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 大讲堂 2016年度
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座谈会上讲话的几点体会
2016年02月29日 11:40
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有1万多字,谈的问题比较多,思想很深刻,需要认真领会。
引言:要做这个座谈会,早有想法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当中提到这么一句话:要做这个座谈会,早有想法。可见,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已经很长时间了。那么,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如此重视这个讲话?我觉得应该从国际、国内的形势进行分析。
从国际上讲,我国目前的国际实力有了很大提升。2010年以后,我国GDP已经位居世界第二,成为了一个经济强国。目前,我国人均GDP达到了7000美元。外国人基本有这么一个共识,中国的经济是发展了,但是中国除了有钱之外,还能给世界人民提供怎样的吸引力?换个角度,用我们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除了不差钱,我们还有什么东西能够吸引其他国家的人民?这个问题非常重要。谈到这个问题,我首先想到,我国上下5000年历史,中华文明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就是以软实力来服人。孔子曾经讲过这么一句话,“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我们最大的特点就是有德。
从国内来讲,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经济发展了,但精神有所滑坡。鉴于此,中央提炼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所跟不同的人群都谈过,在北大谈过,在北师大也谈过,在山东曲阜也谈过。有一个群体比较特殊,就是文艺工作者,因为文艺工作者既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群体,更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人群。因此,习近平总书记讲,早就有准备跟文艺工作者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问题的想法。
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谈我对这个座谈会讲话的看法。首先谈一谈,我们为什么要这么重视文艺,以及文艺在今天的作用为什么这么大。其次,探讨一下,为什么目前我国文艺作品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我主要从思潮的角度解读,分析这些思潮为什么会产生以及如何评价它。第三个问题,说明文化要创新,文艺更需要创新。那么,创新的路径在什么地方?
一、文艺的意义以及作用
(一)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孔子曾经讲过“诗可以兴,诗可以观,诗可以群,诗可以怨。”我认为,兴、观、群、怨,这是对文艺的作用和价值一个比较精炼的解读。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当中曾经这么讲过,“音乐应该学习,并不是为了某个目的,而是为了几个目的,那就是教育、净化和精神享受。”无论是孔子还是亚里士多德都认为,文学艺术首先承担的功能,在西方叫“教育”,在我们称作为“教化”。
1870年的德国街头,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偶然遇到两群东方人,一群是来自岛国的日本人,一群是来自拥有悠久历史传统的中国人。那个小国的人来到德国以后,翻译典籍、制度,进行文化的传承、创新;天朝大国的人来到德国以后,大部分都在学做生意、挣钱。见此情状,俾斯麦预言,30年内,那个东方的岛国必将成为强国;而东方的那个天朝大国必将沦为弱国。不幸言中,1894、1895年的“甲午战争”,清朝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距俾斯麦的讲话不到30年。英国首相丘吉尔曾经讲过,“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意失去一个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对英国的文化影响很大,并且使英国文化在整个世界上的影响非常大。我想,丘吉尔的这句感叹,不仅仅是一个首相的感叹,应该是相当多英国人的感叹!也正是因此,习近平同志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二)文艺是时代变迁的晴雨表。