觉得责无旁贷,要给大家增强精神的动力,去实现这个梦想。更多的是在精神方面的追求,我们不能光满足于现在的物质生活已经不错了,不要一切向“钱”看。
主持人:咱们中国的经济发展得非常快。
郑允武:对,但说句白话,精神方面和思想方面有一点跟不上,这是一个实在话。所以说我们作为一个歌唱者责无旁贷。因为我们的歌曲是有歌词的,更直接,再加上音乐的形式,更容易让老百姓接受,我们不是在说教。
主持人:对,更好地在老百姓当中传播咱们中国正能量。
郑允武:有时候我们去演出,在下边的领导说:“你别看,你们演出的鼓舞性,要比我们讲话好得多。”大家都非常欢迎,而且真正地起到了一种鼓舞的作用。
主持人:说到中国梦,可能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梦想。现在刚刚到2016年,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而且没几年了,我觉得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在这样一个开局之年,可能像您刚才说的,通过唱歌演唱的形式,给大家弘扬正能量,是非常的重要。而且刚才您也提到,叫“中国正能量”这个词。
郑允武:我觉得正能量,在咱们这个时代是非常需要的。而且对于任何一个社会,纵向来说从古到今,横向来说从中国到全世界,它都需要这种正能量。
主持人:社会的进步需要这种正能量。
郑允武:而且它已经冲破了制度的局限,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都需要这种正能量。我举一个例子,就像一个人的肌体。我小时候看中医,他就会说,你这有一点儿邪气,偶尔得病,那就要用正气去压邪。比如作为一个个体,你有正气就很健康,不爱得病。这种正气来源于什么?不是你吃多好的药,首先来源于一个健康的心理;然后从物质的角度来说,你要有合理的膳食,充足的阳光,你光吃得好,不晒太阳,你就缺钙;再加上适度的运动,这样的人才有健康可言。我们正能量的歌曲就是一种“阳光”,是精神上的“补钙”,任何一个人都需要。它是一种正气、正能量,它使人不消极,而是保持健康、乐观的状态。
主持人:对,声音只是一种外形,最主要的是传达内容,我理解得对吗?
郑允武:对,传达内容、传达精神,说高一点传达思想。
主持人:您是哪年去参的军,我特别好奇您是先参军的还是先唱歌的?
郑允武:我是1977年考入的总政歌舞团,但是在考入总政歌舞团之前,我是下乡知识青年,我在东北建设兵团。
主持人:您是北京人?
郑允武:北京土生土长,在北京上学,1969年到东北建设兵团。
主持人:您是当时喜欢唱歌吗,或者是天赋被别人发现了吗?
郑允武:是这样,我刚才说过,每个人爱唱歌,只不过程度不同。我当时从来没有想到过将来会从事歌唱事业,为什么?因为我们家是知识分子家庭,周围没有搞专业歌唱的,所以没有比较。现在想起来,当时我觉得专业唱歌的很神(气),所以说当时唱歌没有一点功利思想,完全是有感而发。
当时那个年代以“八个样板戏”为主,有很多很好听的歌曲传唱至今。我就记得,农闲的时候我就在山坡上歌唱,现在想起来也特别幸福,它使人的身心健康。
主持人:知青的时候,那一会儿生活枯燥吗?您刚去那边,跟原来在北京的生活反差大吗,能适应吗?
郑允武:因为我去的是兵团,它跟插队性质不一样。
主持人:是到部队是吗?可能对我们80后或者是90后来说,不太了解,都是我们的父辈。
郑允武:你说的也沾边,其实我们那个兵团叫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他是团一级的,我们团长是现役军人。
主持人:下乡这个过程中,您说您经常在山头自己唱歌。
郑允武:一个是山头,一个是在劳动的时候。比说在麦场,机器正在翻滚,声音大,我就一边劳动一边唱了。不光是我,别人也会唱的。
主持人:带着大家一块唱。
郑允武:我觉得歌唱是自有人类以来,大家的共同语言,尤其是少数民族,一边劳动一边歌唱。
主持人:在劳动时候,您觉得有没有特别能给自己加油打气,大家都爱特别爱唱的歌?
