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聚焦教育
对待“压岁钱” 不应那么粗暴
2016年03月01日 14:21
【事件介绍】
没收压岁钱孩子出走 民警找到时仍不愿回家
2月15日,记者从福州市公安局城门派出所获悉,9岁福州男孩小聪在过年期间收到近1500元压岁钱,想着可以买好多东西,谁知压岁钱被父亲没收了,怎么讨都要不回来,一气之下便离家出走。被民警找到时,小聪仍不愿回家,对父亲这种行为表示不满。
警方称,小聪家住福州市仓山区城门附近,过年期间,亲戚走访给了小聪近1500元压岁钱,父亲便以“怕丢”为由将压岁钱收走代为保管。2月14日14时许,小聪经过一家玩具店,看到一部价值300多元的玩具车很是喜欢,于是向父亲讨要压岁钱。父亲觉得家里玩具够多了,不愿将钱拿出。小聪在家又哭又闹,父亲无动于衷。随后,小聪摔门而去,父亲以为他只是在耍小脾气,没有在意。
直到18时许,小聪仍没有回家,父母连忙报警求助。因天气寒冷,城门所民警立即发动村干部和保安等力量,冒着大雨四处寻找。20时许,在一家食杂店屋檐下发现了哭丧着脸正在躲雨的小聪。
小聪见到民警,对民警哭诉道:“明明说好了压岁钱只是放他那,我想要的时候就给我,现在怎么要都不肯给,去年也是这样,我不想见到爸爸了!”民警听了哭笑不得,通过解释后,终于说服小聪回家。其父母非常感激参与搜寻的民警和村干部,并表示将检讨自己,改进教育方式,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民警建议:大人们应以尊重和协商的态度,教育引导孩子合理使用压岁钱,培养孩子的理财观念,树立良好的榜样,不可忽视孩子的想法,以免引发意外。
没收孩子的压岁钱,妥还是不妥?
近年来,从媒体报道来看,因压岁钱被父母没收,导致子女极端抗拒的事件时有发生。除了孩子赌气出走,还有向法院状告父母或拨打110向警察求助等。这虽然只是少数个案,但警示家长对待孩子的压岁钱不可小觑。
有的家长认为“没收”孩子的压岁钱天经地义:“孩子年纪小,不懂事,给他钱就会乱花”。这样的观点虽然不无道理,但细加分析就会发现,孩子的过激行为很有可能就是源自家长这样的认识。笔者以为,父母把压岁钱当成额外收入加以“霸占”的做法不妥。
专家表示,作为一项传统民俗,红包承载着亲情和友情,家长没收孩子的压岁钱,会造成亲子间的一种不信任感。而一味不让孩子接触钱,只会导致他们形成错误的金钱观和消费观。
从法律角度看,不满10周岁的孩子属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他们也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如接受赠与等。他们可以在自己的智力范围内进行购物或其他处分压岁钱的活动,家长不能完全剥夺孩子的这种权利。也就是说,父母作为孩子的监护人,确实有权替孩子管钱,但如果打着代为保管的旗号,把孩子的压岁钱给“充公”了,这种做法是违法的。
一般来说,小孩子还是愿意把压岁钱交由父母保管的。问题是,当他们想消费时,可能会与父母意见相悖,从而引发矛盾。比如,报道中的小聪想买自己喜欢的玩具,因价格太贵,遭到父母拒绝,他觉得父母不讲信用,使他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于是赌气出走。
因此,家长不能以自认为合理的借口,阻止孩子消费。应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进行耐心教育,尊重孩子意愿,多与孩子沟通,引导他们合理使用压岁钱。可以利用这一教育契机对孩子适时进行“惜财教育”,引导孩子学会理财、助人和感恩等。让孩子明白,压岁钱不是从天而降的一笔“横财”,在你收到一笔压岁钱的同时,父母也会有付出。压岁钱不可随意挥霍,放手乱花。
不妨把“压岁钱”作为财商教育的契机
年味浓浓的春节当然少不了长辈美好祝福的“压岁钱”,物质不断丰盈的当下,娃娃们收到的“压岁钱”颇为客观。春节过后,这些钱去了哪里?根据调查,大部分“压岁钱”被自个爹妈以“帮你保管”为由“没收”了,这让不少娃娃“心碎”不已。
“压岁钱”很多父母自然是“责无旁贷”地帮孩子处理了,不仅惹来孩子对父母“保管”可能是谎言的疑惑,对父母强行没收属于自己钱财的郁闷,更可惜的是,“压岁钱”的处理方式明明可以成为娃娃“财商教育”的最好契机,竟也这样悄然浪费了。
身为父母,我们有时候真的很矛盾。一方面我们竭力让孩子好好学习,参加各种才艺培训,期待孩子能够成长为一个“独立幸福的人”。独立幸福当然包括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一条必须有经济基础,经济独立、财务自由,才能进而追求精神独立。但是很多父母却对如何教育孩子掌握“金钱”规律即“财商”教育毫无概念、毫无作为。
