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反腐倡廉

铲除“腐败亚文化”必须零容忍

2016年03月07日 13:54

 

【事件介绍】

铲除“腐败亚文化”必须零容忍

中纪委机关报批腐败亚文化:医疗等领域最易滋生

说起2月19日的就诊经历,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机关干部小赵一肚子委屈——上午8点挂上号,候诊过程中屡次遭遇“人情号”、“关系户”插队,好不容易在下午下班前进了诊疗室,却因为医生有饭局要先走,简单开了个化验单就结束了。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小赵曾带母亲来同一家医院看病,由于托关系找了副院长,一路“畅通无阻”,原本需要一天做完的检查,一个上午全部搞定,医生的认真负责也不在话下……

医疗、教育、社会保障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也是“腐败亚文化”最容易滋生蔓延的领域。记者发现,在医疗领域,除了托关系谋取稀缺的医疗资源和优质的医疗服务外,手术前给医生送“红包”以求关照等现象亦不鲜见。而在教育领域,“腐败亚文化”的滋长,在一定程度上让尊师重教的传统变了味,也玷污了纯洁的师生关系。

北京市海淀区的孙师傅坦言,为了让上中学的女儿得到老师关照,逢年过节、老师生日都会“表示表示”,除了送礼,还择机请老师吃饭甚至旅游。

“老师不找你要东西,但不送的话,就怕一些对孩子有利的发展机会,老师不想着你了。”对于潜规则,孙师傅既看不惯,也为之所累,但又不想打破,毕竟老师对他女儿还算不错,而且这种现象“太普遍了”。

也有“主动要”的事例。2014年9月,黑龙江省依兰县高级中学一名班主任,就因学生未向任课老师赠送教师节礼物在班上大发雷霆。另据反映,尽管禁令严明,一些地方仍有个别教师利用手头的职权寻租,小到排座位、任用班干部,大到保送生选拔,等等,严重影响了教育公平公正。

“做个手术得塞个‘红包’给医生;想调个好班级得送条好烟给校长;好不容易迎来改革红利,办个农村医保、社会养老保险,申报个扶贫指标,还得把村干部伺候得吃好喝好……是腐败风气污浊了人性,还是人性本污浊?!”江西省上犹县的肖先生表示不解。

医疗、教育、社会保障只是一个方面,“腐败亚文化”触角延伸之长、覆盖之广,令人震惊。但仔细一想,却又在“意料”之中,甚至近在身边。

在一些地方,考驾照的过程中也伴随着潜规则。媒体曾这样描述:“从报名到拿本的每个关节,都少不了要奉上一些‘孝敬’。最寻常的情节,是学员中的‘老大’组织大家凑份子钱,送给师傅‘意思意思’。倘若‘意思’不到,接下来发生什么就不难预料了。”

不送礼,难办事。据央广网披露,河南省鹿邑县某镇村民刘先生在给二女儿的孩子办户口时,给户籍民警送了两百元钱,不到两天就办好了。在给大女儿的孩子办户口时没有送钱,从2015年10月份到今年春节,到派出所已经问了五六趟,得到答复都是“正在审批中”。

而在一些不为常人熟悉的领域,“腐败亚文化”也没有止步。

江西省莲花县纪委干部李小斌告诉记者,今年春节期间,他从一位刑满释放的亲戚那了解到,在监狱里,谁后台硬,谁有关系,谁给的钱多,谁就能得到好待遇。否则,就是冷眼相看。如果对狱警孝敬“不一”,就会有麻烦,比如有时就是一顿臭骂……

比已经发生的事例更值得警惕的是“腐败亚文化”带来的价值观的扭曲,“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不良思想的萌动。

