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基层执政
上海烟花“零燃放”值得学习!
2016年03月08日 15:24
【事件介绍】
上海春节烟花爆竹“零燃放”的背后
2月12日零时刚过,家住杨高南路5055弄的“新手妈妈”唐女士听到女儿睡梦中发出的轻声呢喃。为孩子免受烟花爆竹打扰特意安装的双层玻璃窗透着缝,清新的空气流动起来。她看了看手机,空气质量指数显示为“25,优”。
平静与安宁的背后,有4万余民警的辛勤付出,有30万平安志愿者的守望相助,也有全市居民的积极配合。
记者从上海市公安局获悉:2月6日至13日15时,未发生因燃放烟花爆竹而造成的火灾事故。春节期间,外环以内区域基本实现烟花爆竹“零燃放”,外环线以外区域烟花爆竹燃放明显减少。
在一些市民看来,今年春节烟花爆竹基本“零燃放”背后,城市依法严管水平、市民法治意识和共治理念正在不断提升。
依法严管:处罚劝阻违规燃放491次
对于放不放鞭炮这件事,市民张新亮曾经十分纠结:“现在的居住环境真不适合放炮仗,我自己的车也被炸过。可是这么多年传统完全放弃又有些不习惯。”
今年1月1日新规落地,住在中环线附近的张新亮家属“禁放区”,但他的纠结仍然没有消去:“我希望自己是守法市民,可如果大家都放的话,真能管得过来?”
一些市民坦承,曾对“禁放”新规保持观望。这一次烟花爆竹管控工作被称为上海有史以来“人数最多、规模最大、措施最严、力度最强”,难度可想而知。
大年初四19时,虹口区公安分局嘉兴派出所社区民警王贵富带着社保队员正在社区里巡逻,走到沙虹路351号,一位相熟的居民叫住他,递上一袋烟花爆竹:“这是去年儿子结婚剩下的,特地留着初四晚迎财神。”今年,王贵富已经收缴到烟花爆竹11万余响。
沙虹路351号所在的张桥社区是老城厢,极易引发火灾,往年春节放过鞭炮后,狭窄的弄堂通道里仿佛铺了一条厚厚的红地毯。今年除夕16时起,王贵富就带着2名社保队员,拿着手电筒、喇叭和警戒带,来回巡逻几十次,一直守到年初一时,没有听到一声炮仗响。初五凌晨迎财神,王贵富照例保持了除夕夜的工作节奏。
这位居民对他说了老实话:“民警和志愿者五步一岗、十步一哨,我根本没法放,索性上交。”那些原本观望的市民和这位居民一样,感受到上海“禁放”之严,主动放弃。
王贵富是今年春节期间值守岗位的民警和志愿者中的一员。除夕16时起至次日7时、年初四16时起至次日12时,全市公安机关启动社会面防控一级加强勤务等级,全市4.3万名民警压到一线,3028名机关警力重点增援浦东、黄浦、徐汇、长宁、静安等重点区域,执法执勤深入8928个网格,处罚、劝阻违规燃放行为491次。
在嘉定公安分局真新派出所,十余面屏幕滚动播出路口实时画面,其中一组画面来自首次出动的空中航拍器。当航拍器在辖区内一高楼楼顶升空20米后,能监控更大范围的情况,画面传入烟花爆竹管控工作临时指挥部,成为路面巡查、视频巡逻之外的叠加力量。
据统计,2月7日零时至13日8时,全市共受理火警592起,出水51起,同比去年分别下降3.6%和13.6%。其中外环内的火警280起,出水17起,同比去年分别下降8.5%和55.3%。环卫部门数据显示,除夕夜和年初五凌晨共清除烟花爆竹垃圾62.1吨,全部位于外环线以外,同比去年减少八成以上。
源头管控:394起相关案件被查处
“放不放”这个令张新亮纠结的问题,因为现实情况而得到解决——他发现自己根本买不到烟花爆竹。
春节前他曾到往年购买烟花爆竹的商店询问,却发现店内已经挂出“因外环线内不允许燃放烟花爆竹,本店不再销售烟花爆竹”的告示。今年2月1日,上海消防部门开始发放烟花爆竹的经营(零售)许可证,全市84个销售点全部位于外环外,此后还有7家销售点因违规被取消资格,而且市民购买烟花爆竹也需要实名登记。
在一些市民看来,这样的措施不仅有利于对消防安全风险进行源头管控,也有利于减少违法燃放的发生率。
