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友论坛 理论研究
不拘一格促进年轻干部小步快跑
2016年03月11日 13:36
3月10日新浪网转中国“江西网—江西手机报”报道,江西用人“不拘一格”,资溪县女县长彭映梅跨过县委书记层级,35岁直升副厅级的江西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另有陈韬、张志刚、袁凯等优秀年轻干部,从乡(镇)长或街道办主任岗位直升副区长。诚如南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曾明所评价:“有关部门能够在遵守干部任用条例的情况下不断创新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打破传统习惯思维和做法,让优秀人才更早更快脱颖而出,对于激发干部工作积极性创造性,是非常有益的”,这或许正是江西省2014年启动的“五个一批”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工作的实践价值和借鉴意义所在。
不可否认,一段时期以来,在党政人才培养和使用上,我们在实践探索中曾经陷入非左即右的形而上学的的片面认识,也为此交了很多“学费”,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党的十二大党章提出的干部队伍建设“四化”(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方针,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四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在坚持革命化,即要求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前提下,逐步实现各级领导人员的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各地在执行干部“四化”方针时,对知识化、专业化的定性、定量比较容易理解把握,操作上也相对客观全面,对年轻化往往片面理解、急于求成、以偏概全,在年龄上搞一刀切、层层递减。以县一级为例,在很多地方,35岁没有被提拔进入科级干部行列,基本等于宣告这个公职人员仕途上被判了死刑;40岁上下还在乡镇党政领导岗位的,大家就自觉不自觉地不在工作状态了,因为按照以往对干部“年轻化”的要求,不定哪天组织上就把自己调整交流到县直委办局或人大、政协去了;45岁上下不能步入副县级领导岗位的,大家对职务晋升就失去了动力和源泉,因为过了这个年龄坎,你再优秀也没有多少机会得到组织的眷顾,能够更上层楼了。在这种职场亚文化的驱使下,一度有无数优秀的基层干部的创造才能和干事激情,被年龄这个拦路虎无情地埋没和淘汰,很多正值年富力强的干部,在思维最活跃、创造力最旺盛、干事创业激情最昂扬的时候,创新创造创业的激情和动力被年龄这个坎温柔的一绊,从此湮没众人之中,浪费了很多宝贵的优秀人才资源。更有甚者,有的干部或者出于继续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有的干部或者出于仕途上更上层楼的自身利益考量,自觉不自觉地走上了更改个人“三龄一历”的不归路,导致在中央三令五申严令禁止之下,仍有为数不少的干部执纪违纪、知法犯法,篡改年龄、工龄、党龄及伪造学历、身份的行为屡禁不止,出现有的干部十多岁就大学毕业,十二、三岁甚至几岁就参加工作的咄咄怪事,以致之前曾有坊间议论言之,有些领导干部的年龄,和很多未卸妆的女子是一样,是经不起推敲、试水的,言辞虽有偏颇之处,但却道出了干部年龄和学历造假这一恶疾,对党的形象和声誉造成的伤害之深。
由于实际操作执行过程中出现的种种不适应的情形,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和互联网等现代通讯技术的广泛运用,干部年轻化近年来又出现了另一个极端倾向,就是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和使用,出现了严重的信任危机,而且在政府与社会公众出现信息不对称的程度越高的时候,这种倾向就越为明显。这种情形,一方面说明政府政务公开的机制和管道有待健全完善,手段和措施需要与时倶进得到加强和提升;另一方面,也不同程度折射了当下公众的某种集体无意识的浮躁和盲从心态。年轻干部由于与同龄人相比在成长轨迹、任职履历、责任担当方面的领跑地位,很多时候成为公众舆论的焦点,其处境类似于玻璃缸里的金鱼,成绩和进步公众自然不会熟视无睹,但哪怕一丁点的瑕疵和纰漏,都有可能成为公众追逐的兴奋发酵点和网络舆情的持续关注点。一分为二辩证地看,这种状况,对干部年轻化的进程,可谓挑战与机遇并存,是坏事也是好事。