一位来自三四线城市的公务员告诉记者,对于“腐败亚文化”,自己不仅有,而且“深深扎在思想里”。逢年过节,心中总是忐忑不安,总想着不送点东西给领导,会有不好的结果。

在他看来,身边同事“中毒”更深:“谁谁升副科了、当上领导了,都会成为大家的谈资。谈论的内容一般是这个新提拔的同志是哪位大领导的亲戚,或者爹是谁、妈是谁,恨自己不是,却从不谈及新提拔的同志有哪些优点值得学习。”

类似于此的心态,甚至已出现在校园里,影响着下一代。一位读者举例说,中学里,某某当上了班长,同学间议论,不就是因为他爸爸是领导嘛;大学里,某某拿了奖学金,大家会说,还不是因为跟辅导员关系好。

福建省南安市一位领导干部,由于坚持原则没有为儿子分班的事找学校开后门,被上高中的儿子指责:“亏你还是个领导,比人家一个股长、一个普通干部还不如……”

看清现象,才能认识本质,进而寻求破解之道。祛除“腐败亚文化”,当从看清现象开始。

 

 

以廉政清风驱散“腐败亚文化”

人们对“腐败亚文化”这个词汇可能有些陌生,但它或许早已植根在很多人心中,甚而已成为其践行者。当人们面临一些跟自身利益相关的事时,首先想到的不是凭过硬的本领或明文规定行事,而是找关系、走后门、寻捷径,这样的现象俨然已成为一股潮流。

似乎人人都对腐败深恶痛绝,但另一方面,一旦牵涉到自身利益,人们又习惯于寻找超越规则和制度的便捷途径解决问题。这股“文化”大行其道,投机钻营者获其利,循规蹈矩者受其害,最终只会扭曲人们的道德观、价值观,极大地降低人们对于搞不正之风的耻辱感。

由此可见,“腐败亚文化”无异于败坏社会风气的雾霾,任其泛滥,对于社会公平正义具有侵蚀性和颠覆性。它与主流廉政文化背道而驰,对这股逆流的最好阻击,就是在公职人员中大力倡扬廉洁奉公的廉政文化,以此为全社会树立起崇尚法治而不是追捧潜规则的标杆。在全社会弘扬对腐败零容忍的正义价值观,就会极大地挤压“腐败亚文化”得以存在的空间。

归根结底,权力如何行使,决定“腐败亚文化”是否有市场空间。只有以健全的制度设计管好权、用好权,以严明的法规惩治滥权者,才能彻底根除权大于法、情大于法的流弊,让“腐败亚文化”无处遁形。

 

 

腐败亚文化亟须“零容忍”惩治

设想一下,你是一个普通患者,在医院候诊时屡次遭遇“人情号”、“关系户”插队,好不容易等到进了诊疗室,不料医生有事要提前下班,草草开个化验单就了事。如果你认识医院的医生或领导,待遇就大不一样,原本要一天才能做完的检查,一个上午就全部搞定,接诊医生的认真负责也不在话下。河南鹿邑县某镇村民刘先生给二女儿的孩子办户口,给户籍民警送了200元钱,不到两天就办好了;此前给大女儿的孩子办户口时没送钱,从去年10月份到今年春节,到派出所已经问了五六趟,得到的答复都是“正在审批中”。有关系和没关系,送了礼和没送礼,不一样就是不一样,“腐败亚文化”积弊之深、危害之广,相信绝大多数国人都有深切的体会。

所谓“腐败亚文化”,是指社会上盛行各类容易引发腐败的潜规则及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主要表现为认同、纵容通关系、走后门、权钱交易等潜规则,人们普遍都将权力等同于特权,默认权势者享受的特殊待遇,并渴望有机会分享和均沾。既然视之为“亚文化”,很多人认为它本质上不是腐败,离腐败还有百里之遥,因此不觉得是多么严重的问题,不认为有多大的危害。有人甚至搬出费孝通先生的概念“差序格局”(人际格局像水面上泛开的涟晕,由自己一圈一圈向外延伸,按与自己距离的远近来划分亲疏),认为“差序格局”决定了中国是一个关系社会、人情社会,人与人之间不乏相互关照而富于人情味,没什么不好的。

