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专题 重大会议专题 全会专题 十八届五中全会 五中全会精神解读 宣讲家文稿

余钟夫:落实习总书记要求 做好“十三五”时期北京城市管理工作

2016年02月22日 15:14

 

余钟夫 中共北京市委研究室研究员 博士

余钟夫,中共北京市委研究室研究员、博士,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完整报告:http://www.71.cn/2016/0221/864837.shtml

 

今天和大家来谈谈十三五北京的城市管理问题,所谈观点是个人意见。加强城市管理、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是当前中国城市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也是中国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必须补上的一课。作为首都城市,建设管理好北京既是北京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体现。

建国以来,党中央对北京的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一直高度重视,在不同时期都对北京的建设和管理做过重要指示。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尤其是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视察工作的时候,专门就北京的发展和管理问题做出重要的指示。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北京现实当中存在的一些城市病问题,着眼于国家战略和区域协同发展样的角度,对北京的城市发展管理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明确了北京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目标,同时也明确了发展重点,缓解大城市病,疏解非首都功能,推动区域协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的这一系列要求是最新的也是最为系统的指导,为北京今后的城市管理、城市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动力和总的依据。

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从北京本身的发展来看,北京也的确进入到一个发展与管理并重的时期,这是从“十二五”就已经显现出来了的发展要求。那么,根据中央最新对北京的要求,“十三五”时期北京实际上两个维度,从北京自己本身的发展跟中央的要求看,治理好城市是北京“十三五”时期的重头戏。所以,“十三五”时期北京如何贯彻落实好中央对北京的发展和管理的新要求,需要北京有新的进步、新的创新、新的作为。

那么如何取得这些进步和作为呢,我想首先还是要去从现实当中寻找问题、发现差距开始。总书记在北京视察工作期间对北京的发展做了很多肯定,同时也指出了一些问题。当然,总体上我们认为北京过去60多年来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北京在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方面进步非常大,这是有目共睹的,大家到北京来都能感受到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体现在各个方面,比如说城市的基础设施、城市的建设、城市的环境卫生、城市的公共服务,城市的社区管理等,尤其是奥运以后北京的城市美誉度比以前大大提高,国际化水准也大大提高,得到国际上很好的评价,很高的赞誉。事实上,北京已经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甚至我个人认为都可以称得上是“准世界城市”,尽管这个说法可能不那么学术化。北京城市过去在建设管理方面的成绩也是主要的,但我们要谋求新的进步,要有新的作为,就不能光看到过去发展当中取得的成绩,还要去找差距,找不足,只有看到差距和不足,才能够有所进步,有所创新,有所作为。

北京存在的这些问题呢,在日常生活中作为北京市民也好,或者作为到北京出差工作的人也好,也会有一些感受。这里我想说一下,前一阵子有一位自称90后北京大妞儿的北京姑娘对北京城市管理中的问题提出了“十五问”,社会反响比较大,引起了很多关注。我觉得这“十五问”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方面我体会到这个提问者的乡土情怀,她首先是爱北京的,是关注北京的,也希望北京变得更好。第二,她的确也看到北京城市建设管理当中存在很大的差距。他指出的差距中,我觉得有一些还是比较尖锐的,比如说她就北京市政府东迁的问题,提出了到底这是“傻把式”还是“假把式”,确实是问题提得比较尖锐。关于这样一个问题,其他市民都有关注。对这个问题,我认为也的确有认真研究和完善决策的必要,北京市政府的领导对这些意见也很重视,也做了批示。

 

作为这么大一个城市,有2000多万人口、16400多平方公里,问题也是千头万绪,纷繁复杂,琐碎繁多。那么我们讲问题的话,我想有必要对这些问题做一个梳理,以便于推进北京的工作,按照习总书记在北京视察工作指出的目标方向去改进它。那么我个人的看法,大致可以从三个层次去理解北京在建设管理上的问题,也就是宏观、中观、微观的三个层次。

第一,北京的宏观管理工作有些不力。尽管在总体上成绩很大,但的确有些地方还不理想,主要是指:改革开放以后,北京的战略和规划管理有些不及。1949年以后到改革开放这一段北京的发展速度也很快,但总体上因为当时的发展力没有像改革开放之后这么迅猛,也有一些发展经验是可以去总结,但是不像改革开放之后这么多、这么明显、大家感受这么深。我想把思考的重点还是放在最近30年。那么,战略和规划管理有些不力主要体现在什么方面呢?我想说三点。