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我们重视自然科学,江泽民同志担任总书记时期,特别提出“几个一样重要”,包括社会科学跟自然科学一样重要。因为经济建设,没有经济学怎么行?依法治国,不懂法学怎么行?建设和谐社会,不懂社会学怎么行?十七届六中全会以后,中央提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些搞艺术的同志认为,搞艺术的就是为美而生存,为艺术而艺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当中这么讲,“整体,当它在头脑中作为被思维的整体而出现时,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这个头脑用它所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这种方式是不同于对世界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掌握的。”就是说,艺术、宗教也是对世界的一种认识形式,只不过有自己的认识方法,其承担的功能有一致之处,就是帮助人们认识世界,推进人们的实践行动,也就是教育、教化的功能。
文学艺术以形象的方式概括地反映了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以及各色人物的性格、命运和思想情感,以及具体的、生动的生活画面,这些都可以使欣赏者从中认识到一定的道理,了解社会生活的现实和历史状况,增长多方面知识。由于文学艺术保留了生活本身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特点,因而具有独特的价值。音乐用音符去反映世界,美术用颜色、线条等多方面去反映世界。无论是文字、线条、音符,都是一种符号、都是一种把握世界、认识世界、传递世界信息的工具。欣赏者通过文艺对生活进行认识,并不停留在感性形象上,而是通过形象所包含的思想的理解,达到对生活本质规律性的认识。换言之,文学艺术对社会生活的把握是通过感性、形象思维展开的,最容易激发人们的情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文学艺术没有理性认识的高度。文学艺术把握世界是以感性、情感的方法出现,同时又渗透着理性的思考,所以文学艺术形式在大众当中有受众,很有传播力。从意识形态的角度看,文学艺术是最能够直接捕捉时代精神的。因为时代变迁,最容易变迁的是人的情感、人的生活观念,而对这些东西反映最灵敏的信号就是文学、艺术、诗歌等等。关于哲学,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有一个诗化的比喻:“哲学就像密涅瓦的猫头鹰一样,它总是在黄昏时起飞。”与哲学相比而言,文艺在“清晨”即可见到。只要看文学艺术的变化,就能够捕捉到这个时代的变化。
(三)在重大历史变革时期,特别能深入人心的往往是文学。谈西方必谈启蒙运动,如今西方的政治科学、社会科学、法学基本都是建立在启蒙运动基础之上的。谈启蒙运动必谈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有六大巨匠。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是文艺复兴的先驱者,被称为文艺复兴的三颗巨星,这是文学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被称为文艺复兴三杰,这是艺术的。他们的思想一直影响到今天西方人的政治精神、法律精神。
我国“五四运动”前期的“新文化运动”在打破旧思想、迎接新思想当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辛亥革命的失败让中国很多政客、志士仁人认识到一个问题:我们既要找到新思想,更要让新思想深入人心。如果这个新思想不能深入人心,中国的变革将很难进行。要让老百姓真正了解你的思想,你跟他讲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有难度。但文学不一样,它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号召力。文学巨匠鲁迅当在“新文化运动”当中起了破旧立新的作用,比如《狂人日记》。因为有了“新文化运动”,才能打破旧的思想,让很多人接受、迎接新思想,才能有“五四运动”,有了“五四运动”才有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改革开放初期,小平同志进行了“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大讨论,由此起到了破旧立新的作用。很多人不理解,讨论这个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个问题有多大意义?只有把这个问题搞明白了,人们才能真正理解了“文革”的错误,才能接受新思想。
