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 文稿 政治
李黎丹:准确把握舆论引导工作的时度效
2016年03月04日 15:27
李黎丹 人民网研究院研究员、新闻学博士后
完整报告:http://www.71.cn/2016/0304/868696.shtml
今天我从舆论研究和新闻报道的实践来谈三点认识。
一、新闻舆论工作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
我们知道,每个人的生活半径都非常有限,我们对整个社会看法的形成,很大程度都依赖于新闻媒体。所以,新闻舆论也被称为社会的皮肤。我们接触到的信息如果有偏狭的话,会对我们的世界观造成很大影响。最近,有一个学校在做调查,是关于当今社会中青年普遍存在的“习得性无力感”。比如,当今的“拼爹”时代,可能在人生的起跑线阶段,就已经决定了一个人未来的上升空间。如果这样的论调流传过多的话,确实会影响人们对整个社会的信心和看法。
所以,在新闻宣传的时候,需要每一个发布新闻信息的人要有一个基调、压舱石或者定音骨的概念在里面,应该发布什么样的信息,是不是对全局有一个比较理性的认识。所以,我觉得强调大局大势确实对新闻舆论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二、准确把握舆论引导工作的时度效
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我觉得新闻舆论引导也是这样,确实是“若烹小鲜”,为什么这么说?这里面提到刚才大家反复强调的,也就是时效度的问题,要在什么时候发布什么信息?说不说?说多少?说多长时间?怎么去说?这确实对新闻舆论引导来说非常重要。人民网做过一个比较成功的关于新闻舆论逆转的案例,就是关于去年湘潭产妇事件,当时说医护人员都不见了,舆论骂声一片。第二天,人民网进行了实地的采访和调查,现场求证,发现医院确实该做的事情都做了,而且当时家属的情绪相当激愤,为了避免产生更大的冲突,医护人员到旁边休息了。在这样及时的发声下,整个舆论产生了比较大的逆转,这样大家对这个事情就会有一个新的理解和认识。
刚才胡教授提到一点我非常认同,就是在网络舆论形成的过程当中,情绪结构是非常重要的推动因素,没有人会说某个事件到底是怎么样的,它的细节完全不完全,真实不真实,网络舆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的快乐。一个事情一旦发生了,人群会马上对它有一个相当固定的认知,然后发泄自己在生活中的种种不满。
一个很典型的事件,在一个地区,一个警察跟一个民众发生了冲突,大家不管谁对谁错,呼啦一下涌上来上万人,指责这个警察。刚才教授也说,一看到宝马就联想到小三,现在社会中确实形成了这样的一种刻板印象。在网络舆论生发的过程中看到非常强烈的二元对立,不管怎么样,肯定会形成强弱的对立。比如,医患之间,之前我们也做过调查,确实不管事件到底怎样,大部分人肯定会认为医生无德。
当下对某个事件全面的、理性的认识是缺乏一个声音的,我们出来说话的时候,对于时度效的把握特别重要。因为现在,在网络舆论中很多是次生灾害,我们发声要及时,但是这个及时也不是完全不变的真理,这还要建立在我们对某个事件要有比较全的了解上。
三、讲好中国故事才能“成风化人”
讲好中国故事,这个我特别认同,比如,在新闻舆论宣传上面,我觉得今天的座谈会特别好,大家讲起来有实例、有观点、有思想、有人物,是寓教于乐的一种形式,我觉得在新闻宣传上面也特别需要这种形式。为什么大家在讨论网络舆论的时候,会形成那么明显的、强烈的情绪结构,二元对立结构,其实这和我们对事件本身的报道和对人物的认知有很大的关系。
比如,这个人我可能离他很远,我只是听别人说他到底是什么样的人,那我对他的看法是一种;当我很了解他时,他的细节对我来说呈现了很多,他对我来说是一个很鲜活、很真实的人的时候,可能我跟他的互动就会完全不一样。所以,新闻报道也特别需要呈现。
从整个对内、对外传播来看,目前我们需要去提升和发展的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在国内怎么样进行话语体系的转换,就是我们说的能够成风化人,其实就像春风化雨似的,是一种入心的。所以,这就需要在话语的对接上没有障碍,要很自然的接触。对外也是,我们需要熟悉世界通用的语言。其实我觉得国外对于中国的东西其实还是挺感兴趣的,像我们人民网的推特帐号也有超过1500万粉丝。其中有三类的信息他们非常喜欢,第一个是突发事件;第二个是奇闻异事;第三个是中国文化。那么这些信息怎么样以大家能接受的方式传播出去,其实对提升中国的形象是非常有益处的。
我们有一个很成功的案例,就是中国摄影作品展,当时在日本举行活动的时候,日本的外相和前首相都来了,我们国家的大使也去了,这是一个非官方的活动,我觉得在一种平静、和谐的情况下才能产生亲切感,才愿意认同和亲近,这样一种非官方的公共外交对于整个中国形象的改善和提升都会有很大的作用。
今天简单的说这三点,一个是胸怀大局大势去做信息的传播;一个是把握“若烹小鲜”;还有就是,怎样去讲好故事,讲有温度、鲜活的故事。以上三点,确实是我们在新闻舆论进行引导的时候非常需要注重的。
责任编辑:李天翼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304/86839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