一是边界的控制上。北京建国初期北京建成区面积也就是60多平方公里,整个城市范围也就700多平方公里,那么今天的北京16400多平方公里,但建成区范围大大扩大,扩大了20倍还不止,大致估一下的话在1300多平方公里,而且有些连绵区还没有算上,再加上一些新城的建设。城市发展了,并不是说它都是不好的,在今天这样的史无前例的城市化背景下,有它一定的现实需要。当然作为首都城市,我们是有规划的。改革开放以后大概每隔10年就有个规划,我们现在就处在一个新的规划期。从规划的角度来讲,我觉得在城市边界上北京控制得不是很好,那么也有了大家都在说的“摊大饼”问题。

第二个是规划上的南北问题,北京南轻北重,从1949年以后就是这样,改善不大,北京市重大的空间规划包括重大项目的安排,体上重心都偏北,多年南城地区的老百姓在呼吁,很多社会上的人士也希望有所调整、有所均衡。很明显,这个问题得到了有改观,就是奥运以后北京也提出促进城市南部地区加快发展行动计划。但是新的南部行动计划没有续上,我们平常也听到很多有人在问这个问题,尤其是南部地区这些,那么应当说北京南北问题今天仍然是个没有很好解决的一个问题,从北京整个大的空间上讲,当然还有总量。

第三个问题就是总量指标北京控制的也不是太好。我想重点说两个,一个是人口问题,一个是交通问题。关于交通,北京的汽车保有量已经接近600万辆了,而这个过程其实很短。最初达到100万辆,北京用了47年;第二个100万辆用了6年半;第三个100万辆用了4年半;第四个100万辆是两年半;然后下一个百万是两年,最后北京开始摇号。可以看出,后来的每百万辆车的增加速度是很快的,这也说明我们对车、城市、交通之间关系的认识还欠缺经验,在控制数量时有些迟疑。

人口问题,我们官方的统计是2200万左右,我们控制的目标是到2020年2300万。但是我看到不同的估算口径,也有一些有自己的抽样方法,恐怕还要更多。即便是我们按照统计这样的一个口径,北京现在的人口164000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加拿大、澳大利亚的人口,可想而知这个人口在短短的二三十年当中聚集起来了,会带来多大的问题。像刚才讲的那两个国家都是大国,它有多少城市,多少基础设施去分散,分别承载那么多人口。我们就在这个16400平方公里,平原地区也就7000平方公里的范围,有这么多人口。所以,这就是今天北京存在的很多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宏观管理上的问题,我觉得原因大致是有两条。一条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以出口为导向的制造业发展的同时,开启了历史上史无前例的城市化进程,那么像北京这样的首都城市,在这样的进程中,表现出来的势头也是难以估量的。北京很多的规划者也好,建设者也好,的确我们在历史面前有时候就是小学生,事后来看可能大家还能看得清楚,但处在当时进程中,难免会有一些经验上的或者建设上的一些不足或者跟不上,或者可能产生的后果也来不及反应。这个问题应该是客观的。比如说交通问题。过去我们一直认为北京汽车少,就是跟汉城比,跟日本(东京)比,我们还涉及到一些民族自尊心。很多人觉得我们这么一个大国的首都——北京,汽车也是工业文明的一个代表。我记得当北京达到第一个100万辆,第二个100万辆,甚至第三个100万辆的时候,媒体都是从工业化的成果、民族自豪感、城市自豪感的角度去理解。所以,北京宏观战略、规划上有些不及的话,不光是规划部门,可能很多市民对这些问题的到来也是缺少估计和准备的。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跟北京这个城市的二元性质有关系。北京既是北京市,同时在功能上是首都。这种二元属性使得北京在城市治理的时候、管理的时候难免会与其他城市有所不同的,或者说不太容易体会到的一些游移和顾虑,这是客观存在的。可能会有一些省会城市或者地级市所在的区域,也会有一些相似的感受,但是北京作为首都的这种二元的影响,是其他城市远远不能比的。我觉得这既是一个国情,也是北京城市存在的问题,这个问题当然也有两面,有好的一面,但的确也会有一些问题需要的去处理。

 