将“腐败亚文化”美化为人际关照、富于人情,实乃大谬。在盛行“腐败亚文化”的关系社会、人情社会,有关系的人的确可以走遍天下畅通无阻,但没有关系的人却处处碰壁寸步难行,如此亲疏反差有何“文化”可言?你给了对方好处,让对方获得了回报,他就对你满面春风关照有加,但对那些不愿给或无力给好处的人,他就吊着张老脸冷若冰霜敷衍塞责,甚至有意吃拿卡要百般刁难,如此唯利是图有何“人情味”可言?实际上,“腐败亚文化”非但没有正常的人际关照和人情味,反而只会对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造成巨大损害,它离腐败只有一步之遥,甚至与腐败毫无二致。

要遏制“腐败亚文化”滋生蔓延,须从两个方面着手。其一,医疗、教育、社会保障、政府服务等公共服务和公权力领域,要制定严格规范、科学合理的权力运行和办事规程,并进行全面完整的信息公开,充分发挥权力部门部门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的作用,对违反权力运行规定和办事规程的各种通关系、走后门,依法依规予以严惩。比如,对医院优先照顾“人情号”、“关系户”的现象,无论是职能部门暗访发现,还是源于媒体曝光和患者投诉,都必须从严查处,让有关医务人员及医院领导付出巨大代价,方能产生应有的警示惩戒作用。

其次,所有送礼、给好处都应当定性为权钱交易,这种“腐败亚文化”就应当与腐败画等号。不要以为给警察送200元钱不是什么大事,不要以为给医生送1000元红包只是略表谢意,如果真正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对这类送礼、给好处就当以行贿受贿论处,收礼和送礼的人都须依法惩处。香港以政府廉洁和社会廉洁著称于世,一名娱乐记者为了进入电影拍摄现场,塞给门卫300元,结果被判入狱3个月;一名赴港定居的内地妇女被分配了一个公屋单位后,写信给房屋署的一名助理文书主任表示感谢,她在信封里夹了一张100元的港币,结果被判入狱3个月。

只有真正做到对腐败“零容忍”,才能从根本上清除“腐败亚文化”的土壤。

 

【启示与思考】

算不上腐败,却游走在腐败与廉洁之间的灰色地带,若隐若现地存在着,这就是“腐败亚文化”。面对“腐败亚文化”引起的不公,我们一面深受其害,感到愤慨;一面又不顾其他社会成员的反对与指责,在身临其境的时候,却希望成为不良潜规则的受益者,甚至因此有一种引以为傲的神态。这是“腐败亚文化”不断延续、难以被攻克的最大障碍。

“腐败亚文化”牵涉大气候、大环境,比如行风、民风、政风等问题,涉及面非常广,影响非常大。与之相比,公民个人的力量显得非常渺小。在公众的力量不能拧成一股绳,或者难以督促相关方面按规则办事的时候,公民便只好退而求其次,与其蚍蜉撼树,力不从心,不如甘拜下风,有能力就显露能力,无能力就退守一边。这种消极应对,结果就等于助了“腐败亚文化”一臂之力。

因此,祛除“腐败亚文化”,首先,规章制度、有关部门都需要发力。监管的网要织得又密又牢,有关部门执法也要不留情面,对每一件牵涉“腐败亚文化”的事情都要追究到底。同时,要积极鼓励和刺激公众投诉、举报、曝光“腐败亚文化”,还要将“求人”、“托关系”公开披露,以达到树正气、走正道的目的。

去除“腐败亚文化”,归根结底是一场包括社会规则、观念、人心等在内的全方位的改造行动。它牵涉面之广、改革任务之重,注定不可能一蹴而就。而越是在这样的“严峻”背景下,越是要认识到其复杂性与韧性,不可盲目乐观,助推相关改革与廉政建设的奋力前行,才是唯一也是根本之途。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307/86891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