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宣讲家网评论 专题评论 2016“两会”

铸就富国强军的“精神长城”

2016年03月17日 08:38

 

“兵者,国之大事。”坚不可摧、与时俱进的国防观和强军兴军意识,历来都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在“启航十三五、共圆中国梦”的关键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两会”出席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强调,“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创强军兴军新局面”。这是自2013年“两会”提出“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强军目标以来,习总书记连续第4年在“两会”上从目标定位、规划布局、措施抓手等方面,对加强国防与军队建设给出的动员令与路线图。一时间持续引发社会热议,也令国人的心绪再度为“国防”这个亘古不变的话题所拨动和牵引。

国防之大,是为国基。国无防不立,安国必固防。“国防”,这个古老而神圣的字眼记载了太多王朝的兴衰,见证了无数民族的荣辱。历史长河中的名言警句,时空隧道里的历史积淀,时刻警示着我们: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之际,也就是战争危险悄然来临之时。古罗马国势强大、人民富足,但由于奢侈淫逸之风盛行,国民耽于安乐,最终国破家亡;满洲八旗铁骑纵横驰骋,无往不胜,成就了辉煌的康乾盛世,然而在“万方来朝,海内承平”的梦境中,大清王朝国防意识日渐销蚀、防务废弛,结果在帝国主义列强的坚船利炮攻击下丧权失地,中华民族蒙受百年国耻……

有数据显示,从1945年到1990年的2340个星期中,全球只有3个星期是真正无战火的日子。这种状况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有愈演愈烈之势。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平均每年发生45场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仅2001年,全球爆发的武装冲突就有50余起。英国著名智库“国际战略研究所”去年5月发布的关于全球武装冲突的调查报告显示,死亡人数从2010年达到4.9万人以来逐年上升,2013年为11.3万人,2014年达18万人……可以想见,我们国家现在的繁荣昌盛,经济改革的有序推进,都与现在长期和平安定的国防环境息息相关,功不可没。国防,既为国家安全提供信心支持,亦为国家发展提供有效保证,更是提高国际地位的重要砝码。只有不断强化“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这一战略任务的紧迫感与重要性,才能实现经济、国防建设的同步推进,互促双赢,不断兴我国势,强我国防,从而稳步于大国之列,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国防之要,乃为兵本。军人在战争中的作用就是保家卫国,军人取得战争胜利是自己的根本目的。对一个国家而言,“国防”二字重千钧;对中华民族来说,“强军”之梦声犹在。在我们这个有着“辞家战士无旋踵,报国将军有断头”传统的国度里,每到民族危难之际、国家图存之时,都会涌现出众多挽狂澜于既倒、挫敌锋于正锐的忠烈勇士。上至“匈奴不灭何以家为”的千古名将,下到“生命不息冲锋不止”的普通一兵,一代又一代中国军人以他们的忠诚果敢、前赴后继,给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国家赢得了和平,为华夏这个命运多舛的民族争得了复兴。他们用生命与赤诚,改写了近代以来有国无防,任人欺凌的屈辱历史,点亮了走向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精神灯塔。也让近代以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而不复返。即便在和平年代,数以百万计的军人依然枕戈待旦,救民水火,不论是几次边疆防卫作战,还是驰援海外的索马里护航,甚至于举国同殇的汶川、雅安救援……

新的历史时期,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领导集体高瞻远瞩,明确提出了“要把军队创新纳入国家创新体系,大力开展军民协同创新,探索建立有利于国防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战略规划。人民军队不仅是保卫建设成果的卫士,更成为彰显大国责任与作用的使者。事实也再次昭告世人:能战方能言和,备战才能免战。军人的价值不仅在于赢得战争,也在于捍卫和平。

 

国防之强,在于民众。“战争的伟力蕴藏于人民”,这是伟人给出的论断;强我国防的无穷力量,同样根植于千千万万的普通民众,这是历史赋予的真理。幅员辽阔、物产丰饶的神州大地上,曾经亿万人民亿万兵、万里江山万里营。就像搞不懂“上甘岭为何打不下”一样,那些昔日的对手常有这样的困惑:装备落后的中国军队,何以在战场上铜墙铁壁般坚不可摧?这其中的答案并不难解:有了人民这个制胜砝码的加入,在战争的开端就已决定了结局。“母亲送儿上战场,妻子送郎打东洋”……在抵御外侮的战场上,民中藏有百万兵:“连妇女、儿童也用竹篓帮助运送手榴弹”——这是侵略者胆寒心惊的战栗。“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军装,最后一碗米用来做军粮,最后的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沂蒙山区红嫂把奶水送给解放军重伤员喝”……在决战决胜的天平上,民众胜过百万兵:“战争夺去你一只眼睛,群众会给你千万只眼睛”——这是共和国元帅发自内心的感叹。在举国抗战的危急关头,心系祖国的海外华侨捐赠飞机217架,坦克23辆,救护车100余辆,物资总数在3000批以上;在战争决胜的关键时刻,家无存粮、缺衣少穿的普通群众勒紧裤带,把一碗一瓢省下的粮食,毫无保留地送到前线。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的仪式上,习总书记在天安门城楼高喊出的“人民必胜”,不仅来自一个民族对战争密码的破译,更是一个和平崛起的大国,向全世界发出的庄严宣告。

“兵者百岁不一用,然不可一日忘也。”强大的国防和现代化军队从一定意义来说是“不战而屈之兵”的。当前,改革发展生机蓬勃,国际风云变幻多端,周边形势波诡云谲,国家安全面临的挑战可以称得上是“八面来风”。时刻强化“能打仗、打胜仗是强军之要”观念的灌输与养成,既是当代军人肩负的时代重任,更应成为每个国民自觉恪守的价值取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国防观”的表述不时见诸媒体。从某种意义上讲,所谓的“大国防观”,其实就是“人人皆为国防”的观念:民女花木兰从军报国,传为世代绝唱;音乐家聂耳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号角,激励着亿万军民……平时他们都姓“民”,一旦需要则为“军”。即使在和平环境里,为了国家安危而时刻准备着的,也绝不仅仅只是人民军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为了祖国,我们都要时刻准备着。因此,“大国防观”有着显著的全民性特征,毛泽东同志“全民皆兵”的著名论断,就是最好的解读。而“中国梦”的圆梦轨迹也必将会再次证明:“大国防观”是一个群体所共有的理念。而对于个体来说,则应是贯穿终生的信念。唯有如此,才能共同把发展图景向现实难处、人心深处倾力描绘,将改革愿景往治世正途、盛世坦途合力推进,实现经济与国防事业的大繁荣、大发展。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宣讲家网评论上线以来,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建议!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谢谢!

宣讲家网评论征稿邮箱:xuanjiangjia001@163.com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317/87429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