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保护文化遗产不应止于个人

2016年02月24日 16:29

 

【事件介绍】

1

古稀老人守护文遗 为实现父亲遗愿一守就是十年

萍乡市上栗县赤山镇丰泉村的石洞口素有傩文化宝库之称,是中国傩文化“三宝”(傩庙、傩面、傩舞)圣地,曾被国家命名为“中国傩艺术之乡”。在当地,有一座傩神庙,平日里,不少附近的村民或是外地的游客都会过来朝拜。据史料记载,该庙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公元1369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庙中保存着不少傩面具,这在当地也是规模较大、年代久远、保存傩面具最为丰富的傩神庙。在这座庙中,始终能看到一位古稀老人每天忙碌的身影。

“我的父亲是老红军,解放以后的土改,那个时候大规模打击‘封建迷信’,一大批傩面具被烧毁。”曾会和向记者道出了他与傩面具的渊源,父亲为了保存好傩面具,偷偷留了一个“大老爷”的面具,当时还因此被取消了老红军称号,后来才得以恢复。

那个傩面具在曾会和的家里被父亲保存了36年,直到1994年曾会和父亲过世。他也一直记挂着傩面具,临终前还特地去拜了一次傩神。“我知道他对傩神的信奉,为了保护好傩面具,他因此也付出了许多,他一直都希望能亲自‘伺候’供奉傩神,我来守庙,这也算完成父亲的遗愿了。”

2006年,傩神庙被盗,庙中的30多个傩面具丢失,对于萍乡傩文化和傩神庙都是一次巨大的损失。曾会和深感若是父亲在世,一定会很伤心,当时前任守庙人又过世,于是他主动提出申请要去守庙,这一守就是十年。“傩面具、傩文化这些都是老一辈留存下来的文化遗产,不能在我们手里消失了。”

十年来,曾会和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这座傩神庙上,从没有长时间离开过,平时外出下也会先把大门牢牢锁好,然后尽快返回。在他的看护下,十年间傩神庙没发生过破坏情况,庙里的每一砖每一瓦,曾会和都是尽心的呵护。

“他自己有家,为了守庙,每天都会住在庙里,有些人会晚上好晚来拜神的,只要有人来朝拜叫门,无论什么时候,他都会起来开门,就是那次他住院半个月,还叫他老伴过来守了半个月,难找这样的人了……”旁边卖香烛的陈大爷和曾会和是老邻居了,提起曾会和,他赞不绝口。

“这么多年来,每逢过年或是重大节日,我们全家都会来庙里朝拜傩神,每次总能见到曾大爷在这里忙碌,现在我们长大了,曾大爷老了许多,头发全白了。”在外务工,回家过年的小林对这个看着自己长大的守庙人同样印象深刻。

生于1940年的曾会和,今年已经76岁了,患有高血压、心肌梗塞等老年病。守庙这些简单重复的事,对他来说已有些力不从心了。

说这话不是没有理由的。据悉,曾会和已经在庙里发过几次病了,2014年的一天晚上,他突发急性心肌梗塞,心胸疼痛,还出现休克,差点危及生命;2015年的某天凌晨4点多,他突然咳嗽,又是同样的情况,幸好家人接到了他的电话,及时送到医院抢救,住了大半个月的院,才得以转危为安。

“本来打算多陪傩神几年的,现在年纪大了,身体不行了,年后我就要离开了……”每次谈到要离开庙里,看着远方,曾会和的嗓子都会有些哽咽,眼圈一下红了大半。

采访当天恰是除夕,住在傩神庙附近的村民每家每户都会过来朝拜,祈求傩神保佑来年全家幸福安康。从上午6时许开始,带着“三牲”、鞭炮、香烛等贡品的来朝拜的村民陆陆续续来了,将贡品摆上神案、点上蜡烛和香,祈福许愿。朝拜完了,放鞭炮……傩神庙里热热闹闹,一派过年的气象。

“咚咚、哐、咚咚、哐、咚咚咚、哐······”这样鼓和钟循环敲三轮为一次,每当有人朝拜完了放鞭炮,曾会和需要去敲一次钟和大鼓。

来朝拜的村民普遍都是上午来,直到早上9点多钟,忙了一早上的曾会和终于有时间端起家人送来的早餐,坐在旁边的椅子上吃起来。“每逢过年、傩神过生日等风俗日,没有时间吃早餐是常有的事,一大早来拜神的特别多”。曾会和还在吃早餐,没过几分钟,外面又有爆竹声想起,他又放下早餐,先去敲钟鼓……