迎接新思想不是只看这个新思想是不是传到国内了,即使新思想传到了国内,人们还没有“破旧”,就绝对不会“立新”。谈到中国文化的问题,有人这样感叹:中国文化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确,中国文化有这个特点,但是也别过分夸大。中国文化从历史上看具有一定的封闭性。中国文化一般是比较难接受西方文化、外来文化的。所以,虽然现在中国很开放,但是在中国历史上却自以为自己的文化是最好的。我们是世界的中央,我们的文化最好,为什么接受外来的文化呢?
比如,佛教在东汉末年已经传到中原。河南洛阳白马寺名字的来源有个典故,一匹白马驮着佛经最后死在这个地方,后来建了一个寺,叫白马寺。当时的河南应该是中国的文化中心,佛教虽然传到这儿了,但是被老百姓、被主流政治接受的过程很漫长。佛教真正融合到中国文化当中应该是隋唐时期。当然,中国把佛教融入到中华文化之后,也进行了创造性的发展,也创立、发展了一些新的宗教流派,比如禅宗。这也证明一个问题,中国人是能够接受外来文化的,但是他接受外来文化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地很快就接受了。拒收外来文化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中国人的一个特点。
因此,要想一种新的思想被人们接受,不“破旧”怎么能够“立新”呢?仅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大讨论,我认为还没有彻底做到解放老百姓的思想作用。几个文学的浪潮,的确起到了对老百姓思想破旧立新的作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出生的人,都感受到了文学运动的影响。我们印象非常深的,是当时所谓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包括改革文学,这些文学的确起到了破旧立新的作用。所以,现在我还常翻翻北岛、舒婷、海子、顾城的诗词。北岛的“在没有英雄的时代,我只想做一个人”,“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顾城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影响了很多大学生。这就证明一个问题,文学艺术的确在时代变迁的过程当中起了晴雨表的作用,起了先锋作用。
(四)文学艺术不仅是事业,还是战线。无论从国际还是国内状况看,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我国目前经济实力很强大了。但是,国际上对我国传播的声音中正面声音并不强大,而且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唱衰中国、妖魔化中国。相当多的人并不了解中国。我们需要有好的著作、好的作品走向世界、叙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文学艺术承担这个功能,要比理论家、政治家、新闻家的作用大很多。这次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提到,文学艺术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
我国有这么一个现象,就是音乐必谈格莱美,电影必谈好莱坞,科技必谈诺贝尔。值得注意的是,好莱坞也好,格莱美也好,是西方人用西方的标准来推行的一种艺术、音乐、电影。其中也许不一定包含明显的政治意图,但它是用西方的标准来推行的,就是说西方人是用西方的精神来衡量世界各国的艺术的。从国内情况看,我们都在谈话语,中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每个人也提出自己的话语。
所以说,文学艺术不仅是事业,它真的是战线。具体承担着两重战线的作用:一是国际战线,要传播中国声音,树立中国标准;二是在国内要净化舆论,树立正确的辨明是非、真假、善恶、美丑的标准。一段时间以来,近代史已经被搞得面目全非了。甚至有人说要给慈禧太后平反,要给李鸿章、曾国藩平反。相当多人这么分析:李鸿章跟日本人谈判,据理力争,当时日本人谈判就怕李鸿章,如果换个人的话,我们可能损失更大。借着这个理由,有人说李鸿章应该是正面人物。大家知道,他的贡献再大、能力再强,如果做这件事最终是卖国求荣的,也必须接受历史的审判。这些言论的流行说明,中国国内话语激增,各种观点层出不穷,懂内情的也许能够评判,不了解内情的年轻人根本无法评判,是非颠倒。因此,文艺工作者承担的第二条战线的任务是,必须在国内使人们辨明是非、真假、善恶、美丑。
(五)文艺是软实力和硬实力的综合表现。因为文学艺术可以变成产业,它既能吸引人,又能够挣到钱。据说,20世纪80年代,一个英国的大臣向撒切尔夫人汇报一件工作,说,中国目前有大量的电视机倾销到英国市场,严重影响了英国的电视机产业,我们需不需要采取反倾销的办法来对付中国的电视机?撒切尔夫人回答,说,对于一个只能生产电视机,不能生产电视剧的国家,又有什么可怕的呢?!电视剧不同,电视剧提供的是生活方式、休闲方式、娱乐方式,是一套价值观。难怪美国人十分自信地说,只要有三片,就可以打遍天下无敌手,即是:麦当劳的薯片、好莱坞的大片和英特尔的芯片。文艺产业在美国这个国家这么发达,值得我们中国人思考。相比我们中国而言,美国算是一个文化比较贫瘠的国家,然而,一个文化资源贫瘠的国家为什么却是世界文化强国呢?花木兰是我国的文化资源,但是电影《花木兰》是美国的;熊猫是我国的国宝,但是《功夫熊猫》却是美国的。当然,我们也可以拍个《花木兰》,也可以搞个《熊猫》电影,可是能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吗?!美国有着非常强的吸收外来文化为己用的精神,最关键的是,它能够把文化跟科技紧密地结合起来。