第二个问题我觉得是中观问题。

中观管理,主要是在城市管理的组织和运行的层面,也就是作为部门的管理层面,我认为是略显得有些简单。有什么问题呢?我认为一个是行政化色彩浓厚。行政化,这既是北京城市管理的经验、能力的体现,也是我们的国情,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延续而来,在以前我们大一统这样的管理方式是我们的优势,但同时也会造成用一些政治要求、政治角度去推进城市的管理。要建设一个现代社会,如果说采用单纯的或过多的行政性管理还应该是有所优化的,有所减少的。这是一个方面。北京重大活动很多,重大节日也很多,那么我们就习惯性这样去管理,当然也比较有效。但从整个从文明的法治的民主的管理角度去看,这是需要改进的地方。

相关的第二个中观问题是什么呢?就是运动式。行政化跟运动式是密不可分的。行政化的方式往往是为了某一个重大的外事活动或者一个重大的会议,基本上是有规律可循的,配合需要的组织开展一些城市管理活动,在北京的密度是比较高的。那么还有一个表现,就是行政化与运动式表现在城市整个管理的手段上,采用的是外科手术式的手段。我们总想把北京搞得更“高大上”一点,更整洁一点,更宽广一点,这个心愿我觉得都是很正常的,也是我们国家其他地方的老百姓也愿意的。但是一个城市毕竟还是有人居住的城市,所以我们在有时候为了追求短时间的或者比较快速的成效的话,往往对一些涉及到民生的日常生活的或者便民的东西的容忍度就低,往往采取外科手术式的做法。这些以后随着城市管理理念上的变化,随着城市管理的技术的采用,包括文明程度的提高、法治的加强,会有改善。

最后是微观管理。

微观管理上的问题,我认为是不够精细,也就是说末端的日常的需求管理服务这些内容。这里我想通过一个例子说明,因为末端的话都是一些细碎的要求。这是大家经常都能够碰到的例子。现在常常堵车,堵车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有一个原因我觉得影响也不小,有些车乱插乱挤,扰乱秩序,还有无牌车或者遮挡车牌。我就在想,对遮挡车牌的、无牌的车,就没有办法去处理它吗?我们现在有很好的监控系统,前一段时间有个消息,北京市要成立摩托警队管理交通。我认为摩托警是一个很精细化的管理思路。还有,路上一些小的交通事故可以及时处理的,但有些人就不快速处理。那么,这一方面是个人素质上的问题。但是我想从管理上也可以更精细一些。能不能结合当下北京的发展阶段,在考虑当前车辆、路况的情况下,采取一些相对强制的处罚性的措施。还有比如说像对黑摩的、流动摊贩的管理,精细化管理并不是说对黑摩的、流动摊贩进行完全外科手术式的管理方法。应该采用比较合理兼顾市民需要跟城市管理需要的一些管理方法。其实真正的好的管理就是在于兼顾,一方面要体现作为城市管理者想达到的管理目标;另一方面,管理的目的是为了生活在这个城市的市民能够生活得比较方便、比较舒适。所有的精细化管理就是精细在这个地方,把这个分寸,把这个度掌握好。

那么,上面我就北京存在的一些问题从宏观管理、中观管理和微观管理三个层面做了一个梳理。提出这些问题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它,只有找出差距,找出问题,我们才可能有所进步、有所作为,差距和问题就是我们进步和作为的所在。

分析和梳理问题,目的为了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话就需要有一个目标,目标是方向,目标要明确的的话,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那么,我们的总的目标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京的时候提出来的,要把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应当说这个目标是非常鼓舞人心的,也是非常令人向往的,但这也的确是一个非常高远的目标。要和谐宜居,又要达到国际一流,是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建设、管理,需要经过相当长的过程才能够实现的。要把握住这样一个总目标,我想说的无非就是两条:一个是这个目标的美好,第二个是这个目标需要过程。

从管理角度来讲,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管理应当是理性化的、法治化的、人性化的、有效率的管理体系,与此相应的是我们所要达成的目标,我用四个“合”可以来表达我的看法:合理的城市总量规模、合适的城市管理体系、合法的城市管理行为、合格的城市市民素质。

从管理格局上讲,北京“十三五”乃至更长时间,还是要坚持或者继续完善现有的“两级政府”(市、区县)、“三级管理”(市、区县和街道或乡镇)、“四级网络”(市、区县、街道或乡镇、居或村委会)的体系。这样的管理构架或者叫做管理格局是跟我们现有的政治体系、管理方式、行政架构是适应的、匹配的,而且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时间,我觉得它基本上适应我们的发展需要的。

