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网友论坛 理论研究

从“建设”到“建成”:中国小康道路之探索

2016年03月01日 11:03

 

2012年11月8日,胡锦涛同志向党的十八大大会作了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成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十八大报告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代十七大报告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虽然只有一字之变,但却寓意深远,给人以激励,说明我们党对小康之路的探索和追求更加自信,也为我们描绘出了未来十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内的幸福图景。这标志着我国小康社会建设进入了全新的历史时期,小康社会如同喷薄而出的一轮红日,正在跃出东方地平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进入了历史的倒计时。《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十三五’规划必须紧紧围绕实现这个奋斗目标来制定。”为了能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奋斗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必须遵循六大原则、必须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从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过程来看,中国的小康之路有着非常清晰的线索。

一、小康的源起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小康的梦想,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小康的建设者和受益者。从历史渊源上说,“小康”一词,最早源于《诗经·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这是古人对殷实宽裕生活、小安康乐日子的追求和向往。而作为一种社会生活模式,小康最早在西汉儒家经典《礼记·礼运》中得到较系统的阐述:“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是谓小康。”当然,封建社会的这种小康是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私有制基础之上。小康思想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演变,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使用的地域范围上说,“小康”是中国的一个特有概念,国际上对“小康”一词都没有明确的概念和定义。

二、小康社会的设计和总体小康的实现

历史进入20世纪,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发展阶段即小康社会,被邓小平同志创造出来。小康社会发端于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1979年关于“小康之家”的描述。1979年12月,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也还是很低的。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就算达到那样的水平,同西方来比,也还是落后的。所以,我只能说,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这是邓小平同志第一次设计我国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和蓝图。考虑到国民经济面临的一系列问题,邓小平同志在1981年后一度降低了“小康”的标准。1981年4月14日在会见日本客人时,邓小平同志指出:“经过这一时期的摸索,看来达到一千美元也不容易,比如说八百、九百,就算八百,也算是一个小康生活了。”1982年,党的十二大向全国人民郑重承诺:到20世纪末要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从此,我国真正拉开了小康社会建设的序幕,踏上了三十年小康路执着不悔的征途。小康之路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马列著作没写过,其他国家没干过,中华五千年历史没有过,于是,我们在探索中前进,在前进中探索。经过两年的探索和思考,1984年3月,邓小平同志指出:“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翻两番、小康社会、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些都是我们的新概念。”1984年10月,邓小平同志又指出:“我们确定了一个政治目标:发展经济,到本世纪末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按人口平均达到八百美元,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这个目标对发达国家来说是微不足道的,但对中国来说,是一个雄心壮志,是一个宏伟的目标。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个基础上,再发展三十年到五十年,力争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

 

在探索的过程中,我们对小康、小康社会也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轮廓逐渐清晰。1986年6月,邓小平同志在会见荣氏亲属回国观光团部分成员和中国内地的荣氏亲属时,谈到了小康的目标,他指出:“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民收入分配要使所有的人都得益,没有太富的人,也没有太穷的人,所以日子普遍好过。”1986年12月,邓小平同志在会见贝宁总统、贝宁人民革命党主席克雷库时再次指出:“本世纪末中国会出现一个小康社会,虽然不富裕,但日子好过。那时国民生产总值可能达到一万亿美元,就是人均达到八百至一千美元。下个世纪,在一千美元的基础上翻两番,达到人均四千美元,还需要花三十年到五十年,设想那时的人口控制在十五亿,那就意味着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是六万亿美元。”由此可见,所谓小康,就是既非很富裕,也非很贫穷,而是处于从贫穷迈向富裕的过程中,是指为中国广大人民群众所希冀并享有的介于温饱与富裕之间的比较殷实的生活状态,即温饱有余而富裕不足。

1987年8月29日,中共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意大利共产党领导人时明确阐述了“三步走”战略:我国经济发展分三步走,本世纪走两步,达到温饱和小康,下个世纪用三十到五十年时间再走一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就是我们的战略目标,这就是我们的雄心壮志。1987年党的十三大明确而系统地阐述了邓小平同志“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其中包含了其关于小康社会的思想。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十三大闭幕后,“三步走”发展战略通过舆论宣传家喻户晓。

