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聚焦教育
“先秦穿越”课走红带来的启示
2016年03月17日 10:30
【事件介绍】
福师大一教师开讲“先秦穿越生存技能”受热捧
“如果穿越到上古时代吃饭,你点了一道‘水煮活鱼’,那么你就太作死了。因为那时候没有辣椒,真的只能吃到水煮的活鱼了。”近日,福建师范大学学生正式进入学校公共选修课的上课阶段,其中,一门名为《先秦穿越手册》的课程成为学生追捧的对象,目前已有近300位同学报名听课。
据了解,该门课程由福师大“80后”女教师潘苇杭授课,主要为同学们讲述上古时代的饮食、服饰、建筑、交通、货币、婚葬等方面的文化常识。“为了帮助同学们记住这本‘穿越手册’,我经常会讲一些先秦两汉文献里的小故事,例如《新序》中写道古人喝酒,动不动能喝几天几夜不醉。这个例子可以从侧面说明当时的酤、醪、醴一类薄酒,度数实在不太高。”
除了文献里的故事,潘苇杭表示,自己也会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胡萝卜、芋头、白菜、花菜……如果你穿越到上古时代,这些蔬菜统统都吃不到,别想了”,“最基本的烹调技术——炒,那阵儿也还没有,也别想了”,“学学上古时代人们吃饭的规矩,别被当野蛮人赶出饭厅”……不少听课学生直呼“太长见识了,听课的时候都忍不住鼓掌”。
“还没开始选择自己想要听的公选课之前,我就来蹭过潘老师的课,因为学长学姐对这门课都是一致好评。”来自该校公管管理学院2015级的李同学表示,“老师的风格很活泼,还会使用一些网络流行语,很符合我们的口味。”
谈及开设这门课程的初衷,潘苇杭希望通过这门课程,让大家更加了解并热爱民族传统文化,“对于喜欢文学创作的同学们来说,也可以帮助他们尽量少闹文史方面的笑话。
高校“先秦穿越”课程是创新更是责任
福师大这位“80后”潘苇杭女教师了不得,她的课程让人耳目一新。单从这个名为《先秦穿越手册》的课程,就足够勾起学生们的想象力和上课欲望,再加潘老师上课中经常使用符合大学生口味的一些网络流行语,使这堂公共选修课点赞率狂飙。
可见,以穿越先秦为名,行灌输科学、文史知识之实,这不仅为当下一些脱离事实的“神剧”内容起到拔乱反正之功效,更能让枯燥无味的文史知识悄然在学生心中扎根。什么叫创新?这就是创新,大学本就是一个需要创新和想象的地方。
近年来,不断曝出部分高校课程无人问津,即使学校在出考卷时出“任课老师是谁”的神题,仍然会有部分学生无法答出。这种现象的存在,表面看是大学生翘课造成的,实则是当下部分高校教师毫无与时俱进、创新精神,不懂得学生需要什么,不会因时制宜改变教学方式,让学生提起学习的兴趣。
毫无疑问,福师大《先秦穿越手册》课程就是一种创新,捉住了当下大学生爱看穿越剧,爱搞无厘头的心理,巧妙地将文史知识穿插其中,让学生捧腹同时学到了知识,让枯燥的文史课变成了学生热棒的趣味课,同时也能有效将当下那些随意撰改、脱离史实的神剧情节从学生们的脑海中剔除。
事实上,高校如果不走出把课程的教授当做知识输入、输出的过程,把培养学生当作工厂产品生产过程的教育思维误区,即使是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也难免出现学生大面积翘课,一学期下来学生不知教授为何许人的现象。因此,福师大“先秦穿越”课程不仅是种创新,更是教师的责任感使然,也为高校公共选修课的设置、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样本,值得借鉴。
“先秦穿越”实现了教育层次的升级
穿越是穿越时间和空间的简称,以现代人的维度去看过去的人物,演绎过去的故事,这种时空的错乱,在影视剧中并不鲜见,被称之为穿越剧。所谓的先秦穿越手册,其实是一门历史文化和风俗传统的选修课,以讲授上古时代饮食、服饰、建筑、交通、货币、婚葬等方面的文化,其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避免他们在创作中出现笑话。从实际的情况来看,近300人报名听课,用追捧来形容并不为过。
选修课的种类繁多,也是开拓学生眼界,丰富学生知识的必要手段。然而对于选修课,学生们“爱起来并不容易”。之前某媒体就“大学生公共选修课状况”主题,对来自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13所高校的294名大一至大三学生进行了微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四成大学生称正在上的选修课“没意思”,最希望学的是心理学和职场培训类课程。在这种情况下,一种穿越剧式的古代知识课程,能够获得学生的欢迎,实属不易。