郑允武:那就比如当时大家都知道的,包括现在有很多影视剧,都经常放的歌曲,那是很真实的,就是《我们走在大路上》。“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共产党领导革命队伍,披荆斩棘奔向前方”(唱)。这就是我刚才给你说的,属于歌唱家爱唱,老百姓也爱唱的歌曲,它非常鼓舞人心。还有一种歌曲,就是我说的歌唱家爱唱,老百姓爱听,但是老百姓一般不唱。现在我回忆起来,我喜欢这两个歌,现在用我们行话说就是两个“大歌”,我在山坡上唱的。
主持人:是什么呀?
郑允武:一个是《沁园春·雪》。我记得我走之前还没有发表,当时中央乐团发表的五首毛主席诗词歌曲,《沁园春·雪》是其中之一。当然大家也都知道,毛主席不但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哲学家,他还是一个伟大的诗人、书法家。在毛主席的诗词里边,我觉得要说一首代表作,那就是《沁园春·雪》,当时我一听这歌就被迷住了。
主持人:《沁园春·雪》,您一说,我现在脑子里更多都是朗诵《沁园春·雪》。
郑允武:《沁园春·雪》是我平常演出最想唱的歌,但是这个歌稍微有一点长。
主持人:您唱一小段。
郑允武:“北国风光,千里冰峰”(唱)。
主持人:特来劲。
郑允武:还有一首歌,我觉得也是咱们国家声乐作品中经典中的经典。
主持人:什么歌?
郑允武:一提这个作曲家您就知道,冼星海,那是在抗战时期写的《黄河大合唱》,其中的一首叫《黄河颂》。《黄河大合唱》中有八首,其中有七首歌曲有领唱、有合唱、有独唱,还有一首是纯粹的诗朗诵,很长的。这七首歌曲里其中有一首(《黄河颂》),我最近刚看《文摘报》,介绍创作《黄河大合唱》的过程,其中《黄河颂》是这里边最难写的一首。其他那几首《黄水谣》《黄河船夫曲》,从某几个角度,从在黄河上的那些船夫们怎么抗争,来表现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但是《黄河颂》是魂,它是最难写的,要写得有历史的深度、有厚重感,还得让老百姓接受。这首歌曲冼星海写了四版,他特别谦虚,让作词的挑,说你随便,你说好就好,不要给我说假话。我看到这个介绍非常感动。这个歌从谱面上来讲,它一点都不难。
主持人:您觉得不难?
郑允武:老百姓也不觉得难的,它一点变化音没有,就是需要唱那种深远劲。我们行家来讲,这首歌是一个经典作品,是一个大作品,它音域并不大,但是要唱出那个气势来。这个气势不是靠你外在的力量,是靠你内在的功力和你内在的感情,和你的过硬的声乐技巧(来表现的)。
主持人:所以这首歌是属于您刚才说的,适合专业的人唱,让老百姓听的歌,不是所有人都会唱。
郑允武:所以我现在回忆起来,我当时还没有学唱歌,我最喜欢的这两首歌,都被我言中成为了经典作品,说明我的艺术欣赏力还可以。
主持人:非常高。
郑允武:“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唱)。不多唱了,你说这歌多么好。所以我觉得这是不朽的作品,我可以预言,这两首歌曲再过100年、200年、500年,它永远是精品,它会永远被唱下去。不像有些作品,流行过后,(又被其他作品取代了)。比如说咱们现在的新人音乐会,演奏的名曲名作都是以前的,(好的作品)是永远不会过时的,音乐是可以穿越时空的。
主持人:您刚才说的这个是属于专业演员喜欢唱,然后能唱,大众喜欢听的。除了发现您唱歌的天赋以外,您觉得当时还有什么其他的特长吗?
郑允武:我从小就喜欢朗诵。上小学、中学的时候,课堂有个小台阶,每一个人轮流到讲台那儿去朗诵诗词,就像老师那个位置。我现在回忆起来,当时我朗诵的时候,那种心潮澎湃,激动得嗓子眼都快跳出来的心情,我觉得一点都不觉得可笑,反而是我一个非常好的素质。因为我会心潮澎湃说明……
主持人:有感受。
郑允武:是,作为一个年轻人,你要是没有那种激情怎么办?后天就很难了,我觉得挺好,包括我们现在演出最忌讳什么?
