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宣讲家网评论 专题评论 2016“两会”

为实干托起澄明的蓝天  

2016年03月09日 10:25

 

“健全并严格执行工作责任制,确保各项政策和任务不折不扣落到实处。健全督查问责机制,坚决整肃庸政懒政怠政行为,绝不允许占着位子不干事。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给改革创新者撑腰鼓劲,让广大干部愿干事、敢干事、能干成事。”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开幕式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掷地有声的话语,道出了人民的心声,为广大干部崇尚实干托起了澄明的蓝天,也为庸政懒政怠政行为敲响了振聋发聩的警钟。

中央出台八项规定以来,自上至下党风政风行风有了明显转变,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赞许。但毋庸讳言,在一些地方一些干部甚至领导干部中也有反弹,明显“不在状态”——吃拿卡要不敢了,三公消费限制了,“为了不出事,宁可不干事”的想法有了,工作的激情没了,自束手脚、自甘平庸,不想干、不敢干、不能干,一心想着“平平稳稳占位子,忙忙碌碌装样子,浑浑噩噩混日子”。显然,这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缺乏担当、不思进取的庸政懒政怠政现象,决不是中央八项规定、纠正“四风”想要的结果,更不是老百姓愿意看到的。为官不为、为官无为,等于亵渎了人民群众赋予的权力,是另一种形式的腐败。李总理政府报告中提出的这“三个健全”,对整肃庸政懒政怠政行为,显然有着非常强烈的针对性。

健全并严格执行工作责任制,是各项政策和任务落实的根本保证。对于一个政党和政府来说,提出战略构想是一种能力,落实战略构想是更重要的一种能力。正所谓“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这就要求党和政府的各级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必须把“实干”作为领导工作的基本理念。“大路小路,只有行动才有出路。”“政策千条万条,不干就等于‘白条’”。这些年,我们常讲,大政方针已定,关键在于落实。落实要靠实干,实干才有成效。同样的目标要求、差不多的情况条件,之所以有的单位发展快、有的单位发展慢,主要在于领导干部实干理念的强弱。重实干,就会自觉以“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精神,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作风,立说立行,快马加鞭执行,化挑战为机遇,抓住机遇发展。反之,就会满足于会议说了、文件发了、任务布置了,停留在“虚功”、“唱功”上,再好的决策和举措,也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因此,必须把实干作为领导工作的一个基本理念,健全并严格执行工作责任制,推动全党上下、举国上下继续解放思想,进一步开阔眼界、开阔胸襟,在戒除空谈、崇尚实干上形成新共识、拿出新办法。比如破除述而不作、作而不实的虚假习气,树立“实干兴邦、实干成事”的理念;破除“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庸碌习气,树立“无过即功”、奋发有为的理念;破除因循守成、当“收发室”的懒汉习气,树立敢试、敢闯、积极探索的理念,等等。努力使我们的思想观念适应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率先垂范的新政风、适应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新要求。思想是行为的先导。观念转变了,崇尚实干了,加快发展的步伐就会快起来。

 

健全督查问责机制,是整肃庸政懒政怠政行为的“杀手锏”。 实干,是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是成就一切伟业的根本途径。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辉煌,就是广大干部群众实干出来的。我们的党和政府,绝不允许占着位子不干事。但实干,决不是盲目蛮干,而是主观与客观、思想与实践、知与行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也就是这几年各级领导所倡导的,愿干事、敢干事、干成事、不出事。求得这些“统一”不能靠空谈、不能靠拍脑袋,而是需要以“务实”的作风去“求真”,这就必须把“务实”作为领导工作的根本方式。无论什么时候,“不出事”只是一条底线,是对领导干部的最低要求——为党纪、政纪、法纪所不容、所禁止之事,以权谋私之事,损害人民群众利益之事,永远不能触碰。否则,你再想干、再能干,乘以违法乱纪这个“0”,结果只能是一切归零。但我们同时必须看到,偷换概念,将“不出事”变成“不干事”、尸位素餐,将本该干的事束之高阁,对本该解决的问题视若无睹,任由问题成堆、积重难返,是对党和人民事业的犯罪。从本质上看,这也是一种“出事”,理应受到问责和整肃。马克思主义的“实干”观,最终是“能干事”为衡量标尺,以能为人民“干成事”为落脚点的。不干事、为官不为、混日子不行;想干事而不去干,坐而论道;想干事而盲干、蛮干、乱干也不行。因此,实干本质上是一个适应人民新期待,边科学决策边狠抓落实、解决问题的过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我们党倡导“务实”的根本意义所在,也是辨别真假“务实”的试金石。我们谋划发展,只有瞄准这里出实策、鼓实劲、办实事,才能真正务出成效;我们推进实干,只有立足这里脚踏实地,攻坚克难,才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实干”。