对于北京面临的三个层面的管理问题,要从哪里开始呢?解决问题是从末端开始,是从基层开始,大量的管理问题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在末端呈现出来。所以,“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重要的一条是要真正的实现管理重心下移。管理重心下移,我们说了很多年了,也一直在强调,一直在推进,北京在这方面也作了很多的探索,比如说网格化的管理以及其他的探索。但是真正要做到管理重心下移,要让我们的每一个管理行为或者每一个管理者都能够做到对日常的任何一个管理需求都有所响应、有所回应,而且是有一定质量的管理服务,这样才能叫真正下移到基层。这是已经在努力推进但尚未完成的一项工作。

 目标确定了,问题也找到了,对于怎么去提高北京的管理水平,我们就可以有一个比较好的思考。我也想谈一些个人的看法,也是跟大家交流。

 

根据这样的一个目标和三个层次的问题,我第一个想讲的就是针对宏观层面的问题,要从大处着眼。

从大处着眼。一个方面,要从区域共治的角度着眼。因为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提了两个方面的要求,一个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一个是疏解非首都功能。我们首先对区域共治的必要性和历史由来要有一个了解,才能够比较好地把握它、推进它。

京津冀三地在历史上有共生互补的关系。按照顾颉刚先生的说法,从后燕、辽金的时候这个区域就形成了,在这个区域中北京与周边城市就有一种关系。那么真正形成一个区域共生关系是在元朝,元大都定址北京的时候,蒙古贵族巴图鲁曾对元世祖“说明”北京:“南控江淮,北连朔漠,大王果欲经营天下,驻跸之所,非燕不可。”主要着眼于这个城市在政治、军事上的作用。北京与周边形成一个合作共生的关系,到了清朝这种共生关系体现得尤为明显。清朝灭亡后,北京与周边的关系开始变化。到1949年以后,北京走了一条自我发展的路,成为了一个工业门类体系完整的大首都城市。改革开放之前,北京重化工业占到70%多,然后改革开放之后,北京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大都市。毕竟北京所在的这个区域整体的发展对北京今后的发展与生存是紧密相连的。所以,今天的京津冀协同发展从历史、从未来的角度来看,我的理解是历史上的经济圈的现代重建。而且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应当在首都圈,然后逐层往外扩展,不管从直接的协同半径,还是从实际上的最后推进的时序来讲,按照中心极化的理论,我觉得以后肯定都会看到这样的过程。

    那么,在这样一个情况下,京津冀“畿辅圈”或者用现代语言讲的首都圈的现代重建,最后这个共治体系如何去构建,如何去完善,这是一篇大文章,也是一篇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去做好的文章,今天我们不是专门谈这个问题,这是另外一个专题。那么,回到共治的角度,从管理上讲,这是大区域的管理问题,《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一些要求、一些设想,也有一些路径,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里面也有,四条路径还是清楚的,就是交通的协同、产业的协同、生态的协同、公共服务的协同。在这个里面,交通的协同,我觉得还是比较容易推进的,因为交通本身就是国家控制的项目,而且项目的数量是有限,项目的边界和操作都非常清晰,在认证勘察之后的施工是比较规范的。在生态的协同方面,适合一些地方政府之间去商讨比较有利于区域生态保护的补偿政策或者对接、衔接。相比之下,产业的协同难度要更高一点,而且产业的协同更为根本。对于河北来讲,因为产业的协同涉及到千千万万个企业(市场经济的主体),也就是说涉及到千千万万个经济细胞,这些经济细胞的联合是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也需要很多条件的。还有公共服务方面,我想前期可能通过行政手段做一些布局或者做一些安排,但最终公共服务要有所对接或者有所析出,其实涉及到两地真正的发展水平,它不是人为完全可以解决的,再加上北京本身的优质教育、医疗、科技等资源也还是缺乏的,所以公共服务的协同推进可能会稍微靠后一点。那么,关于区域的共治,这是从大处着眼的一个方面。

    第二个要求,疏解非首都功能。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也很多,我们也有专题去讲,我这里想要强调的就是,疏解非首都功能最需要找到的是一个合理和有效的路径,不能为了疏解而疏解。从具体路径上讲,我想最好能够做到要有论证,要有民主讨论,要有立法,能够理性推进。前提是要有科学论证,疏解非首都功能,不能延续以往我们的城市管理中的行政化的或者是运动式的或者是外科手术式的显得有些简单的方式。我想,当我们着手要去真的对北京这样的城市现状要做一些改进的时候,我们可以也应当用现代的先进的治理理念、方式、手段。这是第一句话,就是要从大处着眼,主要是对接我们的宏观管理一些不力。

