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不要只在“用工荒”时才想起务工者的珍贵

2016年02月25日 15:04

 

【事件介绍】

城市“用工荒”让城里人想念外来务工者

大年初七,新年气氛意犹未尽,上班族已经回到城市,开始假日后第一天工作。然而,一些大城市出现的“用工荒”使许多人真切地感受到了外来务工人员的不可或缺。

都市白领吃不到煎饼果子了

在北京某国企工作的张劲风一早起来上班,却感觉节奏“不对味”。“以前七点半出门,在路边顺便买个煎饼果子当早餐,十分方便。2月7日从磁器口走到崇文门,走了一公里都没看到一家早餐铺,过了个年还真是想念常吃的那家煎饼。”张劲风说。

在北京等一线城市,生活节奏快,年轻人很少在家做饭,尤其是早餐,多数上班族都选择了在路边买蒸包、煎饼、鸡蛋灌饼等当早餐。春节期间消失的早餐摊让上班族们很不适应。

由于许多外来人口返乡过年,一些大城市几乎上演了“空城计”,让城里人一下子觉得没了往日的方便。

常年在青岛市出摊卖油条、豆浆的张自钟告诉记者:“忙活了一年到头,理应在老家多陪陪老人孩子。”

一位在太原市开小吃店的外地店主表示:“要开业怎么也得等过了正月十五,在农村,不出十五都叫年。”

老板当起“外卖骑士”

农村务工人员返乡过年,带来的是一轮“保姆荒”“护工荒”“外卖荒”。

济南市民杜浩斌是个宅男,从胶东老家回到济南的住所之后,习惯性地打开手机外卖软件订餐。但是尝试了多家餐馆之后,发现接单商家寥寥。

记者在尝试订购一家熟悉的餐厅外卖米线时,居然发现是餐厅老板亲自上门送餐。这位李姓米线店老板无奈地告诉记者:“没办法,年前与我们合作的‘外卖骑士’很多都回农村老家过年了。”

在上海市民谢月的网购订单上,一份准备情人节送出的礼物一直没有更新状态。她打通快递派件员的电话,才得知原来这名农村小伙子还没有来上海。

在北京,由于小时工短缺,多家家政公司春节期间已经将日薪提高到500元以上。春节前后的家政市场中,以替班保姆最为紧缺,对于有老人和孩子需要照顾的家庭,保姆几乎已成刚需。

杜浩斌很有感慨:“平时不起眼的派送员、小时工、清洁工,对于城市太重要了。”

 

 

不能只在“用工荒”时才想起他们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贺雪峰说,风雨无阻的快递员、建筑工地的工人、蹬人力三轮的车夫、摆摊设点的小贩、走门串户的修理工、车间里的工人、饭店服务员、搬家公司的搬运工……这些工作是靠辛勤劳动谋生的农民工在城市的存在方式。他们干的多是城市人不愿意干、不屑干的脏、重、险、累的体力活。

“我们不能只是春节时才想起他们。”贺雪峰说。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彭剑锋表示,春节阶段性“用工荒”只是让人们感受民工作用的一个社会当口,想要真正关怀外来务工人员,还需要制度性改革。他指出,目前实行户籍、住房、医疗、就学等城乡二元制度令大部分民工难有归属感。

有分析人士指出,城市生活成本的增加也让一些务工人员选择离开大城市。

阿里研究院专家陈亮表示,随着城市移动端消费的快速增加,来自农村的务工人员绝不是影响早餐摊那么简单,这些辛苦劳动的人也不应只是在春节前后“用工荒”时才被发现。

 

用优惠政策来“怀念”外来务工者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城市的发展,几乎所有大都市都越来越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来完成缔造城市繁华的使命,于是,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了城市,用辛勤的双手耕耘着、付出着、收获着。虽然挣钱的数额上远比在农村多许多,但相比于城市其他上班族群体,他们的收入只能用相形见绌来形容。尤其是在城市这个高消费的环境下,用水、用电、房租、就医、入学等等让许多外来务工者“食不果腹”,成了阻挡他们留在城市里的一座座大山,让许多人望而却步或者选择默默地离开。

然而,当“城里人”因少了外来务工人员而吃不上早饭的时候,当城市里的企业因找不到小时工、清洁工、快递员的时候,大家才突然意识到没有了外来务工人员,生活是多么的不美好和不方便,于是开始怀念他们。正所谓在拥有的时候不知道珍惜,当失去的时候才知道追悔莫及。不能只是在失去的时候才知道怀念,要在拥有的时候,用更加实惠的政策来留住他们。

