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法官辞职信”走红 警示法官辞职背后的问题
2016年02月29日 14:38
【事件介绍】
湖南一法官文言文辞职信走红 法院称正挽留
近日,一封湖南省湘潭市岳塘区法院法官的辞职信走红,辞职信全文几乎都采用文言文,不少网民赞扬该辞职信文采飞扬、作者文字功底深厚,感叹辞职可惜。记者获悉,目前法院还没有正式讨论研究该法官的辞职申请,正做法官的工作,希望能够挽留他。
“久矣疲命于杂务求自在于市井”
记者获悉,该辞职信的作者是岳塘区法院的法官刘献文,目前职务是该院民二庭副庭长,平时他多审理一些合同纠纷、民间借贷纠纷案件。在当地社区举办的“法律大讲堂”知识讲座中,刘献文也曾围绕“民间借贷”等常见的法律问题展开讲解。
从落款时间来看,这封辞职信写于今年2月23日,岳塘区法院的工作人员也表示他们是23日收到的辞职信。在辞职信里,刘献文写道,“入岳法十载,不可谓未坚持,耕耘民商一线,不可谓不专注”,从这里可以看出,刘献文在岳塘区法院从事民商案件审判工作已经有10年了。
在辞职信中,刘献文称工作“久矣疲命于杂务,掣肘各情形,荒于教子,未尽孝心”,尤其“今已累案牍、显劳形,业务未见精进,激情日渐消弭”。辞职信里,刘献文也提到了法官员额制,他说:“虽然不惧司改,夺员额有信心,然不思钻营,伫山底久矣,再十年当仍如是,年逾不惑,忧年华不再,登临无期。”
最后,该法官表示自己将“舍法槌于公堂,求自在于市井”,从事审判工作10年,既没有对不起獬豸(一种象征公平正义审判的神兽),也没有愧对象征正义和法律的忒弥斯女神,“恳请领导准予本人离职”。
法院表示正做工作希望能挽留他
记者2月24日并没有联系上刘献文法官本人。一位跟刘献文多有联系的人士告诉记者,他跟刘献文平时多有交流,因为还没有最终定下来,在刘献文正式离职之前还不方便接受采访,现在他仍然在职,在刘献文离职之后的去向上,根据他了解的情况,暂时还没确定,“作为一名法官,从业务能力上讲,他还是比较强的,别的方面我暂时也不好说太多。”
24日下午,记者致电湘潭市岳塘区法院,法院工作人员表示,他们前天才收到刘献文的辞职信,院里暂时还没有开会研究这个问题,作为民二庭副庭长,刘献文目前仍然在职在岗工作,“收到他的辞职报告后,目前院党组已经派人做他的工作,希望能够挽留他,院里也还没有正式讨论研究,其他方面,他的职务状态也好,出于对他隐私的保护,暂时不便透露。”
媒体梳理:压力大、待遇低或成法官群体离职主因
从2014年开始,法官离职逐渐成为一个备受公众关注的话题。全国各地法院出现了不少法官离职的现象。以上海为例,根据公开报道,2013年,上海法院辞职的法官超过70名,较2012年有明显增加。据调查,这部分离职法官多为35岁至45岁的高学历人才,法学功底扎实、审判经验丰富,不乏中级法院副庭长之类的业务骨干。从2008年到2013年,上海每年平均有67名法官离职。2014年上海法院系统共有105人离职,其中法官有86名。值得注意的是,这86名法官中,有17个审判长,43人拥有硕士以上学历,63人是年富力强的“70后”,都是不折不扣的审判中坚力量。
而根据媒体的梳理,工作压力大、待遇相对低、晋升空间小、职业荣誉感下降等成为法官离职的主要原因。在法官离职之后的去向上,转型做律师、去企业担任法务成为辞职法官的主要去向。
《人民法院第四个五年改革纲要(2014-2018)》曾提出,我国对法官沿用普通公务员管理模式,不能充分体现司法职业特点,也不利于把优秀人才留在审判一线。要坚持以法官为中心、以服务审判工作为重心的法院人员管理制度。并提出将对法官、审判辅助人员和司法行政人员实行分类管理,建立法官员额制,完善法官等级定期晋升机制等。
对“最红辞职信”需要冷静反思
一位基层法官选择了辞职,其辞职缘由,却不过如此简单:他只是不愿被繁琐的日常工作所累,他只是想回家去用心教育子女,努力孝敬父母,以弥补此前作为父亲和儿子的责任缺失。在形形色色的辞职信中,这一封辞职信无疑显得格外有人情味,在轻易之间可以引起旁观者的共鸣。
但单纯的抒情和评论,或许并不是当前最需要关注的。一方面,辞职只是私域内的个体选择,既然新闻中的这名法官以悄然和洒脱的姿态选择了“退出”,我们最应该做的其实是祝福而非其他;另一方面,倘若跳出辞职信本身来看,所谓的基层法官辞职事件早非第一次发生。如此意义而言,更值得关注的,不是辞职信本身的文采飞扬,而是密集发生的基层法官辞职现象。
正如媒体所调查与统计的,基层法官的流失正在成为愈来愈严峻的现实问题。后续调查显示,辞职的基层法官多半来自基层法院,辞职之后,他们多半选择了从事其他行业。
很难说,法官特别是基层法官的密集辞职,就是不正常的流动,但它们反映出的却可能是深层次的问题。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法治社会发展,民事诉讼案件成倍增加,基层法院法官工作量水涨船高,法官加班累于案牍已成为一种工作常态,而他们的待遇并未得到同步的提升。与此同时,尽管司法改革在进行,但现实中的基层法院与法官,仍从属于行政管理的体制。法官的“职业化”属性不够,其本身的职业荣耀感亦显缺失。
我们可以对辞职信的文采抒情,但更需要冷静地反思。一个法官的辞职选择当被尊重,社会流动所带来的好处也应该被看到,但过多的基层法官辞职事件,依旧令人遗憾。上个世纪的诗人曾如此歌颂法官:他们是“把手指放在善恶交界之处,就可以碰触到上帝袍服”的人。如何让他们坚守在基层法院?需要的仍是司法改革的加速,以改革提升基层法官的待遇,以职业化属性的还原让基层法官心怀荣耀。
从辞职信窥视基层司法生态
辞职信的走红,早已见怪不怪了,于众声喧哗中,稍有另类,便能制造出吸引眼球的话题。这封出自法官的辞职信,之所以能迅速走红,除了其身份特征外,更主要的恐怕还是这封辞职信中的“文采飞扬”。
准确来说,文字功底深厚,与法官辞职是否可惜,并没有必然的逻辑关联。毕竟来说,与文字功夫相比,基层法官更值得期待的,是专业的精湛以及内心的坚守。从这封辞职信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个懂得“坚持和专注”的基层司法工作者——耕耘十载,专注于民商法,这还是一个有风骨的司法工作者——初则喜正义之伸张,乐法律得施行,不屑媚俗,安于清贫。只是,历经十载岁月后,为什么会有如今的疲惫不堪呢?