随着对销售烟花爆竹管控趋紧,非法存储、销售烟花爆竹越来越隐蔽:“僵尸车”、废弃房屋成了非法烟花爆竹藏匿之所,网络则成了销售的重要渠道。上海公安成立由消防、治安、网安、技侦等多警种联合行动联合打击组,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全方位、全时段打击查处。截至2月12日,今年全市共查处烟花爆竹违法犯罪案件938起、刑事拘留65人、行政拘留199人,罚款261万余元,收缴非法烟花爆竹3.8万余箱,均为历史最高。
加大打击力度的同时,上海公安部门也对一线民警执法进行了充分准备。据市公安局法制办主任范宏飞介绍:“我们先后对全体执法民警开展了7次专题培训,通过案例讲解相关执法细节、程序。”为确保规范执法,上海公安还针对非法销售、运输、储存、燃放烟花爆竹等违法行为制定下发一系列“执法指引”,强化全过程精细化法制保障。
在一些市民看来,“禁放令”通过春节“大考”所积累的源头管理措施和规范化工作模式,将在未来长效执法中发挥积极作用。
市民共治:“燃放大户”愿当志愿者
“禁放令”一出,静安公安分局曹家渡派出所社区民警陆斌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住在康定路1268弄的俞承志。老俞是私企业主,燃放烟花爆竹图个喜庆,每年跟员工在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花费数以十万元计。
“如果这个‘燃放大户’今年都不放,对辖区居民带动会很大。”除夕前夕,陆斌带齐各类宣传资料,多次登门向老俞讲述法规的意义。遇上分局同事抓获非法存储烟花爆竹案例,陆斌都会微信发给俞承志。几次之后,他终于接到回复:“陆警官,谢谢您的提醒,除夕我肯定不放!”
除夕当晚,俞承志信守承诺。不过陆斌知道,对于私营业主,“迎财神”才是“重头戏”。他和街道负责人拜年之时再度登门,俞承志有些为难。陆斌说:“迎财神”目的是啥?祈福企业多赚钱。如果坚持要放烟花爆竹,公安机关处罚下来,影响到正常经营,要上征信黑名单,得不偿失。一番“软磨硬泡”,俞承志答应“不再燃放”。
年初四上午,俞承志特地给陆斌打电话:“陆警官,我想让公司年轻人晚上穿‘黄马甲’当你们平安志愿者,不知道可以吗?”
“上班路上地铁里提醒春节不要燃放烟花爆竹,到了单位手机收到短信提醒。回到家里楼组长挨家挨户发放告知书,晚上吃饭连孩子都说今年他不要烟花爆竹了。”这条几乎无所不在的“禁放令”“刻”进了市民杨瑜的脑海里,挥之不去。她说:“渴望更安全的环境,渴望更清洁的空气,其实不少人都感觉到燃放烟花爆竹的习俗应该变了,新法规的推出正当其时。而严管就像一股强大‘助力’,推动大家下决心移风易俗。”
除夕至今,全市180个回收点接收市民主动上缴的烟花爆竹1500余箱。不仅如此,今年春节期间还有30万平安志愿者驻守外环线内7301个居民小区和单位、外环线外禁放区域,目标直指“零燃放”。
对于上缴烟花爆竹的居民和商贩,“收缴烟花爆竹大户”王贵富总是心带谢意:“在劝导和普法的过程中,诚恳是最重要的,如果得不到民众的配合和理解,不是僵掉了吗?”而在杨瑜看来,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这样关系千家万户的法规,需要执法部门的严格管理,也需要赢得市民的支持与配合:“人心所向,才有真正持久的效力。”
“零燃放”,给市民点个大大的“赞”
多年来,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一直是个颇令人纠结的问题。一种声音是,爆竹声中除旧岁,春节听不到噼里啪啦的爆竹声,还能有热热闹闹的喜庆氛围吗?另一种声音是,安全问题屡屡挑战公众神经,雾霾更是威胁到每个人的健康,再不禁放烟花还行吗?一个表达了传承年俗文化的需要,一个反映了环保问题引发的现实焦虑,各有各的理。相关政策的几经波折也恰恰折射了这种纠结。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雾霾引发的环保问题的深切关注,禁燃呼声又起,该不该禁的纠结逐步让位于如何方能令行禁止。而今年春节上海的解题思路,颇具借鉴意义。