主持人:没感受。
郑允武:因为你老演出,还老唱你拿手的歌,你就唱麻了,那是最忌讳的。你要每一次上台都有一种新鲜感,都心潮澎湃,就是我们所说的,冷中要有热,是一种平常心,平常心你不等于没有感情。所以我现在回忆起来,包括我下乡唱歌的时候,我第一次登台,紧张得我嗓子干,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素质。
主持人:其实这是因为内心是有感受的。
郑允武:对。
主持人:您刚刚说您从小就喜欢朗诵,是您很早就发现了自己声音非常有天赋,是吗?
郑允武:你说错了,我根本不知道我嗓子好。
主持人:不知道?
郑允武:因为那时候跟现在的社会环境不一样。现在从小就培养自己的孩子是画画、唱歌,还有器乐,看你有什么天赋。我们那个年代没有,就是普通的学习。中学、高中、大学,后来就是历史原因我们下了乡。我们下乡唱歌也没有想到将来当歌唱家,后来才发现自己有一个好嗓子,才觉得自己可以朗诵。因为咱们没有比较,咱也不知道自己朗诵得行不行,我是到了专业文工团以后,才发现自己朗诵可以的。比如说我们团的经典的曲目叫《黄河大合唱》。
主持人:都是朗诵,是吧?
郑允武:对。
主持人:那是您吗?
郑允武:原来是别人,但是时代在更新,一代一代传下去,要选新的朗诵。而且这一段朗诵之前,我们也曾经录过一个合唱,合唱里面也有那么一两句朗诵,每个人来一句试试,我朗诵得还可以。后来《黄河大合唱》选朗诵,我就被选上了。
我觉得喜欢是最好的老师,不一定是你专门学。比如话剧、报幕,还有朗诵,我当时都喜欢。我记得当时有很多朗诵《周总理窗前的灯光》,我很喜欢,那种感觉就印在了脑子里。后来《黄河大合唱》是一个颂唱朗诵。
我们团还有一个经典曲目叫《祖国颂》,是一个大合唱的经典曲目,当时我是合唱队员,其中就有一句站在合唱队里的朗诵。
主持人:那词您还记得吗?
郑允武:那前面是有前奏的。“啊…啊…啊…”(唱)然后就开始朗诵,一大句。
主持人:您还记得词吗?
郑允武:我还记得,这个词很短,但是画龙点睛。
主持人:也让我们听听呗。
郑允武:好。那个氛围里比较好……
主持人:我现在脑海想象着,包括您刚才哼唱那旋律也在我脑海当中。
郑允武:我演示一下当时的那种情况。“啊,鸟在高飞,花在盛开,江山壮丽,人民豪迈,我们伟大的祖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时代!(朗诵)”我很自豪地说,我朗诵的时候,不说100%,至少有将近一半的场次,我朗诵了半截,下边就开始鼓掌。
主持人:太震撼了。正好那股劲儿,那种力量都达到观众心里了。
郑允武:我理解,在组歌或者颂歌的这个氛围里去朗诵,不能光是话界的感觉,必须得有音乐的感觉,就是说中一定要有唱的感觉。平时我们演唱歌曲的时候,我的理解,我的体会,你不能太唱了,你唱歌必须有说的感觉,你才很亲切。当然有音符管着,音符管着你就容易太唱了。
主持人:就固定在那个形式了里边,可能讲述感表达内容就会欠缺,是吧?
郑允武:特别是抒情的歌曲,特别容易纯唱。“天上飘着些微云”(唱)这些不错,但是唱的感觉中,你再加点说,一定要揉进去,我用哲学的讲话叫对立的统一。“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唱),一定要揉进去,唱和说一定要互相渗透。
主持人:您再回忆一下在那个年代,在劳动当中,有没有什么大家都会唱,而且能够给工作生产鼓劲的歌?
