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无须对农村“买车族”过多指责
2016年03月03日 16:09
【事件介绍】
农村攀比购车之风堪忧 不少有车族欠巨债
记者春节期间在鄂西山区采访发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出现了一大批“有车族”。这本来是一件皆大欢喜的好事儿,然而据一些村干部介绍,不少农村“有车族”其实负债累累,买辆小轿车并非因为生活富足,而是出于相互攀比“争脸面”。
鄂西山区是劳动力输出重地,仅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每年外出务工人员就接近百万。记者采访发现,山区农村的年轻一代,挣了钱最热衷于做两件事情,一是建房,二是买车。
近几年,恩施州的一些山旮旯里,出现了十分漂亮的小洋楼,白墙黑瓦翘角,引人注目。与此同时,村级公路上的小轿车也多了起来,偶遇交通不畅,甚至排起了长龙。
十年前,恩施州巴东县水布垭镇景家坪村买得起轿车的人可谓凤毛麟角。如今,这个两千多人的小村子“有车族”达数十人。这样的情况在水布垭镇八斗坪村、水坡村也都有过之而无不及。
令人担忧的是,并非每个农村“有车族”都是因为生活富足而买车。水布垭镇多个村的村干部告诉记者,村里不少“有车族”实际上“欠有一屁股债”,出于相互攀比“争脸面”才买车,买车的钱都是“东扯西拉”凑的。
景家坪村一名“小老板”,承包工程连农民工的工资都发不出来,依然买了一辆小轿车。
这种“争脸面”的做法也体现在了驾驶风格上。记者在当地观察发现,这些农村“有车族”尤其酷爱飙车,在狭窄的山路上依然开得飞快,场面惊险。
农村“有车族”多了起来,农村的交通条件却未同步得到改善。水布垭镇八斗坪村、景家坪村的村级公路,仅3米多宽,路面坑坑洼洼,会车异常困难。一些危险的路段,路旁是百米高的山崖,却连个防撞墩都没有。
农历正月初三上午,记者搭乘一辆小货车前往水布垭电站采访。从水布垭镇景家坪村绕山下行时,一辆白色小轿车占道迎面疾驰而来,小货车司机慌忙之中急踩刹车并猛打方向盘避让,导致小货车失控侧翻掉下山崖,幸为几棵树木所挡,才未造成重大交通事故。待记者艰难地爬出货车、爬上公路,肇事白色小轿车早已不知去向。
获知消息后赶来的水布垭镇党委书记田祖立说,农村交通安全始终是干部们的一块心病。山高路远、管理困难,导致农村“有车族”不遵守交通规则的现象突出。
“上面不带头,下面莫想好。”一些村民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解决农村的盲目攀比之风,根子在党风、政风上,“必须以党风、政风之变带动民风之变。”他们认为,党风廉政建设应进一步在基层发力。
农村“买车族”咋就惹了一身骚?
详细看了一遍新华社记者的这篇报道,看完之后心中“五味杂陈”,也不知为何就想说道几句。对于农村车辆越来越多的现象,在记者采访过程中,一些村干部说是买车人“争脸面”,一些村民说是村风气“盲目攀比”,甚至扣上了“上面不带头,下面莫想好”的高帽子。
不否认,这几年农村的车确实多了,而且还保持着一种上升的趋势。买车的多了,情况也就多了,有支付全款的、有按揭贷款的、有负债凑款的,但这都没有脱离一个词语:正常!城市人不也是一样。负债买车有啥不行的?买小轿车就等于攀比?买车怎么就成了“争脸面”?从我这个农村出身人的角度来看,无法理解、无法接受、无法苟同。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随之人们的生活品质和精神需求也必将大大提高,这是符合事物变化发展规律的体现。众所周知,城市在交通、教育、医疗等等方面的条件要远远优越于农村,拿出行来说,私家车、公交车、地铁、火车、飞机……众多方式可供选择。可对于农村老百姓来说,出行就没那么方便了,近了,步行、自行车、摩托车,远了,无非也就是大巴车了,要是带孩子、拿行李的话那就更别提了,拥挤、费力、心窄。而有了私家车那就是另一番风景了,方便快捷、空间宽阔、轻松享受,花个钱、买个车、欠个债完全是天经地义,更是自己的自由。
再细致讨论一下“负债累累”这个问题。买车盖房,对于一个农村家庭而言,着实是压力山大,因为收入渠道有限、收入数目有限、收入方法有限,种地、去打工、做点买卖,除了家庭日常开销,凭着一己之力再去买车盖房真心不太现实。而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携手帮助是一种法子和良方,更是一种感情与信任,农村生活就是这样,李家做饭没盐了去王家拿一把,刘家做饭没酱油了去牛家倒一点儿,亲戚之间相互扶持,朋友之间相互帮衬,这再正常不过了。所以,完全没必要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举债买车”之举,更没道理动辄拿“盲目攀比”说事儿。
