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术中加价” 还是“白衣天使”吗?
2016年03月08日 13:51
【事件介绍】
成都成西医院手术中突然加价引发患者不满
得知做腋臭切除术只需花1000余元,李勇(化名)来到成都成西医院。手术进行时,医生告知需加做两个项目。手术完,院方给出的清单显示,各项费用合计6000元。2月22日,记者介入调查后,院方向李勇退还了3千元。
律师陈庆国认为,若手术中加做的项目不是由突发情况引起,是在术前便可预判的,那么院方应退还加收项目的全部费用。目前,青羊区卫生局已经介入调查。
加做控汗手术 补交2520元
腋臭困扰着18岁的李勇,想着3月份就要去当兵,他在网上查询起来。通过百度搜索,他得知成都成西医院“在腋臭切除方面非常有名”。进入医院官网,打开便看到了腋臭切除术的宣传,点击后,一个对话框弹出,对方告诉他,网上申请后,双侧手术费980元,术前检查98元,药品200元。李勇算了算,共计1300元,“很便宜”。
2月20日,李勇在父亲的陪伴下来到医院,手术前,医生称麻醉药有两种,两人选了更好的一种。加收了500元麻醉费,李父掏出贵宾信用卡,没有输入密码,在POS机上直接刷了1800元。“也许见我刷的是金卡,他们便有了底。”
李勇回忆,术前,医生用一根棉签刮了一下右腋窝,“就判定我的双腋都有腋臭了”,15分钟的检查后,打了麻药,两名医生开始了手术。
手术进行了20分钟左右,医生突然停下,把站在门外的父亲叫进了手术室,称李勇有小汗腺增生,不去除的话会影响伤口恢复,需要加一个控汗手术。控汗手术做一侧1260元,李勇需要做两侧,李父得补交2520元。“虽然有些疑惑,孩子腋下已经切开,怕影响手术效果,我也没办法。”
加做固定手术 再补交690元
手术继续了一会,医生又脱掉手套,走到门外的父亲跟前,说李勇的切除面积大,需要做一个固定皮肤的手术,960元。要是不固定的话,皮肤上会留下很多褶皱,当兵时候,手也不好抬。李父“当时很愤怒,感觉自己像刀板上的鱼肉”,也只能无奈地刷了卡。医生拿出缝合线,李勇“感觉所谓的固定只是缝合了一下”。手术后输完液,两人在回家的路上,讨论了一路。“我们越讨论越觉得没对。”李勇开始怀疑输液的必要性,便向熟识的医生询问得知,不用输液,只用吃药即可。
第二天,再来到医院,李勇拒绝了输液。换药后,医院打出费用清单,共计17项,合计5975元。“两天来,前后花了6000元,跟当初说的千把块相差甚远。”李父气不过,向院方讨要说法。
李父提供的视频显示,院方认为,每个人的身体情况不一样,且手术已经做了,费用收取合理。
拿出笔,在清单上手写着,500元(麻醉费)+2520(控汗手术费)+690(固定手术费)=3980元,“这三项费用是之前咨询时没承诺的,院方愿意退还一半,即是退还2000元。”
记者调查咨询,客服否认会加收费用
采访前,记者进入官网,与弹出的对话框对话。几句简单对话后,对方便说检查费、双侧手术费、药费总共1300元,记者询问麻醉费是否包含在内,对方回应,“已经包括”。记者反复询问,手术中是否会加收其他项目费用,对方称,不会。
采访后,记者再次与弹出的对话框聊天,对方迟迟不肯说价格,反复询问记者的身体情况,聊了20多句后,才说手术费原价2520元,本月内取号就诊可以享受1000元的腋臭援助基金补贴,手术费用减免之后是1520元,术前检查98元,术后有消炎和促进伤口愈合的药物。对方还补充,“请问您有申请过国家援助吗?四川省腋臭患者都可以在我院申请这个援助。”
院方回应管理存漏洞,同意退还三千元
2月22日,成都成西医院院长回应,医院确实存在管理漏洞,日后将加强管理。很多患者对医疗不懂,所以会有些误解。虽然术前介绍的手术费为1000余元,但是每个人的身体情况不同,一些项目要在手术中才能确定是否需要做。当事人手术中加做的控汗手术与固定手术费都是必要的,“做个腋臭切除手术,1000元做不下来,五六千是正常的”。术前的980元是切除大汗腺,之后加做的控汗手术为切除小汗腺,固定手术能让当事人术后皮肤更平整,当事人也在《手术同意书》上签了字。这些项目在滚动显示屏中都有公开。其中,除了控汗手术费2520元的收取与规定金额有些偏差外,其他的都是按照核定价格收取。
