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重大事件专题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媒体评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传播下的构建
2016年03月03日 14:20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些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主要靠媒体的大力宣传,尤其是越来越普及的网络媒体。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未来与希望,大学生是中国梦的重要实践者,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在当今网络环境鱼龙混杂的现状下,影响力巨大的网络传播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提供了更多机会。
网络传播对价值观形成的影响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了网络传播的快速崛起,网络传播的特性在于开放性、便捷性与互动性,对价值观的影响更为潜移默化。当今社会,大学生要培养的正确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网络传播对此价值观的形成,既有积极的影响,又有消极的影响。
1.价值澄清学派:网络传播的开放性、便捷性为价值观形成提供便利
网络传播对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网络传播的开放性带来了开放的思想观念。网络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整个世界联系在了一起,带来了共享的信息和开放的思维方式。世界各地信息汇集、文化交流,大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更容易培养出包容与开放的思维方式,有利于养成多元文化观念,尊重文化平等。
其次,网络传播的便捷性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创造了更多的途径。网络传播的便捷性一是指信息传播方式简单方便,手机、电脑的普及使受众可以随时随地发布信息;二是指信息传播速度高效快捷,微博、论坛、微信大大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也给信息传播带来了更多途径。这些都为塑造大学生的价值观提供便利。
最后,网络传播可以引导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按照价值澄清学派的观点,价值观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即选择、态度、行动。网络传播一方面传递了多元价值观,另一反面,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大众传媒能通过舆论导向功能、议程设置功能、“把关人”功能等方式传播价值倾向、行为方式与人生信仰,从而有效引导价值观的形成。
2.解构思潮:网络传播所带来的消极价值消解
网络传播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也有消极的一面,主要为三点。
首先,网络发展导致价值观多元化,给价值观的形成带来冲击。纸质媒介、电视媒介等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具有一个共同点:传播方向的单一性。与传统媒介不同,由网络传播发展而来的新媒体具有更强的开放性与包容性,网络传播中对不同价值观的包容程度远超传统媒体,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均会通过网络进行传播。其中,一些不健康的观念会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带来冲击。国家层面上,西方国家的文化冲击使得部分人信仰西方民主,向往西方文明,在政治信仰上面临困境、产生迷惘;社会层面上,网络传播所带来的价值观多元化,使大学生容易产生功利化的追求;个人层面上,大学生中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的盛行和对物欲的追求,不能说与网络传播完全没有关系。
其次,网络中信息存在复杂性,给价值观的形成带来冲击。网络传播的一大特点是信息庞杂,虽然给人们提供了大量所需的信息,但网上信息良莠不齐,难以分辨好坏真假。部分大学生缺乏辨别信息的能力,在网络的信息海洋中迷失了方向。本就被网络传播中多元价值观所惑的大学生,一旦迷失于这信息之海,则很难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最后,网络传播中的娱乐化倾向带来解构思潮。这是一个娱乐至死的年代,大众不再追求深度与意义,精英文化被鄙弃,庸俗主义大行其道。一切都在被消解被解构,迷惘的大学生在浅薄的娱乐文化消费中消解崇高,价值观毫无价值,这也是如今网络传播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带来的重大问题。
网络传播如何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创新高校教育模式,二是净化网络传播环境,三是加强舆论导向作用。
1.祛除媒体的神秘面纱,将大众传播理论等传播学课程设置为公共必修课,正面引导价值观形成
价值观的形成不仅有赖于社会环境的潜移默化,更要依靠教育的引导作用。如何规避网络传播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发挥其积极作用,需要高校的密切配合。
旧有的价值观教育模式以单向灌输为主,学生被动接受老师的说教,枯燥乏味,学生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网络传播环境下,旧有的单向式灌输已然不适应新的开放交互的传播环境,教师需充分利用网络媒介,与学生交流互动,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网络传播带来多元价值观,同样需要高校教育模式的创新。传统的教育模式专注于宣传单一的价值观,而在网络传播中,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学生尤其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教师应以包容开放的心态承认不同价值观的合理性,同时,以正确价值观为主导,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摆脱多元价值观所带来的困惑与迷惘。
此外,高校教育需提高学生的信息筛选能力与自我修养。新环境下,高校在正确引导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可将大众传播理论等传播学课程设定为公共必修课,让大学生对媒介传播的理论和实践有相应的理解,客观面对媒体和媒体传播的信息。
2.建立信息发布责任体系,规范公共信息传播,净化网络传播环境
网络传播带来的庞杂信息良莠不齐,公众真正需要的信息夹杂在大量冗余信息中,难以辨别。由于网络传播在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因此网络中的信息对其价值观形成起着引导性作用。但是,网络中充斥着大量的负面、色情、暴力的信息,娱乐性文化消费的内容也不在少数,这些信息将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造成消极影响。因此,应当一方面要求大学生提高自身修养与个人素质,学会从网络传播的庞大信息中筛选出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另一方面则需要政府、社会和高校齐心合力,净化网络传播环境,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筛选能力需要高校配合,网络传播环境的净化则需要政府与个人的共同努力。若不纠正网络传播中的错误、有害信息,势必会污染整个网络传播环境。只有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完善信息责任立法,建立信息发布责任体系,规范公共信息传播,才能营造健康的网络传播环境,规避有害信息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产生的消极作用。
3.主动引领,加强舆论导向作用
如今的网络传播已成为各种信息舆论的汇集地与发布中心,管理者需时刻关注网上的敏感信息与热点新闻,主动引导网络舆论向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从而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项目基金:2013年乐山市社科联项目“乐山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索”(项目编号:SKL201326)
(作者单位:乐山师范学院)
责任编辑:张少华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303/86754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