最后我想说的是交通安全。正常思维没有错,车多了会给交通拥堵、交通安全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是农村交通不安全并不能只归咎于“车多了”。我们必须看到,农村“有车族”多了起来,但农村的交通条件却未同步得到改善,路窄路陡路太破,配套设施不健全,监督管理不到位……我觉得,与其抱有减少农村车辆保安全的心态,还不如想法设法提升硬件条件,畅通行车,共同安全。
总归,说一千道一万,农村“买车族”绝不该惹一身骚,车多了并不是一无是处,还是别让如此带有偏颇、歧视、自大、主观、误解意味儿的“论断”再发声了。
无须对农村有车族忧心忡忡
家有汽车,在城市是中产的标志,在农村就是攀比的表现?显然,这种对农村的主观猜测,并不完全符合现实情况。
农民买汽车的理由很充分。一,农民确实富裕起来了,中低档汽车也不算贵。二,乡村建成了公路网,可公共交通服务稀缺,有了汽车,就不用把时间浪费在路上了。三,没有房子和汽车,在农村很难娶上媳妇,这既是攀比炫耀,也是无奈选择。四,年轻人不再面朝黄土背朝天了,工作生活需要汽车代步。
社会公众也不应指责农民买车。一个人如何生活是个人权利的私域,挣钱或借钱买车,是农民自己的选择,也是自己承担后果,其他人无需置喙。同时,从经济角度来说,农村市场需要持续不断开发,在这个市场中,农民同样是理性经济人,他们必然会衡量各种利益之后,才决定买或者不买汽车。而且,所谓“攀比”是第三方从道德层面对经济逻辑进行评价,不光驴唇不对马嘴,背后还隐约透露出对农民经济行为的不屑和不满,这是城乡二元体制酿成的思维苦果。
买车属于个人消费,飙车有碍公共安全,只有分清楚两者的区别,并且不因后者而否定前者,才会更客观理性地认识农村的进步,而不是主观臆断之后,带着文艺中青年的范儿,大肆抒发不知从何而来的优越感。简言之,农民买车没错,错的是飙车等恶习,是不遵守基本的交通规则,是驾驶汽车却不懂得轮子上的汽车文明。而这些恶习,在城市和农村均存在。
以此观之,要想让农村“有车族”理性驾车,首先得提供更好的交通服务,比如交警要走出县城,到农村进行巡逻,别让乡村公路成为被遗忘的存在。同时,也要进行交通建设,拓宽道路,在有必要的地方设置红绿灯等。其次就是规范驾驶培训,驾校报名学习或者驾照自学自考,在考察驾驶技术的同时,也要考察安全驾驶思维,都合格了才能发放驾照。这些板子,应该打在提供公共服务的有关部门的屁股上,而不是买车的农民。
动辄“堪忧”难以提供理性的公共议题。我们无须为农村“有车族”担心,这是越俎代庖杞人忧天;我们得为农村公共交通服务不足担忧,这才是燃眉之急。
【启示与思考】
看到有的农民在生活还不够富足的情况下,见别人购车了就也去借款购车。我们是否可以不再简单地将其视为虚荣心态、攀比行为,倒是应该以现代意识、发展眼光对他们刮目相看,鼓励他们这种超前消费行为呢?其实,这种超前消费行为可以使他们“变压力为动力”,在购车后更加勤奋努力地工作的。因此,社会舆论对农民借债购车,还是少点责备多点鼓励为好。
再说,近年来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也需要有更大的消费需求来提振市场,以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只有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增长的势头,就业的增长才能与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形成良性循环。我国最大的消费需求量正是潜在于农民及其农民工之中,鼓励和激活农民及其农民工的消费需求,对我国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增长的意义不言而喻。因此,时下对敢于消费的农民及农民工“泼冷水”是不合时宜、不利于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
既然现在有些农民及农民工的消费观念有所转变与更新,他们有消费热情、也敢于消费,只是其消费能力还有限,那么国家是否可以在财政税收、金融信贷政策上给予农民购车、建房等大宗消费以适当的鼓励和刺激呢?农民及其农民工的消费热情被激活了、消费能力提高了,消化过剩产品和产能的能力也会相应增强,经济下行压力也会大大减轻。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佘小莉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303/86758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