比如在住房保障方面,政府应该出台更加优惠、具体的政策和措施,让外来务工者有房可住;比如在医疗保障方面,应该加强地区之间、地域之间医疗保障措施的衔接和沟通,让外来务工者在异地也能享受到和家乡同等就医优惠政策,不能擅自提高报销门槛、降低报销比例;比如在子女入学方面,要让外来务工者的子女有和城市居民的子女有享受同等就学的权利,不能歧视和排挤外地人,不能动不动就拿“择校费”说事。

当然,如何吸引和留住外来务工者,让城市更加繁华,或许还有更多的利好政策,笔者只是一己之见。但是,只要各级政府能充分意识到留住外来务工者的迫切性和重要性,肯定能将好事做好。不能只是嘴上“怀念”,心中“不念”。

 

把对务工者的思念响成欢迎的掌声

吃不到对味的早餐,订餐没有接单的商家,情人节送出的礼物一直没有更新状态,找不到替班的保姆……春节里,外来务工人员以回家过年的方式,以自己匆匆离去的背市,让城市感觉到自己的重要,让城里人对他们产生了思念。脏、重、险、累的体力活,那些城市人不愿意干、也不屑干,甚至有几分轻视的工作,托起的却是城市的繁华和光鲜。

“我们不能只是春节时才想起他们。”的确,城市这部庞大的运行机器,外来务工者或许只是一枚枚螺丝钉,或卑微或渺小,但没有了他们,城市机器的运行却会处处受掣。如果把城市比成一个完整的生物圈,外来务工者就是一株株小草,他们衬托着鲜花,丰盈着城市。城市当然需要高知人群,他们是城市的金字塔,展示着城市的高度;城市也同样需要普通劳动者,他们是城市的砖石,让城市有了厚实的根基。春节当口,就是一个横切面,停滞的世界里,固化显示着外来务工者的重要。

把对务工者的思念响成欢迎的掌声,是城市对务工者应有的态度。这种态度,首先需要制度性改革和设计。城市不能再对外来务工者冰冷和拒绝,要敞开自己广博的胸怀,改变户籍、住房、医疗、就学等城乡二元制度,给他们以立锥之地,让他们对城市产生归属感。这是城市的公平正义所在,也是发展成果共享、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城市是我家”成为现实,才能彻底消除城市的“春节之痛”。

其次,除了制度的篱笆,现实的篱笆也同样重要。随着户籍制度等一系列改革的深入进行,城市似乎不再拒绝外来务工者,但这只是似乎。高昂的生活成本和收入的微薄,不断稀释着务工者对城市的梦想,加快着他们离开的脚步。这现实的篱笆,有时比制度的篱笆更难打破。关注外来务工者,留住外来务工者,需要城市的温情再浓一些,对他们的关爱再多一些。

城市亦宜自谋。外来务工者终会成为一个历史名词,各个阶层的人都将找到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城市里脏、重、险、累的体力活却不会消失,未雨绸缪,及早谋划应对之策,有利无弊。

辛苦劳动的务工者在春节前后的“用工荒”被发现,虽是遗憾,却也是良机。督促着城市,把思念变成欢迎的掌声!

【启示与思考】

“用工荒”已经越来越成为一大严竣的现实。而企业应对的办法似乎不多,除了在用工市场大声“吆喝”和涨薪水之外,一些企业甚至找当地党委政府包括民间人士帮忙,以解决迫在眉睫的用人问题。

这些举措不是没有效果,但只能勉强对付一下眼前的困难,而以后呢,同样的困难会不会重来,会不会出现更难应对的局面呢?难说。

由此观之,解决“用工荒”问题,企业恐怕需要计虑长远;而着眼长远,则尤其需要建立在对人的关怀上。

春节期间城市出现的“用工荒”,仅仅是一个表象,其背后折射出来的是种“城市病”,高楼大厦,城镇异化,最终还是为人之负累,缺乏“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即使住着再高的大楼,即使享受着再优越的“城里”生活,也难免会让乡愁带走灵魂,让城市成为没有底气的“空城”。

毫无疑问,在城乡差距越来越小的当今中国,城市要发展,就必须打破“城里”、“外来”的身份壁垒,让外来务工者享受城里人一样的阳光、法律、社会福利,让城市化分工更趋合理。如此,外来务工者才会真正感受到“城市的生活是如此的美好”,同呼吸、共命运才会成为可能,当异乡成为故土,安居乐业、欣欣向荣的城市发展才会成为现实。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225/86585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