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是给实干者撑腰鼓劲的安全环境。“实干”就是兑现“实”的要求,踏踏实实地抓出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成果,让群众不断拥有更多的获得感,以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建设祖国的主人翁意识”,以确保党和国家确定的目标任务顺利实现。崇尚实干,既需要实干者自身有一种“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的责任担当,更需要一个能够为实干者提供护佑和抚慰的社会环境。一方面,要健全激励机制,重用实干者,让有为者有位、有位者有为,形成“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的正面导向。另一方面,一个颇为重要的环节,就是要健全容错改错机制。习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深刻指出:“搞改革,现有的工作格局和体制运行不可能一点都不打破,不可能都是四平八稳、没有任何风险。只要经过了充分论证和评估,只要是符合实际、必须做的,该干的还是要大胆干。”这就告诉我们,要干要改革,就会有风险,就难免会有失误,就要有不怕冒风险的担当,这是一种对实干代价的清醒思想准备。如果说敢于担当是内因的话,那么鼓励“想干事、敢干事、能干成事”的环境就是外因。内因、外因统一于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之中。无论对于个人的成功进步,还是对于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敢于担当与激励环境都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前者要求实干者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勇创新业,在实干中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后者要求社会为实干者提供必要的条件,使“敢干事”、“敢担当”受到尊重和鼓励。而如何对待实干中的出错,能否给干事失误者以宽容、允许改错纠错,则是检验这种尊重和鼓励机制的一个基本标志。缺乏实干精神,谈不上干事、成事;没有允许出错、宽容失误、给纠错以机会的干事氛围,实干精神就会被挫伤,尊重和鼓励实干就不会有真正落实。

当然,宽容失误并非对任何失误都宽容,并不意味着就可以盲目决策、“拍脑袋决策”,放纵“乱作为”。宽容失误和督查问责并行不悖,坚守底线,划好红线也同样不可或缺。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可以用干事的价值削弱法治的价值,因为这一切的价值都是基于对人民群众的历史价值认知的基础之上,是为了改革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可以预期,只要有了“容错纠错”这个机制护佑,必将进一步增强全社会对干事压力和改革创新代价的承受力,凝聚起全党全社会的思想共识和行动智慧,为崇尚实干托起一片澄明的蓝天,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就。

历史总在现在与过去之间进行着永无止境的对话交流。从当年邓小平同志强调“不干,半点马列主义也没有”,到今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行动才有出路”,变化的是实干的历史方位,不变的是共产党人锐意进取的精气神。发展需要实干,改革需要行动。“实干”一端连着党和政府,一端连着人民群众。党的重托、人民的信赖使得我们党的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坚决拒绝空谈,尤应崇尚实干,在真抓实干上当先锋、做表率。如是,群众就会自觉跟着走、随着干,而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的新风尚也会蔚成风气,我们也能在实干中把握发展机遇,在实干中破解改革难题,将改革目标转化为实际举措、实际行动、实际成果,赢得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荣光。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宣讲家网评论上线以来,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建议!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谢谢!

宣讲家网评论征稿邮箱:xuanjiangjia001@163.com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309/86983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