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时政聚焦

用“三镜说”驳斥“硬着陆”铿锵有力

2016年03月18日 15:15

 

【事件介绍】

用“三镜说”驳斥“硬着陆”铿锵有力

李鸿忠“三镜说”驳斥中国经济“硬着陆”

“我认为中国经济是不可能‘硬着陆’的。这种‘硬着陆’的说法一定会落空、破产。”

针对当前国际上有一种声音在唱衰中国经济、认为中国经济硬着陆不可避免的论调,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9日在北京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对于唱衰中国经济的论调,李鸿忠形象地比喻为“戴墨镜看,戴近视镜看,戴偏光镜看”。

所谓“戴墨镜看”,因为戴的是有色眼镜,看什么都是黑的。李鸿忠说,改革开放以来,国际上有过几次唱衰中国经济发展的论调,但每次都以中国经济发展越来越好的事实作为结局,让唱衰中国经济的人“大跌眼镜”。“这一次我相信也必将是如此。”

所谓“戴近视镜看”,就是只看近处,不看长远,也不看实质。比如,中国经济经历30多年高速增长后进入新常态,呈现出鲜明的三大特征,即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

李鸿忠举例说,从速度看,中国经济增长由高速转为中高速,虽然速度有所减缓,但仍保持在合理区间,而且增量是非常可观的。“去年全国GDP在2014年60万亿元(人民币,下同)的基础上增长到了67万亿元,增量相当于两个湖北省的经济总量,这个增量是非常可观的。”

从结构看,三大需求中,消费日益升至主体地位,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产业结构中,传统产业在“去产能、去库存”的同时加快升级改造,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从增长动力看,中国经济表现出“三个持续”:一是新动能持续增强,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以创新驱动为主,创新成为引领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二是改革持续深化,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正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蓬勃局面;三是民生持续改善,让人民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为改革发展凝聚了最持久、最深厚的根本动力。

“可以说,新常态下的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既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使然,也是我们适应、把握和引领新常态的主动选择和积极作为。”李鸿忠说,如果仅仅看到眼前经济增速的放缓和暂时的困难问题,而不从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来认识和把握新常态,看不到速度换挡降速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由好向更好良性动态转换的必经阶段和必然现象,显然是患了近视病、短视症,舍本逐末、不得要领。

所谓“戴偏光镜看”,就是像偏光镜一样,“选择性地过滤来自某个方向的光线”,盯着中国经济发展中某一方面的问题,以偏概全,以点代面,用“放大镜”,把问题扩大化,实在是有失偏颇、有失公允。

李鸿忠认为,中国经济是稳定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当前世界经济环境依然严峻复杂,但中国经济基本面依然强劲,必将继续对世界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理性、客观、公正看待中国经济发展,不仅关系中国,也有利于全球。

“戴墨镜的人,应该摘掉墨镜,用平光镜看客观;戴近视镜的人,应该调焦距,看长远、看本质;戴偏光镜的人,应该换角度,看全景。”李鸿忠说,只要摘掉墨镜,只要调光、看远,只要视角是全景式的,一定会得出中国经济良性发展的结论。

 

 

“三镜”照出唱衰者真面目

几乎自改革开放以来,“崩溃”“硬着陆”“灾难”等唱衰中国的论调就没断过,近年来尤甚。就在3月2日,作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穆迪将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展望从“稳定”下调至“负面”,理由是政府债务增加导致财政疲软 。很明显,此番穆迪下调中国评级展望的操作反映了一些海外机构对中国经济的习惯性唱衰。

李鸿忠用“三镜说”驳斥唱衰中国的论调十分生动、准确。从大方面看,一个人长期带着墨镜、近视镜或偏光镜看世界,是看不到真实世界的。换而言之,带着“三镜”看到的世界即便是观看者亲眼所见,但真实性注定是自以为是。很多事实可以说明这一点。从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经济年均增长一直高位运行,这个经济奇迹本身,就是对唱衰中国论调的最大嘲讽。想必唱衰者还记得一些“打脸”的事:2010年和2012年,“中国经济崩溃论”两 次“光荣”地入选美国《外交政策》杂志评选的年度十大最糟糕预测之一。

从小方面讲,“三镜说”中的每一幅眼镜均有据可依。例如戴墨镜者就是不管你中国经济好坏,反正都是一个劲地唱黑。戴近视镜看,即只看到目前中国经济增速的下行,而没有看到速度换挡降速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由好向更好良性动态转换的必经阶段和必然现象。这好比一个人走路一直习惯走得较快,哪天因为某些原因适度放慢了脚步,但这显然不能武断地称这个人已经在走下坡路甚至完全不行了。有时,放慢速度是为了“让灵魂跟上”,通过必要的调整让今后的路走得更平稳更遥远。这个必然规律,事实上很多唱衰者在本国发展历程中就不难找到。戴偏光镜者即只盯着中国经济发展中某一方面的问题,然后以偏概全地把问题扩大化。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唱衰中国论调被事实一再嘲讽,但戴“三镜”者一直就存在。为什么要戴“三镜”呢?早前一些学者分析得很准确:无非是两类人,一类人以某些国家的政客为代表,对中国经济的增长心存不安。他们唱空中国,巴不得中国经济出问题,配合全球市场投资者做空中国。另一类人是某些学者,尤其是国外学者,他们对中国的实际新情况不了解或者了解得较为片面,顺着网上和中国部分不负责任的媒体、学者的言论做推导、分析,发表唱空中国经济的言论。

