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聚焦教育
感恩教育不能止于“感恩作业”
2016年03月16日 15:39
【事件介绍】
奇葩作业要求俩月记录180件感恩事 95%学生完成
金职院的心理健康老师给学生布置了一道“柔软”的作业:两个月记录180件感恩的事
不少坚持下来的学生说:“我们要感恩这道作业本身。”;“原来生活中许多熟视无睹的琐事,竟然也是那样的美好。”;“早上下毛毛雨,因此不用晨检,感谢老天能让我们睡懒觉。”;“准备好东西,爸爸把我送到火车站,对我不舍地挥手……感谢这些年一直陪我成长的父母。”……
你能想到,以上这些话,是一份大学生的作业摘抄吗?出题老师说这是份柔软的作业,目的是让学生发现身边的美好。布置这份作业的,是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基础学院的章波娜老师。
3月2日下午,记者在金职院见到了章波娜。章波娜到金职院教书已有10来年了,打扮休闲,看上去很年轻。2012年,浙江省高校开设心理健康课程,章波娜便开始负责金职院的心理健康课程组。
“刚开始上心理课,我们老师可能都以讲各种心理疾病为主,后来发现教学效果并不好。就试着在课堂上讲更多积极正面的东西,感恩作业就是其中的一部分。”章老师说话轻柔,让人听了很舒服。
布置这道作业,最直接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发现身边美好的人、事、物,也能锻炼他们用积极的眼光看待事物,最终提升他们的自我价值感,体会到拥有美好东西的幸福感。实际上,最初的想法来自于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他在《真实的幸福》一书里,建议读者每周记下几件值得感恩的事。”
2014年,抱着试试看的想法,章波娜小范围试验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我和一些自愿参加的学生一起坚持了2周,一开始的确有难度,但只要坚持下去,就会发现其中的乐趣。”于是,2015年下学期,这种方法开始在金职院全校大一学生中推行。一开始,她就宣布,这道作业的成绩占整个心理健康课程总成绩的15%。为什么要规定必须坚持2个月这么久?章老师说,时间太短无法形成习惯,不能改变固定思维模式。当然,这道作业的成绩判定,并不是以数量来衡量的,“只要是学生真诚完成的,哪怕每天只记几句话,也能得到一个好分数。”“最理想的状态是通过这个作业,让学生养成每天睡前想着美好的事入睡的习惯,用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所以,这是一份能触及心灵的柔软的作业。”章老师说。
记者在金职院的学生中打听了一圈,发现对于这道感恩作业,大家的态度分成截然不同的两派。
章波娜说,“刚布置这个作业的时候,确实有学生会叫‘好无聊、太烦了’,但95%的学生最终都坚持了下来。”让她印象最深刻的是,机电学院有个男生,每一条记录都非常真诚,“比如妈妈给我打了一个电话,嘘寒问暖;某某老师的课上得好,给了我很多启发等等。最后,他还说要感恩这道作业,让他发现了很多生活中原本熟视无睹的小事,原来也很美好。”后来,这个男生专门跑来把作业要了回去,说是很珍贵,要留作纪念。“这样的学生,几乎每个班都有,他们发现了这道作业的真正的意义。”
有些学生在两个月无法完成,章老师也通情达理,宽限一些时日。
这学期一开学,有些同学到老师那里拿回作业本,并将其中一些记录发到网上,引来众多网友热议。有人感叹说:“这作业好奇葩!没办法只能编,早上感恩吃了鸡蛋,中午感恩吃了拉面……再不行就找‘度娘’,纯应付考试!”事实上,学生们都肯定感恩教育的重要性,但不希望自己是“被感恩”。在他们看来,如果本身应当有感而发的感恩被变成硬性要求,无疑就是形式主义了。
看看同学们都感恩了什么
以下内容,是记者从部分同学的作业中摘抄的,来看看他们每天都在感恩什么:
●去茶花园玩了一圈,和朋友聊天谈心,说出心里话,心里好受了一些。
●假期真正开始了,接到兼职的电话,迎来了人生中第一份兼职,虽然很累,但还是觉得很充实,不会整天都窝在寝室。
●晚上和朋友一起去吃寿司,看到店主是个有点帅又高冷的人,犯了一下小花痴,嘿嘿。
●今天称了一下,(体重)没有变重,值得庆祝。
●感恩室友叫我起床,我没有迟到。
●准备好了东西,爸爸把我送到火车站,对我不舍地挥挥手,感谢这些年一直陪伴我成长的父母。
●下午钢琴课下课,班里一位舞蹈才女教我跳舞,自己也把舞蹈给学会了,感谢。晚自修全班一起排舞蹈,由于自己不知道怎么去带领他们,在他们都没用心排的情况下,自己竟然委屈地哭了。感觉自己完不成老师给的任务,所以情绪失控了。不过还是得感谢,只有这样才会让我成长。
感恩教育的形式可以再商榷
“每天抽出一点时间记录当天发生的值得感激的事,脑中回忆并记录下当时真实的内心感受,在情绪不适的时候,重温自己的‘感恩财富’。最后,内化为思维方式,养成认知习惯后,逐步过度为纯思维练习,下意识地感激发生在自己身上美好的事。”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类似这样的感恩练习的确可以有效地增进个人感恩之心,进而提升幸福感。但是这样的方法,真的适合以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吗?
