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让年轻人安居 不应只是看起来很美

2016年03月15日 10:35

 

【事件介绍】

让年轻人安居 不应只是看起来很美

全国人大代表宗庆后:建议保障年轻人一个家庭一套经适房

3月2日,记者获悉,全国人大代表、杭州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宗庆后今年带了9条建议,其中备受关注的是关于帮助年轻一代解决住房与就业困难的建议。宗庆后提出,应“保障年轻人一个家庭一套经济适用房,解决其基本需求问题”。

按目前房价水平,很多年轻人一辈子都买不起房

“有调查统计显示,当前超过半数的80后月收入在3000-5999元之间,九成80后年轻人的存款不足10万元。而我国大部分城市房价普遍偏高,按目前的收入和房价水平,很多年轻人一辈子都买不起房。收入再低些的年轻人,甚至连租房都租不起。”宗庆后说。

对此,宗庆后建议,首先开发商要降低房价。“现在房屋的建筑成本并不高,大约仅为2000元/平方米左右,前几年开发商拿地的成本亦没有这几年那么高。政府应当引导开发商核算一下成本,设定合理利润空间,降低房价去库存,同时银行要促使开发商回笼资金加快还贷,这样可以推动开发商将现有空置房降价销售,降低刚需人群购房压力。”

鼓励有条件企业将公积金一次性支付员工

对于无房户和刚需人群,宗庆后建议政府完全免除其购房时的税费,而开发商降价向困难人群销售房屋的,亦予以减免税费,银行则对无房户首套房降低房贷利息。他提出,保障年轻人一个家庭一套经济适用房,解决其基本需求问题。

宗庆后分析,目前房价高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土地出让金比较高,同时开发商又欠银行大量贷款无法偿还,银行坏账风险较大。他建议将土地出让金(楼面价)从房屋价格中剥离出来,由购房者直接与银行签订协议免息偿还冲抵开发商的相应贷款,并且可分50年或70年支付,这样既可以降低购房者的付款压力,银行收回贷款亦得到了保障。

宗庆后还建议,应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将住房公积金一次性支付员工,用于帮助员工购买住房,但同时亦要保障企业权益,由企业与劳动者双方签订一定年限的就业服务协议,若劳动者提前离职则要赔偿。记者刘苗

全国政协委员刘志彪:建议设置降价底线促销去库存

近日,上海等城市房价上涨飞速,引起社会关注。3月2日,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刘志彪建议,房地产去库存需精准发力,可以设置降价底线促销去库存。

刘志彪表示,一二线城市如目前上海、北京和深圳等城市的房地产市场面临的不是去库存压力,而是急需通过补库存、增加供给来缓解房价过快上涨压力。我国当前楼市库存的绝大部分,主要分布在投资下滑严重的三四线城市,乃至县级城市,它们才是真正需要化解库存的重点地区。

针对房地产去库存,刘志彪建议,从宏观、中观、微观等角度精准发力施策,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性,要从房地产市场、资本市场的跷跷板游戏中考虑问题,逐步把云集在房地产市场中的过多货币向资本市场缓释。鼓励房地产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形成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便于政府指导其进行价格调整。

刘志彪认为,单纯鼓励降价并不能刺激房地产销售,反而会增加库存。房地产商的最佳营销策略是形成房价不断上涨的预期,这样才有可能在涨价的恐慌下迅速卖光房子。打破这一行为常态的最有效办法,是在降价促销前设定降价的界线和水平,并承诺达到这一水平后不再降价,如继续下跌,由售房方或地方政府承诺全额补贴消费者的购房损失。只有如此,才能在动态降价促销中打破消费者的降价预期。

 

 

保障年轻人拥有一套经适房是个好建议

一提到年轻人买房,有些人就会跳出来说三道四,说年轻人应该靠拼搏买房子,不能一毕业就有房子住,表面听来,这些话似乎有道理,但是,在笔者看来,这纯粹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他们不懂得年轻人面临的生存巨大压力,他们不懂得,我们大部分老百姓家的孩子买不起现在昂贵的商品房。

安居乐业是中国是传统文化思维,事实也就是如此,没有安居,真的难以谈乐业,安居是乐业的基础,年轻人要想创新创业,首先要有自己的“居”。居无立锥之地,只能是为金钱而金钱,很难说用自己的兴趣,自己的个性,自己的智慧去创新创业。

现在,有些人批评一些年轻人是啃老族,是房奴,但是,他们不啃老,行吗?他们不做房奴,行吗?来自中国指数研究院的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2月,全国100个城市(新建)住宅平均价格为11092元/平方米,环比上涨0.60%,涨幅较上月扩大0.18个百分点。同比来看,全国100个城市(新建)住宅均价较去年同期上涨5.25%,涨幅较上月扩大0.88个百分点。整体来看,2月份百城价格指数环比、同比连续第七个月双涨,涨幅均有所扩大。房价上涨速度,远远高于年轻人的平均收入,按目前的收入和房价水平,很多年轻人可能一辈子都买不起房,这对年轻人来说,是一个悲剧。

宗庆后建议政府完全免除其购房时的税费,而开发商降价向困难人群销售房屋的,亦予以减免税费,银行则对无房户首套房降低房贷利息。保障年轻人一个家庭一套经济适用房,解决其基本需求问题,确保低收入群体亦能住上房。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建议,一方面,减轻年轻人的买房负担,让年轻人更好的安居乐业,利于万众创新,大众创业;一方面,利于减库存,利于楼市回暖,楼市回暖不能靠那些“投资房产的人”,必须靠广大的普通消费者,这是一个基本常识。