金钱是获得幸福的工具。教育孩子学会驾驭金钱这个工具就是“财商教育”。笔者理解的财商教育有两个方面:一是教育孩子了解“金钱规律”。通过帮助孩子积攒、挣取、投资零花钱(存款)等形式,让孩子建立基本的资金运转规律。尤其是对小幼童而言,“财商教育”就是让他们明白钱与他们心爱的玩具之间的关系,以及怎样可以获得更多的“金币”;二是教育孩子学会管理“财产”,这不仅包括对现有“资产”储蓄方式的选择,对劳动换来财产这一基本社会规律的认知,还包括对欲望的延迟满足、对个人行为的自我管理。
“财商”需要教育,并不是说把“压岁钱”直接给孩子自己处理就是好的教育方式。“财商”的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当孩子对买东西要用钱有了基本的概念之后,就可以用储蓄罐的方式帮助他开始“理财”。对自我的管理、对坚持获得美好事物的坚持,这样的品质也可以在对“财富”的管理中逐渐获得。当孩子逐渐体会到“管理金钱”的“秘密”,当孩子在“理财”的过程中体会到自我管理的愉悦,当孩子逐渐能够主动获取财富、主动管理财富,这样的“财商”会让孩子获取终生幸福的强大助力。
引导孩子“管理压岁钱”,才能发挥“压岁钱”祝福孩子快乐成长的真正寓意。
“没收压岁钱”错失了财富教育的机会
孩子将压岁钱看成长辈给自己的祝福,压岁钱理应由自己支配和管理;父母则将压岁钱看成人情往来的组成部分,讲究“礼尚往来”。孩子将压岁钱当成“天上掉的馅饼”,父母则将压岁钱视为“人情债”。价值观念上的分歧,让父母和孩子围绕压岁钱产生了诸多的摩擦和纠纷。
长期以来,“没收压岁钱”成为许多家长约定俗成、心照不宣的“潜规则”。对于孩子们来说,“没收压岁钱”不仅意味着物质上的损失,还意味着精神上的伤害。只不过,在权利失衡的格局下,孩子的利益诉求通常处于一种被忽略、被漠视的境地。这一次,对“没收压岁钱”不满的孩子,以离家出走的极端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许多父母替孩子保管压岁钱,是担心孩子缺乏自制力,乱花钱。可是,这样良善的初衷,如果脱离了真诚的沟通和有技巧的教育、引导,难免会让孩子产生心理落差和相对剥夺感。虽然这些社会化不足的孩子们,对人情往来缺乏经历和体会;但父母却可以通过孩子们易于理解的方式,让他们明白压岁钱不能想花就花,而是要花得有价值、花得有意义。
“没收压岁钱”在本质上是一种“因噎废食”,是一种价值观念的走偏与错位——管理压岁钱是一个很好的财富教育的机会,既有助于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有助于培育他们的理财意识。
在“一切为了孩子好”的遮蔽下,一些家长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来管教孩子。这样的做法尽管富有效率,却不可避免给孩子精神世界的发育和建设带来负面效应。在主体性缺失的格局下,孩子往往成为“被教育”、“被约束”的对象,成为成人意志的施展对象。“没收压岁钱”说到底是一种教育“偷懒”,父母方便省事了,却给孩子留下了心理上的阴影。离家出走的孩子心理失衡,从某种角度上说就是“教育偷懒”的后遗症。
压岁钱并非洪水猛兽,发挥其正功能,离不开父母的爱与关心。一方面,父母应该向孩子解释保管部分压岁钱的初衷,取得他们的理解;另一方面,父母要因势利导,鼓励孩子将压岁钱花在阅读、健身等兴趣爱好和公益活动上,帮助孩子塑造良好的消费习惯和理财意识。一旦财富教育的种子生根发芽,自然会裨益孩子的成长成才。
【启示与思考】
微信抢红包的风头刚过,压岁钱又掀起新“风波”。有因为父母私自挪用春节压岁钱,孩子不服向警方求助的;也有因压岁钱悉数被父母“没收”,离家出走表达愤怒的。本来是带着长辈对孩子的美好祝福的压岁钱,却在不断的演化成新的“烦忧”。
由于孩子年龄尚小,可能无法合理支配自己的压岁钱,所以部分父母采取“代管”的形式。金额越来越大的压岁钱交由父母看管,有一定的合理性。比如,一些孩子收到几千元的压岁钱,却全部用来买游戏点卡。这样做对孩子的身体和学习都不会产生好的影响,父母及时阻止是理所当然的。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如果为了防止可能发生的事情,让孩子失去独自支配压岁钱的机会,对孩子的成长来说,也是一种小小的遗憾。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培养孩子从小学会理财很重要,不让孩子乱花钱,把钱用在刀刃上,培养孩子自己养成节俭生活习惯。在这方面,除了父母长辈身教重于言教外,还要在适当的时候引导孩子学会感恩,合理分配和使用自己的压岁钱。比如:用压岁钱买点营养品给老人,或是一部分钱用于爱心捐款;另外,还可以买些报刊杂志和喜爱的书籍,以丰富自己的精神食粮,这样对孩子今后人生成长都大有裨益。我想,只要父母能正确引导孩子使用压岁钱,把道理说清讲透,孩子的压岁钱就不会成为每年节后的难题。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佘小莉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301/86724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