“先秦穿越”之所以能够获得学生的欢迎,应当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教学的方式比较新颖,尤其是授课者采取以现代人的角色,去进行古代的演绎,就像在演一部古代的穿越剧一样,让人充满新鲜和刺激之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引大了大量的粉丝,并成为受捧的课程不足为怪;二是对于历史知识的渴求,其实有着很深厚的群众基础和群体愿望,只是这种愿望没有被发现,也未能得到有效的正视和积极的回应。
客观说,选修课不为学生重视,关键在于选修课的设置上存在问题,从而使之成为弃可惜,食之无味的鸡肋。在大学校园中流行这么一种观点,即在选修课预选阶段,有人说不要指望在大学选修课里学到真正有用的东西,还是选几门好过的不管有没有兴趣拿学分最重要。而一些学校和老师为了让选修课吸引人,于是就在“新潮”上下功夫,比如天津大学“恋爱课”、南昌大学“三国杀”、华南农业大学“真菌课”……诸如此类的高校“潮”课,正受到越来越多学生的欢迎。
除了少部分“潮课”确实内容大于形式,极大部分则是“看起来很美”,陷入了“为潮而潮”的境地。其实,走传统路线和正统思维,同样可以让选修课出彩,很显然在“潮声一片”之中,“先秦穿越”无疑起到了颠覆的作用,也给选修课的设置和如何教学,也提供了启发价值。此说明,在追求新潮的同时,若是回归于过去和历史,同样也可以大有作为。因而,坚持以传授有用知识为开设的基本原则,再辅以对授课形式的创新,那么就必然会收获积极的回馈。
如果把选修课的设置,以及高校课程的安排视为一种供给的话,那么就应当转变思路,从供给侧的层面去进行有效改进,以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而不是无视于学生的实际需要,而单方面的进行安排与布置,无法实现自身层次的升级,那么遇冷并成鸡肋也就不足为奇。虽然素质教育是对学生而言,不过只有学校先素质化起来,并由此产生导向作用,那么教育的素质化和素质化的教育,才能共融共通。
【启示与思考】
应该说,如此的教学模式,确实颇具新意,令人不禁眼前一亮。尤其是,将学生置身于古代历史中,以“穿越”达到现场模拟的目的,更能让学生们意犹未尽,进而牢固掌握更多的人文历史知识。表面上来看,如此的教学模式向学生们传授了生存技能,但仔细想想,却具有更加积极的价值和意义。
长期以来,在人文历史教学方面,我们如何来向学生们灌输知识呢?比如,古时代的饮食、服饰、建筑、交通、货币、婚葬等方面的文化常识,都是通过历史、文学等课程进行填鸭式教育,学生比较被动。那么,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必然存在某些弊端。由于教学方式呆板,学生们通常印象并不深刻,死记硬背又缺乏感知,导致知识吸收陷入困境中。如此之下,以“穿越手册”进行教学,摒弃了之前的僵化教学思路,效果值得期待。
校园需要多进行这样教学创新,人是活的,教育也应是活的。这名女教师的成功就在于她让她所讲授的课程“活”了起来。哪怕这一课程是让学生记住遥远的过去,哪怕这一课程是枯燥的化学、数学等等,只要多动脑筋,另辟蹊径,转变思维,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都能让课程“活起来”,还能让学生不再读死书,死读书,并能学以致用,开拓眼界,从而让教学效果最大化发挥。
类似“穿越先秦”的教学创新,需要教育工作者开拓思路,更要让教育工作者自己先“穿越”到所教授的知识里面去,像这位有趣的开讲“先秦穿越生存技能”的教师,自己肯定就是一名“先秦迷”,要不也不会把这些“古老的东西”讲得这样有趣而吸引年轻学生沉潜其间、流连忘返。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佘小莉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317/87491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