保障年轻人拥有一套经济适用房应该成为我们的社会共识,应该成为我们各级地方政府房产政策的基本坚守。房子是特殊的商品,有钱住豪华房,没钱,应该有国家的经济保障房,保障公民安居,尤其是年轻人安居应该成为各级地方政府的基本责任。一个城市,一些地方出现“蜗居族”,这是城市安居建设工作的失败。

保障年轻人拥有一套经济适用房是个好建议,这个好建议,好在给年轻人带来安居乐业的激情,好在助力形成健康的房产市场,好在整个的提升公民的幸福指数,因为年轻人买得起房了,会减轻整个家庭的负担,从而让家庭走出房子大山压力,更好的进行其他消费,当然,也包括旅游消费,促进旅游产业繁荣。因此,这个好建议不仅能带来人的幸福,还能带来内需的繁荣。

 

让寒士欢颜,不能指望“一家一套经适房”

宗庆后带到两会的建议,很有爆发力,很有吸引力,赢得了广泛舆论支持,很多人是拍手叫好。这是因为“一家一套经适房”的建议很有感染力,让那些无房居住的天下寒士们有了认同感。不过,仔细想想,这样的建议有实现的可能吗?

有人说怎么不可以?只要国家多拿出钱来保障经适房,让一个家庭拥有一套不就行了吗?的确是这样,只要国家能够出资保障经适房,只要给每个家庭一套经适房就能解决问题。虽然值得期待,意义却不大,也未必就是最好的办法。我们来说说香港的经适房,他们的保障力度确实是巨大的,已经几乎实现了“穷人都有房”。不过,你可能不知道的是香港的实际情况,“穷人人人有房”的代价是什么?你很难想到他们一家3口生活在20---30平米房子里的无奈。这样的保障不是最好的结果。

如果说,我们也实施了“一家一套经适房”,就会让经适房的环境更为降低。因为面广量大了,也可能只能给你一套20---30平米的房子,这样的房子连屁股都扭不开,如何幸福的生活?中国人对于家的概念是强烈的,家就是港湾,我们希望的这个家应该是温馨的。再说了,虽然我们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了不假,但是我们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的财富平均到每一个人的身上还是寥寥无几的,我们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国家未必就这个资金能力。

让天下寒士俱欢颜是政府必须承担的责任。但是,这指望不上“一家一套经适房”,最起码在眼下这个时代我们还是不可能实现的。宗庆后的想法很好,只不过这种建议原本就没有任何意义,实现不了的事情说了也白说。

住有所居,真够能指望的,能实现的,能够解决的,是面对现实,打压居高不下的房价。当“一套房子一年涨了500万,是30年收入的时候”,当“全民创业变成全民炒房”的时候,当“开发商要降价政府却不同意”的时候,我们的房产市场成了什么?当空城和鬼城落满尘埃的时候,当任志强鼓动开发商“炸掉库存”的时候,我们的房产市场又是什么?

房产是市场,但是房产也是民生。安居乐业的道理是浅显的,没有安居就没有乐业,没有乐业就没有和谐。问题是,如此昂贵的房价正常吗?告别房产财政,告别卖地财政,告别房产暴利,才是当务之急最需要解决的事情。采取措施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尊严的劳动,获取正比的劳动价值才是正道,给房子不如让穷人买得起房子。

寒士欢颜,靠经适房不如靠理性房价和劳有所获。

 

【启示与思考】

尽管宗庆后的这些建议反映了被炙烤在高房价收入比上居民的心声,且得到了很多网友的呼应,但不出意外将引发极大争议。毕竟,保障年轻人一个家庭一套经济适用房,确实存在混淆公域与私域的边界问题,有违1998年房改的市场化趋向,容易使房市回归双轨制。

事实上,1998年房改以后,政府面向困难群体曾推出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和双限房等多层次的公共服务保障体系,目的是为困难居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但是,目前经济适用房与双限房的逐渐淡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不太符合住房市场化改革趋向,且在产权厘定、交易自由度方面过于复杂,容易导致分配式寻租设租等腐败问题。

为此,随着房价的持续走高,经济增速下行,毕业即失业的就业困难等,政府公共住房服务保障体系的涉略人群存在边际不确定性,且过度提高公共住房服务保障体系的涉略人群范围,也容易引发规范成本过高的道德风险等,这使得笼统地保障年轻人一个家庭一套经济适用房,与住房市场化改革的航向不符,容易使争议口水化。

大量年轻人买不起房,承受着高房价的巨大压力确实是个问题,幸福感的降低更会引发抱怨。让年轻人住有所居,是国家应该考虑的问题,但每家一套经适房的理想,对于大多数地区来说似乎过于“丰满”了。以目前的情况来说,地方政府能够为所有的年轻家庭提供廉租房、公租房,让年轻人先有个“窝”,应该是很不错了。

先解决住有所居的问题,然后通过个人努力逐步改善住房条件,这个路子应该是比较合理可行的。如果所有的年轻人都能先实现住有所居,不必急于“吐血买房”,促使房价回归到合理水平,那么,有条件的先买,没条件的等一等,住房问题也就不再是“一座大山”了。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315/87310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