(六)文艺是人民精神家园的集聚地。以前我在讲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时候,曾经用三句话这样描写美国:第一句话,把效率交给市场。第二句话,把公平交给税收。第三句话,把灵魂交给上帝。就是不要忘记,市场经济是世俗经济。市场经济以经济利益、效率为核心,它必然导致人们精神失落。那么,美国人是怎么解决精神失落的呢?就是通过宗教信仰的方法去弥补。在我国历史上,没有什么像西方那样典型的宗教。因此,中国人的精神失落,相当多的问题只能靠文化,由文学艺术去承担。这就是说,我们的文学艺术比西方国家,特别是比美国这样的国家,承担的功能还特殊。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格尔茨曾说,文化就是人们认知和情感的地图。我们要文化干什么?我们在社会中怎么生存、怎么前进需要一个地图来指导。文化给我指导人生,给我指导社会,给我改造世界提供了线索,这叫认知地图。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我们引进了西方的高科技,自己的科学也在发展。但是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情感没有地图,我们不知道人生最终的目标是什么,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幸福生活,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值得我们追求的生活。那时,有人认为只要有钱了,肯定就幸福了。现在发现了新的问题了,有钱了,也没感到很幸福,那究竟什么是幸福呢?我们的情感失去了地图。情感失去地图,人生就没有依托,国家就失去了凝聚力。而情感地图只能通过人文科学、文学艺术去担当。
哈佛大学一个学者,前几年提了一个观点,认为无神论者比异教徒更可怕。就是说,异教徒,他怎么说还有个信念,有信仰就有束缚,就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无神论非常可怕,因为他心中没有信念、没有信仰,因此也就没有束缚,什么都敢干,什么都能干。我们分析来看,这基本上就是按照西方标准来评价中国。其中一个关键点是,信念、信仰是不是一定要通过宗教来完成呢?我国大多数老百姓是无神论者,没有西方典型意义上的宗教信仰。我们相信真正理想的世界不是在彼岸世界,而是在现实世界,这就是中国人一直讲的“大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建立这样的理想社会,就是我们的信念,这就是我们的信仰。如果我们把这个当成信仰的标准,那我们是不是可以说,西方人、美国人的信仰也不是信仰?所以,这里面有个非常重要的标准,这就是话语权了。你对信仰有自己的定义,他对信仰也有自己的定义,我们俩定义不同,你把你对信仰的定义强加给我,我当然就像你说的那样没有信仰了!换个视角看,我国思想文化艺术并不是没有市场,在当代,只要把作品做好了,我相信既能叫座又能叫好。
二、当前影响我国文艺发展的主要思潮
(一)后现代主义思潮与大众文化。20世纪90年代,在文学评论界有句话,叫精英文化告退,大众文化崛起。大众文化即是以商业为核心的文学艺术的创新思潮。大众文化并不一定都是低俗的,但是,大众文化很容易低俗。可是,低俗不等于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那么,大众文化何以这么流行,究其根本原因,与后现代主义有关。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前后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一种包括政治学、伦理学、法学、历史学和哲学在内的广泛的文化思潮,是西方从现代社会向后工业社会,也有人叫后现代社会,过渡时期的一种产物。其在20世纪90年代前后传入我国,对我国的文学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后现代主义宣称“三个死亡”,其实是若干个,我今天主要举三个。法国哲学家福柯提出,主体已经死亡,也就是说真正人的标准已经死了;罗兰·巴特提出,作者已经死亡;德里达提出,收信人也已经死亡。对这“三个死亡”的意思,我稍微举个例子,做以解释。