第二句话是中处着力。中处着力说的是处在中间的运行层次要法治化、服务化。我们的城市建设、环境卫生、交通水务、社会管理、城管执法,包括街道社区管理等,要按照现代治理的要求,特别是要真正从市民需要角度去进行管理,或者制定一些合理的治理方式、手段。过去,我们长久地习惯于引领式作主型的发展管理。当然这种引领跟作主,并不是管理部门异想天开,我们听取了一些群众的意见、看到了市民的一些诉求,或者我们把握到了未来潜在的苗头趋势,但它毕竟从根上讲是管理者主动地将管理行为施加于被管理者的行为逻辑。这些作主型的或者引领型的管理行为同时也要在法治的框架范围内。

第三句话是小处着手。小处着手就是解决微观管理不够精细、不够人性化的问题。我想要从日常做起。在说道精细化之前,我觉得宣传教育的化导非常重要,要利用好电视、微博、微信等手段,以服务于有效的有用的管理上去,这方面的空间非常大。我们讲精细化管理,其实从人的角度来讲就两个方面: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首先,精细化管理就是从观念上就要有一个精细的追求,有精益求精的作风。第二个有这样的追求和作风,本身就要对这个城市有一种责任感、有一种爱。精细的作风、良好的服务都来自于这样的思想基础。这是需要培养和教化的。因为北京是一个移民城市,而且是一个非常大气的开放包容的城市,全国各地人到北京对北京都有这样的印象和评价,这是它的好的一面。但是另外一面,在北京生活的人缺少一种乡土之情,故乡感越来越淡。有些人说这是中国的老家意识,那么这样的意识反映在现实当中是什么呢?一个城市的建设,尤其是精细化管理,就必须要有一种爱在里面,如同经营一个家庭一样,发自内心,你才可能很精细地去改进每一个不好的地方。如同我一开始讲的北京大妞的例子,可能有些人会从北京大妞的“十五问”中中感受到了她的一些比较尖锐的提问,但是我的确从中读出了一个北京人、一个90后的对她的家乡的一种爱,有这种责任感她才能问出那么多问题。管理者虽然生活在北京、工作在北京,也是从四面八方来的,如果不把对城市的爱跟责任感培养起来,有些事情敷衍了事或者能将就就将就,要真正地这个城市当做一个家来管理才可以。

比如像杜家坎的改造,当然我们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等几个层面看,这里我主要从微观的角度去谈它。杜家坎过去堵车很严重,很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一直在提意见。后来首发集团对杜家坎收费站进行了改造,把杜家坎之外的那段路拓宽,改造以后杜家坎出京方面外面的路很宽,很畅通,杜家坎现在有收费口二三十个。但是,杜家坎收费站在改造之后很快又出现了问题,原因在哪里?这个收费站一进来之后,经过卢沟桥那个桥以后,与五环出口的连接点立即就进入两个车道,就类似杭州湾的喇叭口,由一个很大的口突然到一个很小的口,这就容易造成堵车现象严重。虽然杜家坎出口到外的问题解决了,但是进城的堵车却愈演愈烈,所以现在也是几乎每天都堵得很厉害。更大的问题是,从杜家坎过了卢沟桥到西道口的地方,大致也就一公里,这一公里同时汇入到这条公路上有三个路口。往城里进的口本身就是小喇叭口,小喇叭口又不断要往里面汇车,所以堵车肯定就很严重。这就是精细化不够,研究的不够。

 

所以,我们要做一个交通改造,要投入巨资优化的时候,需要有精细的研究,考虑整个区域必要的交通关系、道路关系等。

精细化,在生活当中随处可以见。有时候我们可以想一个问题,作为北京的一个市民,工作生活在北京的,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心,把自己生活当中感受到的点滴小事情,哪怕是关注到广场上的地砖铺得高低不平,下雨天踩上一脚,灌了一鞋子的水,或者是路边停车划线不合理等问题。

另外,最近也看到有一个好消息,城市街区要打开。这对北京包括其他城市都会有很大的影响,尤其对今后城市规划发展有影响。但是,我想打开以前带围墙的带院墙的,需要一个过程,而且需要做很多工作。街区化是合理的,如同北京体量很大,围墙很多,而北京的交通拥堵问题也与这有一定关系。作为社会主义大国的首都城市,北京需要庄严、宽阔,需要高大上,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有一些适度适宜的狭窄街道,需要有一些胡同。这样,一个城市大小相搭配,作出比较合理安排。这些都是从微观层面来看的精细化有所作为的地方。

