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已育”成女大学生就业砝码揭示何问题?

2016年03月17日 10:13

 

【事件介绍】

“已育”成女大学生就业砝码?业内不赞成在校生育

在这个大学毕业季里,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再度引起关注。为什么学习成绩越好、学历水平越高的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却遭受更严重的性别歧视?已婚已育真的能提升女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吗?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又该怎么破?

现象:女生学历越高越受歧视

近年来,在“大学生就业难”的大背景下,女大学生尤其女研究生的就业问题较为突出,比如不少女大学生在求职时遭遇过“性别歧视”,而解决女大学生就业也是部分高校就业工作的重点。

记者了解到,今年部分省市妇联、高校就在妇女节前夕举办女大学生专场招聘会,为女大学生求职就业提供专业咨询和有针对性的指导。而这一举措很大程度上源于近几年在“大学生就业难”的大背景下,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尤其突出。

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的研究报告指出当前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性别歧视比较严重。报告显示,在使用同样简历的情况下,男性大学生接到面试通知的次数比女性高42%;学习成绩和学历对降低歧视没有帮助,实际上,学习成绩越好、学历水平越高的女性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遭受更严重的性别歧视。

原因:生育问题是重要因素

记者也发现,当前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主要体现在就业市场上很多用人单位并不愿意招女生,如某些岗位在招聘时限定“只招男生”或者“男生优先”,用人单位的解释往往是,这些岗位需要经常加班、出差、应酬,工作压力很大,男生更适合。

女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被排斥的另一大因素就是生育问题。根据法律规定,女性享有带薪产假、哺乳假和生育保险,这对企业来讲是硬成本。而女性的产期和哺乳期也确实会给企业运转带来一定影响,因此企业很多时候会倾向于招聘男生。

而在现实压力下,有学生发现在简历中注明“已婚已育”的女生就业成功率更高。与此相对应的是,高校内的“研究生妈妈”越来越多,据报道,有院系出十几个女生在校期间生子的情况。此前,广州大学播音系三年级女学生梁宝怡本科在读时已生育二胎的新闻就引发社会关注。

争论:已育是就业优势吗?

有企业HR向记者表示,“已经完成生育固然有好处,但我会担心她是否因生育影响了学业。”

向阳生涯首席职业规划师洪向阳认为,单纯从找工作角度来讲,已婚已育对促进女大学生就业有一定帮助,但是“二胎”政策下可能继续面临生育问题,“所以,是否在校生育还是要根据自身职业规划以及实际需求来确定。”

在校期间完成生育的两位当事人在接受采访时都坦承有利有弊,而专家对此的态度则比较谨慎,认为在校生育或对其职业生涯有影响。

是否要在上学期间生育,不能一概而论。短期来看,有孩子可能会分散精力。但如果生育已完成,且家庭方面能够安排好,也能打消单位顾虑。长期来看就减轻了企业负担。

——陈超,北京某企业HR

虽然说女大学生就业比男生要难,但从我们学校的统计结果看女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并不比男生差,基本是持平的。只是从现实情况看,男生确实好找,签约更容易,更早一些。

——孙长林,北京科技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

 

■ 求职故事

孕期求职,从被歧视到被认可

小魏在读研之前就已经结婚了,老公一直在工作。小魏老公比她大好几岁,而且所从事的职业属于辐射高危群体。所以,刚上研究生的时候,他们就商量在小魏读研的时候把孩子生出来。

开学没多久,小魏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导师,导师挺支持她的决定,但也建议她最好在研二下学期怀孕,因为研一和研二上学期的课比较多。一开始,小魏设想的也是在毕业之前把孩子生出来,尽量不影响答辩和找工作。结果事与愿违,到研三才怀孕,孩子生下来时已经到毕业之后的八月份了。

小魏说,在学校生孩子的事并不需要向学校报备,只要导师知道就可以了。“因为读书时户口在学校,在办理生孩子的手续时,有很多资料都需要学校盖章,相关的老师只是问了一下我的情况,也没有为难我。”

小魏说,虽然她已经把怀孕、生孩子安排在读研的后半阶段了,但同样也会遇到很多问题。“首先要面对的是毕业论文的压力,每个孕妇的体质不一样,有的孕妇在怀孕期间可能会很难受,这时要面对的压力就是其他人的好几倍。”

