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聚焦教育

教育部“多校划片” 促进教育平衡

2016年03月01日 11:12

 

【事件介绍】

教育部“多校划片” 促进教育平衡

教育部采取“多校划片” 买房入名校成未知数

开学了,一则“教育部放大招,学位房可能白买了”的消息吓到了不少家长。原因是近日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6年城市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到“积极稳妥采取多校划片,将热点小学、初中分散至每个片区,确保各片区之间大致均衡”。众人关注的是,该政策是否会让“拼爹”的学位房变“坑爹”?

学位房被坑?入名校或成未知数

其实,教育部已经不是第一次提出“多校划片”了,去年教育部就先后两次提及。多校划片是指一个小区对应多个学校,根据此次《通知》要求,将热点小学、初中分散至每个片区,确保各片区之间大致均衡。在具体操作中,实行多校划片应通过随机派位方式分配热点学校招生名额。派位未能进入热点学校的学生,仍应就近安排至其他学校入学。

记者了解到,多校划片在北京已经实行。2015年,北京100%小学实现划片就近入学,90%以上初中实现划片入学,每所划片入学的初中90%以上生源由就近入学方式确定。对择校冲动强烈的区域,则采取“多校划片”的方式,西城区和石景山区甚至规定“有房家庭6年内只能协调1名儿童入学”,以期缓解“学区房”问题。

不过,广州基本上是实行“单校划片”,即一个小学对应某个地段,地段内门牌与学校是“一对一”的关系。只有部分城区公办“小升初”派位目前是采用“多校划片”的方式,将多所热点初中分散至多个片区。

所以,如果广州实行“多校划片”政策,家长最担心的就是掷重金买下的小学学位房,今后可能会变成“学区房”,是否能“买房入名校”将成了未知数。 但如果是在名校林立的学区,学位房并不会白买。

如何划片? 并不是“直线最近”

就近入学一般是按照学生居住地与学校距离原则上在3公里以内来算。不过,这次的《通知》指出,鉴于一些地方人口分布和学校布局具有不均匀性、街区形状具有不规则性,就近入学并不意味着直线距离最近入学。

此次教育部要求教育部门根据适龄学生人数、学校分布、所在社区、学校规模、交通状况等因素,按照确保公平和就近入学原则依街道、路段、门牌号、村组等,为每所义务教育学校科学划定片区范围。

根据广州的部署,为未来包括越秀、天河等区都将推行“学区化”建设,2015年-2016年为学区建设过渡期。2017年起公办初中招生方式按各区学区建设方案确定。

天河区目前已经成立了五大学区,很多家长担心天河区的学位房白买了,对此,天河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天河区的学区化并不会打破地段,也不会按照同一学区内摇珠升学。天河的每一个学区都会遵循小学按地段入学,小升初对口直升的升学方式。也就是说,从目前来看,天河区的学位房还会是学位房,不会白买。

而名校集中的越秀区学区化具体方案也在研究之中。据透露,该区学区化要做的是中小学衔接的立体学区。但现在的思路是小学还是按地段入学,小升初按学区派位。

特长生优先? 初中特长生招生减半

不能拼房子,只能拼孩子了,不过这条路可能会越来越窄。《通知》强调,原则上不得跨片区择校,并严控特殊招生比例。2016年,各区(县)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招收特长生的初中所招收的特长生比例,要降到区(县)初中总招生人数的5%以内。

按照广州的政策,到2016年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招收特长生的学校所招收的特长生比例应降到5%以内。这意味着2016年广州小升初特长生招收比例很可能从目前的10%缩减至5%以内。

 

 

多校划片只是“蒲扇降温”

这回,教育部首次在官方文件中提出实施多校划片,有专家说“多校划片政策初衷是为学区房降温”,对此,我想说的是,多校划片只是“蒲扇降温”。

当下里,特别是城市里的小学生,说到“夏天室内降温”,他们会立马想到“空调降温”,再往前便是“电风扇降温”,孩子们几乎没见过蒲扇;其实,过去千百年间,盛夏室内降温的普遍的方式就是“摇蒲扇”,其降温效果非常有限,还累人,而现在的城里的小学生,大多只有在电视剧“济公传”里见到那种蒲扇了。

之所以,一些城市出现天价学区房,那是因为那里有名校,那里有“优质教育资源垄断”。且不说那里有优质的教学设备,仅说“人力资源”,名校有“众多的优秀的教师”,所以才有学生的“人往高处走”,反观之,一些普通学校,教学设备简陋不说,老师们教研气氛不浓,再加上生源水平有限,就面上而言,正因为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公,才导致人们所愤愤不平的“教育不公”。

从城市的发展来看,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北京才156万人,现在是2000万人之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小县城还是北上广深,我国的城市都在“摊大饼”,一环、二环、三环、四环、五环等等,虽说“饼”越摊越大,但由于历史的原因,真正的名校大多仍集中于城市的中心城区。而论及义务教育招生,讲究的是“就近上学”,如果说,你所在的那个小区有那么一所“名校”,或许多校划片,学子们多少还能沾点光;而一旦遇名校集中的“中心城区”,郊区的学子很难沾上多校划片的光,反而因就近上学,还是家住中心城区的学子扎堆上名校,学区房的热潮仍会“涛声依旧”——所以说,就像“蒲扇降温”一样而效果有限,“多校划片”,只是“看上去很美”。