在精细化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居委会的作用。现在城市居民的生活小区化。过去大家都很关注,小区居民与物业的关系问题,那么矛盾很多,问题也很多。最近几年似乎是有一些减少了,那么业主委员会的实际工作情况怎么样,在物业跟业主之间的作用发挥得怎么样。 居委会本身就是一个自治组织,居委会是否考虑在新的居民居住情况下,尤其是今后街区化后,居委会可以代表业主与物业沟通、协商,可以代行业主委员会的一些职责,在现行条件下,这些沟通、协商可能会更有效一些。

 通过舆论的宣传引导,尤其要借助媒体的作用,包括电视的作用,我个人觉得电视在这方面还可以做很多工作,还有很大的空间。现在的电视节目,比较大的、比较空的节目不少,还有各种各样的访谈节目,只要有一个台出一个好节目,大家都跟着学,有时候也有点庸俗。当然,现在电视上也能够见到一些公益广告,我觉得公德建设、培养公民意识的节目少,要真正着眼去培养城市市民成为具有文明素质的市民,让社会形成一种舆论,让大家觉得做一个文明市民是值得尊敬的。如果大家都做一个有心人,每一个市民发现了这样的问题,都能够把它提炼出来,然后通过正常的渠道,向市里有关部门进行反映,这样也是很好的。其实城市的改善和家里的改善是一样的,就像在家里看到哪个地方不合适,或者看到哪里的花摆的不对,就会去把这些问题改掉,所谓的管理也就是这样。那么也类似于我们古人,最近我们传统文化很热,很多人在学《了凡四训》,了凡先生在改正自己身上不足的时候,制作一个功过格,今天自己哪个地方做好了打一个勾,哪个缺点改了打一个勾。在城市管理上,如果很多人都能够有这样的一种责任心,一种主人翁意识,那么这个城市管理才能够真正的精细化、人性化。

最后,北京城市的管理还有一个城市综合安全管理问题。北京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大量的地下轨道交通的建设、地面超大建筑的建设推进速度很快,北京的城市综合安全,不管决策者也好,还是市民也好,我觉得都需要加强这方面的意识。所谓综合安全是包括城市的突发事件、治安、公共卫生、地质灾害、安全生产、恐怖袭击等方面。当然,北京是安全程度很高的一个城市,但不能因此有所放松。城市在高速发展的时候,多多少少都会在安全上逐渐显露出一些问题。所以,综合安全管理应该是今后北京城市管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同时,这个问题也应当提醒北京的每一个市民,尤其是在一些管理岗位的管理者,要有高度的责任意识。

刚才我们对北京城市建设管理中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根据北京的发展需要和习总书记对北京的要求,对城市管理目标做了一些思考,也提出了怎么去实现这样一个目标:从大处着眼,从中处着力,从小处着手,同时还要加强宣传教育,润化人心,提高市民素质。如果能够我们很好地按照城市发展的要求,按照中央领导的要求去认真对待城市管理当中的每一件任务、每一个难点,那么我想北京的城市管理工作会越来越好。

十三五”时期,北京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阶段,也就是区域化城市群的发展阶段,疏解非首都功能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当前两大任务。要实现这两大任务,也就意味着北京城市治理进入到区域共治的阶段,这是北京过去所不曾有过的,或者就是说过去共治的规模、领域、范围不像现在这么大。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国家战略,是一篇大的文章。北京如何在这个区域中实现共治对北京来讲也是一个新的课题。“十三五”期间北京会按中央的统一部署积极推进。大家都知道,北京过去是古都京师,所谓京师是它城之师,是首善之地,北京在城市管理方面理应要治理有方,要成为国内其他城市的表率,也要在区域的共治当中发挥北京作用。2015年五中全会之后召开了全国城市工作会议,这是过了37年后重新召开的一次会议,非常难得,对全国的城市工作进行了部署。2016年北京市也将召开北京的城市工作会议,对中央关于城市工作以及北京城市管理工作做出一些具体的落实和部署。我相信并且祝愿北京的城市治理工作会有新的起色,北京明天会更加美好,老百姓生活更加幸福,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正向我们招手。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222/86542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