他拿出《成都市医疗服务价格》说,费用的收取是依据其中的相关规定,营利性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实行市场调节价,由各医疗机构根据市场需求自主定价。
对此,李父说,当时,孩子正在进行手术,为了手术的效果与孩子健康,他不得不在《手术同意书》上签字,这不是他的真实意愿,“同意书上,术中加做的项目都是手写添加的,事先并没有在同意书中体现”。咨询时,院方并没有告知需要做的项目,便没有尽到告知义务,希望院方将3980元的费用一并退还。
2月22日下午4点半,在记者介入调查后,经双方协商,院方退还李父3000元费用。
律师说法若加做项目术前便可预判院方应退还费用
四川蓉城律师事务所律师陈庆国认为,手术中的项目加收是否合理,需根据其是否为手术中遇到的突发情况而定。假如手术项目是手术前就可以判断的,那么,院方应在手术同意书中列明。假若院方加做了本应可以预测的手术项目,那么院方便是过错方,应退还加收项目的全部费用。目前,青羊区卫生局已经介入调查。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在进行调查之后如果发现医院确实存在问题,将依据相关法律进行处理。
手术台上加价无异于趁火打劫
《三十六计》第五计之趁火打劫:本指趁人家失火的时候去抢东西。现比喻乘人之危,捞一把。白衣天使,救死扶伤,听着就让人温暖,但是总有一些不和谐的“声音”要破坏这份温暖,就如做腋臭切除术中的加钱把戏,把“医生”的美好形象都破坏完了。
对于手术台上加价无异于趁火打劫,不得不说医生把这个时机掐得很准,当手术刀下去以后才通知,让患者只能被动接受,此刻的“手术刀”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美好,是治病救人的“神刀”,此刻的刀是架在患者脖子上的威胁利器,是一把随时能剥去患者生命的“魔刀”,这是明目张胆的“持刀抢劫”啊。
医生选在这个时间“加价”无非是因为这个时机是百分之百成功的,毕竟,患者的家属不可能因为钱而置手术台上的亲人不顾,相反,医生却能为了钱而放下手中救人的手术刀,与你商量价钱,这样的反差不正是“医患矛盾”激化的原因吗?
手术台上加价远远不止是钱的事,更是一个医生医德、人品、良心的事,当金钱来袭,医生就可以把病人搁一边?他们的操守哪里去了?良心哪里去了?什么事能比生命更重要?
医生做手术,需要做哪些项目,多少钱都应当提前告知患者,让患者来决定,医生岂能越俎代庖地为别人做决定。一旦协议达成,即便中间存在意料之外的事情也当先把手术做完再说,这才是医生的第一要务。
手术台上加价是不可取的,不但败坏了医生队伍的名声,更是让原本紧张的医患关系更差了,这样的“趁火打劫”不能止于舆论的谴责中,更应该强化监督,下重手惩治,让他们再也不敢了。
术中加价是对患者选择权的“剥夺”
不得不佩服医生把握加价时机的“精准”:当患者躺在手术台上,已经成为被动的“弱势群体”,此时提出加价,在信息不对称的博弈中,患者会基于手术安全与健康威胁的考量,只能无奈选择妥协,所以此时提出加价真可谓“恰到好处”。只不过,在“任人宰割”的手术过程中,患者已经失去了真正的议价权与选择权,成为术中加价的“牺牲品”。
从医学角度讲,手术的风险及其不确定性,是客观存在的,上了手术台也并不意味着手术价格已然板上钉钉,但这不能成为手术中加价的理由。乍一看来,此次事件中一次手术实现多项目同时治疗,倒也体现了为患者着想。然而,手术并非儿戏,需要医生提前做充分的准备,更应有所预判,哪怕是在手术过程中确实发生了一些意外情况,真的需要患者额外缴纳一些手术费,也要把治病救人放在第一位,补交手术费的事应该在手术结束之后心平气和地讨论,而不应在手术过程中“讨价还价”。
按医学常识,患者要进行什么手术,院方应当在先期检查和论证之后得出结论,其间是否应增加项目,有什么风险,也应在术前一并说明,并履行对患者的告知义务。然而在此次事件中,院方并没有尽到告知义务,同意书上加做的项目都是手写添加的,事先并没有体现,而且,当时患者正在进行手术,为了手术的效果与患者健康,家属“不得不”在《手术同意书》上签字,这也不是家属的真实意愿。因此,术中加价已经涉嫌“暗箱操作”和“变相胁迫”,因为院方没有赋予患者应有的知情权,而在患者“临危”之际,所谓的“选择权”和“议价权”已经名存实亡。
