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聚焦教育

北大虎妈的“小P孩作息表”应理性看待

2016年03月15日 13:55

 

【事件介绍】

北大虎妈的“小P孩作息表”应理性看待

北大虎妈制9岁娃作息表:1天学18小时 网友认为太变态

北大虎妈制9岁娃作息表:1天学18小时网友认为太变态,天从5点起床,一直要各种学习到23点才能睡觉,这简直让加班的上班族都汗颜。这孩子还只有9岁,就已经成为了个学习的机器一般。网友表示这是亲妈吗?

北大虎妈制9岁娃作息表:1天学18小时

近日,朋友圈里一张“小P孩作息时间表”的图引发了网友热议,按照这张作息时间表,“小P孩”每天从5点起床,一直要各种学习到23点才能睡觉。

每天学习18个小时、睡眠6个小时,如此勤奋的学习,让不少看到表的重庆市民感到惊讶,“小P孩”的家长——家住南岸的刘女士是北大毕业,这件事也导致了这位30岁的北大虎妈爆红网络。

3月2日晚上,本报记者几经周折联系上了当事人、制作这个作息时间表的刘女士,她讲述了制作这个作息时间表的前因后果。

军人家庭的严厉传统

说起自己给9岁上小学的儿子做的作息时间表爆红,刘女士连呼没想到:“我真的没想到这件事会引起这么大的关注,很多人都甚至认为我是变态,可我和很多北大的同学聊过,他们都觉得很正常,培养时间观念和自律习惯真的很重要!实际上我从小也是这么长大的,我爸爸是当兵的,当时也是这么教育我的。”

聊起被网友们吐槽:孩子不应该课业太重,该有个幸福童年。刘女士表示不认同:“要想未来轻松一点,从小就要辛苦一点,我爸爸说过,小孩子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学习!现在不学习以后就会被社会淘汰。”

每个安排都有考虑

在这份“小P孩”的作息时间表中,除了周一到周五学校正常的课程之外,还有古文、钢琴、围棋、毛笔书法、奥数、跆拳道、游泳、英语、拉丁舞这九种课外学习。

安排如此密集的兴趣爱好学习,让不少网友表示不解,部分网友直言:“这孩子还有童年么?”

刘女士说:“我的每个安排都是有目的的,跆拳道、游泳是为了锻炼身体,增加男子气概;弹钢琴、拉丁舞是为了培养艺术天赋,以后找女朋友有帮助;英语是为了出国方便;围棋、奥数是锻炼逻辑思维能力;读古文是为了学习传统文化;练毛笔字是磨练他的性子,他性子有点着急。其实学不同的东西,可以开发大脑不同的区域,人的一生脑子很多都没有用尽。我很喜欢看《最强大脑》,你会发现跟别人差距很大,我孩子没有这么好的天赋,只有靠后天的努力了。”

小孩应树立奋斗目标

在很多网友眼里,北大毕业是刘女士严厉要求儿子的原因,不过她认为并非如此:“其实不是我读名校就要求孩子这么做,我爸爸对我影响很大,他的观点我很认同,从小就该给小孩子树立一个好的奋斗目标,无论是北大、清华、耶鲁之类的都可以,只有从小为目标而奋斗,才有学习的动力。”

在严格的要求下,刘女士儿子各方面发展相当不错,说起6小时睡眠会不会影响小孩健康的问题,刘女士表示:“其实6小时的睡眠刚刚好,没有发现他上课打瞌睡,而且每次他考了好成绩,我们也会给他放假,劳逸结合。”

在采访的最后,刘女士也通过本报表达了一个观点:“这件事发生之后,我也在反思是不是真的太严厉了?但后来我想,只要对孩子好就没问题,其他家长都可以试一下,人都有生物钟,适应了就没问题了。”

 

 

