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专题 重大事件专题 “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 最新消息

践行“三严三实”精神 建设金融创新“试验田”

2016年03月08日 11:18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人民银行总分行党委的科学部署和正确领导下,人民银行苏州中支紧密结合辖区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方针政策和总分行的决策部署,不折不扣地持续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从严上要求、从实处着力,努力推进金融创新“先行先试”,把苏州金融市场建设成金融创新的高产“试验田”。

学习篇:深学细照 凝心聚力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中,苏州中支党委将“四专题一强化”融入班子建设和队伍建设中,在规定工作上求经验,在自选动作上求特色,通过专题教育进一步端正作风,凝心聚力,团结向上。

以学促思。抓好专题学习、打牢思想根基,是践行“三严三实”的前提和基础。中支党委将专题学习研讨与理论原著学习、业务能力学习、工作方法学习紧密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开展学习研讨。中支党委先后组织开展了“坚持为民务实清廉,谱写金融 惠民的苏州篇章”,“突出四治四兴,打造好干部队伍”、“严明 纪律规矩,整治作风顽疾”等大讨论。在学习研讨的基础上,中 支党委努力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基层央行履职的思路,抓住苏州外向型经济占主导、城镇化程度高的特点,契合人民银行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人民币国际化以及金融基础服务现代化的一系列改革战略,积极推动金融改革先行先试探索。

以行促知。实践出真知,中支党委一班人通过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来增强学习体会,提高思想觉悟。苏州中支主要负责人曾2次亲自带领党委班子成员全程参与火车调拨押运任务,吃住都在货车车厢,了解一线业务开展情况,多倾听了解一线员工的工作情况,进一步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青年干部学苑讲党课中,中支党委副书记结合自己的成长体会和观察了解,列举了青年干部较为常见的6个方面的“不严不实”表现,引发了青年干部的热烈讨论和深刻反思。中支党委班子成员还深入银行、企业、农户和人民银行县支行一线广泛开展调研,今年以来平均每人调研时间在30个工作日以上。

以省促改。苏州中支党委认真按照“六查六看六整治”要求,对照先进典型、深入分管部门、联系基层群众,认真开展问题排查,在进一步推动解决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上下功夫。中支党委2次召开专题党委会,组织对查摆出的问题进行集中“会诊”,要求领导干部都要以最讲认真的态度查摆剖析问题,把“不严不实”的问题找准。同时,支党委着力将问题整改与推进中心工作结合起来,使查找解决“不严不实”问题的过程,成为强化内部管理、推动金融改革先行先试、助力地方经济稳定发展的过程。如,针对“创业不实,对于硬骨头问题缺乏有力解决方案”问题,提出进一步利用人民币国际化契机,推动使用境内外经济资源等具体措施。

同时,苏州中支党委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切实从严管理,树立“胜任+公认”的用人导向,整治少数“慵懒散”现象,加强纪律监督。一靠理想,二靠纪律,切实提升班子和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创新篇:锐意改革 创新发展

苏州是我国外向型经济高地,2014年全市进出口总值3113亿美元,占江苏省的55%,占全国的1/14,经济市场化、城乡一体化程度高,金融需求多元、层次多样,金融创新的种子能够很好地“落地开花”。苏州中支党委找准金融改革与服务地方经济的结合点,认真落实好人民银行总分行的改革决策,努力打造苏州金融“先行先试”的优势和品牌。

跨境人民币创新业务试点工作。苏州中支党委紧紧抓住人民币国际化的契机,积极利用苏州工业园区和昆山试验区两大平台,不断拓宽跨境人民币投融资渠道,推动跨境人民币发展。昆山试验区跨境人民币创新业务向纵深拓展,2015年6月,台资企业集团内部双向跨境人民币借款业务突破100亿元;2015年7月,昆山试验区跨境人民币贷款试点业务启动,已有7家台资企业办理了跨境贷合同登记4580万元,累计提款2780万元。苏州工业园区跨境人民币创新业务进展良好,工业园区跨境人民币贷款合同累计金额突破30亿元,股权投资基金对外直接投资备案金额1.89亿元。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发展良好,共有6家企业集团办理业务备案,通过跨境人民币资金池累计净流入资金3.3亿元,有效便利了跨国企业集团的资金融通。

资本项目可兑换试点工作。苏州中支积极落实资本项目可兑换改革,推动相关试点工作落地并不断扩大试点政策效应。自2013年在省内率先开展跨国公司总部外汇资金集中运营工作以来,该项工作不断深入推进,目前,试点企业数量从2家扩大到16家,累计集中运营境内外外汇资金超过100亿美元。2015年3月,作为首批三个试点地区之一,张家港保税区外债宏观审慎改革试点正式开展,并取得初步成效,截至9月末,14家区内企业参与试点,累计办理外债签约登记18笔,金额达2.08亿美元。

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试点工作。2013年以来,苏州中支以太仓市“农场专业合作社”这类农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金融创新支持服务的重点,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试点。目前,太仓市金融机构累计发放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1.5亿元。