2016年元旦起,新版《上海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实施,明确规定依法将行政处罚结果纳入个人征信系统,被称为“史上最严禁燃令”。这道“禁燃令”刚“满月”就遭遇春节“大考”,上海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其中,积极争取广大市民的配合,成了实现外环内600平方公里“零燃放”的杀手锏——挨家挨户登门宣传、告知“禁燃”规定,组织志愿者、小区楼长等巡逻值守,发动群众举报等。“禁燃令”落地的难点在涉及面广,而解题的核心也恰恰是广泛发动群众的力量,依靠上下联动,实现基层共治。一言以蔽之:加强社会治理,难点在基层,重心也在基层。
加强社会治理,如何争取基层民众的配合,关键看是否顺应民心。改变习俗不易,“禁燃令”之所以有成效,严格执法、高效动员固然重要,但根本上还是得依靠这座城市每位市民内心对此项法令的认同。
多年来,社会各界的广泛争论、媒体与有关部门的大力宣传都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改变着人们的传统观念。限定时间、限定区域燃放等举措的推行则为禁燃提供了缓冲期。
公众既是社会秩序的遵守者,又是维护者,这应当成为社会治理的常识。正如一位专家所说,社会治理本质上是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与每个人的利益息息相关。社会治理中不乏经年难啃的硬骨头,比如行人闯红灯、擅贴小广告,还有形同虚设的“限塑令”等等,都可以尝试通过政府、企事业单位、市民各方参与的多元共治来化解。
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水平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公众的文化素质、道德涵养和公民意识。提高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需要引导公众关心和参与社会公共事务,需要畅通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渠道,也需要更多像上海推行“禁燃令”这样取得实效的创新案例,为更多公众参与社会治理注入新动力。
【启示与思考】
一条政府禁令,能够以正能量的效果在网上燃爆,这挺难得。套用这条新闻标题所述的“折射社会治理新思路”,它其实同时折射的,也是来自民众对于大气污染治理的新诉求。
其实,仔细琢磨网友对于这条新闻的关注不难看出,点赞背后是有着现实批判意味的。因为羡慕,所以点赞;因为无奈,所以向往。这是被大气污染伤到太深之后,对政府治理能力的由衷期待。然而从环保部今年春节发布的污染指数可以看出,除夕夜(7日20时至8日6时)全国有200多个城市出现过空气质量重度污染或严重污染,其中66个城市出现空气质量指数“爆表”。石家庄大年初一的空气质量,由凌晨的“二级”,上午蹿至“严重污染”。济南正月十五的烟花爆竹燃放得比除夕夜还欢,当晚7点开始,PM2.5浓度开始飙升,最后比除夕夜还高……
以为民众还在留恋烟花爆竹的“年味”,以为百姓在所有的禁字当头都会习惯性抵触,没想到民众的环保意识、守法意识已经如此强烈。当然,一些城市之所以烟花燃放会加剧雾霾,一些城市治理者习惯性的行政惰性也难辞其咎。上海等城市施行的全面禁燃新政,当地政府部门其实承担了更多的责任,做了更多调查研究,也下了更多细致扎实的苦工夫。此外,这也是法治完善、行政能力同步提高的表现。这些“作为”到位了,对民众的“觉悟”就不会有太大的误判,就不会令春节期间空气质量指数“爆表”。
对烟花爆竹的限制,还停留在“倡议减少燃放”的城市,应该把这条新闻当成一面镜子,照照行政能力的短板;应该在这条新闻的点赞中,重新审视一下民众真心需要的诉求。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佘小莉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308/86947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