郑允武:有。比如说当时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歌曲,但现在的年轻人也许不耳熟能详了,就是《咱们工人有力量》。
主持人:这歌名很熟,经常会在影视剧里听到。
郑允武:对,这个歌非常好。我当时等于是下乡,我从事的是农业劳动,但是我们还肩负着屯垦戍边的任务,我还有半个军人的性质我们叫农工。
主持人:是在农田里生产的工人。
郑允武:再说音乐不是那么局限的,它具有广泛性,他的歌词也不能局限。它是有力量的歌曲,你唱工人的歌,农民也爱听。
主持人:它代表的都是大众劳动者。
郑允武:对,我们科学家也爱听,也爱唱,它不是那么死的。
主持人:那首歌当时大家经常一块唱吗?
郑允武:是。不光我们唱,广播也经常放。“咱们工人有力量,嗨,咱们工人有力量”(唱)当时我下乡两个月还是三个月的时候,被选调到机务排了。
主持人:您学的是开拖拉机。
郑允武:学开拖拉机。当时一般的拖拉机,我们叫东方红(54型、75型),我开的那个可就大了,叫斯大林100,那叫大型车,就是100马力。
主持人:这么大的马力。
郑允武:对,我们当时小修的时候都是在连队里,大修要开到团里边,有修配厂。我们也是穿工人的工作服,当时我们叫学员。我们大修的时候,还真抡锤,我记得我当时就一边抡大锤一边唱着这个歌“咱们工人有力量,嗨,咱们工人有力量”(唱)。
主持人:所以这些歌曲,可能我们觉得从表面来讲,是一种艺术形式,但其实对我们社会是有帮助的。不管在曾经的那个年代,还是我们现代。现在类似的能够起到同样作用的歌,您能够想起来吗?
郑允武:您还真问着了,我一直有这么一个想法,这几十年来,反映咱们工人阶级的歌曲,特别是一线工人的歌曲太少,甚至我都听不着。虽然我是一个部队的文艺工作者,但是我也很关注这方面。后来我就发现了一首歌叫《工人的手》。我一看见这个歌词,特别是它这旋律,太好了,我就把这个歌演唱了。我觉得(这首歌)完全赋予时代感,歌词把现代化、高科技、信息化的东西,全部都带进去了。
主持人:是什么样的词,让您有冲动特别想把它唱出来?
郑允武:它的着眼点是什么?他是一只手,拿这个手来引出咱们工人伟大的创造力。我觉得咱们科技在不断发展,我也经常关注新闻,据我所知,就是咱们现在特别缺乏的是高级技工,在某种意义来说,可能比科学家还缺。
主持人:(工人)是能实践的那个人,最终实现生产的那个人。
郑允武:不管现代化程度怎么高,比如咱们的卫星,它最尖端的部分,都得靠人去打造。比如焊接技工,有的特别难的,高级技工特别需要。
主持人:包括您刚才说的,特别高科技的卫星,卫星上面的某一个芯片,好像是头发丝几千分之一,我们以为这么精密的东西是电脑做的,其实是科学家用手去一点一点磨到那个程度的。
郑允武:对,特别是卫星,它那个空间非常金贵,包括宇航员个儿都不能太大,因为换算起来就是多少钱,所以说飞行员都不能太高、不能太胖。所以它精密的部分都得靠人去完成。你看咱们这个歌唱的,“一双手能让平地起高楼,一双手能让大漠有石油,一双手能让黑夜放光明,一双手能让卫星天际游,工人的手改天换地的手,磨出的是层层老茧,收获的是丰硕金秋”。第二段“一双手能让大陆通全球”,你看咱们现在国家高速公路发展的多么迅速,咱们出去坐高铁,还有高速路,那简直纵横交错。这个路发展得太快了,令世界惊叹,包括咱们的高铁,现在已经世界领先了,原来咱们知道日本、法国的高铁。
主持人:一说新干线都是日本。
郑允武:是,看不起你,还有法国。现在咱们已经是领先了。“一双手能让大地舞绸,工人的手,创造辉煌的手,托起的是锦绣河山,谱写的是时代的风流”。它有革命的浪漫主义,所以我一看到这个词,再加上那个曲子,“一双手能让平地起高楼,一双手能让大漠有石油”,多好。
主持人:听完那一首《工人的手》,描绘了近些年我们祖国的发展,真是日新月异,这也得益于我们好的政策,还有好的领导,包括习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您是不是有一首歌跟习大大有关,我没记措的话,歌名应该是叫《咱们习大大》
郑允武:歌名叫《咱们习大大》。
主持人:这个歌名,我觉得听起来好像跟以往都不同,这么亲切地称呼咱们国家领导人,而且还放在歌名了,对这个歌我们很感兴趣。
郑允武:因为习大大上台以后,给人一种很亲民的印象,干了很多实事。所以,有歌颂咱们领导人的歌曲,我觉得是很正常的,过分地个人崇拜是不正常的。正常的歌颂我们的领导人,他做了很多实事,受到了人民的拥戴,我们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为什么不能去唱这首歌呢?但是这种歌曲确实挺多的,我也很挑剔歌词和曲调。
主持人:我很好奇,这个歌词会是什么样的呢?