这些先行先试的探索,一方面,为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和外汇管理重点领域改革探索了方法,积累了经验;另一方面,有效助推地方经济的稳中向好和转型升级,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和认可。

服务篇:忠实履职 服务民生

金融服务民生是践行“三严三实”的重要体现。苏州地区县域经济发达,2014年成为全国城乡发展一体化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为有效满足发达县域地区较高的金融需求水平,中支党委立足实际,积极打造城乡一体化的金融服务体系,实施“金融惠民、阳光服务”工程,普惠金融创新的广度深度继续拓宽。

社会融资总量平稳增长。苏州中支积极发挥“窗口指导”作用,引导商业银行增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截至2015年6月末,全市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为1.96万亿元,比2010年初增加1.05万亿元,增长了117%;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2.52万亿元,比2010年初增加1.37万亿元,增长了120%。苏州中支还充分利用银行间债券市场工具,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全市银行间市场债务融资工具余额从2010年初的40亿元,快速增长至2015年6月的804.5亿元,5年间增长了20余倍。近年来,先后推动“区域集优”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全国首单“三农”专项金融债、全省首单并购中期票据成功发行。

信贷政策导向作用有效发挥。一方面,强化货币政策工具的应用。2013年以来,自主开发“再贴现资金管理系统”和“再贷款资金监测系统”,利用信息化手段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全面监控,推动资金资源优化配置,目前,该系统拟在全省推广使用。另一方面,加强信贷导向效用评估,在做好涉农和小微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科技金融、文化金融、“一县一评”(张家港金融支持转型升级、吴江金融支持新型农业主体)等特色评估工作,基本形成基础评估和特色评估相结合的评估模式。

 

打造“苏银通”服务品牌。“苏银通”指依托苏州市同城清算系统,借记卡客户可以通过银行柜面,跨银行办理苏州大市范围内借记卡个人银行结算账户之间转账和现金存取款的业务。“苏银通”费用低廉,向养老金持卡人免费服务,实现了“一刻钟金融便民服务”全覆盖。截至2015年6月底,“苏银通”业务上线7个月,共计实现业务量29.24万笔,交易资金700. 08亿元,为客户节约跨行结算费用支出358万元。苏州市政府对此项工作给予肯定,中支党委也先后推荐其申报“苏州市中心城市科学发展创新奖”、“江苏省金融创新奖”和“苏州市2014-2015加快推进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优秀成果奖”加强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建设,在苏州市524个无银行网点行政村实现全覆盖,惠及周边178万农民群众。开展ATM“村村通”建设,目前已在昆山、太仓、吴江、张家港实现ATM“村村通”,提升了基础金融服务的普惠性。持续推动金融IC卡多领域运用,推动常熟市率先建设城乡一体化非接示范城市,成为全国首个在城乡各领域3全面实现金融IC卡非接应用的城市。

完善央行经理国库体制。国库信息化建设不断完善,依托全市财税库银横向联网系统,已实现税款扣划实时到账、海关税收收入入库无纸化、出口退税和非计划(政策性退税)无纸化,提高了工作效率,苏州国库电子化工作经验被总行国库局肯定为经理国库的“苏州模式”。推动地方社保基金招投标工作,支持财政局在全国率先开展社保基金招投标管理工作,并逐步向县域地区(昆山、常熟)拓展,提升社保资金管理的规范性和收益性。切实维护国债投资者权益,2014年起在省内率先开展凭证式国债应兑未兑提醒兑付工作,目前,该项工作正在分行系统内推广。

强化征信管理和服务。拓展信用报告查询渠道,市区已有8个代表查询网点正式运行,为市民提供更便捷、高效的征信服务,分流了约40%的查询量;同时,代理查询网点正在向县域地区拓展,大大提升了市民查询效率。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在省内率先启动“政税银”三方合作,与市政府金融办、地税局共同签署《政税银信用体系建设合作协议》。大力培育地方征信机构,支持苏州企业征信公司开展信用信息的采集和整合,加快信用产品的推广和运用。开展农村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推进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和农村青年创业贷款工作,吴江支行推动该区建立1亿元的农村青年创业贷款担保基金。

深化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作为总行在江苏的两家试点单位之一,创新开展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环境评估试点工作;深入高校、街道和社区宣传金融消费知识,苏州中支“党员志愿服务站-金融知识社区学校”在中支机关所在狮山街道某社区首次挂牌成立,为群众提供近距离金融服务。优化人民币流通环境,加强小面额现金管理,建立小面额现金供应直约机制,有效满足火车站、地铁、医院等重点民生用户100%的零钞需求。

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在苏州市政府的领导下,先后参与制定《关于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支持企业破圈解链维护稳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意见,协助地方政府成功处置金融风险事件。深化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已实现金融生态优秀县满堂红。强化金融稳定评估和风险监测分析,在省内率先开展对法人证券公司、法人保险公司的金融稳定评估;完善法人金融机构风险监测制度,建立法人银行机构、证券机构、保险机构金融稳定评估系统数据库;加强对重点行业、地方政府债务、房地产市场、高负债率企业等重点领域风险的监测。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308/86915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