的确,术中加价颇有几分“绑架”和“讹诈”的意味。理论上说,在手术过程中,患者可以不同意、不签字,术前定好的费用,凭什么说加就加。但实际上,无论是患者本身还是在手术室外焦急守候的亲属,没人敢在这个时候跟医生说个“不”字,都得乖乖就范,听话交钱,这何尝不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最佳诠释。患者躺在手术台上,就成了被医方任意“宰割”的对象,在讲求透明、公开的医疗秩序背景下,这种以病人健康为“筹码”、逼人就范的手法,已然成为一种医疗“骗术”。
在医生眼里不能只有钱而没有患者,如果“意在财物,不本性命”,在这样的行医初衷下,医患关系自然就变得紧张。就此次事件而言,原本应该是救人的手术刀,在某些无良的医生手中,却成了“宰人刀”。都说现在医患关系紧张的根源在于彼此的不信任,像这种“船到江心再要钱”的事,哪怕只是发生一两起,都足以让“信任”二字荡然无存,让所有患者对医生都产生先入为主的怀疑和防备。因此,严查术中加价行为,绝不仅是维护一两个患者的个人利益,更是在挽救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重塑风清气正的医德。
诚然,医患关系紧张之下,术中加价不仅使院方蒙上了一层“铜臭”,更因涉嫌变相勒索,而使医患关系愈发走向对立面,因此监管部门绝不能袖手旁观,必须对手术加价行为“动动手术”。首先,要启动追责程序,对于手术费“翻”了6倍,手术价格的变动究竟是否在合理范畴?可能的价格变动在术前有无充分的沟通与告知?显然需要追责。其次,对术中加价行为必须进行规范,医院在给患者做手术之前,必须进行详尽的检查、制订科学的治疗方案,减少手术中的随意性。至于如何避免手术加价遭遇患者误解,或是不良医疗机构利用手术加价牟利,则更需在医疗服务的流程管理与行业监管制度上加强并完善,绝不能允许手术台成为勒索的“道具”。
古代医药学家孙思邈有云: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然而,术中加价或许正是“恃己所长,经略财物”,对于这样的行为,除了道德谴责,更应加强监管和惩治,从而达到震慑效果,否则医患关系就会进一步“火上浇油”。
【启示与思考】
任何的手术,都存在各种复杂的变化,费用的确不可能总是一成不变,医院也需承担一定成本。但问题是,你加价不能在患者正在手术时,更不能不交钱就停止手术,而应该等手术结束后再谈。心平气和的交流与讨论,应该成为最起码的共识。而在手术时就强迫患者或其家属签字加价,不仅不人性化,也有违最起码的医德。
“术中加价”这样的事情,不仅为法律法规所不许,也为公众所憎恶。但即便如此,其依然频频发生,且在全国各地都有上演,其原因何在?这就在于主管单位对这种行为的惩治力度太小。“术中加价”的事情一发生,多数情况下,都似乎是一个或少数医生为此负责,但问题是,这样的事情真的是几个医生就能做到的吗?退一步说,即便就是几个医生所为,医院就没有一丁点的责任吗?主管单位也没有半点责任吗?
答案不言而喻。别让“手术刀”成为“宰人刀”,医生的天职是救死扶伤,这样的观念,应该是一种常识,也应该被充分信仰,但遗憾的是,现实社会中,部分医生与医院的职能似乎有所异化。要杜绝“术中加价”这样的恶行,一方面,自然要靠医疗人员的道德觉悟,需要加强宣传教育;另一方面,也要靠外部约束,需要对医生、医院、主管单位等涉事人或涉事单位进行严惩。毕竟,有强有力的惩戒才会有足够的震慑,也才有可能杜绝“术中加价”之类顽疾。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佘小莉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308/86929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