其实在找工作的时候小魏才真正感觉到“弱势”。一些企业了解到她的情况以后,就不会谈下去。有一次她去一所高校面试,讲完课后对方觉得挺不错,小魏以为自己肯定能进入下一轮了。结果在要走的时候,一位眼尖的老教师看出她好像穿着孕妇防辐射服。“当时我的肚子还不大,她就问我是不是怀孕了,预产期是什么时候,我如实告知,结果她就说不能参加9月的入职培训了,后来我也没能进入下一轮面试。”

小魏说,她的同学中也有毕业时在哺乳期的,去大型公司面试,对方也比较排斥。还有的同学因为毕业时年纪较大,孩子较小,后来一直没有工作。

最终,小魏在研三下学期参加了外地一所城市的公招,面试中对方对她的婚育情况好像还比较中意。之后她又请几个月假度过哺乳期,就开始正常工作了。

一胞两胎,省去二次请婚产假

小燕是在读研一的时候结的婚,本来读研期间没有生孩子的打算,研二还打算去国外交流学习,名都报上了,可是不久发现怀孕了,从此一切打算都改变了。

后来小燕也想开了,觉得在校期间有小孩也不错,能胎教。“我本来也想过休学,不过考虑到当时没什么课了,主要任务就是论文。”小燕说,怀孕前期其实并不影响学习,她可以照常查资料,写论文。后来论文顺利通过了,一切都顺其自然。

小燕说,作为外地生源在北京生小孩压力还是挺大的,毕竟没有经济来源,需要家里的支持。还得想着为孩子落实北京户口,“有户口才能买房,买了房才能落户,这一切都需要我们的加倍努力。”

小燕的孩子是在毕业前四五个月出生的,而且是双胞胎。怀孕期间,小燕在找工作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校生孩子会对求职有什么好处,所以简历上也没有标注毕业时已婚已育。之后在求职时,有的用人单位得知她已经怀孕(或生育),很惊讶,他们也会觉得这种情况对企业来说是有好处的,包括不用请婚假产假,不需要给单位增加医疗报销开支。“我一次生两个,也不用考虑生二胎,至少长期来说工作还比较安心专注。”

但也会有一些弊端,小燕认为,因为工作时孩子相对小,照顾孩子会对工作有一定影响。但单位也会体谅这一点,毕竟大部分女孩都要经历生孩子。

对于在校期间生孩子,小燕的态度是顺其自然。“生孩子是要有经济支撑的,能给未来的小孩相对好的生活条件,生了就生了,早晚的事。”小燕说,如果不能给孩子好的条件就不要怀孕。但如果怀了也不建议流产。

■ 观点

不赞成女大学生在校生育

王奇珍,杭萧钢构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人力资源总监

针对目前女大学生因为潜在的生育等因素而造成的就业歧视问题,我建议要三管齐下,第一,女大学生自身要提升职业素质与专业技能,增加核心竞争力;第二,政府不能只出台政策与法律,要实实在在地给予一些政策支持,不能只增加企业负担。比如,婚假、生育假等等,如果国家没有配套的措施出来,只要求企业执行,这样就增加企业的负担了,企业自然会选择男性。如果婚假或者生育假政府补贴50%左右,这样企业反而会欢迎女性了。第三,也要加强一些企业违法处罚力度,这样三管齐下,就基本上可以解决女性就业歧视问题了。

我个人不赞成女大学生在校生育,不单单是影响学习,或者有利就业问题。因为在校学习期间,生活、工作都不稳定,没有什么经济来源,如果再去结婚、生孩子,会造成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比如经济压力、夫妻关系的稳定、双方家庭伦理问题等等。

在校生育职业发展或受影响

洪向阳,向阳生涯首席职业规划师

如果大学生在学校里生了孩子,一般接下来至少三年大部分时间都是花在孩子身上。在这三年里,她的职业发展速度可能要显著低于同龄人,在她最需要积累职业技能素养和阅历的时候,她却处在一个慢动作状态。结果是职业发展可能受到影响,当别人已经有实力去晋升或者获得重要岗位的时候,她可能还处在一个低水平的平台。我想一个大学毕业生带着小孩子去找工作,用人单位也会比较审慎。对于一个本科毕业大学生来说,好像是占了点便宜,实际上没占。

当然,对于读硕或者读博的学生来说,也会面临上述的问题,但研究生读研期间会积累很多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积累联系也会比较强。考虑到年龄或者家庭等因素,是可以考虑结婚和生育的问题的。这需要权衡利弊,从个人一生发展角度去思考。

 

 

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岂能靠“已育”?