《红楼梦》是个百科全书式的经典,博大精深,为了研究好《红楼梦》,我们成立红学会,研究曹雪芹当时为什么要写《红楼梦》,写《红楼梦》的意义是什么,《红楼梦》真正的涵义是什么。这里做个隐喻,当你理解了《红楼梦》的这些,相当于这本书就是给你写的,那么,你就是《红楼梦》的“收信人”。那么,收信人已经死亡,是说一本著作没有最准确地解读,怎么解读都可以,真正的收信人不存在了。这反映了人们精神的迷失和价值的迷茫。鲍曼在《生活在碎片之中:论后现代道德》中这么说,西方20世纪60年代之前的现代性的人是“朝圣者”。就是说,在现代性时期,西方人有一个人的理想模式,所有人都为这个理想模式去奋斗,每个人都朝圣人去努力。可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对完美人格的形象已经否定了,认为所有的人不存在任何完美人格的追求,人格没有最高的形式,也没有最理想的形式。鲍曼说,后现代社会,人们都是旅行者。旅行者基本的特点是,我今天旅行了,风光无限好,我明天还要走,后天又到一个客栈,风光也很好,但是我还得走。旅行者最典型的说明了后现代西方社会人的精神失落,人生就是过一天算一天,享受当下,我们永远是流浪者的角色。没有了完美的艺术典型,没有了最高的人格境界,那么,我们的艺术追求什么呢?!如果主体真的变成流浪者了,没有更好的追求了,那价值自然就失落了。
(二)解构主义思潮。一直以来,西方人很自信自己的文化,认为是世界最好的文化。但是,三个思想家出现以后,令西方人对自己的文化有了动摇。一个是20世纪80年代的思潮当中,推崇跟叔本华同时出现的一个叫尼采的人物。他有句名言,“上帝已死,重估一切价值。”如果说尼采动摇西方文化,没有把西方文化的整个大厦轰倒。那么,出场的第二个思想家,存在主义大师海德格尔,对整个西方哲学、西方文化进行了彻底摧毁。第三个人物是德里达,他认为,西方哲学是西方文化的基石,而西方哲学有着明显的弊端,即是“逻格斯中心主义”,而“逻格斯中心主义”是彻底错误的。
我们来看,西方哲学有个基础,就是相信逻格斯。逻格斯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逻格斯等于规则。西方人相信世界是有规则的。这跟我国最早的哲学《周易》是不一样的,我们认为世界本来是浑沌的,世界不一定非常明显的有规则,但是西方人相信世界一定有规则,不仅有规则,而且还能够找到最根本的规则,这个最根本的规则就叫本原。第二层含义,逻格斯等于理性。西方人认为,世界不仅有规则,而且人是可以把握这个规则的,因为人有理性。这样,西方哲学就自圆其说了。而德里达提出,要么世界没有规则,要么世界有规则不可把握。这就相当于把整个西方哲学的大厦给推翻了,进而整个西方文化的大厦也就倒掉了。德里达告诉人们,西方哲学相当于唐吉诃德,首先给自己造个风车,告诉你有个人格的最高境界,然后大家在后面追,可悲的是,绝大多数人根本就没有追上,因为还没有追上,人生已经终结了;追上的人则是最终发现,这是一场游戏、一场梦。这种思潮传到我国以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文人都是虚假的,做个小人真快活。文载不了道,不要把文学家捧的太高,文学家就是编字码的游戏,只要有人买,这就是最大的收获。20世纪80、90年代,有作家就说,我们要责难理想,躲避崇高。这些其实就是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主流化。
解构主义还导致另外一个结果,就是形成了你讲正,我就讲反;你讲美,我一定讲丑的风格。很多年轻人把解构主义思潮用于自己的生活,很多文学艺术爱好者也把这个观点用于自己的艺术创作过程当中。
(三)新历史主义思潮。在解构主义思潮的影响下,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形成了新历史主义思潮。新历史主义思潮认为,历史都是虚构的,研究历史是很难的。要想研究历史,只有一种可能,就是通过历史文献和历史古迹去研究。比如说,秦朝不在了,那我可以通过研究司马迁的《史记》来恢复历史。但是,由此又马上得出结论,所有的文献都是思想家根据自己的想法写的,思想家在写这个历史的时候,肯定把他认为重要的留下;认为不重要的去掉;对他有利的留下;对他不利的放弃。由此说来,思想家写的文献也不可靠。依据解释学看,对历史事件、历史古迹,既可以向左边解读,也可以往右边解读。由此,新历史主义告诉你,同样一个历史事实在那儿、古迹在那儿,我既可以向左边解读,也可以向右边解读。这样得出的结论就是,所谓的历史都是虚构的。在这种情况之下,新历史主义思潮助长了一股戏说风潮,也就是“去历史化”。
(四)后殖民主义思潮。后殖民主义思潮也是在后现代思想影响之下,在美国等国家形成的一种思潮,有三个代表人物。在此,我就列一个,叫赛义德,他有一本书叫《东方学》。一个核心概念就是,东方不是东方。现代西方国家对东方国家殖民,既不是经济殖民,也不是军事殖民,也不似以前那样一般的文化殖民。一般的文化殖民,是在东方殖民地推广西方国家的文化;后殖民主义是在东方国家推广他们所理解的东方国家的文化。
举个例子看。西方人理解的中国,最感兴趣的是中国功夫,认为我们中国好象是武侠的国家。我国相当多的电影家冲着美国的需要拍中国的电影。一部《卧虎藏龙》在国际上获了奖,当然也是我们的一个荣耀。但是,中国人看完以后,并不买帐。影片中的镜头,从这颗树头飘到那颗树头,从那颗树头飘到这颗树头,这就叫轻功?!我们国人所理解的轻功的最高境界只可意会,不能言传。只因西方人不懂得其中的奥妙,看完以后,简直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感觉如此之高超。我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一种现象,就是现在我们的电影也好,其他文学艺术也好,有一部分是投西方人所好,因为西方人喜欢这样的中国,我们就拍这样的中国。这是典型的后殖民主义文化。这种现象不仅在中国存在,在其他国家也存在。电影、音乐等若干艺术作品都按西方人要求的标准来拍中国,其实质就是“去中国化”。