“北大虎妈”的传说再次撕裂社会共识

社会对于“虎爸”“虎妈”多有质疑,可不少“虎爸”“虎妈”本身就是社会精英,而且这种极端功利式教育似乎多能“种瓜得瓜”,孩子后来的生活处境大多不错,这就产生一个命题:社会主流对虎爸虎妈的极端教育理念之批判,是否正确无误,还是在撕裂社会共识,加速群体分裂。

以这位北大虎妈为例,相信她的一句“很多北大同学觉得正常”绝非戏言,没有哪个妈妈轻易拿自己孩子做实验。那么是否在中产群体特别是社会精英中有个普遍共识:让孩子多花时间学习,上各类提高综合素养的辅导班,其实对孩子的未来,利绝对大于弊。而这一判断恰好能解释何以很多精英精英口头上教育理念很先进,但在实际做法上却很功利,无论如何都要让孩子上最好的民办学校,学校教育之外还要上收费昂贵的兴趣培训班。

其实在欧美社会也是如此。美国华人大多能跻身社会中产,而他们对子女学习的重视举世闻名,文化课学习时间长,上学术更好的民办学校,不惜代价上课外培训班,而这也是欧美社会精英传承精英身份的“教子之道”,譬如英国首相卡梅伦,当首相前力挺公办学校,可是最终还是把儿子送进“更注重文化课学习、学业负担更重”收费也更高的私立学校,冒天下之大不韪,是因为社会精英有一套对自己有利的做事原则,譬如说教育,让孩子多学习,哪怕极端式的过度学习也在所不辞,只为了“赢在人生起跑线上”。

社会中产及上溯的精英阶层,本身有独立思维能力,很多能厘清“主流舆论宣传”和“实际有效做法”的区别,外面再强调“不要应试教育”、“让孩子有一个轻松快乐的童年”,可是具体到自己的孩子,还是要实施“让孩子抢跑”的私人定制计划。而那些本身就境况不佳的人群,因为认知有限,大多相信舆论宣传,不人为干预孩子学习,遵循“差不多就行“的育子哲学,孩子本身就出身有差距,未来的差距或许会拉大。

在对子女的教育上,在对社会舆论的认知应对上,以中产为分界,上下有极大的分裂:中产及上面的群体更加功利,下面的群体因为认知或经济等原因,对孩子的学习教育少有干预,而结果或许会加剧本身就很大的境况差距。而在笔者看来,每一次虎爸虎妈的传说,都在撕裂社会共识。或许正有越来越多的人在醒悟,原来被质疑的虎爸虎妈本身就是社会精英,他们不可能对子女不负责任,功利性的教育对孩子的未来或许更有用处,只是我们一直未有掌握这一思想利器罢了。

“北大虎妈”的传说再次撕裂社会共识。甭管有多少批判,醒悟的人或会越来越多,极端功利式教育只会越来越被模仿,而事实正在这样演绎。

 

【启示与思考】

这几年,中国的虎爸虎妈特别多,各种拿命来拼的教育方式层出不穷。一方面可能有教育方式代际影响的因素;另一方面,我们对于“成功”的理解,还是太片面和单一了。在很多家庭看来,成功就是上名校,就是为了一路的鲜花掌声而不惜一条道走到黑,就是从小就不让孩子“贪玩好耍”,而必须拼命学习,拿好成绩。在很多家庭的“成功”词典里,不允许有“第二名”,不允许有懈怠,甚至都不允许孩子有其他的爱好和打算……

从取法乎上的教育方式来看,对于“成功”的追求与心理塑造,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方法。但孩子天性的过早丧失,对于他们的今天和未来,未必是一件好事情。“成功”很美好,但很多人的“成功”,在不同的价值观人群中,有时候也会被视作“失败”,关键就看每个人对成功作何理解。

对于“北大虎妈”来说,复制自己的“成功”,也是一种尝试。但对于所有表示惊讶、同情、愤怒或者赞赏的人们来说,他们的平凡也不意味着“失败”。或许,“北大虎妈”教育孩子的原理,可以学着一试,但她给孩子的这份作息表,可复制性注定有限。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315/87322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