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聚焦教育

替儿求职的背后是家庭教育之殇

2016年03月03日 15:53

 

【事件介绍】

替儿求职的背后是家庭教育之殇

父亲替儿子跑招聘会:他太辛苦了 还在家睡觉

“我儿子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做财务,这是他简历。”在华中人才举办的“春风行动”招聘会上,一位头发花白的“求职者”向招聘单位推介自己的儿子。面对招聘人员“您儿子怎么没来”的疑问,这位父亲很坦白:“他太辛苦了,还在家睡觉。”

大概是不太好意思,老人并不愿意向记者透露自己的名字,只说今年50多岁,家住汉口。儿子去年本科毕业,学财务的,现在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经常加班到半夜。心疼儿子工作太累,他想让儿子换份工作。“前几天他自己来过,没看到合适的。”

“现在怎么成了家长帮儿子跑招聘?”记者在现场看到,虽然感到诧异,但招聘人员还是礼貌地接过老人的简历,问了老人一些基本情况。招聘人员告诉老人家,如果他儿子有过帮企业上新三板的经验,在求职市场上还是很有竞争力的。至于工资问题,还是要跟他儿子面谈。

老人家当天只带了两份简历。考虑到这家企业在光谷,离家太远,他又将简历拿了回来,最终选择了另外两家在汉口的公司送出了儿子的简历。

当天招聘会上,记者还看到另一对帮儿子跑招聘的父母。两位老人说孩子本科学校不太好,去年考研没考上,今年又考了一次,现在在家等通知。“让他来找工作死活不愿意,说学校不好没人会要。我们帮他来看看企业是不是只看文凭。”

“父母帮子女跑招聘并不少见。”华中人才副总经理薛莉十分不认同这种做法。她说,作为成年人,参加招聘会是步入社会的第一步。如果连这都要依靠父母,企业会质疑应聘者的交际能力,绝大多数单位都不会考虑纳为己用。

 

 

替儿求职折射家庭教育“软骨病”

新年假期已结束,经过数十日的休息调整,大部门工作者又要踏上辛苦就业、创业的征程。也正是在这冰雪融化、万物复苏的春头之时,各地的春季招聘会便会如约而至。在人流窜动的茫茫人海中,一头白发的“求职者”在华中“春风行动”招聘会上引人注目。

这位年过半百的大叔是为儿子求职而来,其不满儿子现有工作,觉得太辛苦,想让儿子“另求高就”,可儿子却自卑感“爆棚”,觉得自己文凭不足,不愿到招聘会吃“闭门羹”,只好“亲自出马”为儿求职。这位老父亲背后其实站着千万个如此爱子心切、煞费苦心的父母,为了孩子们找到一份好工作,他们甚至比当事人还着急,类似这种“父母为子女跑招聘,孩子却在家里睡懒觉”的现象不止一次发生。如此令人啼笑皆非的招聘乱象缘何频现?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

滑稽乱象的背后是家庭教育之殇。有人用“从小惯、长大管”这六字概括中国式家教,不无道理。绝大多数中国孩子从小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安逸生活,无论家境是好是差,父母都会用尽全力为孩子们置办好能力范围内的一切,从出生到上学,从毕业工作到结婚生子,到处有父母们操劳的身影。也正是这犹如“空气”一般无处不在的“爱”让“温室”里的生命变得脆弱不堪,经不起社会“恶劣天气”的考验。老父亲心疼儿子代其跑招聘难道真的可以“淘”到好工作?未必如此。

老父亲如此溺爱儿子,一方面无形之中削弱了孩子原有的优势和竞争力。作为成年人,参加招聘会是步入社会的第一步,如果连这都要依靠父母,用人单位会严重质疑应聘者的交际能力,绝大多数单位都不会考虑纳为己用;另一方面,该父亲对子女的“爱”用错了地方。孩子找不到好工作时父母心急如焚了,读书学习成绩差的时候父母的“督促严管”去哪了?孩子学业无成一方面是其自身不求上进、慵懒散漫所致,另一方面则是失败的家庭教育,孩子从小缺乏正确的家庭引导,其心智、能力等得不到应有的磨练,自然很难“孤身一人”步入社会,独立生活。就像新闻中的“儿子”表现的那样,怕在招聘会上碰壁、吃“闭门羹”,不愿亲自尝试、争取工作机会,如此“懦弱胆小”之“玻璃体”正是“温室派”家庭教育的鲜活产物。这不仅是千万家长们的悲哀,更是身为祖国接班人这年轻一代的悲哀。

中国式家教之“软骨病”是时候该好好治一治。良好的家庭教育理念不仅会带领孩子走上正路、少走弯路,更会于无形之中影响几代人。家长在教育孩子、宠爱孩子时,不妨常思量哪些爱是真爱,那些爱不宜过头。

 

 