天价学区房的问题所在,其根子不在“学生”而在“老师”。义务教育的名校大多集中于中心城区,其附近想不再有学区房也难。只要讲“就近上学”,“多校划片”只会“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事实上,哪里有“名师扎堆”,哪里就有学区房。

为学区房降温,目光别只盯着学生,而应该“面向老师”,该想办法尽可能让优质师资力量均衡分配:或者,让名校的老师轮岗,每年调出五分之一的教师去普通学校任教,“十三五”内解决问题;或者,让名校去郊区办分校,走“集团化”之路;或者,退而求其次,让普通学校的老师到名校来“跟班进修”,多少也是一种“均衡教育”。

试想,家家户户有空调,谁还愿意“蒲扇降温”,而“名师就在家门口”,谁还愿意去挤那“曾经的学区房”?

 

 

“多校划片”真能为学区房降温吗?

“多校划片”的意思,就是使了个障眼法:让你买的学区房,不确定能上哪个学校。理论上说,这样一来,名校对高价学区房的对应关系被打破,家长有了犹疑,学区房就卖不欢了。

不过,想法太美,现实太难。一来,虽然一对一的关系不存在了,但学区房的概念还是存在的。买了学区房,不见得能上名校,但不买学区房,就一定上不了名校。换句话说,“多校划片”不过是降低了由房子拼学位的概率,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学区房的附加值。二来,一旦“多校划片”,对于已经买了房的,怎么交代?打算买房的可能更要纠结,原来一套房子能搞定一个学区,现在为了一个学位可能要几套房子来博弈。竞价门槛抬高了,有钱人可能不在乎,没钱人倒是“更公平”了。

实际上,“多校划片”并不是什么新鲜事。2014年年初,教育部就曾接下发文件,要求采取“单校划片”或“多校划片”的方式,推进免试就近入学,并在19个重点大城市试点。今年3月,教育部进一步部署,将重点大城市范围扩展增加至24个,要求这些城市所有县市区100%的公办小学、90%的公办初中实现划片入学。不管怎么“划片”,就近是个旨归。但实际上,“就近”只是个相对概念:穷人只有一套房,就近是没得选的,但“狡兔三窟”的多房户,怎么就近,都是心想事成。再说,穷人的房子雷打不动,但是优质学校是可以迁址的,至少可以开个“分店”。于是好学校一乔迁,带动万千房价身价倍增,已成为少数地方“提携新城”的杀手锏。当然,这也是学区房逆势飞涨、保值能力彪悍的根源。

指望“多校划片”为学区房降温,效果也许可期,但终究是扬汤止沸的功夫。只要好的学校鹤立鸡群,只要学区房概念不曾寿终正寝,那么,房子与学位之间的暧昧关系,就不会清朗起来。真要降温,最简单的处方,不过是“教育均衡”四字。把好的老师、好的校长以行政命令的方式,调配到弱质学校,教育资源也改变“厚此薄彼”的配置惯性——那么,都是好学校、都是好学区,房价哪会依附学校而异动呢?义务教育均衡本来就是天经地义的,学区房价格指数,也许是最好的衡量指标。

当然,学区房降价与义务教育均衡,终究是两码事,谁也不能替代谁。但既然要降温,就要当真浇点凉水,别指望“多校划片”能带来什么奇迹了。

【启示与思考】

多校划片,简单点说就是一个小区对应着多个学校。这样一来,即便家长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够入读某所名校而购买了这个小区的学区房,但最终也未必能够分到这所名校里,那么家长购买学区房的动力就将大大减少。所以正如教育系统人士所说,多校划片的政策初衷,就是为了给学区房降温。

客观而言,这项政策的目的很直接,作用也同样很直接,站在家长的角度来说,既然我花了大价钱购买了这个小区的学区房,但是最终孩子却未必能够顺利入读该学区内的名校,那还要不要买房子,就得谨慎考虑一下了。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学区房价格水涨船高,为了孩子入读名校所要付出的各种成本和代价也越来越大,多校划片的作用,还是值得期待的。而之前一些地方教育部门推行的试点也表明,在多校划片政策之下,有些地区的学区房价格确实应声而落,也说明政策收到了一定的效果,这应该也是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这一政策的根本目的所在。

我们不否认政策的现实价值和意义,但是也必须看到这一政策的现实局限性。换句话说,多校划片不但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即便是在为学区房降温、为备受诟病的择校热退烧方面,也同样有鞭长莫及的地方。我们要知道,拥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学区房”仍旧是社会“刚需”,仍旧是众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家长的“心头好”,国家出台某项引导和抑制性政策,家长很快就会想出应对的办法来。

因此,政府不仅要用正确的管理、宣传方式引领家长们走上正常、理智的择校之路,更应继续深入推进教育改革,出重拳将“房坚强”“狠狠拍在沙滩上”,竭力扫清教育资源均衡分配之路上的种种障碍,永葆教育资源“这杆平衡秤”!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301/86720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