一方面,从不利的方面看,公众对年轻干部的高度关注,使年轻干部在成长上升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节点,都必须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敬畏和审慎心态,踏踏实实地去走好,留给组织和年轻干部个人闪转腾挪的余地有限,年轻干部培养选拔的容错和纠错机制不易构建。另一方面,从长远的角度看,公众的高度关注和参与,为年轻干部培养选拔的全程构筑了一道长效而管用的防火墙,使组织上确定的有培养价值的好苗子,无论在八小时之内还是八小时之外,在体制内还是体制外,都能得到有效的监督和约束,长此以往,对年轻干部的成长进步肯定是利大于弊的。
江西的实践,值得我们称道借鉴的地方,就在于党政人才培养选拔和使用,在不拘一格的同时,也讲规矩、定尺度、有准绳,不违背干部选拔任用的程序和干部成长进步的基本规律,在干部选、育、用、管有破有立。破——在于不唯年龄、不唯资历,只要在下一级岗位作出相应业绩,都可以跨越以往干部晋升中按惯例必须递进的几个坎,直升上一级领导岗位,实现小步快跑;立——在于这些干部晋升职务、级别之前,都在下一级基层岗位或发达地区的部委挂职锻炼过,是在实干中历练成长出来的同岗位层级干部群体中的佼佼者,经得起实践和群众的检验。稍微留心报纸和网络的读者都能发现,现在中央部委选派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地州锻炼的干部,不像以往动辄就在后面加个括号,注明挂职二字了,而且动态的关注就会发现,很多干部过几年交流调整,往往就在当地直接提拔或交流任职了,不一定都是回炉到中央部委,这也给地方干部进中央部委预留了一部分空间和通道。这也透露出中央一个鲜明而一以贯之的用人导向,干部就是要干,要在实践中摔打磨砺。
在组织考察遴选的过程中能够脱颖而出的年轻干部,毫无疑义是同年龄段和阶层中的佼佼者和领跑者,应该说共性的优点和不足同样明显。这个群体突出的共性优点是,他们有理想、有抱负,有情怀、有胆识,业务知识技能精湛、开拓创新意识强烈,敢想敢干、敢闯敢试,培养引导得法,假以时日,必定成为协同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中流砥柱。但这个群体的共性缺点和不足同样必须引起各级组织的高度重视,因为年轻、能力出众而过早取得不俗的业绩,占据相对重要的岗位,他们容易滋生骄傲自满、自高自大、急躁冒进的情绪,在互联互通遍及全球的互联网时代,很多时候自觉不自觉地被公众视为明日之星、政治明星,党性修养和自控能力稍有不足,就会成为媒体捧杀的目标。而且由于年纪轻轻就被组织赋予重任,他们的成长经历可谓顺风顺水,一旦遇到挫折和打击,部分定力不够的年轻干部可能由极度自尊自负转入极度自卑自弃。对这个课题的预警防范和化解疏导,需要各级组织及早着手,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求木之长,必固其根。欲流之远,必浚其源”(语出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所作重要讲话中提出来的,培养选拔年轻干部,一方面需要用新观念、新视角,善于发现和使用年轻干部,使他们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另一方面要遵循干部成长规律,进一步引导年轻干部沉到基层,敢于给他们压担子,给他们“墩墩苗”,让年轻干部在实践中“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在实践中培养锻炼年轻干部,是我们党成功的经验和优良的传统。只要我们大胆放手让年轻干部到重点工作、重要岗位施展才华,继续不断地推行干部多岗位、多职务的交流和锻炼,按照“小步快跑”的适度性原则,使优秀年轻干部沿台阶拾级而上,循序渐进缩短优秀年轻干部的成长周期,我们的干部队伍就一定能长江后浪推前浪,不断成长进步和发展壮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一定能一棒接一棒,薪火传承、代代延续,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和进步!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
网友之家栏目投稿邮箱为:jst71ztz@126.com,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责任编辑:李丹华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311/87176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