父亲替儿跑招聘会背后的真问题

时下父母帮子女跑招聘的事并否少见,而是时有所闻。各种场合招聘会上,不时出现了父母“代跑”的身影,关于父母越俎代庖的嘘声又起。在大学生独立能力和独立意识是否欠缺争议的背后,我们不得不关注,这些角色错位中折射出的社会集体焦虑以及种种的现实窘境。

父母心疼儿子工作太累,他想让儿子换份工作,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是这样做实际上不是在帮忙,而是帮倒忙。作为成年人,参加招聘会是步入社会的第一步这样一件大事不应该有父母代劳。如果连这都要依靠父母,企业会质疑应聘者的交际能力,认为这些毕业生缺乏自觉意识和独立能力,连毕业求职都要父母代劳或陪同,让人怀疑他们今后的工作能力。也给用人单位留下一个不好的第一印象,绝大多数单位都不会考虑纳为己用。如果大学毕业生到招聘市场的胆量都没有,那以后很难在企业生存下去。

当前,很多大学生因为“专业所学与社会需求”不对口,或非“名校”出身,而宁愿“寄居”在学校或者“蜗居”在家里,也不敢“越雷池半步”。他们在就业上的“高不成、低不就”诱发了个人心理上的就业恐惧,影响了自身对就业机遇的恰当把握;另外很多人家庭条件优越,总想依赖父母,找工作“眼高手低”的现象较普遍。

家长越俎代疱目的是为孩子“把舵”,但他们显然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父亲替儿跑招聘会并非正常现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些高校毕业生“断乳期”在延长。家长在子女就业问题上,应成为向导、做引导,而不该当“领导”,多关心不是做陪伴,多关爱不是常唠叨,多参考不是做决定。

父亲替儿跑招聘会,不仅是父母的越俎代庖,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诸如应聘者有自卑心理,在一些招聘单位招聘中,长期以来困扰大学生就业的“院校门槛”,校历歧视已激起不少怨声,大量非“名校”毕业生甚至将自己的“第一学历”称为“惨痛的代价”、“无法更改的痛”、“难以抹去的污点”。在就业领域,名牌大学成为求职者的准入限制,造成就业机会不公平,还有“十大就业歧视”,让应聘者没有自信心不敢面对而让父母“探路”。

父亲替儿跑招聘会从侧面印证了我国应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2015年我国有749万大学生就业的数字则再创历史新高。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近期监测数据显示,进入市场求职的人员中,应届高校毕业生增长幅度较大,而就业转失业人员有所减少:与去年同期相比,新成长失业青年的求职人数增加15.8万人,其中应届高校毕业生增加了11.9万人,增长20.1%。甚至有大学生戏谑,“毕业即失业”。毕业生应该从各方面磨炼自我,培养独立意识、工作和生活能力。

高校毕业生也要敢于迈出第一步,与其家里窝着“干着急”、“上网”、“打游戏”,当“月光族”、“啃老族”,还不如走出校门、走出家门,出来“闯一闯”,了解一下就业市场行情。让父母出面包办代替,“刺探”行情,看岗位不如自己大胆走出去试一试,只要敢于面向社会作出理性选择,就一定能找到就业的出路。

 

【启示与思考】

作为父亲而言,他对儿子的关爱之情是可以理解的。儿子正在睡觉,可是招聘会已经开始了。这个时候,父亲不想叫醒儿子,想让他美美的睡一觉。父亲对儿子的爱已经跃然心间了。都说父爱如山,我们见证的是父爱的伟大。

不过,话又说回来,作为儿女而言,不能总是依偎在父爱的大山中。小的时候父亲背着我们,小的时候父亲牵着我们,小的时候父亲抱着我们。那个时候,父亲就是我们的大山。可是,我们已经长大了,父亲不再是我们的大山了,他们容颜苍老了,他们目光呆滞了,他们白发苍苍了。我们更应该在这个时候成为父亲的大山。当然,父亲未必需要我们去背着他们,去牵着他们,可是我们能够走出父亲的羽翼,就是对他们沉重负担的最好卸载。

这个世界上很难有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即使有这样的馅饼也不会掉在躺在床上睡大觉的人身上。作为父亲而言,应该清醒的面对现实,我们的父爱再伟大,也不可能照顾孩子一辈子,我们终将会离开这个世界,孩子的未来只能靠自己。而对于孩子而言,也不能总是依偎在父亲的怀里,自己的事情还是交给自己去办。父亲已然老了,我们就别让父亲跟着操心了。他们辛辛苦苦了一辈子不容易。连跑招聘会这样的事情都需要父亲代劳,我们还能干什么?

父爱如山,但是不是如山的父爱都能承担子女的重量。人家可以拼爹,没爹可拼的我们就别到招聘会上去拼爹了。“父替儿跑招聘会”,睡觉的儿子该醒醒了?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303/86757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