当然,不管是哪些人戴着“三镜”看待中国,我们在对其嗤之以鼻的同时,也该有一种居安思危的意识。毕竟,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所经历的很多“衰”的教训是值得中国认真吸取的,并在总结经验的同时,我们还必须不断着力解决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只有这样,中国经济才不会出现全局性危机;也只有这样,唱衰中国的论调才会继续甚至永远地成为笑话,并让戴“三镜”者最终发现自己才是真“衰”。

总之,多年以来,唱衰中国的论调一直就像牛皮癣一样,一直阴魂不散。在多次审丑疲劳后,我们不妨把这些牛皮癣当着一道调味菜,踏实走好自己的每一步路,让所有戴着“三镜”看中国者一次又一次在自讨没趣中黯然退场。

 

摔破“三面镜”消解“唱衰腔”

“知识的敌人不是无知,而是已经掌握知识的幻觉。”对于唱衰中国经济的论调,李鸿忠书记“三个镜”的形象比喻,一针见血指出“幻觉者”的症结;有理有据的逻辑分析,实事求是地呈现事实,不仅揭开了“唱衰者”的神秘面纱,也讲好了“中国故事”。

“硬着陆几乎不可避免”“中国是金融危机的根源”……多年来,西方“唱衰”论调此起彼伏,其实,这种“出格”推测,根本原因在于它脱离了中国经济的实际,没有看到中国主动调整以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不懈努力。

或是选择性失明,不看白的看黑的;或者选择性聚焦,舍本逐末、不得要领;亦或是选择性接收,有失偏颇、大失公允。无论是哪一种,傲慢的偏见,丝毫不能适配中国经济的成就与潜力。在外资投资数据驳斥“跑路潮”,投资日趋“高端化”,以及“中国贡献”不负众望的事实下,这些,“掩耳盗铃”的自欺欺人,“一叶障目”的黑白不分,最终只能落下“赔了形象又折信用”的笑话。

确实,在全球经济放缓的背景下,实事求是地说,中国经济增速是有所回落,但用“衰”来形容显然是不合理的。就好比100分是优秀,99分就是不及格,此般逻辑,颇有“意”味。更重要的是,中国已经进入中上等收入国家水平,目前促使中国经济较快增长的因素很多。正如解决问题是为了更好前进,“减速”也是为了更好地“加速”。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别有用心者”掏空心思降低中国在各领域金牌的“成色”, 其不实信息轻易就能掀起一阵风浪。因此,面对“责难”,中国不仅仅要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而且也应该成为“中国故事”的书写者和讲解员。李鸿忠书记用“三镜论”驳倒了“崩溃论”,也用“中国故事”消解了“唱衰调”。

讲好中国改革的故事,“克难攻坚,喜换新颜”。改革是经济发展动力,而改革就是最大的政策。在一切利好的政策形势下,中国经济正在以自己特有的步伐和节奏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蓬勃的局面是,改革持续深化,市场活力逐步激化。

讲好中国经济的篇章,“经济新常态,历史新机遇”。转型中的中国经济确有自己的难题,但中国正努力以自己的方式破解这些难题。我们的经济增量仍然非常可观,经济基本面依然强劲。不变的基调是,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

讲好中国民生的课堂,“生活富裕,百姓无虞”。让人民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是发展的出发点,也是评价发展优劣的落脚点。经济新常态,由好向更好良性动态转换的必经阶段,也是人民幸福的必然现象。不变的情怀是,幸福安康,民心所向。

让墨镜无光可采,让近视镜无懈可击,让偏光镜无处可取。

无论是“中国威胁论”,还是“经济崩溃论”,都当消解在我们的“中国故事”里。

 

【启示与思考】

近年来,社会上似乎始终有一股唱衰中国经济的论调时沉渣时泛起。这种“落井下石”的论调,在我国经济发展适度放缓、改革成效尚需时日的今天,在某种程度上迷惑了民心,冲散了民志,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越发不可忽视的“绊脚石”。此种情形,更加让我们感觉到李鸿忠同志近日提出的“三镜说”,在驳斥中国经济“硬着陆”一说方面显得非常及时、形象、有力。

不能戴墨镜看待中国经济的发展,是因为一切要从实际出发,要把客观存在的事实作为根本出发点。戴上墨镜看待中国经济的发展,因为戴的是有色眼镜,无论是无意的思维局限还是有意的恶意引导,看到的总会是具有黑色负能量的问题,时间久了,负向思维的愈加偏执、沉淀、固化、僵化也在情理之中。我们要用客观存在的事实决定我们的主观思想,而并不能把带有明显主观意向的、戴上墨镜后看到的黑色世界假想为客观事实。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若带错了眼镜,看不清看不到看不全,只能陷入绝望的黑暗。用好鸿忠书记的“三镜说”,客观的、前瞻的、全面的看中国经济,就会看到施政者的“调控智慧”,拥有“改革红利”带来的底气,找回大国的信心,看清中国经济发展越来越好的旖旎风景。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318/875860.shtml