 

古稀老人守护文遗,传承文化不应只靠个人“守护”

保护文物就是守护一个地方属于自己的灵魂,就是守护一片土地对于自己文明最深刻的爱。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

当前,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文物事业面临着新的任务和挑战。一些地方文物保护方式过于简单化,许多城市在开发建设中,毁掉古建筑、搬来洋建筑,城市逐渐失去个性,导致“建设性破坏”。这说明在新形势下,有时候个人的力量并不能“守护”住我们的文化遗产,更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支持和努力,不断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开创文物事业的新局面。

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我们不仅要让文物留得住,而且要让文物“活起来”。通过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创新方式方法,推动文物保护成果创造性转化,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才能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更好地传承文化、凝聚精神。

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珍视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明,我们才能把根留住、赢得未来。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汇众智、集众力,扎扎实实地做好历史文物保护工作,书写现代文明与文化遗产相融共生的崭新篇章,为民族复兴梦想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文化遗产不应在岁月中失语

傩文化广泛分布于我国的湖南、江西、河北、重庆、四川、云南等地,起源于上古时代图腾崇拜时期,被称为“戏剧活化石”。傩文化历史悠久,久远到我们难以想象,久远到越来越不被人所熟知。幸运的是,还有曾会和这样的老人,因着心中的信念,主动请缨去看守古庙,至今已满十载。然而老人因为身体原因,年后就要离开他热爱的古庙了。就算身体康健,76岁的老人又能守护这座古庙到何时?没有人看守的古庙,能够逃脱破败的命运吗?

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丰富多彩,正是因为这些承载着厚重历史的文化的存在。这些文化遗产中最精华、最具艺术色彩的部分,不仅包涵了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对社会的理解。这些内容在现代化程度比较发达的今天,不仅没有失去意义,反而拥有不朽价值。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傩文化等类似封建迷信的文化遗产已经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甚至逐渐被社会“边缘化”。如果不能及时采取行动,加强保护,也许不久的将来,这些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瑰宝就会蒙尘。因此,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势在必行。

保护文化遗产,政府不能袖手旁观。首先,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当地文化遗产的重视,建立健全文化遗产保护责任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同时可以建立起公众和舆论监督机制,推进文化遗产保护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其次,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通过电视、广播等多种方式媒体宣传,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应经常举办展示、讲座等活动,使公众更多地了解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最后,积极探索、打造以文化遗产为中心的产业,使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

社会在发展,但文化遗产不能丢,我们不能在前进的过程中让文化遗产逐渐失语。相信通过政府和社会各部门的努力,中华民族文化一定会再次绽放异彩。

 

【启示与思考】

曾会和是平凡的,他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但是他又是不平凡的,因为在他的身上彰显了一种精神,一种在当下显得弥足珍贵的精神。在曾会和身上笔者学到了许多。老人家有对已逝父亲的“孝”,有一诺千金的“信”,更有对保护这些人类艺术瑰宝的“义”。现在的社会充满了喧嚣和诱惑,还有几个人能像曾会和这样为了对父亲的承诺,为了老祖宗的东西,能心甘情愿的付出自己的十年时间?老人现在年龄大了,身体不行了,不能再守庙了,但是从老人哽咽的嗓子和红红的眼圈,不难感受到那份深深的不舍之情。

保护文遗不应该是个人的意愿,而是应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上形成各级政府的共识和国民意识。各级政府要放下身段,对地方文化进行系统梳理,出台更多切实可行的保护条例和实施细则,长期有效地保护文化遗产,拒绝打造缺乏生命力的“盆景”,各级政府通过宣传让国民增强保护文遗意识。只有这样才不会让更多的历史文遗不断地消失,不会有更多的“文遗守护人”因年龄和身体的不适带着无奈离开守护的“岗位”。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文化遗产”,相信这句话应该足以唤起各级政府和每个公民的危机意识,足够激发出人们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遗产的热情。保护文遗不应止于古稀老人,莫要等到失去才追悔莫及。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224/86569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