(五)消费主义思潮。20世纪法国思想家鲍德里亚写了一本书,叫《消费社会》。他讲到这么一个问题,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进入到一个新的社会——消费社会,消费社会最大的特点不是生产引领消费,而是消费引领生产。这个时候的西方人的家庭需要基本饱和了。诸如:冰箱、彩电、洗衣机都有了,产品过剩,卖不出去了。因此,要先让你有一个需求,促使你去买东西,这就叫消费社会。消费社会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在刺激需求的时候,在需求当中打入文化内涵。比如我有手机了,你怎么再让我买新手机呢?第二款手机出现以后,会有一些著明星给它做广告,以此告诉你,用这个手机的人才是时尚品位的象征。刚买完,第三批手机出现了,然后告诉你,真正引领时尚的是这个手机。就是说,消费社会的特点是制造需求,而且是通过文化制造的。可是,这个文化制造又是带有编织成分的。由此,消费主义思潮助长了网络文化当中特别是在新生代的文化当中玄幻文化和穿越文化的产生。
三、我国文艺创新的路径
我国文学艺术真的走向世界,必须形成自己的新思维、新概念、新理念、新手法。你完全跟在好莱坞、格莱美后面,就永远不会超越它。对于这个问题,我提出三个观点。
(一)正面表达时代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讲文学精品之所以精,即: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我相信,相当多搞文学艺术的非常认同后两个,因为艺术一定要精湛、制作一定要精良。可是,很多人不认同思想精深,认为文学艺术就是为艺术而艺术,艺术跟思想没有关系,其实质就是要“去思想化”。
马克思在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中说:“在宇宙系统当中,每一个单独的行星一面自转,一面又围绕着太阳运转。同样,在自由的系统当中,它的每一个领域也是一面自转,同时也围绕自由这个太阳中心运转。”我国在“文革”时期把艺术完全看作是为政治服务的工具,否定了艺术自身独特的价值,这自然是错的。艺术有一套创作手法,有一套自成的规律,这叫艺术的自转。但是,文艺毕竟离不开社会,离不开对人性的探讨和价值关怀。这也就是艺术在一边自转,还围绕社会在进行公转。因此,在艺术上能否成为一个大家,关键是能不能理解公转和自转的关系,能否身入、心入、情入。
(二)正视社会问题。艺术来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它既能够引领生活,当然也要贬斥生活。艺术以美的形式引领生活是正确的,批判生活也是正确的,针砭时弊也是正确的。可是,当前我国有一种现象,就是把针砭、自贬我们自己当成了重要的价值取向,甚至彻底否定中国,所揭示的完全是人性的负面因素。我国有一部电视剧叫《甄嬛传》,我认为它的艺术是精湛的、制作也是精良的。据说这部电视剧是模仿了韩国的一部叫《大长今》的电视剧。这两部电视剧,从艺术、制作来看,可能相差并不太多。但是,它的思想主题恐怕需要探讨。大长今的经历跟甄嬛的经历基本相似,但是结局不同。大长今基本是以善惩恶,最后以善的力量解决了问题。《甄嬛传》看完以后,感觉本来这个人很善良,最后却慢慢被逼到了恶的一面,在行为方式上也开始以恶制恶。作为一部艺术作品,是要面对受众的,并且受众越大,所要承担的教化功能就越多。很多学生看完《甄嬛传》以后,包括大学生,真的“学会”了很多,认为人与人之间只有勾心斗角,完全没有和谐、善良可言。因此,这样的作品很值得反思。
(三)触及人们的心灵。韩国前总统卢武铉说,2000年或者2500年前,中国文化影响了韩国,最近100年日本文化影响了韩国,最近五年韩国文化深深影响了中国和日本。为什么韩剧在我国有一定的影响力?从《蓝色生死恋》到《我的野蛮女友》,再到《大长今》,还有《来自星星的你》,为什么很多年轻人爱看,老同志也爱看?很重要的就是,触及人们的心灵。韩国电视剧一般描写的是小叙事,基本上以家庭为本位,弘扬的大都是亲情、爱情、友情。换句话说,韩剧更多叙述的是家庭,是跟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而且所表现的更多的是父母应该尊重孩子,孩子应该尊敬父母,兄弟姐妹之间应该有亲情。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当代中国文学艺术没有走向主体死亡,传统文化的主体理念可以为我们的艺术走向辉煌奠定基础。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这应该是我们今天文学艺术的主体价值取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据宣讲家网站报告录音整理
责任编辑:刘斌)
责任编辑:李贤博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229/86601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