郑允武:我研究了一下这个歌词,不光是这首歌,歌词有两大类,一大类是以虚的词去体现实的意思,还有一种词是用实的词,就是很实实在在的词来表现实实在在的事。
主持人:具体的事。
郑允武:我觉得习大大他有一个特点,就是干实事,他上任以来,做了很多实事,所以到我手里的歌颂咱们习主席的歌挺多的。我挑来挑去,对这首歌我是一见钟情。因为什么?他的切入点是非常直接的,直奔主题,是什么主题呢?不是一个空洞的方针政策,是他干了什么事。所以说这个词非常朴实,我一眼就看中了,你看他怎么写的。
主持人:分享一下。
郑允武:这是一个很年轻的作者写的,我觉得挺好,他说,“总是心系山区的土地长点啥”,就是关心农民嘛;“总是念叨学校的孩子还好吗”,多亲切,这是关心第二代教育问题。然后他说“走出新华门,来到村嘎达”。
主持人:从中南海来到一线。
郑允武:他是调查研究,不是光听报告、看报告,是干实事,要第一手资料。“笑容可掬,深入民间下去把话拉”。真正的和老百姓、普通的农民去拉家常,去问寒问暖,去问你的实际情况。这个词非常真实,说的都是事,没有一句空话。
第二段是“总关心进城的农民缺点啥”,这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随着中国的城市化的发展,现在城市的人口已经超过了农村的人口。咱们是一个农业大国,现在城市人口超过了农村人口,很多农村人口都来到城市,所谓的打工。“总是关心进城的农民缺点啥,总是惦记下岗的工人还好吗,走出中南海,来到村嘎达,平易近人亲民,百姓传天下”。就这么一个词,曲调也很亲切,原来他是按照歌手的感觉写的,我觉得歌词,包括曲调,我用美声唱法来唱也很好,很亲切。
主持人:让我们来听听。
郑允武:“总是心系山区的土地长点啥,总是念叨学校的孩子还好吗,走出新华门,来到村嘎达,笑容可掬身深入民间把话拉”(唱),这一段歌词很亲民,我就是看中这一点了。我觉得我们美声歌者在艺术夸张的基础上,还得亲民。
主持人:接地气。
郑允武:接地气,要把这两者结合,还得唱出来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的感觉,这就是我的体会。
主持人:您也是替很多老百姓唱出了心声。
郑允武:我一直都有一个愿望,好多人现在都觉得好像美声,是不是我们老百姓听不懂啊?错,太错了。美声唱法你只要别端着架子,你只要用身心去歌唱,通过我的实践了,我有自信地说,演出效果会很好,大家由衷地鼓掌,甚至于比别人的掌声更热烈。谁说老百姓听不懂高雅的音乐?你不要小看老百姓,你只要好,老百姓会爱听交响乐。
主持人:只要是通过内心,真诚地表达内容,表达自己的想法。
郑允武:宏观上我的追求就是要雅俗共赏,有一句话叫“大俗即是大雅”,要把一个雅含在俗里边,把俗要唱出雅技、雅的感觉来,一定要把它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主持人:非常谢谢您,能够把老百姓的心声唱出来。我想有了现在这样好的政策、好的领导,可能我们离“十三五”规划(的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更进一步了。听说您近几年还非常的关注公益事业,包括一些义演。给我们讲讲,您都经常参加过哪些活动?
