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聚焦教育

旷课教授检讨 师德是一种境界

2016年03月17日 10:43

 

【事件介绍】

旷课教授检讨 师德是一种境界

因旷课写检讨书 退休教授一夜间成“网红”

见到王万森教授时,山东师范大学文化楼的二层接待室被一众媒体围得水泄不通,透过层叠的摄像机、话筒、录音笔,刚刚从文学院院长手中领到退休证的王万森稳健地应对着各种提问。

“我知道我火了,电话从5号中午开始就响个不停,有采访的也有教育界同行的。”过去的一周,这位年届74岁的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突然之间成为了一个因为谦卑和坦诚而被广为讨论的“网红”。

不久前,在山东师范大学千佛山校区教学3楼3317教室里,王万森面色有些沉重,特地提早来到教室,待到所有同学到齐,他摊开事先准备好的打印版检讨书,为自己上节课旷课向学生道歉,他自觉“羞愧难当,无可弥补”,并申请自罚停发补贴。

王万森在检讨信里写着:“我从教五十年,把上课作为铁的纪律,雷打不动的要求自己。这是教员的职责和义务,也是教员的光荣,教师就应当按时上课,而且倾注心血把每堂课上好。”

王万森告诉记者:“接到学校的电话询问自己怎么没来上课,才发觉自己看错了课表,觉得十分难过,于是给院长发了检讨邮件。这星期已经无法弥补上一堂课了,于是当堂念了这份检讨。我作为一个老教师,从教五十多年,却在最后的时刻没把课按时上好,感觉十分羞愧。”他表示,这次事件将是“作为一名老教师的遗憾”。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杨存昌介绍,王万森教授已经在去年年底退休,此次上课是被返聘回校任教,而王老却兢兢业业,严格要求自己。“不避讳地讲,这是一次教学失误,会依照学校的相关制度处理。但一个偶然的教学事故,彰显了一位老教师的人格风范。”

从未见过老师因为旷课主动向学生做检讨的研一学生李君君这时坐在教室第一排,用手机偷偷拍下这一镜头。其后李君君的同学胡燕将图片配以文字发到朋友圈,很快经过微信和媒体传播,“山师老教授因旷课做检讨”在6日一度占据了微博热搜话题榜头名。

“我们被老先生感动到了,他是我们学院返聘的教授,还如此严于律己。”李君君说。

一时间的点赞和转发潮将此事炒得火热。微信用户“朱璐xi”说,为中国好教师点赞,这才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含义;网友“慧从静出”评论,现实中我们有多少人能有当众认错的勇气;有网友称,老教授的检讨为所有老师和学生都上了一课;微博网友“林之宇21”留言称,真后悔大学那会经常逃课。

对于自己一夜之间火遍网络,王万森十分冷静。“大家点赞归点赞,我心里很清楚,错了就是错了,就应该接受惩罚。”王万森不好意思地说,“我们家的家风就是这个样子,要承认错误,剖析自己。”

“师德是一种境界,虽然我还没有达到这种境界。我一站到讲台上就会想起许多老教师的样子,小到上课穿正装、不迟到,大到做事做老师的道理,我都是从前辈身上学来的。”王万森说。

在平时,这位老教授给学生尤其是研究生上课时常说,自己没有资格给学生上课。“我毕业的时候是1965年,虽然大学毕业,但是没有获得学士学位证。”见过各种大场面的王万森,话语间却保持着一位学者的谦卑,学历的不足使他觉得应该始终保持学习的心态。

王万森的父亲和爷爷都是医生,从小就接触中医药物的他本应被父母安排走行医之路,却因为读小说入迷自己放弃了内科医学,走上文学研究的路子。但他没有丢掉医生的严谨。

“我做对了的,大家记着;我做的不对,大家请批评;我的教训,大家应避免。”这是王万森告诉记者的“师德三句话”。

 

“旷课”教授用检讨筑牢师德之魂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学校是一方净土,而教师则是这一方净土的“守卫者”,课本上的知识是知识,但是“师德”更是一种无形却意义非凡的知识。因为记错上课时间而“旷课”,继而做出深刻的检讨,能有这样承认错误的担当,王万森教授用行动守护了“师德”。

他认为师德是一种境界,他还没有达到这种境界。但是,从教五十年他始终把上课作为铁的纪律,雷打不动的要求自己。认为按时上课,倾注心血把每堂课上好是教员的职责和义务,也是教员的光荣。因为一次教学事故就做出深刻检讨,如此谦卑的学者用行动诠释了师德的内涵。

让学生今后堂堂正正做人,教师必然先坦然的做事,真诚的做人。这不仅仅是责任心的问题,更是师德深层次的反应。老教授一直在说自己距离师德的境界还差的远,但是他却用实际行动守护了“师德之魂”。