经过全党全国人民20多年的共同努力和辛勤劳动,到2000年底,我们胜利实现了“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目标,我国人均 GDP达到了848美元,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圆满完成了既定目标。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但当年世界中等收入国家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水平是2039美元,小康社会建设依然任重道远。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

“三步走”战略走完了第一步和第二步,进入新的世纪,我们要向第三步战略目标继续迈进。但第三步是一个宏伟的目标,怎么走,如何实现,在拷问着中国共产党人。经过认真思考,江泽民同志将邓小平同志的第三步战略目标又进行了细分,提出了一个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他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作了这样的展望:“下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经过五年的发展,2002年1月,江泽民同志对党的十六大报告起草组说,十六大要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这既同邓小平同志的“三步走”战略构想相衔接,也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新的实践体现了邓小平同志关于分阶段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思想。2002年11月8日,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上作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党的十六大报告深刻分析了党和国家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规划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明确提出:“根据十五大提出的到2010年、建党一百年和新中国成立一百年的发展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其中,经济建设方面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我们制定了推进各方面工作的方针和政策。在这一战略任务的指引下,我们掀起了为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而努力奋斗的巨大热潮。可以说,党的十六大对小康社会的规划,继承并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同志关于小康社会的思想。党的十七大又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十七大报告中说:“我们已经朝着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今后要继续努力奋斗,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其中提到“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的硬性指标。报告还告诫全党同志:“今后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坚定信心,埋头苦干,为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础。”从2002年到2012年,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我们取得了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跃上了新的台阶。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出门咱有车,看病能报销,银行有存款,养老不犯愁,日子越过越有滋味。”

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开启

一代又一代党的领导集体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把小康社会建设不断推向前进。历史昭示着未来。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党的十八大提出:“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这是我们党向全体人民作出的坚定承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次总动员,是中国向世界发出的自信的政治宣言。小康社会真正全面建成时是什么样子?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新的要求,规划了新的前景,作出了新的展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尤其是报告中提出的“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两个翻番”的目标更是鼓舞人心,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沉甸甸的责任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中指出:“‘十三五’时期经济年均增长速度达到6.5%,就可以确保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能不能达到6.5%这样的增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内外主要研究机构普遍认为,‘十三五’时期我国年均经济潜在增长率为6%-7%。综合起来看,我国经济今后要保持7%左右的增长速度是可能的。”既然我们完全有能力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那么,通向小康社会的最后一段路应该怎么走?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就已经给出了答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这正是十八大以来各方面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的初衷。

全面小康社会“竣工”在即,看似只是时间问题,但并非唾手可得,仍需我们继续努力。在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只有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才会离我们越来越近。正如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所嘱咐的那样:“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十分艰巨,全党同志一定要埋头苦干、顽强拼搏。”十三五规划建议在结尾也深刻地指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前景光明,任务繁重。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万众一心,艰苦奋斗,共同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

 

三十年小康路,弹指一挥间。这一路走来,饱含了我们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和全国人民的艰辛与努力,浓缩了我国改革开放的辉煌与荣耀,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科学发展、执政为民的理念与情怀。2012年11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在人民大会堂一楼东大厅与中外记者见面时,新当选的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作了重要讲话,他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为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基调,使我们对未来有了更美好的期待。

从“建设”到“建成”,我们沿着建设小康社会之路,走进了建成小康社会之门。建设是过程,建成是结果。从过程到结果,走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幸福愿景如何实现?这需要我们共产党人担负起历史的责任,肩负起人民的重托,带领人民一起团结奋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

从“解决温饱”到“小康水平”,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明确,步步推进,稳扎稳打,透出的是理想和信念,显示的是信心和决心,蕴含的是责任和义务,展露的是勇气和干劲。终点就在前方,未来值得可期。

【声明:本文系本网独家采用稿件,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

投稿邮箱:jst71ztz@126.com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301/86719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