郑允武:是,现在一提到专业的歌唱演员,或者所谓的专业演员或者歌唱家,他们以为我们演出都是商业的。
主持人:您经常会参加一些公益演出?
郑允武:对,就像我刚才提的,不能一切向“钱”看。有很多公益演出钱很少,大部分是没有钱,但是它很有意义,难道你能不去吗?
主持人:尤其您这个歌曲,主要都是宣传正能量,更得去。
郑允武:特别是有时候慰问一些弱势群体,比如敬老院,他们的年纪都很大,都是我的老前辈。比如到监狱里边去(慰问),这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我还参加过慰问农民的演出,在怀柔,很多场。我觉得作为一个歌唱演员,作为一个搞艺术的,一定要汲取更多的营养,面对更多的、更广泛的观众,你千万不要把自己抬得多高。这样你才真正接了地气,老百姓才能喜欢,你的心态才能够特别的平和,你才能唱出人民心里面的感觉,而不是一个端着架子的所谓的歌唱家。
主持人:对,主旋律永远是年轻的,永远是有生命力的。
郑允武:对,他是有生命力的,像我刚才说的,这种正气,是永远不能缺少的。
主持人:咱正好聊到正能量永远都是年轻的,任何时代都需要,突然想起了一首歌叫《革命人永远是年轻》,是这词吧?
郑允武:是。
主持人:这首歌您是不是也经常唱?
郑允武:是。因为这个歌也是一个经典,它特别短,短小精悍。我觉得也是像我刚才说的,再过多少年,这歌也是……
主持人:也是一首经典的歌。
郑允武:也是一个好歌,会被流传。这个歌很简单,特别简单,就那么几句。“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它好比大松树冬夏常青,它不怕风吹雨打,它不怕天寒地冻”(唱)。我这比原速慢了,我平时唱得比这快。
主持人:我们也非常有幸能现场听您唱歌,您作为一个军人,可能更多的是给战士们鼓舞士气。
郑允武:是。
主持人:咱们的人民解放军,他们有没有您特别爱听的歌,您演出都强调必须要听的,有吗?
郑允武:有很多歌,原来比如《咱当兵的人》,再早一点《我为伟大祖国站岗》,这是我从年轻的时候就爱唱的歌。
主持人:这首歌我可能没有听过。
郑允武:(这歌)太好了,我还没学唱歌的时候,就会唱这个歌,也是70年代推出来的歌。“手握一杆钢枪,身披万道霞光,我守卫在边防线上,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唱)。这个歌写得多好,所以说好的音乐、好的歌曲,它是没有时代局限的,会永远流传下去。
主持人:在当代、在最近,在部队中您经常会唱哪首歌,给战士们加油打气?
郑允武:大约是前年,咱们习大大上任以后,特别强调什么?强军。习书记特别抓实际的东西,他上来以后,我就注意听新闻了,咱们的演习都强调一个“真”,一个“实”,要能打仗,打胜仗,靠什么?就靠平时的训练,平时的训练演习不能玩花架子。
主持人:不是给别人看的。
郑允武:必须得来真的,怎么真,怎么来。所以我们看到了希望,然后全军推广了一首新歌,叫《强军战歌》。这个歌词也是短小精悍的,而且概括地很全,“听吧,新征程,号角吹响”。他有一种战斗的感觉,“强军目标召唤在前方,国要强,我们就要担当”,我们军人就要担当,“战旗上写满铁血荣光。将士们,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不惧强敌,敢较量,为祖国决胜疆场”。这个词非常好,它写出了我们军人敢于担当,勇于担当的这种精神。
主持人:也给我们唱两句吧。
郑允武:“听吧,新征程,号角吹响”(唱)。
主持人:谢谢郑老师今天在演播室现场,给我们带来这么多好听的歌,主旋律永远是年轻的,您是唱响主旋律的歌唱家,也希望您能够永远年轻,身体健康,在这儿给您拜个年。
郑允武:谢谢,也给全国人民拜年。
主持人:感谢大家收看我们今天的特别节目,我们下期再见!
郑允武:好,大家再见!
责任编辑:叶其英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222/86490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