“三八”妇女节到了,在这个大学毕业季里,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再度引起关注。可以说,毕业季就业难是老生常谈的话题,尤其是女大学生就业,更是难上加难。基于此,有人可谓是“不走寻常路”,将“已婚已育”作为就业制胜的砝码。笔者认为,这看似有效,但靠此来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也不过是“荒诞不经”。

不可否认,女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受歧视,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生育,婚假、产假、哺乳假,都是受法律保护的,用人单位只能妥协。但这些假期,确实影响了单位的一些正常运转,所以在招聘时,大多数单位多半会以加班多、出差应酬等理由将女大学生拒之门外。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现实,没必要去掩饰。而这也成为了一些女大学生上学期间结婚、生育的最真实理由。

但是,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仅靠“已育”又很不现实。作为大学生,尚未步入社会,学习还是主业,将时间用在生孩子上,实在是有些“不务正业”。而且,学生时期,心理尚不成熟,更没有经济基础,贸然的生孩子,不仅会耽误学业,而且也会有很大的生活压力。这样一来,能力和素质都会有所欠缺,即便“已育”,在竞争对手面前也变得稍逊一筹。而用人单位一味的将“已育”作为招聘的先决条件,也并不一定会招到优秀的人才。所以说,毕业前生孩子,并非良策,还是该因人而异,莫让“生育”绑架了自己的前途。

要真正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仅仅是靠“已育”显然不靠谱,还需多管齐下。其一,女大学生自己要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其二,对有“性别歧视”的用人单位进行惩罚,给女大学生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其三,政府部门要有政策和资金倾斜,对没有性别歧视的用人单位给予表扬,对女大学生的产假、哺乳假等给予一定的补助,从而减轻企业的压力。

尽管大学校园并不限制学生的结婚生育,“已育”也不过是多数女大学生的无奈之举。倘若没有了就业时的性别歧视,没有了“已育”的优越,谁又不愿好好享受一下仅有的几年大学生活呢?

 

【启示与思考】

按照现行法律规定:女性享有带薪产假、哺乳假和生育保险,这些对企业来讲都是硬成本,尤其是女性在产期和哺乳期更会给企业运转带来影响,因此,企业倾向于使用男性并不奇怪,而“已育”变成女大学生的一枚就业砝码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不难理解。倒是一提到企业如此做法,就被骂做是搞“性别歧视”,这很让人不好理解。

企业喜好使用男性,出于多方考量,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因素。比如经常需要出差、加班、应酬的岗位,男性无疑更适合,将女性招聘过来,既然不适应企业要求,也是人才浪费。而且,企业不是公益福利组织,没有义务养人,从利益最大化考虑是其竞争法则,哪怕不是工作性质决定而真的只是借口,只要其不违背法律法规,招谁用谁也是自由,谁都无权指摘。把企业拒绝聘用女性或者设立门槛说成性别歧视并不理直气壮。

毋须讳言,很多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总是找出诸如加班、出差、应酬多或工作压力大等种种借口,不愿招女大学生,其实是“司马站之心——路人皆知”——根据法律规定,女性享有带薪产假、哺乳假和生育保险,这对企业来讲是硬成本;而且女性的产期和哺乳期,确实给企业运转带来一定影响。然而,这就是不招女大学生的理由吗?每年这么多的女大学生去干啥?

“已育”成女大学生就业砝码,关乎就业公平、教育公平,更关乎社会公平。减少和杜绝此类事件发生,必须把各种旧的就业歧视扫进历史的陈迹,同时遏制新的就业歧视出现。为此,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用人单位以及女大学生,必须共同攻克这一难题。

相关部门既要对违法用人单位加大处罚力度,最大限度解决女性就业歧视问题,也要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和补助措施,帮助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减轻女性因结婚、生育等造成的损失。用人单位既要遵纪守法,更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女性结婚、生育等都是人之常情,不要只盯着眼前的暂时利益。高校女生既要努力提升职业素质与专业技能,增加核心竞争力,也要设身处地为用人单位着想,尽量减少用人单位的麻烦和损失。只要大家都想到一块了,什么事情都好办了,女性就业歧视问题也就不存在了。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317/87489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