在这封辞职信中,我们能捕捉到一个法官决意离开体制的情怀,而这番普适的情怀,往往是最容易击中许多人内心的块垒,比如“荒于教子,未尽孝心”,情怀所至,总能引起无数人的情感共鸣。而如果再去仔细打量这封辞职信,也不妨碍我们去观瞻当前体制内的基层司法生态。
在辞职信中,他提到了“累于案牍,显劳形”。据媒体了解,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法治社会发展,民事诉讼案件成倍增加,基层法院法官工作量水涨船高,法官加班累于案牍已成为一种工作常态。如此以往,基层法官的疲态也是可以想见的。
不过,在辞职信中,让这位法官决意离开的,显然不仅仅于此。毕竟,“累于案牍”并非独他所有,他还提到了“疲命于杂务,掣肘各情形”、因自己不思钻营,伫山底久矣等等,如此看来,在他日常的工作中,很多事情并不好开展——杂务加身,四处掣肘。作为一名法官,应精钻于审判事务,何来如此多的杂务呢?这些掣肘又从何而来呢?他未在辞职信中有所明示,这是否是备受诟病、来自外界的司法干涉呢?司法权威不再,职业倦怠也会由此而生。
此外,作为一个基层法官,无论是不是为了职业价值的实现,他显然也有职业升迁上的追求,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敢在辞职信中自称从事审判工作10年,不亵獬豸、不辱女神的法官,却不能在职业价值中得到满足。他将此理解为自己的“不思钻营”,原因是否在此,不好就此下结论,但至少说明,在对基层法官尊荣感的建设上,一定是存在现实问题的。
基层司法建设离不开有理想、有追求司法工作者的坚守,而这份坚守必须建立在健康的基层司法生态之上。于此而言,从这封走红的辞职信中,我们尤需慨叹的是,如何为基层司法工作者减负,如何重塑基层司法生态,让司法工作者在理想的坚守中,有正义的尊荣感,有公平的获得感。
【启示与思考】
人才流动本来是一件很正常的事,而这封辞职信却火了。一方面是其文采出众,一方面是当事人丢下被看做是铁饭碗的“法官”一职。不少人为这位法官敢于辞职的洒脱点赞,但在这封辞职信里我们除了看到这位法官用行动实现个人追求的洒脱,也看出些许辛酸与无奈,而这些辛酸与无奈不是个人所有,已成一种基层普遍现象。
“疲命于杂务,掣肘各情形”,这大概是最容易消磨一腔热血的吧。很多年轻人都是报以激情投入到基层工作中的,但基层情况复杂,处理不完的琐事就花费大量的精力,有法律,有政策,但是真正执行起来却会遇到各种情况。基层人员权轻言微,而基层关系错综复杂,牵连甚广,很多时候不得不被动受限,难如当初理想,久而久之,激情难存。
“然不思钻营,伫山底久矣,再十年仍如是”试想这是多么无奈。公职人员晋升比企业更难, “不思钻营”而“再十年仍如是”,想想要过这种一眼能忘到头的日子真是可怕。从另一方面知道在基层投机钻营影响升迁的现象确实是常有的,错过一个机会等很多年,所以有的“敬业公正”之人反而滞基层多年。
“累案牍,显劳形”,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法治社会发展,民事诉讼案件成倍增加,基层法院法官工作量水涨船高,法官加班累于案牍已成常态。拿着不高不低的工资干着超负荷量的工作,同时还要面对来自上级,当事人,社会等多方面压力,这是法官辞职的重要原因之一。基层往往工作量最大,在“十三五”到来之后,各种改革从上安排至下,基层工作人员压力倍增,不少人只得舍小家顾大家,“慌于教子,未尽孝心”,这种情形使得近年公务员辞职屡见报端。
其实,无论是公文体式的辞职信,还是文采斐然的辞职信,都是当事者在深思熟虑后做出的选择。无论辞职者的工作是一般行业还是行政部门,都只是一个职业的代称。因此,不必过度解读当事者的动机,而应该持宽容态度。同时,更应关注的是当下公务员的晋升机制和地方政治生态。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佘小莉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229/86705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