在金华市心理卫生协会秘书长、金华第二医院院长张载福看来,老师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形式可以再商榷。“心理健康的普及教育是很重要的,这种作业的出发点也值得肯定。但是感恩教育要避免流于形式,我觉得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如果在数量或者考核方式上做一些改善,可能会更好。”张载福说。
感恩教育不是“繁重”的感恩作业
让学生每晚记录三件值得感恩的事情,还要坚持两个月,这样的要求初衷甚好,是为了让学生懂得感恩。现在的不少九零后、零零后学生,在家里是独生子女,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他们只知道索取,不知道付出,他们不懂得感恩,认为父母亲朋对自己的好,是理所应当的,而繁重的学业任务,教育不重视素质教育、人格教育,这些都可能让学生变成不懂感恩的学习机器,从而无法与他人正常交流与交往,极端者如马家爵不懂得感恩,林森浩不懂得感恩,甚至变成了冷漠凶残的犯罪分子;而有些学生,则面临成长期的烦恼,甚至被各种心理疾病所困扰,让这些学生发现身边的美好,发现世界的美好,可以有助于他们保持一种积极健康的心态,去努力生活与学习,去享受生命,不荒废时光。
很多学生坚持了下来,二个月内写了180件感恩的事情,那些本来熟视无睹的事情,突然发现原来也是美好的,这让学生们懂得从生活中发现美丽,领悟到生活的美,让学生由形式上的要求,逐渐内化于心,外化于形。这让人想起基督徒的饭前祷告,他们在吃饭前都会说道“感谢主,赐我食”,形式上的要求,也会影响到一个人的内心。
虽然老师将写“感恩作业”作为一项考核任务交给学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目的正义”遮掩不住“程序不正义”,另外,感悟生活也不是信仰宗教。而且也有些学生对此吐槽,认为这是一门奇葩的作业,有的学生不得不每天绞尽脑汁编造感恩感受,这也会让感恩变得有些矫情与虚假,让学生变得有些言不由衷。这样的“感恩作业”,本身就不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会变成学生的“美好负担”。
学生不应该“被感恩”,老师更应该循循善诱,而不能太过注重形式,要让学生懂得感恩,让学生看到生活的美好。加强感恩教育,这为当前的教育所急需,这也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但感恩教育不可变得太“老套”,感恩教育也不能变成强人所难,感恩教育更应该能让学生发自内心地产生共鸣,这才能达到最佳的教育目的,让学生在感恩教育中健全人格,成为一名对自己负责,对他人友善,对社会有益的人。
【启示与思考】
法国著名的雕塑家罗丹曾说过,“生活中本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其实,生活中也并不缺少爱和关怀,只是缺少发现和感知他们的心。众所周知,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王子”和“公主”。这使得很多孩子认为他人对自己的爱、包容和关怀都是理所应当的,鲜有感恩意识。新闻中的章老师为学生们布置的这道“感恩作业”可以说为学生们发现美好、发现爱提供了机会和平台。这道看似奇葩的作业题,不仅让学生发现了身边美好的人、事、物,也有助于他们用更加积极的眼光去看待事物,从而让学生们体会到拥抱美好的幸福感,进而提升其自我价值感和认同感。
然而,感恩意识的缺失,是家庭、学校、社会、个人等多方面造成的,而缺失后的矫正,并不是简单的一次两次“感恩作业”就能够实现的。感恩意识的树立,需要人们在生活过程中不断地去认识、去体会、去感悟,必须化虚为实,从点滴做起。在笔者看来,真正的感恩教育应来自于深层次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应是一个润物无声的过程。
一方面,在家庭中,家长要做好孩子的榜样,让孩子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中懂得孝敬长辈,懂得知恩图报。这是感恩之心形成的感情基础和重要保证。另一方面,学校要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有效地开展感恩教育。要把感恩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切入点,让学生学会识恩、知恩、报恩、施恩,提高感恩意识,锻炼感恩能力,养成感恩习惯,形成感恩品格。与此同时,相关部门要着重建设感恩文化,在全社会营造感恩的环境和氛围,通过宣传感恩,塑造典型,褒扬知恩报恩的美德,切实培养个人的感恩意识,力求每个人都学会推己及人,学会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学会将心比心,学会理解、同情和尊重他人。
“感恩”是一种沟通、一句谢谢、一次拥抱、一个电话、一封家书。感恩教育不应止于“感恩作业”,而是要化虚为实,化整为零,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情理交融,让受教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以实现自我的提升和完善。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佘小莉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316/87422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