老教授勇于认错的做法与当今一些高校教师师德“出轨”却刻意狡辩的做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厦门大学博导诱奸女学生,他可以把这种骚扰看成一种喜欢;再比如,川美某副教授“性骚扰”女生事件,当事人居然把这种外人看来的“骚扰”看成一种带学生的独特方式。错了就是错了,何必要遮遮掩掩对“师德”进行二次践踏。

诚然,一些时候,某些不良风气在社会上俨然成为一种明规则;诚然,高校也不再是以前的象牙塔,某些社会法则在高校也越来越多地体现出来。但一个必须厘清的价值判断是,师德弱化甚至沦丧是不该被容忍和被接受的,否则教师在教书育人时就难以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就无法承担传道授业解惑的良心角色。这样的教师即使业务上再优秀,也只是可能误人子弟的教书匠,其言行甚至会起到反面示范作用。

 

山师旷课教授检讨关乎着高等教育希望

应该说,在各个高校中,教授旷课现象并不稀奇。不过,对于这种教学“事故”,到底该如何处理,却往往面临不同的情形。报道中的王万森教授并非刻意为之,而只是因为看错课表而导致过错发生,其实并不是过于严重。然而,王万森教授却“自请处分”,要求全院公布检讨、要求扣罚全学期劳务津贴,其严谨务实的作风令人钦佩。

现实中,我们所看到的更多的是学生旷课。根据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和评估机构的调查数据显示,33%的大学生发生过逃课或缺课行为。面对如此严重的旷课情形,一些高校甚至出台了各种制度措施,以此来保障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比如,扬州有高校发明签到APP,武汉有高校拍集体照点名,河南有高校逼着学校“刷脸上课”,青岛有高校收200元一节的“旷课费”等等。不难看出,逃课之风的盛行令人震惊,已经成为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

仔细想想,大学生之所以旷课,与其自身缺乏自律意识有关,但同时也与教师们的做法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一方面,部分高校的管理秩序较为松散,而老师忙于各种事务,并没有将学生课程安排和教育当作头等大事。那么,当老师们的教学内容流于形式,自然无法吸引学生们的兴趣,学生旷课正是一种“反抗”。另一方面,某些老师也不能以身作则,存在迟到、早退、旷课等情形。比如。2014年底,一位大学副教授实名发表博文称,因上课迟到4分钟而遭学校红头文件通报处罚,该副教授对校方以红头文件的形式来处理提出质疑。

那么,当老师的心态和行为出现瑕疵,必然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如今,全国高等院校的总数达到2850多所,在校学生3553万人,每年毕业生超过700万人。然而,如此大规模的教育现状下,却存在多方面的教育隐忧,教育水平和质量一直难以得到提高。于是,只是侧重于数量上的提升,而忽略了质量上的强化,高教所面临的现实尴尬可见一斑。从这个方面而言,假如每个大学教师都能“羞愧难当”,都能对自己进行“检讨”,高等教育无疑更有希望。

旷课教授的自我检讨,并不仅仅是一个道德议题,在旷课教授的虔诚心态背后,其关乎我国高等教育的希望。假如,每个高校都有铁的纪律,每个教授都能向王万森教授一样明白“何以为耻”,必然会提升高校公信,而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也一定会不断提高。

 

【启示与思考】

老教授对自己存在的错误为什么会主动检讨呢?因为在他的一生教学工作中,相当严谨,从没有出现过迟到或者早退现象,在教学中认真努力,从来都是严格要求自己,上课五十多年来,把上课作为铁的纪律,雷打不动要求自己。这是教员的职责和义务,也是教员的光荣,教师就应当按时上课,而且倾注心血把每堂课上好。他是如此承诺的,也是如此践行的,正是这样,当他今天意外因为个人原因忘记上课时,主动做出检讨来,这样的事件出现不是意外。

老教授因为意外旷课主动检讨获赞成为网红了,这又是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时代需要如老教授一样求学严谨,作风扎实,人性朴实的人才,尤其是在教育部门更需要这样的人才出现。可是实际上呢,这样的人才,不仅仅在教育部门少见了,就是在当今社会其它行业中能够在某些事件中做到主动进行自我批评的人员也是很少见的,因此说老教授的精神让人敬重不是意外,老教授的事件被传出,他能够成为网红,说明了当今社会对于奉献精神是相当呼唤的。

老教授旷课做检讨,不管是严于律己的精神,还是将学生利益放在第一位的责任感,都令人钦佩。其知错必改、勇于剖析自我的品德,更是难能可贵。他用自己的责任和担当言传身教,给学生和年轻教师上了一节非常有意义的敬业课。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317/87491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